朝日士人诗赋外交中的富士山与金刚山 韩东[1,2]
贵邦或鲽夷:江户后期文人的“征韩”论调与壬辰战争重塑 吴留营[1]
彼岸革命与浪漫想象:从中日朝对话再看《文艺战线》同人的中国国民革命观 许岚清[1]
世界内战与历史哲学:论科塞雷克 《批判与危机》中的启蒙辩证法 孙纯[1,2,3]
语言诗的文化战争:苏珊·豪“物性凸显”的语言实验及其历史批判 蒋岩[1,2]
1830年之后普希金的散文转向与维科的《新科学》——另一种历史观对俄国现代文学的塑形 张煦[1,2]
公共领域中作家的两个身体——以笛福的枷刑事件为中心 王晓雄[1,2]
“非悲剧的”与“神话的艺术”:赫尔曼·巴尔《关于悲剧的对话》中的新戏剧观 赵蕾莲[1,2]
“阴-阳两仪”支点上的后殖民想象——道家思想与《世界的词语是森林》中的共同体 李学萍[1,2]
波斯古典诗学中的“滋味”刍议——兼论东方味论诗学 刘英军[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