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梵文与南亚文学研究室、跨文化交流视域下的经典作品研究项目组、“登峰战略”梵文学科项目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健研究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大会议室(1133)做了题为《“古巴比伦”文明的前世今生》的讲座。此次讲座由梵文与南亚文学研究室副室主任常蕾副研究员主持。
研究室、项目组全体成员及所内多个研究室、编辑部人员参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也旁听了此次讲座。
刘健研究员长期从事世界上古史、古代西亚文明(亚述学、赫梯学)等研究,现任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比较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史学会理事、北京市历史学会理事,曾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学术院、荷兰皇家科学院近东研究所等世界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交流访问。
在此次讲座中,刘健研究员首先厘清了一些与“古巴比伦”文明相关的、常常纠缠不清却至关重要的专有名词,包括苏美尔人(Sumerian)、阿卡德人(Akkadian)、闪米特人(Semites,又称“闪族”)、亚摩利人(Amorites)、巴比伦人(Babylonian)、亚述人(Assyrian)、加喜特人(Kassites)、迦勒底人(Chaldeans,又称“新巴比伦人”)、阿拉米人(Aramaeans)等“民族”名,和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亚述(Assyrian)、巴比伦尼亚(Babylonia)、苏美尔(Sumeria)、阿卡德(Akkadia)、安纳托利亚高原(Anatolia)、赫梯(Hittite)、小亚细亚(Asia Minor)、黎凡特(Levant)等地名。
进而,刘健研究员简要介绍了亚述学创立的几个标志性事件,楔形文字的破译、“大洪水”泥板的发现等,并系统梳理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脉络。从最早的苏美尔文明时期的史前时代、苏美尔城邦时期、阿卡德王国、乌尔第三王朝、伊新第一王朝等,到在苏美尔文明的基础上、与以阿摩利人为代表的塞姆/闪米特文化要素相融合而逐渐形成的巴比伦文明,再到与巴比伦人同源同种、与巴比伦文明一脉相承的亚述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的巅峰。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共同构成“古巴比伦”文明,这是一个以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为核心发展起来的文明。为了避免混淆与误读,“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似乎是更加合理的文明名称。
再然后,刘健研究员详尽论述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记忆的消亡和再现。作为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继承者之一,波斯的阿契美尼王朝接受并修改了古巴比伦文明。在古典作家的作品中,例如希罗多德的《历史》、贝若索斯的《巴比伦尼亚志》甚至《旧约圣经》之中,都存在着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误读。欧洲中世纪至近代早期绘画中,欧洲人的早期探险中,近现代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创作中,既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消亡,也体现了对这种文明记忆的再现,
最后,在讲座的结论部分,刘健研究员深刻指出,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原生文明,一方面具有丰富内涵,存在着文明的交织和转向,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具有延续性的统一文明。文明的基本要素在苏美尔文明时期得以确立,巴比伦文明与亚述文明具有极高的相似度,在国家、城市、文字、宗教、对外交往等传统中具有一致性,遗憾的是,由于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的影响,由于阿契美尼王朝的接受和修改,又受到希腊文化和阿拉伯帝国时期的扭曲,而成为了一个逐渐消失的文明。然而,“古巴比伦”文明,在西方现代学术体系下,获得了重构与新生,这个过程必将为埃及学、印度学、敦煌学乃至中国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带来推动与启示。
《“古巴比伦”文明的前世今生》材料详实、思路开阔、内容新颖、视角独特,让每一位聆听者受益良多,意犹未尽。讲座在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