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族批评的想象力:评宇野常宽《给年轻读者的日本亚文化论》
高华鑫 / 5
“我们编织了一张多么纷繁的罗网!”
——沃尔特·司各特的格子呢书写与19世纪的帝国想象
张秀丽 / 22
论巴辛斯基传记写作中的精神病理分析
颜 宽 / 45
列夫·托尔斯泰“审美共同体”思想研究
公冶健哲 / 59
“赫拉克勒斯的选择”:论《米德尔马契》中的美德与幸福
王婉莹 / 77
杰罗姆·罗森伯格民族志诗学述评
蒋 岩 / 94
《怪物》中的私刑与美国司法正义
孙 艳 / 112
阿赫玛托娃早期抒情诗中的身体书写
邹璐薇 / 127
哥特弗里德·博姆的图像阐释学述评
戴思羽 / 142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注释体例
/ 156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来稿须知
/ 160
御宅族批评的想象力:评宇野常宽《给年轻读者的日本亚文化论》
高华鑫
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以降,日本的文艺批评发生了显著的“亚文化转向”,大冢英志、东浩纪、宇野常宽等论者以不同方式形塑了通过御宅族文化来言说日本社会的批评模式。宇野常宽《给年轻读者的日本亚文化论》是进入这一话语谱系的有效入口,该书梳理了“政治的季节”消逝后日本亚文化的发展轨迹及其面临的困境,其中“反成熟”的命题联系着日本战后社会与文艺的特殊状况,关于“映像之终结”的思考呼应着当下的媒介环境转型,而作者对“加州意识形态”的技术决定论和去政治化倾向的警惕也不无意义。对于中国当下的文化研究,日本亚文化批评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参照系。
“我们编织了一张多么纷繁的罗网!”
张秀丽
内容提要 将司各特的整体创作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考察文学书写与文化实践的互动,可以看到格子呢如何成为大英帝国扩张和军事优越论的视觉符号,也可以看到司各特的文学想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作为乔治四世封的第一个准男爵,身为苏格兰人的司各特总是试图在格子呢的美学和实用价值之间,在民族情感与商业进步之间,在浪漫与理性之间寻求平衡。这种以平衡为目的的文学想象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深入发展以及帝国主义的加速扩张,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军事优越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在不断的传播、改写和挪用中发生了变异。
论巴辛斯基传记写作中的精神病理分析
颜 宽
内容提要 俄罗斯传记作家帕维尔·巴辛斯基的人物传记着重挖掘传主的精神创伤,剖析他们的相应行为习惯,还原传主的心理动力机制,具有病理分析的特征。这一独特的写作视角得益于家庭史材料的引入,巴辛斯基从中挖掘了不少为苏联时期伟人传记所忽视的心理细节,呈现了传主在伟人光环下平凡甚至病态的一面,丰富了传主形象。另一方面,巴辛斯基的传记写作也表现出与苏联解体前后兴起的后现代文学浪潮的辩论立场,他所强调的诸多传记写作原则与他对后现代文学艺术结构观、伦理价值观以及历史观的批评一脉相承。
列夫·托尔斯泰“审美共同体”思想研究
公冶健哲
内容提要 对人类团结的希冀是托尔斯泰毕生创作的核心要旨,也鲜明地体现在作家的文艺思想之中。本文通过梳理托尔斯泰“审美共同体”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脉络,认为托尔斯泰从建立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有机互动的审美场域出发,在艺术的感染效应中发现了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实现联结的可能,最终提出了以普世性“未来艺术”为依托的“人类审美共同体”构想。观照托尔斯泰审美理念所蕴含的共同体方案,可为当今“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美学理论建构提供有效的参考。
“赫拉克勒斯的选择”:论《米德尔马契》中的美德与幸福
王婉莹
内容提要 在小说《米德尔马契》中,乔治·爱略特以诗性语言介入美德与幸福的关系这一经久不衰的哲学争论,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诠释了古典幸福观和现代幸福观之间的分歧。通过改写“赫拉克勒斯的选择”,爱略特反思现代幸福的伦理缺失,重塑美德与幸福的纽带,揭示了以“活得好”和“做得好”为核心内涵的美好生活,藉此介入了维多利亚社会的幸福话语建构。
杰罗姆·罗森伯格民族志诗学述评
蒋 岩
内容提要 20世纪中叶,美国诗人杰罗姆·罗森伯格提出了“呈现部落诗歌价值”的民族志诗学并据此创建了一套将诗歌创作、诗歌文本形态与现场表演融为一体的诗学实践。他发掘了印第安部落诗,将其与先锋派创作实验相结合,在“总体诗”理念的指导下创造出表演与文本一体、声音技巧多元、跨媒介合作、身体在场的诗歌表演现场,由此突破了现代主义-新批评传统主导的以文本为中心的诗歌观,推动了20世纪中后期美国诗坛注重诗歌声音与表演的诗学革新。罗森伯格的民族志诗学不仅为20、21世纪之交的诗歌声音、表演及数字化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重估印刷术及其所塑造的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怪物》中的私刑与美国司法正义
孙 艳
内容提要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文学界对私刑问题大范围噤声,在此背景下,斯蒂芬·克莱恩创作了中篇小说《怪物》,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怪物》通过描写法官主导对黑人英雄施加隔离和私刑计划的情节,来审视美国司法在这种骇人的犯罪形式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克莱恩创作《怪物》前后,拥有最高司法权的最高法院接连做出具有重大争议、甚至臭名昭著的判决。将《怪物》这一小说文本与同时期相关司法案例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不仅能深化我们对作家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探察美国私刑泛滥的制度根源,促进我们理解美国司法体系的运作模式和该阶段的美国司法特征。
阿赫玛托娃早期抒情诗中的身体书写
邹璐薇
内容提要 阿赫玛托娃的诗被称为“人类中心主义”的诗,其诗歌世界中心是一个个具有独特生命情态的女性抒情主体,诗人借由身体-主体、潜意识、爱欲完成具有深刻指涉意义的身体书写。在阿赫玛托娃的早期诗歌中,同时作为意向主体和意向对象的身体是阿赫玛托娃女性人物感知世界的方式和途径,女性身体作为能受一体的身体-主体与世界发生交融与对话,这与早期阿赫玛托娃所属的阿克梅派美学主张如出一辙。潜意识则是“看不见的身体”,看似缺席实则无处不在,主导女性人物的心理和命运。最后,欲望身体登场,爱欲操纵女性情感和行为模式,并最终通过确认和张扬主体性完成女性生命情态的重塑。
哥特弗里德·博姆的图像阐释学述评
戴思羽
内容提要 理解艺术作品是西方艺术史研究和艺术批评的基础,阐述理解艺术作品的方法和原理则是西方美学的一项根本任务。自19世纪末现代艺术出现以来,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变得愈发困难,以至于传统的艺术阐释方法面临失效的境地。面对这种情况,德国当代著名艺术史家哥特弗里德·博姆提出了自己的图像阐释学,他尤其关注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的主题化,探讨了物质媒介作为现象在作品意义生成中所发挥的作用。博姆的图像阐释学为基于传统符号学的阐释学的美学范式转变提供了一种可能,不仅为艺术史学科的方法论建设开辟了一条新的进路,亦为当代跨媒介诗学研究带来重要的启发。
相关链接
往期回顾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 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