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
福楼拜的句子
郭宏安 / 5
新作评论
《叛教者的女儿》与玛莎·凯利个案的改写
——基于塞勒姆巫术审判学术视野的考察
尚晓进 / 15
“命运彼此交融”
——论莱维《华景亭》中的“非特异性”
樊 星 / 28
《小丑夏利玛》中的克什米尔书写与暴力反思
贾宏涛 / 38
格吕克诗集《集体之家的冬季食谱》中的死亡之思
方 杰 / 46
远程“反恐战争”中的“他者”身体与权力话语
——《我看见一个男人》的战争空间解读
曾 杰 / 56
《舒吉·贝恩》中的去工业化记忆与“地方感”重构
刘 莉 / 64
作家研究
非洲女性主义写作的困境与出路
——从《一封如此长的信》谈起
王天宇 / 78
“监禁”与“越狱”:《尼克尔少年》的种族主义法律之辩
黄子夜 / 90
囚禁与反叛:《尼克尔少年》中的乐观与悲观之辩
梁会莹 / 99
论科尔森·怀特海德《萨格港》中的成长主题
刘 晗 / 108
阿特伍德“后启示录叙事”中的全球瘟疫与现代性批判
——以《羚羊与秧鸡》为例
王韵秋 / 120
理论前沿
俄罗斯文论的关联体制
——季哈诺夫论现代文学理论的诞生与终结
郭靖媛 / 130
文化研究
荒野美学与“边疆”政治:美国“山地人”的制造
贾 莹 / 138
动态研究
创伤与文化记忆:纳博科夫早期流亡小说的俄罗斯主题书写
韩 悦 / 154
福楼拜的句子
郭宏安
内容提要 福楼拜是法国文学史上公认的文体家。要探查福楼拜的文体追求所蕴含的文学思想,在阅读他的小说作品以外,还得揣摩他在文学漫谈中披露的创作心得。本文以李健吾的《福楼拜评传》作为参照,试图在细读福楼拜的《文学书简》的基础上总结福楼拜以词句构造为灵魂的文学写作理念。
关键词 福楼拜 文体家 句子 《福楼拜评传》 《福楼拜文集》
《叛教者的女儿》与玛莎·凯利个案的改写
——基于塞勒姆巫术审判学术视野的考察
尚晓进
内容提要 作为塞勒姆巫术危机中被控女巫玛莎·凯利的后代,凯思林·肯特在小说《叛教者的女儿》中想象性再现了先祖所经历的审判和受刑史。小说对历史的重构和改写,借鉴了塞勒姆巫术审判的学术研究成果:一方面,玛丽·诺顿、博伊尔和尼森鲍姆等人的研究对作家重构危机爆发前的清教生活图景、揭示巫术指控的社会成因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作家敏感于巫术审判性别方面的研究,却并未将玛莎·凯利再现为社会学意义上的另类,而是对她做了政治化的改写,将她塑造为一位追随“良心的自由”的异见分子和殉道者。肯特对玛莎·凯利个案的文学书写体现了学术与艺术、理性与想象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 凯思林·肯特 《叛教者的女儿》 塞勒姆巫术审判 玛莎·凯利 学术视野
“命运彼此交融”
——论莱维《华景亭》中的“非特异性”
樊 星
内容提要 “非特异性”是近年来西葡语美洲文学及文化研究中的新兴概念,在巴西作家塔蒂亚娜·萨莱姆·莱维2021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华景亭》中有着鲜明的体现。通过融合好友的真实经历、国外的艺术展览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莱维实现了不同身份立场的叠加,并借助书信体叙事与碎片插入、拼贴等手段,进一步打破真实与虚构、公共与私人、他者与自我之间的界限。在《华景亭》中,主人公的遭遇不止关乎个人或是单一身份群体,而是所有人需共担的命运。这种对集体性的强调正是“非特异性”的重要特点。
关键词 塔蒂亚娜·萨莱姆·莱维 《华景亭》 “非特异性”巴西文学
《小丑夏利玛》中的克什米尔书写与暴力反思
贾宏涛
内容提要 印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的长篇小说《小丑夏利玛》从克什米尔地区战乱切入,以一位自称“小丑夏利玛”的克什米尔穆斯林司机刺杀美国驻印度前大使马克斯·奥菲尔斯的案件为叙述中心,书写暴力冲突对该地区多元文化传统的破坏。小说把克什米尔现状归结为英美介入印巴两国的领土争端、民族民主运动失败以及恐怖主义势力渗入该地共同促成的结果,藉此呼唤对克什米尔人民真实诉求的关注。小说也反思了当代社会普遍面临的暴力危机,警示了暴力对人性的伤害。
关键词 萨尔曼·拉什迪 《小丑夏利玛》 克什米尔 暴力
格吕克诗集《集体之家的冬季食谱》中的死亡之思
方 杰
内容提要 路易斯·格吕克晚期诗作以表现老年主题而著称,2021 年出版的诗集《集体之家的冬季食谱》在延续这一主题的基础上表达了诗人的死亡之思。新诗集的意象与格吕克早前诗作相比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其平静的语言却不再有原来那种对死亡的恐惧,而她与叙述者“我”的认同,更是写出年事渐高的诗人走向人生尽头时的坦然与洒脱。诗集对“中国元素”,特别是道家“空无”思想的运用,不仅赋予诗人的创作以新意,而且将可能拓展其诗作的阐释空间。
关键词 格吕克 《集体之家的冬季食谱》 死亡之思 中国元素
远程“反恐战争”中的“他者”身体与权力话语
——《我看见一个男人》的战争空间解读
曾 杰
内容提要 本文从小说《我看见一个男人》出发分析现代远程“反恐战争”中“他者”身体被监控的过程。战争中的远程监控屏幕就是一个视界政体,监控者不仅决定观看的范围及其内容真伪,也决定着对被监控者的生杀大权。远程控制下的“屏幕战争”并非所谓的“无身体化”战争,关注屏幕面前的监控者,让“他者”身体摆脱失语状态,才能揭橥远程“反恐战争”的实质。
关键词 远程“反恐战争” 格雷戈里 《我看见一个男人》 “他者” 身体
《舒吉·贝恩》中的去工业化记忆与“地方感”重构
刘 莉
内容提要 布克奖获奖小说《舒吉·贝恩》一方面从底层家庭的视角揭示了20 世纪80 年代苏格兰工业城市格拉斯哥去工业化之后的人-地关系状况,另一方面在审视地方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探索了城市底层重构“地方感”的可能性。小说通过质疑城市复兴计划的逻辑,试图唤醒城市底层的自主意识,呼吁他们争取市民权利,以重获地方归属感。小说对格拉斯哥城市发展史的道德追问,对地方感与传统、个体能动性、城市文化结构之间的关系的深入探究,展现出小说家在城市去工业化问题上的严肃思考。
关键词 《舒吉·贝恩》 格拉斯哥 去工业化 “地方感”
非洲女性主义写作的困境与出路
——从《一封如此长的信》谈起
王天宇
内容提要 玛利亚玛·芭的书信体小说《一封如此长的信》以一名塞内加尔中上阶层黑人穆斯林妇女的视角,讲述了20 世纪70 年代后殖民社会中的非洲女性经验。因主人公拉玛杜莱面对传统与现代、反殖民与反男权问题的态度复杂暧昧,该小说自出版以来就争议不断。这种争议是非洲女性主义写作不得不面对的困难之一。本文通过解读小说的本土女性意识表达及其遭遇的各种批评,认为非洲女性写作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产物,唯有通过对父权和帝国双重话语霸权的解构,才能发出真正的非洲女性主义之声。
关键词 非洲女性主义 反殖民 反男权 玛利亚玛·芭 《一封如此长的信》
“监禁”与“越狱”:《尼克尔少年》的种族主义法律之辩
黄子夜
内容提要 《尼克尔少年》通过讲述发生在“尼克尔少年教养院”的故事,再现了美国南方20 世纪60 年代种族隔离背景下黑人青少年的创伤历史。小说刻画的实体监禁机构、美国种族主义意识形态规训机制、情感认知驯化与囚禁机制,揭示了美国现行司法制度与吉姆·克劳法的深度联结,深刻呈现了美国社会中种族、法律与正义之间的张力。本文认为,美国司法体系始终延续着种族主义文化特征,对非裔族群的身体与心灵以及对整个美国社会的正义形成了实质上的监禁。
关键词 《尼克尔少年》 监禁 吉姆·克劳法 种族主义 法律
囚禁与反叛:《尼克尔少年》中的乐观与悲观之辩
梁会莹
内容提要 科尔森·怀特海德在《尼克尔少年》中将“尼克尔少年教养院”里发生的故事置于黑人民权运动的背景下,通过黑人少年埃尔伍德和特纳之间的分歧,反思近年来黑人乐观派与悲观的现实派之间就种族主义问题进行的论辩。以埃尔伍德为代表的乐观派深受时代乐观主义和民权运动的影响,坚信种族融合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可能性,而以特纳为代表的现实派则痛恨教养院的压迫体制,对自由解放理论和实践持怀疑态度。小说追溯了黑人被奴役、被商品化的历史,再现了他们遭受的无端暴力,揭露了美国公民社会敌视黑人的暴力制度和白人至上主义。怀特海德以对黑人群体内部分歧的审视引导社会形成对种族主义现实的客观认识,指出“后种族”时代非裔美国人应直面种族暴力的乱象,将情绪转化为集体斗争实践。
关键词 科尔森·怀特海德 《尼克尔少年》 乐观派与悲观主义 “后种族”时代
论科尔森·怀特海德《萨格港》中的成长主题
刘 晗
内容提要 非裔美国作家科尔森·怀特海德的《萨格港》是一部成长小说。小说通过黑人主人公班吉的视角,讲述了1985 年夏天他在萨格港的中产阶级黑人社区度假的经历。假期中,班吉和伙伴们与父辈们的自我观念发生冲突,他们一方面不愿意接受父辈的训导成为父辈的复制品,另一方面受到外界对自身所属黑人中产阶层的“软弱性”和“背叛”的指控的困扰,做出各种叛逆尝试。本文认为,班吉以及其他黑人中产阶级二代的叛逆行为,可以解读为借助于父母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进行的自我塑形表演,目的是找回被特定话语剥夺的“黑人性”。这种表演并不能让他们超越父辈的自我观念,也无法消除他们的成长焦虑。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看,《萨格港》的成长主题构成了对当下美国“后黑人”意识形态的反驳。
关键词 怀特海德 《萨格港》 成长 黑人性
阿特伍德“后启示录叙事”中的全球瘟疫与现代性批判
——以《羚羊与秧鸡》为例
王韵秋
内容提要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后启示录叙事”隶属于溢出科学小说与反乌托邦小说之外的后现代文类,其特质在于通过戏仿犹太-基督教文化中的末日灾难,以后现代的审美姿态批判现代性。本文关注其着重描绘全球瘟疫事件的《羚羊与秧鸡》,通过考察小说中疫情与现代性之间的风险关系,试图阐明阿特伍德一方面揭示了科学技术、启蒙进步主义与全球资本主义的勾连,批判了物质现代性消极面对人与社会的异化,另一方面则呈现了感性与理性的文化分离及人文学科自身的堕落,批判了精神现代性消极面造成的人之反思与批判精神的缺失。为抵御由现代性引发的危机,避免未来灾难,阿特伍德主张辩证地返回启蒙人文主义。
关键词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后启示录叙事 全球瘟疫 现代性 《羚羊与秧鸡》
俄罗斯文论的关联体制
——季哈诺夫论现代文学理论的诞生与终结
郭靖媛
内容提要 保加利亚裔英国学者季哈诺夫在其新著《文学理论的诞生与终结:俄罗斯内外的关联体制》中,将现代文学理论定义为诞生于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终结于20 世纪80 年代、受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关联体制”影响而成的历史产物。他立足于“激进历史主义”立场,以20 世纪俄罗斯文论的发展历程为例,重新勾勒出现代文论从诞生到终结的历程,以阐明其发展运行的内在机理和终结原因。该书重构了斯拉夫学者为20 世纪世界文论发展做出的贡献,展现了将俄罗斯学术融入国际主流学术的努力,拓宽了当代文论研究的视域,也为思考现代文学理论在“后理论时代”的出路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 季哈诺夫 现代文学理论 俄罗斯文论 文学理论的诞生与终结
荒野美学与“边疆”政治:美国“山地人”的制造
贾 莹
内容提要 “山地人”随落基山皮毛贸易的发展登上西部舞台,经美国作家、学者和艺术家的打造,由底层猎手变为拓荒先驱。山地人神话的发生关涉美利坚民族意识的自觉以及这一意识对荒野价值的挖掘和对印第安要素的征用,而美国大陆边疆的逐渐形成则是使荒野从“文明的对立面”转化为一种“美学装置”的直接推手,荒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本土英雄开启了个人英雄主义审美范式。这种审美情感自动回避了边疆扩张中的强权和暴力(即便在修正主义影响下出现了温和的反思),遮蔽了美国民主自由的两面性,支持美国人创作了无数WASP 文化映射下的“探路英雄”征服“新边疆”的故事,侧面折射出美国作为一个以扩张和征伐而崛起的“自由帝国”对于自身国民性的想象及建构。从形象制造的深层机制出发解读山地人神话,可论证美国文人如何以一种“去政治化”的美学方式介入历史与现实,向世界输出美国信念和美国制度。
关键词 山地人 美国边疆 荒野美学 西部拓殖 国民性 国家特性
创伤与文化记忆:纳博科夫早期流亡小说的俄罗斯主题书写
韩 悦
内容提要 纳博科夫流亡欧洲早期的俄语小说通过流亡者的生活,体现出作家对俄罗斯文化记忆和流亡语境的多维认知,不仅表达了厚重的俄罗斯文化记忆,且多角度地呈现了文字书写、俄罗斯主题和意识情感之中的创伤记忆。作家将自身经历融入小说创作,在流亡新语境下重构了对俄罗斯文化的记忆,以此表达了对俄罗斯及其历史现实的指涉和个人情感指向,形成了流亡语境中基于个体创伤表征的记忆书写模式。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时期纳博科夫小说中有关文化记忆之俄罗斯主题书写的探讨,揭示深藏于纳博科夫文字深处的对俄罗斯社会现实和历史的关注。
关键词 流亡 创伤 文化记忆 俄罗斯主题 纳博科夫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