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
个体书写与集体记忆
——关于安妮·埃尔诺及《悠悠岁月》的对话
袁 娜 吴岳添 / 5
重读
捕猎、统治、殖民
——重读《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和《老人与海》
陈 雷 / 12
新作评论
从噶伦堡山地站到纽约:《失落的继承》中的平行景观与后殖民叙事
张文钰 / 28
做一个“完整的人”
——“奥勃洛莫夫性格”的当代解读
刘良辰 / 41
《正常人》中的自恋主义文化危机
任 娜 / 49
论谭恩美回忆录中的图像叙事
张 欣 / 58
论朱诺·迪亚斯《你就这样失去了她》中的多米尼加身份认同
张伟劼 / 68
作家研究
罗伯特·穆齐尔的政治肖像
徐 畅 / 77
恶托邦的元病毒
——论斯蒂芬森科幻小说《雪崩》的元宇宙叙事
李 睿 / 88
反叛自然主义:论罗伯特·威尔逊《奥德赛》的意象化叙述
惠子萱 / 98
《真实的短篇小说》中的女性身体、疾病与声音
郝玉梅 / 109
约瑟夫·罗特小说《拉德茨基进行曲》中的音乐符号解读
王波涛 / 117
文化研究
魏玛共和国地缘政治文学中的亚欧冲突
——以德布林小说《山、海和巨人》为例
张 晖 / 127
动态研究
电气火车上的酒神之旅
——《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的狂欢化美学
赵 雪 / 141
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经典“脱域”传播的可能性
——以短篇小说《噼噼啪啪》及同名改编游戏为例
李文华 / 152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来稿须知
/ 160
个体书写与集体记忆
——关于安妮·埃尔诺及《悠悠岁月》的对话
内容提要 2022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小说反映和批判社会现实的传统,吸取了莫迪亚诺等人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交融的表现手法,采用了“无人称自传”的创新体裁,对创建21 世纪的法国新文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其长篇小说《悠悠岁月》以一种“无人称自传”的写作方式,生动直观地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直至21 世纪初期的时代变迁,既是个人的“自传”,又写出了法国人的“集体记忆”。
关键词 安妮·埃尔诺 《悠悠岁月》记忆 翻译
捕猎、统治、殖民
——重读《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和《老人与海》
内容提要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讲述了非洲狩猎过程中发生的一起婚变兼谋杀事件,《老人与海》讲述了老渔民圣地亚哥在加勒比海上与一头大马林鱼殊死搏斗的故事。两者实质上均在隐蔽的层面探讨了一系列与“统治”相关的问题。海明威笔下的硬汉除了勇敢坚毅,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热爱自然、熟知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这些看似非政治的品质其实是有政治内涵的。在海明威看来,勇气对于“统治者”固然必不可少,但要真正驯服自然,统治者还需要与自然建立一种情感和道德的纽带。硬汉并非仅仅是以西西弗斯式的行动对抗生之困境的存在主义英雄,他们还是殖民者的原型和帝国扩张的基层动力。
关键词 海明威 统治 自然 帝国主义 非洲 古巴
从噶伦堡山地站到纽约:《失落的继承》中的平行景观与后殖民叙事
内容提要 印裔英语作家基兰·德赛的获奖小说《失落的继承》围绕印度东北部噶伦堡山地站和美国纽约城市中心展开双线叙事,串联起几代印度人的身世、遭遇和当下民众的生存境况。本文聚焦于小说中的两地双城景观刻画,指出山地站景观是德赛观察思考印度之今与昔的入口——小说家在它身上集中呈现了印度的被殖民历史、独立后的不平衡发展与不同族群之间的复杂纠葛;而纽约城市景观则是山地站的后现代镜像,小说藉它映照出全球化背景下第三世界移民劳工在发达国家被剥夺平等生存权利的困境;无证移民在纽约的苦痛挣扎与印度本土同时期发生的廓尔喀民族主义运动形成了呼应关系。
关键词 基兰·德赛 《失落的继承》山地站 平行景观
做一个“完整的人”
——“奥勃洛莫夫性格”的当代解读
内容提要 19 世纪俄国作家冈察洛夫在小说《奥勃洛莫夫》中塑造了经典的奥勃洛莫夫形象,“奥勃洛莫夫性格”成了懒散倦怠、缺少行动的代名词。当代俄罗斯剧作家米·乌加罗夫以小说《奥勃洛莫夫》为蓝本创作了剧本《伊利亚·伊里奇之死》,对“奥勃洛莫夫性格”进行了当代解读。本文尝试分析“奥勃洛莫夫性格”的生成、奥勃洛莫夫形象的转变、“奥勃洛莫夫性格”的升华以及重构“奥勃洛莫夫性格”的缘起,探究剧作家为“奥勃洛莫夫性格”赋予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 米·乌加罗夫 《伊利亚·伊里奇之死》《奥勃洛莫夫》奥勃洛莫夫性格
《正常人》中的自恋主义文化危机
内容提要 爱尔兰小说家萨莉·鲁尼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正常人》延续了处女作《聊天记录》中对爱尔兰千禧一代年轻人生存境遇的关注,讲述了都柏林青年玛丽安和康奈尔从高中到大学的爱情故事。小说表层是关于青春残酷性的叙述,底层则是关于后现代社会自恋主义文化危机的再现和探讨。本文从小说涉及的残酷青春的三个表征即孤僻、抑郁与爱无能切入,梳理它们与自恋主义之间的关联,剖析时代文化对自恋主义的影响,进而探究小说家对于质询和抵抗自恋主义文化危机所进行的文学思考。
关键词 萨莉·鲁尼 《正常人》 残酷青春 自恋主义 他者
论谭恩美回忆录中的图像叙事
内容提要 2017 年,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出版了反思家族记忆、自己的文学创作与文化身份的回忆录《往昔之始》。跨媒介书写是这部回忆录的一个鲜明特色,书中的图像与文字处于时而互补、时而互斥的关系中。谭恩美在图文互释中反转“看”的政治,又在图文断裂的间隙反思家庭照背后的种族主义,重绘华裔的自我肖像。回忆录中图像和文字的冲突与融合形成多重的艺术空间,超越了此前谭恩美自我书写传统中的“情感奇观”,它对“反思式共情”的呼唤彰显出谭恩美日益成熟的创造力批判性。
关键词 谭恩美 回忆录 《往昔之始》图像叙事
论朱诺·迪亚斯《你就这样失去了她》中的多米尼加身份认同
内容提要 美国多米尼加裔作家朱诺·迪亚斯的短篇小说集《你就这样失去了她》展现了美国多米尼加裔移民身在美国却心念故土、不愿回到贫穷故国同时也不愿放弃多米尼加身份的矛盾心态。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英语和西班牙语的混用现象、多米尼加裔移民关于多米尼加-非裔身份的意识及他们对故土的思念这三个方面,透视这部作品中体现的多米尼加身份认同,并揭示作者刻意塑造的多米尼加裔“典型”男性形象所隐含的特别意蕴。
关键词 朱诺·迪亚斯 《你就这样失去了她》美国西裔文学 多米尼加身份认同
罗伯特·穆齐尔的政治肖像
内容提要 罗伯特·穆齐尔是在魏玛共和国时期保守主义文化思潮中少有的坚持理性价值的知识分子,他在面对同时代的各种政治团体和思想派别时始终秉持一种有距离的分析式态度。思想倾向上的进步主义使得他对社会主义运动表现出长久的、近乎终生的同情,但对人类学意义上的精神价值的重视又使他无法全然投入任何政治阵营。他主张文学与政治的功能分离,认为精神理念直接转化为政治实践是危险的。
关键词 罗伯特·穆齐尔 魏玛共和国 政治 意识形态 精神
恶托邦的元病毒
——论斯蒂芬森科幻小说《雪崩》的元宇宙叙事
内容提要 斯蒂芬森的后赛博朋克文学代表作《雪崩》在科学背景下对元宇宙文化范式进行了文学演绎,将苏美尔神话、巴别塔故事和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话语一起嵌入到元宇宙书写中,带领读者从真实世界进入一个陌生化的恶托邦。本文借助达科·苏文科幻诗学的“认知疏离”理论分析《雪崩》的叙事特点,认为作者通过为雪崩病毒提供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解释,使具有认知逻辑的虚构新意成为整部作品的叙事主导,构造出一个完整的替代现实,并在现实世界对元宇宙恶托邦的迂回反馈中指向对信息社会的批判。
关键词 元宇宙 恶托邦 科幻诗学 《雪崩》元病毒
反叛自然主义:论罗伯特·威尔逊《奥德赛》的意象化叙述
内容提要 当代美国先锋戏剧家罗伯特·威尔逊运用视觉和听觉层面的意象化叙述策略,将《奥德赛》打造成一个由感官印象激活的、以空间为主导的意象剧场。在这个与线性叙事下以时间为主导的自然主义剧场截然不同的意象剧场中,沉默、肢体表演、时空构型与光影变幻的意象累积和空间想象一方面唤起观众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将当今的舞台表演与原始的口述文本相连接,于远古与现代的碰撞中重述了奥德修斯的海上航行。
关键词 《奥德赛》罗伯特·威尔逊 意象化叙述 意象剧场
《真实的短篇小说》中的女性身体、疾病与声音
内容提要 苏格兰作家阿莉·史密斯的作品以其实验性的叙事技巧、怪诞的标题、大胆的类比、出其不意的双关语以及对古典作品的戏仿而出名。《真实的短篇小说》是其最具特色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在该短篇小说中,史密斯通过元小说的形式,巧妙地将短篇小说与女性问题如身体、乳腺癌、厌食症、女性话语权结合起来,揭示在英国社会生活和文学领域中女性与短篇小说的边缘化问题,也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思考以及对女性生存状况的关注。
关键词 阿莉·史密斯 《真实的短篇小说》女性主义 身体 疾病 声音
约瑟夫·罗特小说《拉德茨基进行曲》中的音乐符号解读
内容提要 奥地利作家约瑟夫·罗特的小说《拉德茨基进行曲》被誉为德语文学中“哈布斯堡神话”书写的翘楚,借助特罗塔家族的兴衰,罗特为往昔辉煌的奥匈帝国奏响了“亡国之音”。这部小说不但取自约翰·施特劳斯同名音乐作品《拉德茨基进行曲》,作家在文本中也导入了其他众多音乐作品。本文将探究这些音乐作品对文本意义构建的特殊作用,分析罗特如何借助音乐符号对“日落王朝”进行思考与展现。
关键词 《拉德茨基进行曲》约瑟夫·罗特 文学 音乐
魏玛共和国地缘政治文学中的亚欧冲突
——以德布林小说《山、海和巨人》为例
内容提要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地缘政治文学对未来弥赛亚世界的狂想中始终隐现着德国人对一战战败结局的否定,人们在这诉诸幻想的补偿世界里寻求着疗治精神创伤的灵药。这些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极权主义和种族主义特征,但德布林的《山、海和巨人》却是例外,它更关注由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殖民行径激起的其他文明的联合反抗。本文从地缘政治学角度解读德布林在该作中对亚洲及东欧地区地缘政治意义的认识,并力图通过作家的左翼立场来分析这部小说反西方中心论的成因。
关键词 《山、海和巨人》德布林 地缘政治 亚洲 东欧 生存空间
电气火车上的酒神之旅
——《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的狂欢化美学
内容提要 叶罗费耶夫的小说《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被称为典型的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文本,小说独特的狂欢化美学特征体现在:酗酒暴饮的狂乱中带有“圣愚”气质的双重性醉鬼形象,对僵滞腐朽的官方话语的戏谑性讽喻,鄙俗与崇高的语言游戏以及对经典的互文性解构。醉酒后的癫狂与游戏更像是俄罗斯民众对过去、现在、未来的一种情绪选择。叶罗费耶夫对俄罗斯人的自身困境和种种心灵病症感到深切的忧虑,为了唤醒庸碌且死气沉沉的民众,他以酒为媒介,解构历史与现实,反抗权威与经典,抗拒世俗的桎梏,渴望既定秩序的破灭与消亡。
关键词 狂欢化 巴赫金 《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隐喻 互文
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经典“脱域”传播的可能性
——以短篇小说《噼噼啪啪》及同名改编游戏为例
内容提要 电子书、有声书及影像化已成为当下文学经典的常见传播方式。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噼噼啪啪》改编成的同名视觉小说游戏为文学经典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脱域”思路,使原小说脱离了作为文本囿于时空限制的困境。在时-空延伸的前提下,游戏与文学受众的社会关系经由重组和聚合后或许危机丛生,但也孕育着文学经典传播的机遇与未来。
关键词 文学经典 “脱域”传播 陀思妥耶夫斯基 《噼噼啪啪》视觉游戏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