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情动层面的晚期现代性诊断:倪迢雁的负面情感美学
郜乐凡 / 5
从《瓦尔特·罗利爵士》到《文艺复兴自我塑形》:格林布拉特的自我塑形观
陈怀凯 / 15
变形与复兴
——21世纪美国文学批评的新趋势
王丽霞 / 27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英国化:伊格尔顿与威廉斯关于基础/上层建筑的争论
胡俊飞 / 35
新作评论
新南非的未竟承诺
——评2021年布克奖获奖作品《承诺》
林星宇 / 46
“一半是为了它的歌”
——格吕克诗集《草场》的互文叙事策略
贾思稷 / 57
《博物馆》中东方“他者”的“凝视”与“被凝视”
王 春 / 66
反转主义与“脱欧”讽喻:《蟑螂》中的政治书写
李 涯 / 76
作家研究
从“司机节”进入流变的世界:索因卡《路》中的文化政治
赵晶晶 / 83
耶利内克的半生传记与服饰书写
马艺璇 / 96
朱利安·巴恩斯《唯一的故事》中的后真相叙事
杜兰兰 / 104
动态研究
当代俄罗斯小说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遗产的多元化接受
李新梅 / 114
反叛与救赎:论丹尼尔·哈尔姆斯的戏仿策略及其文学史意义
魏丹妮 / 124
重读
后现代批判:里德《芒博琼博》中的瘟疫“叶斯格鲁”
连 旭 / 134
重温苏联科幻经典:论《仙女座星云》的宇宙主义精神
李 然 / 144
域外书评
杰弗里·塞勒论澳大利亚民族文化精神
——评《先知从沙漠走来:澳大利亚的文化精神》
张丽丽 / 152
郜乐凡
内容提要 在《丑陋情感》中,倪迢雁打破传统美学探究中对于正面的宣泄性情感的关注,将长期被忽视的丑陋情感理论化,开启了一条负面情感美学的理论进路。倪迢雁对于负面情感的思考主要受到情动理论影响,关注其在主体性悬置下的含混性和持续性。这种对于主体性悬置下潜在抵抗性的关注,让倪迢雁有机会对碎片化语言风格做出新的解读,反驳了詹姆逊把主体整合能力作为文学批判性来源的判断。但是倪迢雁对于主体性和艺术政治性双重悬置的强调,实际上也让她所声称的潜在抵抗和现代性诊断难以发挥真正效用。
关键词 情动 丑陋情感 晚期现代性 负面情感美学
陈怀凯
内容提要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的自我塑形指的是个体对身份和自我展开的自觉建构。在格林布拉特看来,16 世纪的英国见证了自我意识的诞生。然而,格林布拉特笔下的自我并不能自由自主地塑形自己的身份。相反,自我总是被教会、世俗权力以及其他权威和意识形态力量所塑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个体真正的自由和自主是完全不可能的。在格林布拉特看来,借助“权力的即兴运作”,个体可以通过挪用主导性意识形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这正是格林布拉特的自我塑形为主体的能动性留出的有限而弥足珍贵的空间。
关键词 格林布拉特 自我塑形 即兴运作
变形与复兴——21世纪美国文学批评的新趋势
王丽霞
内容提要 21 世纪以来,美国文学批评学科呈现出一些发展新趋势,本文尝试加以梳理和总结。首先,学界开创的修补型阅读、远距离阅读以及表层阅读丰富了文学阐释方法;其次,美国学界对新世纪的文学理论发展做出了诊断,指出新兴理论回应了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再次,21 世纪的美国文学批评走向了跨国界和跨学科研究,这一趋势从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上革新了文学批评。
关键词 美国文学批评 阐释 理论 跨国界与跨学科研究
胡俊飞
内容提要 对基础/上层建筑命题的重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英国化的重要理论界碑。威廉斯不满于对于该命题机械的经济决定论解读,提出以社会存在/意识命题取代其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的核心位置,为其文化唯物主义的建构打开了理论空间。伊格尔顿有选择地接受、发展了威廉斯的观点,但反对清算基础/上层建筑命题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分析中的基础性地位,并重新厘定了基础、上层建筑、决定、生产等核心范畴的内涵与外延。经过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者反思和重构的基础/上层建筑命题,增强了马克思主义说明和应对后工业社会文化症候的理论适用性,并为建构更富辩证性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模式奠立了理论基石。
关键词 英国马克思主义 基础 上层建筑 威廉斯 伊格尔顿 决定 生产
新南非的未竟承诺——评2021年布克奖获奖作品《承诺》
林星宇
内容提要 南非作家达蒙·加尔古特的获奖小说《承诺》延续了南非农场小说传统,关注与土地归属权密切相关的种族秩序问题。小说中白人主人公一家逐渐衰亡,黑人女仆最终继承房屋,隐喻南非白人统治的瓦解和黑人主体公民权的恢复。但在近三十年的民主化进程中,新南非未能兑现对国民的政治承诺,导致两个种族面临发展困境。加尔古特以跨种族的情谊启示南非超越当前危机的出路,与另外两名南非作家戈迪默、库切的小说作品形成了跨时代的对话。
关键词 加尔古特 《承诺》布克奖 农场小说 新南非
“一半是为了它的歌”——格吕克诗集《草场》的互文叙事策略
贾思稷
内容提要 格吕克的诗集《草场》以荷马史诗《奥德赛》作为叙事开展的前文本,将史诗中的文学材料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依托史诗的经典属性赋予诗人自己的情感经验,尤其是格吕克的婚姻感受、对婚姻问题的思考以人类经验的普遍性。《奥德赛》中珀涅罗珀与奥德修斯充满猜忌和疑惑的夫妻关系,在《草场》中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发生呼应和对话。诗集采用多视角互补的叙事方式,表现出夫妻现实相处的复杂状况。此外,在情感结构上,整部诗集又以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和《唐豪瑟》为参照,纳入多重唱音乐形式平缓激烈情绪,透露了个体克服情感创伤获得痊愈的希望。
关键词 格吕克 《草场》 《奥德赛》 叙事
王 春
内容提要 “他者”是后殖民文学与批评理论无法绕开的话题,并且始终处于权力场中的客体位置。非裔英籍作家蕾拉·阿伯里拉突破了西方话语霸权,在短篇小说《博物馆》中对东方“他者”进行了大胆逆写,将东方“他者”置于权力场中的主体位置,让其以 “东方我者”自居,对“西方他者”的文化与身份进行“凝视”。尽管在博物馆内部隐形权力的规训“凝视”下,东方“他者”依旧回落到权力场中的客体位置,但阿伯里拉以新颖的视角观照了当今世界流散群体的身份现状,开拓了后殖民文学创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 《博物馆》 权力场 “他者” 规训式 “凝视”
李 涯
内容提要 伊恩·麦克尤恩在小说《蟑螂》中通过变形的人物形象、“情感政治”事件和怪诞手法全方位展现了“反转主义”的政治内涵,讽刺了反精英的精英们在英国脱欧事件中玩弄的身份政治,揭示了后真相政治的运作机制及其导致的恶果。通过对英国脱欧事件的讽喻,麦克尤恩表达了对英国政治困境的深切关注与痛心忧愤,也为当下的英国脱欧文学增添了新的讽喻书写形式。
关键词 伊恩·麦克尤恩 《蟑螂》 政治讽喻
赵晶晶
内容提要 尼日利亚作家沃莱·索因卡在悲剧《路》中深入历史、精神与现实之维审视日益恶化的公路运输网络,揭示了后殖民社会面临的多重困境。索因卡融合约鲁巴宗教、基督教神学与尼采哲学建构了一个名为“司机节”的诗学世界,尝试在祛魅与复魅的仪式中重塑一种公路秩序:他以尼采的“永恒轮回”转化传统时间循环观,并以上帝普世救赎平衡“超人”学说,塑造现代公路主体;又以尼采主义和传统社群主义对抗现代世界中的资本运作,消解公路自由主义。索因卡的融合之“道”探究了后殖民社会的混杂性,试图在重构民族传统的同时重建新生民族国家与西方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沃莱·索因卡 《路》 司机节 公路改革
马艺璇
内容提要 奥地利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耶利内克的代表作《钢琴教师》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能够传递“爱与美”的小说,在勇敢而坦诚的作品中,耶利内克凭借独特的语言和符号化的象征写作手法,尤其是耶利内克式的服饰书写,赋予作品人物以更为饱满立体的表现,使整部作品得以在审美空间和审美意涵上得到个性化的延伸。
关键词 耶利内克 服饰书写 审美意涵
杜兰兰
内容提要 朱利安·巴恩斯在《唯一的故事》中表达了对2016 年以来西方政治和新闻传播领域兴起的“后真相”叙事的深切思考。小说通过展示主人公保罗在记忆和叙述中建构“真相”、消解真相和悬置真相的过程,考察了“后真相”的叙述策略和发生机制,揭露了“后真相”的欺骗性和霸权本质,引导读者在“后真相”时代扑朔迷离的话语环境中借鉴“填字”游戏模型,以多向度的证据“网络”代替单向度的证据“链条”,兼顾主体经验和融贯理性,保持对“后真相”的警惕和对真相的洞察。
关键词 朱利安·巴恩斯 《唯一的故事》 后真相
李新梅
内容提要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19 世纪俄罗斯经典文学的集大成者和重要代表之一,曾被视为文学的偶像与权威。进入新俄罗斯时代,包括作家在内的接受者在当代多元化的语境影响下,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遗产的接受也表现出了多元化的倾向。本文以德·加尔科夫斯基、安·比托夫、维·叶罗菲耶夫、弗·索罗金、弗·马卡宁、德·格鲁霍夫斯基等当代作家的创作为例,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遗产在当代俄罗斯小说中呈现出的三种主要接受范式:后现代主义式的戏仿与解构,现代主义式的对话与重构,现实主义式的传承与更新。
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当代俄罗斯小说 接受 多元化趋势
魏丹妮
内容提要 新世纪以来,俄罗斯文学呈现出返归现代主义与先锋派美学旨趣的“新现代主义”书写趋势,戏仿这一创作手法正是探寻内在美学关联的敏锐触角。相较于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性重写,20 世纪晚期才被学界重新认识的先锋作家丹尼尔·哈尔姆斯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戏仿中有意识地取消批评的距离,并指向寓于差异之中的普遍性。这一策略不仅显露出俄国形式主义者建构性戏仿研究的影响,还凝缩着作家对怀疑与信仰、个体书写与神话秩序的反思。对于再探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捕捉新现代主义书写趋势而言,哈尔姆斯的戏仿之作是颇具价值的研究文本。
关键词 哈尔姆斯 戏仿 陀思妥耶夫斯基 新现代主义 “奥贝利乌”
连 旭
内容提要 非裔美国小说家伊什梅尔·里德的《芒博琼博》如今已成为经典美国文学作品,小说中,里德借用瘟疫“叶斯格鲁”对将疾病和特定种族联系起来的种族歧视思维进行了反讽,并以“叶斯格鲁”指涉富有活力的黑人文化,尤其是与他的新伏都主义相呼应的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富于感染力的黑人精神。里德认为黑人的出路在于将黑人精神正典化,尊重并发掘黑人传统,以及推动泛非主义。
关键词 伊什梅尔·里德 《芒博琼博》 瘟疫 种族歧视 “叶斯格鲁” 新伏都主义
李 然
内容提要 《仙女座星云》是苏联社会主义科幻文学的代表作。小说塑造的未来共产主义世界体现了20 世纪50 年代苏联党和国家的战略蓝图,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体现了苏联意识形态主导的科技伦理观。小说中的乌托邦观念和科技哲学源自俄国传统宗教哲学中的宇宙主义思想,尤其是费奥多洛夫的复活思想。
关键词 《仙女座星云》 叶甫列莫夫 苏联科幻 乌托邦 宇宙主义
杰弗里·塞勒论澳大利亚民族文化精神——评《先知从沙漠走来:澳大利亚的文化精神》
张丽丽
内容提要 杰弗里·塞勒的《先知从沙漠走来:澳大利亚的文化精神》一书梳理了澳大利亚两百年的文化史,展现了史学家视阈中的文学景观,折射出海外移民群体“居间”的民族心理。五十年后重读这部文化变迁史,我们发现它呈现了前殖民地知识精英在文化移植中的双面情结和民族认同中的两难困境。塞勒提出的“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文化观,是当代澳大利亚作家跨文化书写和世界主义观念的思想源头,然而,这种世界主义观念内在的矛盾性也恰恰源自他们“居间”的民族心理。
关键词 《先知从沙漠走来:澳大利亚的文化精神》 澳大利亚文化史 民族心理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