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插图
契玛罗萨以《十日谈》为灵感创作的歌剧《意大利女孩在伦敦》第一幕第二乐章
薄伽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同时,恐怕也是一位杰出的预言家。
薄伽丘写作《十日谈》时,就已敏锐地预感到,日后他将难逃妒忌和仇恨的厄运,将遭逢“狂飙疾风的摧残,利齿毒牙的噬咬”;他还预言道,一班“居心恶毒的人”,定会罗织种种罪名,务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他在《十日谈》第四天故事会的开场白里,写下了这一预言,并在全书的“跋”里,为自己作了强有力的辩护。
一切果然不出薄伽丘所料。
薄伽丘和他的《十日谈》
《十日谈》问世不久,天主教派遣一个名叫齐亚尼的僧侣,登门拜访薄伽丘,竭尽恫吓和辱骂之能事,致使作家招架不住巨大的精神压力,一气之下,竟想把《十日谈》付之一炬,幸被他的挚友、大诗人彼特拉克劝阻。
1497年,天主教会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十日谈》定为“诲淫诲盗”之作,当作文人无行、道德堕落的典型,在佛罗伦萨的广场上当众焚烧。
九泉之下的薄伽丘也难逃劫难。他的坟墓被教会掘掉,墓碑被砸得粉碎。
这兴许是西方最引人注目的一宗“焚书坑儒”事件。
除了硬的一手,教会还采用了更阴险、狡猾的一招。它先后三次组织御用文人篡改《十日谈》,删去所谓“伤风败俗”的内容,又偷天换日,把书中那班寡廉鲜耻、伤天害理的僧侣统统改为俗人!
不过,这却应了一句中国古诗:抽刀断水水更流。
《十日谈》面世后,仅至16世纪,便印行近100版。一股持久、深广的《十日谈》阅读热和再创作热席卷欧洲。众多名作家或模仿《十日谈》,或从《十日谈》中釆撷一枝半叶,敷演开来,另成佳篇。英国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法国作家纳伐尔的《七日谈》,莎士比亚的喜剧《辛白林》、《善始善终》,便是这方面的翘楚之作。从《十日谈》中汲取创作素材的其他“大腕”作家,至少还可举出一打之多,如莫里哀、莱辛、维加、拉封丹、济慈、丁尼生、朗费罗,等等。
夏加尔《十日谈》插图
《十日谈》的一百个故事之中,三个戒指的故事,大概是最受后世艺术家们青睐的题材了。
薄伽丘在《十日谈》第一天里叙述了一个故事:巴比伦的苏丹,因国库空虚,为了向犹太富翁麦启士德筹借巨款,便设下圈套,问他:伊斯兰教、天主教、犹太教三者之中,哪个是正宗的?麦启士德灵机一动,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位富翁,膝下有三个儿子,按照祖训,谁能得到作为传家之宝的一只戒指,谁便是他的继承人。但他对三个儿子一样钟爱,于是让人打了两只跟原有的一模一样的戒指。富翁去世以后,哪个儿子能成为家长,始终是个悬案。麦启士德用这则故事躲过了苏丹设下的圈套。薄伽丘在这儿称颂人的聪明才智,宣扬人与人之间应当建立仁爱、平等、和谐的关系,表达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400年后,德国作家莱辛写了一部反对宗教偏见的诗剧《智者纳旦》。他受三只戒指的故事的启发,把它移植进了剧本,安排为全剧的核心。莱辛画龙点睛,阐明不同的宗教不应互相歧视、仇恨,而要互相容忍、友善。薄伽丘的人文主义思想,在这儿闪现了启蒙运动的宽容和博爱精神的光辉。
莱辛《智者纳旦》第三幕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三个戒指的故事又一次焕发艺术家们的创作冲动。意大利当代最有影响的喜剧家,集编剧、导演和演员于一身的德·菲利波,借鉴这则故事,创作了一出喜剧《费鲁美娜·玛图拉诺》。糖果商之子多米尼科追求美丽的平民女子费鲁美娜,长期同居,但又嫌其出身低贱,另寻新欢。后终因内心愧疚,重新回到费鲁美娜和三个儿子身边。当多米尼科询问,三个儿子中谁是他的亲生儿子时,费鲁美娜只说,三个儿子都是他们的,是一样的亲骨肉。在这出喜剧中,不管出身与社会地位的贵贱,每一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都要维护自己的尊严的人文思想,战胜了金钱的力量和利己的欲念。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大师德·西卡看了这出喜剧,怦然心动,便把它改编为《意大利式的结婚》,搬上银幕,特邀两位大牌明星索菲娅·罗兰和马斯特罗亚尼联袂主演。德·西卡对从三只戒指的故事衍化而来的一波三折的情节的精心刻画,两位巨星熠熠生辉的演技,使影片迅即走红世界影坛。
《意大利式的结婚》电影海报
说到电影,不能不提及帕索里尼的杰作《十日谈》。帕索里尼原是意大利声誉卓著的新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后客串电影,一举成名。这部由《十日谈》中八个故事改编的影片,曾因其中一些裸体、做爱的镜头而颇受非议。其实,帕索里尼作为“诗电影”的倡导者,他的旨趣在于从画面的各个细微之处发掘出诗的意境,着意称颂爱情之美,颂扬生命与人性的强大力量。而作为一名左派艺术家,他又以《十日谈》的故事为载体,倾力揭示薄伽丘时代已存在的种种社会问题至今仍然未得到解决,他力图用强烈的视觉形象来唤起观众,和他一起去批判,去思考。帕索里尼执导的《十日谈》,和根据《坎特伯雷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改编的同名影片,构成他的“生命三部曲”,已成为世界电影的经典之作。
帕索里尼《十日谈》电影海报
对于各国音乐、美术大师们来说,《十日谈》也始终是一眼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
音乐大家维瓦尔第、加卢皮、契玛罗萨和索贝等如何撷取《十日谈》的情节进行再创作,奉献出一部部杰作,且按下不表。单说《十日谈》历朝历代的插图和以它为题材的美术品,便多如繁星。从早期的手绘插图本、民间艺术家的木刻,到现代派色彩浓郁的插图,从素描、版画到油画、雕塑,应有尽有,不知凡几。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画家博蒂切利,曾以《十日谈》第五天故事第八“被追逐的女人”作过一幅油画,成为稀世珍品。画坛巨擘提香、鲁本斯,法国画家布歇、瑞士新古典派画家考芙曼、英国油画家透纳、俄国当代雕刻家夏加尔等,都留下了以《十日谈》为题材的艺术品,它们的审美情趣不拘一格,或绚烂柔美,或清新流畅,或纯真古朴;艺术家们的价值取向也迥然相异,或立足创意,或着重再阐释,或突出装饰风格。真个是流光溢彩,同《十日谈》一样名垂艺术史册,流芳百世。
(选自《寂寞是一座桥》,吕同六/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作者介绍
吕同六(1938-2005),1938年生于江苏省丹阳县,1962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意大利语言文学专业,回国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全国意大利文学会会长等职。在40多年的翻译生涯中,吕先生一直致力于将意大利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引入中国,他主持的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意大利二十世纪文学丛书”、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意大利经典名著”丛书等体系较大,眼光独到,收录完整,在文学爱好者中很有口碑。他担任主编、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卡尔维诺文集》和《莫拉维亚文集》等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因为在中意文化交流方面贡献突出,吕先生获得过多种荣誉,如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1996)、意大利总统授予共和国骑士勋章(1990)等。2002年6月3日,他荣获意大利国家最高荣誉——由意大利总统颁发的爵士勋章。
1990年1月18日,吕同六先生在接受“意大利共和国骑士勋章”仪式上致答谢词,摄于意大利大使官邸,左为Rossi大使。
世界多变而恒永
文学孤独却自由
责编:天艾 排版:文娟
终审:言叶
世界文学
2018“中国最美期刊”
订阅零售
全国各地邮局 ,国内代号2-231
微店订阅
订阅热线:010-59366555
订阅微信:15011339853
订阅 QQ: 3076719982
征订邮箱:qikanzhengding@ssap.cn
投稿及联系邮箱:sjwxt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