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上午9时30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东方文学研究室暨“文明交汇进程中的东方文学研究”项目组邀请外文所助理研究员董晨做题为“当代韩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还邀请到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何浩作为与谈人。来自外文所东方文学、梵文与南亚文学、斯拉夫语文学、英语文学、外国文艺理论等研究室的学者和《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动态研究》《世界文学》等期刊的编辑参加了此次讲座,此外还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旁听学习。
主讲人董晨(摄影/肖逸荷)
本次讲座由东方文学研究室钟志清研究员主持,她向听众简要介绍了主讲人的研究成果与学术经历,并对与谈人的到来表示欢迎,期待与谈人从中国文学的视角切入,进一步丰富讲座的思想维度。主讲人董晨老师的讲座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主讲人以韩国文学评论家、思想家白乐晴的早期文学活动为线索,结合世界冷战秩序变动下的韩国重大历史事件,梳理了韩国左翼现实主义文学话语从被强力压制到兴起并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文坛主流话语的过程,并进一步阐明其与同时代韩国知识界的核心议题,如“主体的现代化”“去冷战”等之间的深层互动关系;在第二部分,主讲人通过对比黄晳暎、韩江、崔恩荣等不同代际的代表性作家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呈现,分析当下韩国现实主义小说内部蕴含的张力。
与谈人何浩(图左)和主持人钟志清(图右)(摄影/何欣怡)
在与谈部分,何浩老师基于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回应主讲人对于韩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剖析,并结合作家柳青的小说创作过程阐明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交流问答环节,听众就小语种文学创作的困境、韩江创作的民族性与世界性、韩江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等问题向主讲人提问,主讲人逐一予以回复。
讲座现场(摄影/何欣怡)
整场讲座持续了近3个小时,董晨老师为听众钩沉了当代韩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演变轨迹,并对背后蕴含的文学与现实的复杂关系提出独到见解。在场听众尤其是研究生踊跃提问,讲座气氛热烈。本场讲座不仅让与会者对当代韩国文学形成更加深刻且全面的认识,而且引发听众对于文学与现实复杂关系的批判性思考。
撰稿人:肖逸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