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会场
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8月18日至21日在大连外国语学院如期举行。大会主题是“国际性、学际性:学术互动中的日本文学研究”。十一届年会最为主要的内容,正是两年一届依惯例举行的学术研讨活动。同时,本届理事会也对学会机构做出了部分调整:增选中国海洋大学的林少华教授和北京工业大学郑民钦教授为副会长,增补中国社会科学院吕莉副研究员、清华大学王中忱教授、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张龙妹教授、北京大学李强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霍士富教授、黑龙江大学曹志明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朱卫红副教授、洛阳外国语学院李先瑞教授为新的理事。这些调整,旨在推进学会的年轻化和学术创新。本届年会参加者逾120名,其中正式会员84名。
19日上午,在大连外国语学院宾馆六层报告厅举行开幕式。开幕式由大连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院长刘利国教授主持,日本文学研究会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谭晶华教授致开幕词。大连外国语学院院长孙玉华教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助理吴晓都研究员,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北京日本文化中心黄海存女士,日本卡西欧(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吉田修作先生,日本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副会长魏大海研究员先后致辞。
开幕式后的大会发言由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复旦大学李征副教授主持。日本著名学者、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铃木贞美教授应邀做了主题讲演,题目为《日本近现代文化研究的三大战略——概念编成史及帝国主义的文化史研究》,铃木贞美教授的讲演显现出宏大的知识建构、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富有启发性的方法论。天津师范大学王晓平教授的讲演题目是《东亚写本学与日本文学研究》,讲演涉及了中国学者的学术特性及研究优势。最后则是日本爱媛大学准教授中根隆行先生的演讲,题为《堀田善卫<孤独的广场>的射程——朝鲜战争和同时代的文学》。
19日下午和20日上午,研讨会分古典文学、近现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三大片,在五个分会场进行了多方位的细致讨论。古典组的研讨集中在物语与和歌两大领域的研究和探讨上,有比较文学式的研究如吴念圣的《平家一门与杨家将—家族型战记物的比较》,有和歌用词引发的年代、意义考如吕莉的《柿本人麻吕与中国文学——通过“西渡”阐发》,有古典语汇用法及意象的揭示探究如刘小俊的《古典和歌中的“入相”和“夕暮”》、丁莉的《平安物语文学中有关唐土的印象及其意义》等。近现代组着重文本的解读与文学思想的探究,如李强的《在文艺批评与社会·文明批评之间——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研究》,李哲权的《三四郎——被延长的文本》,刘立善的《论有岛武郎的文学思想》等;现当代组与近现代组研讨的问题有所交叉,涉及面亦相对广泛——涉及文本学、政治学、女性学、神话学、比较文学等,如王中忱的《东洋学言说:大陆探险记与现代主义诗的空间表现——以安西冬卫诗的政治地理学视线为中心》、陈晖的《日本女性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接点》、彭浩的《文学表现中的文化认同——“道”》、单援朝的《<满州文学论>的去向——以木崎龙、加纳三郎等为中心》、周阅的《川端康成文学与中国宋元美术》等。
闭幕式大会讲演有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张龙妹教授的《在<源氏物语>中的嫉妒》,述及桐壶更衣形象的两面性、史书中记载“善妒的皇后”、“嫉妒”与“好色”、源氏物语中“嫉妒”的意义;中国海洋大学林少华教授的讲演题为《翻译的文体和文体的翻译》,论及翻译村上春树作品时的感受及翻译理论问题;刘建辉准教授的讲演题目为《向<帝国>外延的检查证实——论中国日本文学研究的独自性与可能性》,讲演触及的问题极具启示性——述及“帝国”概念设定的必要性、日本战后文学批评研究的展开及其界限、东亚舞台上的日本近代作家群及中国日本文学研究的可能性等四大问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多友教授的讲演则是《日本文学研究中的文化研究方法》。
本届年会的学术交流活动是成功有效的。小组研讨涉及的问题广泛如而深入,大会讲演视野宽泛颇具启发性,到会学者大多表现了积极的学术态度,使学术交流开展得十分顺畅,这为今后学术交流活动的顺利举行,做好了新的铺垫和准备。总之,本届年会达到了促进日本文学学术交流与发展的目的。
稿件来源:中国社科院外文所 唐卉 魏大海
图片来源:中国社科院外文所 王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