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为你推荐一本书


      “为你推荐一本书”是《外国文学动态研究》于2018年启动的新栏目,目的在于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推荐上一年度不同国家和地区出版的优秀文学作品。2019年的书单推介了美、加、法、奥、北爱、俄、意、西、日、巴西、黎巴嫩、阿根廷等十二个国家及地区于201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及短篇小说集;同时,我们将继续推送“2018年度外国文学研究”的专栏文章,为读者朋友们奉上研究者对这些优秀作品的深入解读。




《雪之阶》





(奥泉光,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简介:奥泉光,1956年生于日本山形县。国际基督教大学比较文化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日本小说家,日本近畿大学文艺学部教授。1993年以《诺瓦利斯的引用》获野间文艺新人奖,1994年以《石块的来历》摘得第一百一十届芥川文学奖,2014年长篇小说《东京自叙传》摘得第五十届谷崎润一郎奖。



(《雪之阶》,图片源自网络)


作品简介:《雪之阶》(『雪の階』)讲述了某一天,失踪女性和青年将校的遗体双双被发现,众人将此看作是自杀事件,但失踪女性的亲友、女子学院的学生惟左子却对两人的死因存有疑问,于是踏上了探求死亡真相的道路,并最终揭开了迫使两人死亡的巨大阴谋。作品是一部谜中谜、案中案的推理小说,却以第三人称的多元视点,让那些生活在不安时代中上流社会的女性、知识分子、军人和报社记者悉数登场,并描写了这些人物在不稳社会中的内心纠葛。作品中还融入了当时的风俗文化、真人真事、属于那个时代的日语汉字表达,以及带有重要时代特色的围绕天皇的政治论争和国粹主义思想,给当代日本社会以警示。




推荐理由:《雪之阶》获得了柴田炼三郎文学奖和每日出版文化奖两项大奖,是2018年度日本长篇文学的佼佼者。作品以1936年军事政变未遂的“2·26事件”发生前的日本不稳定时代为背景,作品中出场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心理斗争,与在日本右倾思想盛行的当代同样角色的人物的心理高度重合。虽然作品是一部推理小说,但在给人以阅读快感的同时,又融合了历史与文学话题,并隐喻了当代日本政治潮流。


(陈世华)

《死信》





(胡黛·巴拉卡特,图片源自网络)


作家简介:黎巴嫩女作家胡黛·巴拉卡特(1952—),尽管长年旅居法国,仍坚持用母语阿拉伯语进行写作,在创作中始终未曾脱离黎巴嫩社会。已出版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女访客》(1985)、长篇小说《这片土地上的王国》(2012)等等。





(《死信》,图片源自网络)


作品简介:《死信》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在窗后”以五封信件的形式分别讲述了五个寄信人的故事,每个人物都没有明确的国籍和身份,但都背井离乡,诉说着各自所经历的与失落、孤独和痛苦相关的故事。第二部分“在机场”呈现了尚未收到信件的五位收信人的思绪和心境,对寄信人充满思念,也饱含疑虑。第三部分“结语:邮递员之死”中交代邮递员因种种原因未能将五封信件寄送出去,至此点名小说题目的寓意。




推荐理由:该作品从十九个国家的一百三十五部小说当中脱颖而出,摘得2019年第十二届阿拉伯小说国际奖桂冠。小说语言凝练质朴,构思精巧,手法新颖,探索挖掘人性深处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表现了战乱和社会治理的混乱无序给人带来的无助、无望和无尽的悲哀,探讨了当今阿拉伯世界的一些重大现实问题:对战争的反思、对专治独裁的揭露、对宗教和宗教人士的批判等等。


(尤梅)

《记忆中的记忆》





(玛利亚·斯捷潘诺娃,图片源自网络)


作家简介:俄罗斯女作家玛利亚·斯捷潘诺娃(Мария Степанова,1972— )毕业于高尔基文学研究所,以诗歌创作登上文坛,并藉此获得了帕斯捷尔纳克奖及著名的独立文学奖——安德烈·别雷奖。她的诗歌已被译为多种文字发表,在欧洲诗坛颇具知名度。《记忆中的记忆》(Памать памяти)是斯捷潘诺娃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



(《记忆中的记忆》,图片源自网络)


作品简介:斯捷潘诺娃用抒情的叙事笔调尝试讲述自己家族的历史,并表达对记忆之功用的怀疑。在小说中,女主人公搜集和整理长辈们遗留下来的各种带有明显时代痕迹的老物件、走访他们在欧亚大陆上生活过的不同地域,试图以此拼凑出家族先人在过去将近一百五十年间的生活经历,并得到先辈们真实的心理画像。但是在经过不懈努力之后,她不得不承认,想要原原本本地还原过去,并将其绘制成一幅完整、清晰的画卷是不可能的,因为记忆未必靠谱,靠记忆拼凑出的也未必就是真相……




推荐理由:斯捷潘诺娃与小说中诸多身份各异的人物一起,探讨了“记忆究竟是怎样的?”这样一个严肃而深刻的问题。与近些年来盛行的“留住记忆”写作相对应,女作家发出了“饶过记忆”的呼声,认为对历史、对过去的过度挖掘,或许会伤害到未来。在当下,各种以记忆作为重要支撑的作品(包括纪实性小说、历史类小说、人物传记等)大行其道之时,这部小说能够反向思维,用艺术化的方式对既定思考模式进行反拨,显得格外珍贵。


(孔霞蔚)

《龙墙之下》:战争阴影下的生活





(阿尔诺•盖格尔,图片源自网络)


作家简介:奥地利作家阿尔诺•盖格尔(Arno Geiger,1968— )是当代德语文学的代表人物。1996年,他凭借处女作《南瓜地》(Das Kürbisfeld)进入德语文坛,自此佳作不断。家族史小说《我们过得还行》(Es geht uns gut)获得了2005年首次颁发的德国图书奖。2011年出版自传体小说《流亡中的老国王》(Der alte König in seinem Exil),讲述了自己和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父亲之间的父子之爱。2018年,盖格尔回归历史题材,为我们呈上了《龙墙之下》(Unter der Drachenwand),该书获得了2019年的不莱梅文学奖。



(《龙墙之下》,图片源自网络)


作品简介:二十四岁的年轻士兵科尔贝由于在东部战场上受了重伤而在1944年初回到家乡维也纳进行休养。但由于不能忍受父亲拥护战争的思想,他逃到了距离萨尔茨堡半小时车程的蒙德湖,并在一个农妇那里租了一个猪圈之上的房间住了下来。蒙德湖附近有一个高耸的岩石,名为“龙墙”,这也即小说题目的来由。《龙墙之下》描述了战争阴影下普通人的生活。




推荐理由:盖格尔称这部小说为“虚构的房子,却有着真实的门和窗”。大约十年前,作者在跳蚤市场上购得一捆信件,并以这些信件为基础写作了这部作品。整部小说采用书信和日记的形式把不同的人物、经历串连构建起来,小说的人物都是普通人。在关于第三帝国的作品中,我们读到了太多的极端的情况和非黑即白的人物设定。但盖格尔却在中间地带审视塑造那些战争的幸存者,描述了战争年代的个人生活以及令人感动的生活之美。小说中的“巴西人”在一个温室里精心种植了兰花,而且毫不顾忌地表达自己对于希特勒、对于战争的厌恶。在战争年代,兰花可以说毫无用处,但在纳粹宣传的“血与土”之外,这丛美丽的兰花代表着世界上的美,提醒着人们并非一切都是为了实用而存在,而这给了人们以希望。


(何宁)

《触手可及的世界》





(梅里斯·德·盖兰嘉尔,图片源自网络)


作家简介:梅里斯·德·盖兰嘉尔(Maylis de Kerangal,1967— )法国当代女作家,著有多部长篇小说和一部短篇集,其中《桥的诞生》(Naissance d'un pont)获得2010年法国美第契小说奖。



(《触手可及的世界》,图片源自网络)


作品简介:《触手可及的世界》(Un monde à portée de main)讲述一个叫宝拉•卡斯特的女孩在学习仿真艺术的过程中,收获了对艺术、对自我和对爱情的感悟,是一部成长小说。全书分成三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训练阶段,在突破大量枯燥模仿的极限之后,宝拉体会到当创造者以虔诚之心对待所描摹的对象时,会发现它们都是栩栩的生命,此时的宝拉在艺术学习中进入到了“看山不是山”的阶段;第二部分在意大利影城“造梦工厂”为电影《教皇诞生》做美工的实习经历使她找到了拿创作之眼去“看山”的角度,找到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第三部分参与拉斯科洞穴壁画的修复工作迎来了宝拉艺术创作的顿悟期:要想实现修复工作中的“修旧如旧”,除了“惟肖”的模仿,还需将自我的生命体验放入需要再现的对象中,经历“物”“我”合一到得“意”忘“形”再到“形”“神”兼备,达到“看山还是山”的境界——再现“山的真实”,即艺术中所探求的“真实的本质”。






推荐理由:作者将艺术创作的过程和艺术探索者的心路历程刻画得很有层次,用对普通读者来说并不神秘的,可触可感的语言去调动读者一步步地体会创作的奥秘,进而用创作之眼和创作之心来体察生活。


(赵丹霞)

《今夜无人入睡》





(胡安•何塞•米利亚斯,图片源自网络)


作家简介:西班牙作家胡安•何塞•米利亚斯(Juan José Millás,1946— )的作品大多是短小精悍型,语言简练、幽默,情节新奇,叙述策略新颖,富含哲理,而且善于将思考融入到情节和幽默之中。作家、批评家安东尼奥•依杜尔维称米利亚斯作品“每一页的每一平方厘米都能够最大限度地道出现实”。



(《今夜无人入睡》,图片源自网络)


作品简介:小说《今夜无人入睡》(Que nadie duerma)的主题是寻找,而且女主人公颇有堂吉诃德的风骨:原为女程序员的她突然失业,于是毅然决定当一名出租车司机,跑遍马德里的大街小巷,看尽人生百态,同时寻找自我,寻找爱情。小说的名字出自普契尼歌剧《图兰多》的同名咏叹调,情节也与鞑靼王子和元朝公主图兰朵的爱情故事遥相呼应。我们从小说中读出的是生活的平凡与神奇的交织,以及每个人身上不同自我相生相克等充满张力的元素,在被作品逗笑的同时又感到一种现实带来的毛骨悚然的恐惧。




推荐理由:米利亚斯讲故事的技巧令人啧啧称奇,明快的风格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而且内涵极其丰富,可谓雅俗共赏。穿得像图兰朵公主般的女主人公,开着她的出租车,带着执着的信念,像堂吉诃德一样开始了人生的冒险,寻找着自己柏拉图式的爱情,途中遇到各色人物。整部小说像一个装满奇闻轶事的盒子,而且极大限度地打破了真实和想象的界限。现实本就比小说要玄幻,我们每个人都会臆想很多东西,我们眼中的每件事物比真实要复杂得多,作家如是说。


(杨玲)

《肯图奇》





(萨曼塔·施维伯林,图片源自网络)


作家简介:阿根廷作家萨曼塔·施维伯林(Samanta Schweblin,1978— )是当代西班牙语文坛最受关注的青年作家之一。其短篇小说集《吃鸟的女孩》(Pájaros en la boca)获2008年美洲之家奖,长篇小说《营救距离》(Distancia de rescate)的英文版入围2017年国际布克奖短名单。



(《肯图奇》,图片源自网络)


作品简介:长篇小说《肯图奇》(Kentukis)的主人公“肯图奇”是一种具有动物外形的宠物娃娃。“肯图奇”或许是你孤独时最好的陪伴,但它的一举一动完全取决于远程操控它的那个人类。因此,当你向“肯图奇”袒露心扉时,倾听你的其实是它身处地球某处的神秘主人。高科技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各种便利,但与此同时,我们的隐私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小说最后,人类陷入困惑:我们真的可以逃脱身处的这个世界吗?




推荐理由:萨曼塔·施维伯林自称是“幻想文学的虔诚信徒”,她擅长挖掘日常生活中的不寻常,将现实与奇幻共置于文本的世界中。《肯图奇》描绘的不是一个反乌托邦世界,而是科技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的生活日常。在书中,施维伯林试图探讨社交网络的阴暗面,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人类的孤独感,以及科技发展与个人隐私等问题。《肯图奇》被《纽约时报》评选为2018年度十大西班牙语好书。


(楼宇)

《头顶的阳光》





(乔瓦尼•马丁斯,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简介:乔瓦尼·马丁斯(Geovani Martins,1991—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长大,仅有初中学历,靠打零工为生。自2013年开始参加文学活动,部分短篇小说刊登在《X区》杂志贫民窟专刊上。2018年出版处女作《头顶的阳光》,引起文坛关注。



(《头顶的阳光》,图片源自网络)


作品简介:《头顶的阳光》(O Sol na Cabeça)由十三篇短篇小说构成,讲述了贫民窟少年的生活经历,聚焦于他们如何应对成长的变化,如何处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在里约热内卢这一贫富差距巨大的“分裂之城”,贫民窟少年不仅面对着贫穷、暴力、毒品的侵扰,也需要承受警察和普通市民的误解、猜忌与粗暴对待,这一切使他们的成长更为敏感艰辛,但也让他们感受到独特的温情与色彩。马丁斯从亲身经历出发,以贫民窟少年的视角重新审视自我,并反思巴西社会。




推荐理由:本书出版后便成为2018年的现象级作品,销量可观,并受到评论界盛赞。在语言层面,马丁斯在贫民窟口语与正式书面语之间做出平衡,以保证作品的文学性与拟真感。在视角上,叙事的主体是贫民窟少年,关注的也是他们的自我成长,而警察与城市中产仅作为其观察互动的客体出现。更重要的是,在十三篇小说中,马丁斯以不同叙事方式来体现各个社区的特色,并将其与现代化、全球化背景相联系,以打破外界对巴西贫民窟的单一想象。


(樊星)

《M,时代之子》





(安东尼·斯库拉提,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简介:安东尼·斯库拉提(Antonio Scurati)是意大利米兰语言与传播自由大学的文学副教授,曾供职于贝尔加莫大学的“战争与暴力语言研究中心”。2005年以《幸存者》(Sopravvissuto)荣获坎皮埃罗奖,2008年以《浪漫故事》(una Storia Romantica)摘下蒙德罗奖,2015年则以《我们生命中最好的时光》(Il Tempo Migliore della Nostra Vita)荣膺维亚雷焦奖。



(《M,时代之子》,图片源自网络)


作品简介:《M,时代之子》(M. Il Figlio del Secolo)是首部以墨索里尼为叙事视角的纪实性自传小说,讲述了法西斯帝国的创建与崛起。为“墨索里尼三部曲”中第一部,仅截取1919年法西斯党成立至1925年法西斯独裁统治开始的初期历史片段。此皇皇巨著厚达839页,以第一人称内心独白和第三人称旁白叙述,穿插大量电报、历史文档、往来信件等史料。




推荐理由:此书甫一出版便大获成功,意大利“狂野”影视公司(Wildside)当即宣布买下版权,计划将小说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小说荣获2019年意大利权威文学奖斯特雷嘉大奖。作品力图真实再现这名决定意大利历史走向的关键人物,复原残暴纳粹领袖身上隐藏的人性。传记小说的语言尤为精彩,斯库拉提模仿墨索里尼的说话方式,还原其高超的口才雄辩,正如作者本人所说,二十世纪反法西斯主义不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而“以法西斯主义者的口吻讲述法西斯”,便是“反法西斯主义”在当代的合理重构。


(彭倩)

《送奶工》





(安娜·伯恩斯,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简介:安娜·伯恩斯(Anna Burns,1962— )出生于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是个大器晚成的文坛新秀。她的首部小说《无骨》(No Bones,2001)即闯入英国三大文学奖项之一橘子文学奖的年度短名单,第二部小说《小建筑》(Little Constructions,2007)也颇受好评。



(《送奶工》,图片源自网络)


作品简介:曼布克奖获奖作品《送奶工》(Milkman,2018)是伯恩斯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故事设在北爱动乱时期的某地,从一位十八岁少女的视角讲述了她被一个化名为“送奶工”的准军事组织成员性骚扰的故事。该书击败了众多竞选作品,问鼎2018年度的曼布克奖和女性文学奖(橘子文学奖的现名),伯恩斯因此成为首位获得曼布克奖的北爱作家。




推荐理由:一是该书极好地体现了爱尔兰文学两大年度热点——北爱政治问题的再次升温和对女性权益问题的热切关注,既有对北爱政治问题和暴力冲突的反思,也从女性角度深入刻画了政治动乱对女性个体的创伤性影响;二是该书质量上乘,文笔细腻,可读性非常强,具有令人手不释卷的魅力。


(陈丽)

《华盛顿·布莱克》





(艾斯·伊多格彦,图片源自网络)


作家简介:2018年,加拿大黑人女作家艾斯·伊多格彦(Esi Edugyan)发表的第三部小说《华盛顿·布莱克》(Washington Black)广受好评,再次获得了当年度加拿大丰业银行-吉勒文学奖,还荣登2018年《纽约时报》十大畅销书榜,并将被好莱坞改编为电影,为作家赢得了国际声誉。



(《华盛顿·布莱克》,图片源自网络)


作品简介:该书是一部横跨历史小说、奇幻文学题材的作品,以十九世纪巴巴多斯的一个种植园为场景,从华盛顿·布莱克、别名沃什的十一岁小黑奴的视角,描述了其从奴隶到自由人在全球的各种冒险经历。种植园主的弟弟克里斯托弗·王尔德·蒂奇是一名科学家、探险家、发明家,还是个废奴主义者。种植园主把沃什借给了蒂奇当仆人,为帮助沃什逃避莫须有的谋杀罪名,蒂奇带着他从巴巴多斯乘坐热气球逃跑,流落到美国弗吉尼亚州,见证了地下铁道运送黑奴逃亡北方的过程。后来,沃什从加拿大前往北极,又先后流落到北非、伦敦和阿姆斯特丹。《华盛顿·布莱克》揭示了奴隶制的残酷,探索了白人如何将其暴力行为正常化,而黑人作为暴行的受害者如何保持人性的主题。




推荐理由:作为加拿大黑人文学的代表作家,伊多格彦不同于美国非裔作家之处在于其作品具有跨国背景和全球视野。伊多格彦的另一部获吉勒奖的佳作《混血布鲁斯》(Half-Blood Blues)曾于2013年被译为中文出版。


(芮小河)

《朋友》





(西格丽德·努涅斯,图片源自网络)


作家简介:西格丽德·努涅斯(Sigrid Nunez),美国作家,2018年凭借《朋友》(The Friend)获美国国家图书奖。西格丽德·努涅斯的父亲是中国-巴拿马混血,母亲是德国人。她出生并成长于纽约,曾任《纽约书评》助理编辑,在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多校教授课程,曾获怀丁作家奖、罗马文学奖等奖项。



(《朋友》,图片源自网络)


作品简介:《朋友》是西格丽德·努涅斯的第七部小说作品。这是一部探讨失去、艺术以及人与动物关系的小说。女主人公挚爱的朋友、导师、情人猝然自杀离世,留下一条体型庞大、患有关节炎的大丹犬阿波罗,她不得不承担起照顾阿波罗的“重担”。失去主人的阿波罗与哀伤的女主人公互相温暖、彼此疗愈,在经历最初的抗拒、疏离后,关系日渐亲密。




推荐理由:《朋友》绝非一个常规的人与爱犬的温情脉脉的故事,她以呓语般流淌的文字,思考有关死亡、失去、记忆、写作、男女之欲与友情的话题,深刻而极具穿透力,哀婉动人却不失揶揄幽默。小说中还包含大量典故及知名作家如乔治·西默农、萨缪尔·贝克特等的轶事,阅读中不时会有惊喜闪现。


(李玉瑶)



扫码关注我们

责  编:苏  素           校  对:时  安


排  版:裴  玉           终  审:时  安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新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