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眼中的颓废文学”讲座现场
2010年6月1日,英国埃克塞特大学雷吉尼亚•加尼尔教授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她做了题为《全球视角下的颓废文学: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的讲座,并与中国学者围绕颓废文学展开热烈讨论,在思想碰撞中深化认识,加深彼此了解。此次学术交流活动由外文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陆建德主持。
雷吉尼亚•加尼尔教授首先介绍了她在颓废文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指出19世纪下半叶人文学科和经济学同时从具体转向抽象,从内容转向形式,随后她从“颓废”(Decadence)这一术语的经典定义出发,揭示了“颓废文学”的本质特征是对个人主义的推崇,颓废文学的风格特征是形式重于内容。她注意到了严复在翻译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论自由》时对原著的改写,严复将该著翻译为《群己权界论》,密尔重视对个体多样性的宽容,而严复强调集体重于个人。她对比了奥斯卡•王尔德、厄内斯特•道森、奥布里•文森特•比尔兹利等颓废主义者和白采、高长虹、郁达夫等“五四”时期中国作家的创作生涯,指出他们在处理个人与整体关系上的相似之处。她回顾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拉丁美洲、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颓废文学运动,认为这些文学运动同样反映了部分与整体、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她还谈到了阿拉伯文学,认为由于宗教、心理、社会等原因,在阿拉伯文学中没有出现类似前述国家和地区的颓废文学。总之,加尼尔教授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的角度重新定义颓废文学,富于启发性。加尼尔教授还介绍了基于网络的“文学指南针”(Literature Compass)项目的有关情况。
陆建德对讲座中提到的威廉•厄内斯特•亨利的诗作《不屈》(“Invictus”)的解读提出了异议,认为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也可以解释为“大英帝国”,而不仅仅是从个人的角度去理解。黄梅谈到了“修养有素的花花公子”(dandy with strong sense of discipline)这一概念,就其矛盾之处提出疑问,加尼尔教授认为这反映出颓废主义者对上流社会的模仿。傅浩认为应区别两种个人主义:向上的和向下的。叶芝说颓废主义者是“未能实现自我的一代”,而叶芝本人则积极实践、艰苦工作,是自我实现的典范。盛宁从自己早年对艾伦•坡的研究经验出发,认为在中国文学中缺乏“颓废文学”的对应物。他注意到加尼尔教授提到的中国“颓废主义者”大多是次要作家,而且外国学者在对这些作家进行选择、翻译、研究时难免受到自己对“颓废文学”的先入之见的影响。加尼尔教授表示欢迎中国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回应。她还回答了有关颓废文学与浪漫主义及象征主义的关系,“颓废”这一术语的词源等问题。随后与会者讨论了“颓废”这一术语的中文译法,以及对“颓废”、“个人”、“个人主义”、“自由”等术语的理解。中外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深入探讨“颓废文学”的定义、源流、风格、影响,达到了互相启发、交流思想、增进相互理解的目的。
作者:程文
摄影:中国社科院外文所 李联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