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外文所举办“中日青年作家会议2010”

2010-09-30

100930中日作家

开幕式现场

100930中日作家1

外文所所长陈众议研究员(中)致开幕辞,副所长吴晓都研究员(右)主持开幕式

100930中日作家2

外文所党委书记陆建德研究员(右)致闭幕辞

100930中日作家3

 莫言(中)在开幕式上致辞

100930中日作家4

中方代表团团长麦家发言

100930中日作家5

日方代表团团长中村文则发言

100930中日作家6

研讨会现场(1)。从右到左依次是:李浩、青山七惠、许金龙、陈众议、麦家、中村文则、田中和生

100930中日作家66

研讨会现场(2)

100930中日作家7

新闻发布会现场

  2010年9月2日至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在北京国际饭店举办第二届中日青年作家交流会——“中日青年作家会议2010”。中国的年轻作家以及著名评论家和学者大约90人以及来自日本代表团的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共计15人,一同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女士出席了2日晚上的开幕式。开幕式上,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陈众议致开幕辞,吴晓都副所长主持了开幕式。中日双方代表团团长麦家和中村文则分别用中文和日文宣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名誉研究员大江健三郎的贺信。日本公使山田重夫代表日本政府致辞,并宣读了日中21世纪委员会委员、日本笔会负责人浅田次郎的贺信。中国著名作家莫言、日本法政大学教授川村凑以及中日双方代表团团长也分别致辞。
  接下来的研讨会分成两天进行,首日的研讨会主要围绕着“全球化中的文学” 和“越境与文学”两个议题展开。中日两国青年作家分别就自己的创作心得、对全球化文学的理解以及越境文学的概念和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麦家的《寻找你的“亲人”》、中村文则的《日本文学中的父亲形象》、李浩的《文学:将人类当作一个整体来打量》、青山七恵的《写小说时思考的东西》、西加奈子的《描写日常之前》、魏微的《都市、小城、乡村——小说的资源》、绵矢梨沙的《我的文学观》、张悦然的《契诃夫的越境》、山崎纳奥可乐的《世界变平了》、安妮宝贝的《写作》、村田沙耶香的《作为生物体的语言》、葛亮的《沪港两地的城市文学互涉》、羽田圭介的《关于恋爱与家庭》、崔曼莉的《用命运影响着一个写作者的家族》、茅野裕城子的《语言的越境》、徐则臣的《在世界文学的坐标中写作》、阎连科的《我书架上的日本小说》、白烨的《同少异多的中日青春文学》、田中和生的《关于日本青年作家的位置》等发言精彩纷呈、引人深思。田中和生、杨伟、尾崎真理子、白烨、陈晓明等评论家和学者先后对发言者的议题和内容做了归纳和点评。
  次日的研讨会更多的是学术意义上的研讨会,围绕着“越境写作与评论”、“通过翻译阅读中国,通过翻译传达日本——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这两个议题展开学术性探讨。李维英雄的非母语创作与越境文学写作即兴发言、许金龙的《“杀王”意象在<水死>中的多重隐喻》、饭塚容就当代中国文学在日本的译介情况即兴发言、川村凑就关于旅日外国人日语文学写作即兴发言、桑岛道夫的对李维英雄的作品解读,陈晓明的《世界性、浪漫主义与中国小说的道路》、于荣胜的《谈深泽七郎的小说<楢山节考>》、唐卉《赫拉的愤怒与须势理毗卖的嫉妒——神话的婚姻观》等演讲引发热烈探讨。
  在5日晚的闭幕式上,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致闭幕词,他充分肯定了这次会议自由活跃的交流氛围和两国与会人员在文化及文学上进行沟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最后,参加本次会议的中日双方代表团中的青年作家们踊跃做了自由发言,总结了各自在这为期四天的会议中的收获和感想,并表达了自己对下一届中日青年作家会议的期待。
 
                                    
作者:社科院外文所 黄怡婷
摄影:社科院马研院 李联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