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30日,由十月文学院策划主办的大型系列文学讲座活动“名家讲经典”第十八场在十月文学院举办。著名诗人、翻译家,《世界文学》主编高兴老师给各位文学爱好者讲解了哈谢克和他的长篇小说《好兵帅克》。
雅洛斯拉夫·哈谢克(1883年4月30日-1923年1月3日)是捷克著名的幽默作家和讽刺作家。他的《好兵帅克》全名《好兵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遭遇》,是一部长篇政治讽刺小说。小说以主人公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为主要情节,通过使用卓绝的漫画式手法,准确、深刻地讽刺了奥匈帝国的军官、警察、神甫昏庸无能、愚蠢透顶的本质,揭露了奥匈帝国统治者的凶恶专横及军队的腐败堕落。《好兵帅克》一经出版,很快就成为当时最受关注和最畅销的小说,被译成50多种文字。先后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和话剧等,在世界各地都拥有广泛的读者,享有世界声誉。
▣ 讲座中的高兴老师
在讲座中,高兴老师以一位翻译家的严谨学识和诗人的优美语言,为现场听众介绍了哈谢克的文学背景和成长环境,带领大家一起阅读了哈谢克的代表作《好兵帅克》。同时,高兴老师还旁征博引地介绍了哈谢克所影响的捷克作家,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哈谢克和他的《好兵帅克》。
▣ 点击观看讲座现场精彩片段,时长23′23″
精 编 文 稿
不朽是怎样诞生的
——哈谢克和《好兵帅克》
今天的讲座题目,是吕约院长给我布置的作业。我个人特别希望讲昆德拉、赫拉巴尔这些当代作家,但是吕约院长有深刻的古典情怀,她说你还是讲讲《好兵帅克》。也好,因为《好兵帅克》是源头,和之后的赫拉巴尔和昆德拉都是一条线上发展的。今天的讲座也会从哈谢克的种种影响这个角度,涉及到很多的捷克作家,甚至涉及到东欧文学。
01
捷克的历史和文学背景
今天谈论哈谢克之前,我们有必要稍稍了解一下捷克历史和文学走过的路程,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明白哈谢克在捷克文坛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说到捷克,我们会想到著名的动画片《鼹鼠的故事》,会想到捷克啤酒,捷克的啤酒特别好,捷克的水晶也是世界著名的。还有一个词儿和捷克有着深刻的关联,甚至这个词儿就是捷克本身:波希米亚。波希米亚现在已经成了具有文化内涵、艺术内涵的词儿,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热情奔放的含义在里面。这和捷克民族的性格很像。波希米亚甚至就是捷克的别称,流亡到法国定居的米兰·昆德拉每每谈起自己祖国,会说我那古老的祖国波希米亚。
波希米亚实际上就是捷克原来的一个古老地区,捷克人的祖先都是在那边生活的。这个国家严格来说也就一千多年的历史,而且文学其实出现得比较晚。捷克朋友自己介绍说捷克文学始于14世纪,但这种说法其实是比较勉强的,14世纪捷克的文学还处于非常稚嫩的状态,捷克文学甚至没有自己的史诗。
说到捷克,我们绕不开一个皇帝。曾经神圣罗马帝国包括很多个王国,其中的七个王国中可以产生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候选人,而波希米亚王国就是其中之一。终于,波希米亚王国的国王查理一世当上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他的帝号是查理四世。捷克的历史离不开这个著名的皇帝。说到查理一世或者查理四世,我们就会想到捷克最著名的大学,这个大学对整个中欧地区太重要了,叫查理大学。这个大学里培养出众多杰出的人物,有政治领袖、教育家、艺术家、音乐家、文学家,其中大家特别熟悉的爱因斯坦就在捷克查理大学学习过,这个大学某种程度上就让查理一世进入了不朽者的行列了。
▣ 查理大学
捷克的历史和文化中还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如果我们去布拉格踏上老城广场的话马上就会遇见他的雕塑:胡斯。胡斯刚开始是教育家,曾经在查理大学学习过,当过查理大学的校长,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在教皇教会控制着一切的时代,他提出要进行宗教改革,其中最最触犯教会利益共同体的一条措施,是要没收教会财产,这一下子得罪了教会。于是教皇就找了一个理由把他请到康斯坦茨会议,在会议上当场逮捕他,并且以散布邪教罪判处他火刑。这个消息传回波希米亚之后,捷克的民众,尤其是胡斯派教徒们一下子震怒,他们觉得无论如何要反抗神圣罗马帝国、反抗教会。于是一场战争就这么爆发了。当时的教皇五次派十字军东征队要驯服桀骜不驯的小国家,战争持续了十五年,终于把这个小国家给降服了,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民族是多么坚强。
▣ 捷克哲学家、改革家胡斯
胡斯某种程度上成了捷克灵魂性的人物,现在我们看昆德拉的作品,看赫拉巴尔的作品都会感到胡斯的存在,他基本上成了捷克文学、捷克历史、捷克艺术的精神支点。所以我们如果要谈论捷克历史、捷克文学、捷克艺术,离不开胡斯。
有一个阶段捷克是特别可怜的,差不多在16世纪开始有一百多年的时间,基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能使用,只能用德语。因为这是占领者降服他们的重要条件。所以捷克受德语文化影响很深。波兰在文化艺术上特别依赖俄罗斯文化,在情感上又特别排斥俄罗斯民族。捷克面对德意志也有着这样类似的复杂情感。
到16世纪的时候这种管制有过松动,尤其是新教在中欧地区开始有推广的势头。在这种情形下,捷克民众纷纷信仰新教。后来,有一个信仰天主教的皇帝叫斐迪南二世,他成为罗马皇帝之后排斥新教,觉得要在信仰上统一。于是他派了几个使者到波希米亚王国,也就是捷克,说服他们重新皈依天主教。但三个使者到了捷克的议会之后,愤怒的捷克议员竟然把三个人从窗户中扔出去了。于是捷克历史中又出现了一个事件,叫“扔出窗外事件”。这一下让神圣罗马的皇帝大怒,于是战争再次爆发,其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叫做白山战役。之后有一百多年的时间,哈布斯王朝确立德语为国语,禁止捷克语通行,焚毁捷克书籍,强迫捷克居民改奉天主教。人们称这段历史为捷克的“黑暗时代”。
严格来说,到了17世纪末,捷克文学才刚刚抬头。捷克文学的兴起和民族复兴运动兴起紧密联系在一起。文学充当着民族复兴运动的主力军,一些有才华的作家开始在那时候登上捷克文坛。
▣ 斐迪南二世
其中有一位重要诗人叫做马哈。马哈的代表作是一首抒情叙事长诗,叫《五月》。因为这首抒情长诗,马哈成了捷克诗歌的奠基者。《五月》这首长诗的主人公实际上是一个土匪头子,或者换一个词儿,绿林好汉,他深爱着一个姑娘,这个姑娘却被人诱奸了。他一定要复仇,发现诱奸这个姑娘的正是自己的父亲,于是他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自己被投进了监狱。这首诗是他在监狱里沉思自己的一生,思索整个世界宇宙的背景下展开的。当时捷克有很多作家为了向马哈致敬,专门形成了一个流派叫做“五月派”。“五月派”一开始的纲领是倡导作家和诗人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既要保持民族特色,又要广泛了解欧洲文化,汲取一切有益的养分,以便将捷克提高到世界水平。可见这个流派是开明的,有远大志向的。
在捷克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捷克的诗人和作家们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昆德拉小说中经常会提到《风笛手》的作者狄尔,为捷克戏剧拉开了帷幕。昆德拉远离祖国的时候,每每读原著《风笛手》的时候他都会热泪盈眶。另外一个女作家聂姆曹娃,基本上成了捷克小说的代表人物。她的中篇小说《外祖母》,塑造了特别朴实感人的形象,现在已经成为捷克文学中的经典了。
到了19世纪的捷克文学,我们不能不提一个名字,杨·聂鲁达。而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智利诗人巴布洛·聂鲁达就是深受他的影响,自己决定取笔名为巴布洛·聂鲁达,就是为了向捷克的这个文学前辈致敬。聂鲁达的创作涉及到各种题材,诗歌、散文、小品什么都写。他云走世界,经常出访各个国家,有广泛的交际,认识了很多著名的作家。聂鲁达有一部代表作叫《小城故事》,灵动自由,又特别的富有艺术感染力。
▣ 杨·聂鲁达
当时捷克文艺复兴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由衷地说,让捷克民族起死回生并向它指明崇高目标的,是捷克的作家。在中东欧这个弱小民族中,文学和民族认同、民族身份就这样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我们在这样的情形下进入了20世纪。20世纪有一个重大事件:1918年10月28日,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民族统一在一起,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这个事件让捷克文学奇迹般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那段时期出现了我们即将谈论的哈谢克,还有卡莱奥·恰佩克,robot这个词儿就是他发明的。还有万楚拉,昆德拉年轻时候最推崇的小说家。
捷克繁荣的时期还有一些现在并不被当作捷克作家的作家存在,最著名的就是卡夫卡。卡夫卡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布拉格,但是卡夫卡是德语作家。还有一个很多中国诗人一谈论就会激动不已的著名诗人,里尔克。捷克文学就在那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特别可惜这种繁荣的局面后来被另外一场灾难性的事件完全打破了。1939年春天,希特勒军队基本上不费丝毫的力气就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克这么一个可怜的民族又一次丧失了独立。
02
哈谢克的成长环境
哈谢克生长于布拉格。布拉格这座城市实在是太美了,我在布拉格曾经待过一个多月,基本上到了那座城市我就不再想到其他城市去了。在布拉格我曾经拜访过很多的作家,其中就有现在中国读者读到很多作品的伊凡·克里玛,他最著名的一部书实际上是《布拉格精神》。1968年“布拉格之春”被镇压之后,克里玛正好逗留英国。在那种情形下很多作家肯定不会回来了,但克里玛依然冒着可能受到迫害的危险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回到了自己的城市布拉格。我问克里玛,为什么在那种特殊时期还要往回走呢,克里玛说他实在太喜爱布拉格了,实在离不开布拉格的那种氛围,觉得离开了那种氛围之后创作生命也就意味着停止。
▣ 讲座现场
关于布拉格他有一段非常经典的描述:“这是一个神秘的和令人兴奋的城市,有着数十年甚至几个世纪生活在一起的三种文化优异的和富有刺激性的混合,从而创造了一种激发人们创造的空气,即捷克、德语和犹太文化。” 我特别同意他的说法。我觉得布拉格是敞开的,包容的,又是特别休闲的。是艺术的,同时还是特别世俗的。这是杂交文化的奇特产物。布拉格同苦难中的捷克一样有着无数的伤,它不断地受到战争的侵扰,不断地出现暴力、流亡、占领、起义、颠覆、出卖和解放,可以说布拉格饱经沧桑,但是却依然存在。布拉格非常结实,有罕见的从灾难中重新恢复的能力,有着不屈不挠,充实又灵活善变的精神,这里是有矛盾有张力的。不屈不挠同时又灵活善变,这些特点在捷克作家身上特别明显。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布拉格的话,克里玛觉得是悖谬,悖谬严格来说就是布拉格的精神,而悖谬也是艺术的一种福音。
▣ 美丽的布拉格
布拉格孕育了一大批杰出人物,除了哈谢克之外,还有德沃夏克,雅那切克,斯美塔那,卡夫卡,布洛德,里尔克,塞弗尔特,等等。这一大串的名字就足以让我们对这座中欧古城表示敬意。这样一座具有特殊色彩和特别魅力的城市无形中培养了哈谢克的艺术敏感、自由精神和文学想象力,激发了他的创作才华。
03
帅克:一个聪明的傻子
《好兵帅克》是哈谢克的代表作,某种程度上也成了捷克文学在世界上的一张通行证。《好兵帅克》全名很长,叫《好兵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种种历险和遭遇》。这本书在中国有很多的译文,最著名的两个翻译版本是箫乾先生的译本和星灿先生的译本。星灿老师是直接从捷克语翻译的,而且是全译本。《好兵帅克》基本成了捷克文化的一个品牌,《好兵帅克》延伸出的种种文化副产品实在是太多。
《好兵帅克》前面有一个哈谢克的自序,读了这个自序之后就可以明白他的写作动机,他的语调和基调。通过作者序,可以明白哈谢克为什么要把自己如此多的心血和精力投入到这个人物身上。作者序某种程度上就是整个作品特别巧妙的引子。
“伟大的时代得有伟大的人物。有一些被埋没的英雄人物,他们谦逊平凡,没有拿破仑那样的赫赫功名和传世业绩,然而只要分析一下他们的品格,就连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的声誉也会显得黯然无光。如今,你可以在布拉格街上遇到一个衣衫破旧的人,他自己压根儿就不知道,他在这伟大新时代的历史上究竟占有什么地位。他谦和地走着自己的路,谁也不去打扰,同时也没有新闻记者来烦扰他,请他发表讲话。你要是问他尊姓,他会简洁而谦恭地回答一声:“帅克。”
原来,这个和善、卑微、衣履寒伧的人,正是我的老相识、英勇无畏的好兵帅克。早在奥地利统治时期,他的名字在捷克王国的全体子民就已家喻户晓,到了共和国时代,他的声望也依然不减当年。
我非常喜欢好兵帅克。当我向读者诸君介绍他在世界大战中的种种奇遇时,相信诸位也会同情这位谦卑的、被埋没的英雄,因为他不曾像希罗斯特拉那个傻瓜,为了能让自己的事迹登在报上,编进教科书里,竟一把火烧掉了以弗所城的女神庙。”
▣ 讲座现场
《好兵帅克》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写起。事件发生在波黑的萨拉热窝,当时有一个塞族青年叫普林西普,知道斐迪南大公和他夫人要来,就在那儿等着,刺杀了斐迪南大公。关于整个刺杀,现在有种种说法,有人说普林西普是塞族的爱国青年,也有人说普林西普是恐怖组织的成员。
翻开《好兵帅克》,第一页就可以看到帅克的形象,而且这个形象给我们特别的冲击,同我们所习惯的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显然不一样,让我们捧腹大笑。帅克的形象和哈谢克本人极为相似,所以某种程度上好兵帅克就是哈谢克,哈谢克就是好兵帅克。他是看上去胖乎乎乐呵呵的,脑子似乎总有点不大对劲,说着捷克的方言土语、布拉格的黑话。他的呆傻、纠缠、滑稽和喋喋不休,恰恰成了《好兵帅克》最有看头的东西,成了小说的支撑点。
▣ 好兵帅克
帅克表面上对皇帝忠心耿耿,他听说要打仗了,坐着轮椅要报名参军,发誓要效忠皇上。结果到了部队之后,他做的每一件好事实际都是在给军队添乱,典型的说法就是好心办坏事,而且经常会巧妙地让各种上司出点洋相。帅克难道真的是弱智才捅出如此多的乱子吗?作品里有一句话其实揭露了天机,他说:“这种愚蠢的专制王朝根本就不该在这世上存在!只要我一上前线,就会叫它咽气的。”你看,呆傻傻的帅克实际一点都不傻,他有着自己明确的内心志向,他要以他的方式干预整个世界大战。捷克人谈到帅克的时候往往会用到两种说法,“聪明的傻子”或者“天才的傻子”。
《好兵帅克》共分“在后方”“在前线”“光荣的败北”以及“光荣的败北续篇”等四卷,长达六百来页,却几乎没有什么中心情节,有的只是一堆零碎的琐事,有的只是帅克闹出的一个又一个的乱子,有的只是幽默和讽刺。每个字都透着幽默和讽刺。可以说,幽默和讽刺是哈谢克的基本语调。正是在幽默和讽刺中,战争变成了一个喜剧大舞台,帅克变成了一个喜剧大明星,一个典型的“反英雄”。
捷克这样的弱小民族,饱经苦难和沧桑。在哈谢克这里,它突然找到了特别有效的武器,这就是幽默和讽刺。哈谢克最大的贡献在于为捷克文学甚至为整个世界文学找到了一种特殊的声音,而且确立了一种特殊的传统。
▣ 现场听众
04
在酒吧中诞生的不朽之作
这部世界名著,这部不朽的作品,究竟是怎么诞生的?并不是在通常认为的宁静氛围中诞生的。哈谢克在生活中是酒鬼,离不开酒,需要每天饮酒。捷克酒吧文化特别丰富,捷克很多诗人作家的作品,都是在酒吧中写出来的。哈谢克如此,内兹瓦尔如此,塞弗尔特如此,赫拉巴尔都是这种情形。他们的写作中似乎需要一种特殊的氛围,需要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中才能启动灵感。
哈谢克也是这样。哈谢克有一阵子从俄国回到布拉格之后,穷困潦倒又没有工作。那时候哈谢克已经发表了很多作品。小报记者追踪到他说,哈谢克先生你有写作才华,你就为我们写点什么,写出一章我给你一笔稿费,这样你就可以换啤酒喝。哈谢克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一章又一章地开始了《好兵帅克》的写作。所以,哈谢克是一不小心就让自己成了一个不朽的人物,一不小心就写出了一部如此生动、如此富有价值、如此迷人的一部作品。
很可惜哈谢克生活特别不规律,加上酗酒,他的身体健康日益恶化。《好兵帅克》写到最后基本上写不动了,是靠口述,其他人帮他记录下来的。《好兵帅克》其实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唐突地停留在某一点上。一部未完成的作品照样成为了一部世界名著,这是特别了不起的。一个不朽的作家可以通过作品产生持续的影响,我想这是一个作家最大的欣慰,最大的幸福。
▣ 现场热心观众朗诵
05
哈谢克对于捷克文学的影响
捷克文学在20世纪曾经出现过两次繁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过一次罕见的繁荣,那次繁荣中涌现出像恰佩克、万楚拉、奈兹瓦尔、塞弗尔特等卓越的作家和诗人。第二次繁荣是在五十年代中期至1968年,这时候又有一批杰出的作家走进了读者的视野:哈维尔、瓦楚利克、史克沃莱茨基、昆德拉、克里玛、霍朗、赫拉巴尔等等。但是特别可惜,就像第一次繁荣被打断一样,第二次繁荣在华沙条约国的坦克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土地的时候,也戛然而止了。
刚才说到的这些作家和诗人很多人都受过哈谢克的影响,其中有几个影响更为鲜明,直接就沿着哈谢克的写作路子走下去。比如说万楚拉、昆德拉和赫拉巴尔,都或多或少明显受到了哈谢克的影响。
万楚拉是一位特别卓越的小说家,特别可惜他后来倒在了德国法西斯的枪口之下。他留下的几部作品影响了一大批捷克的写作者,其中昆德拉就是明显的一个。昆德拉特别推崇万楚拉,他把万楚拉当做重点研究的作家。万楚拉的代表作叫《无常的夏天》,篇幅不长,几万字。昆德拉说它表面上看是纠缠于鸡毛蒜皮的小事,细细读来却是一篇宏大的叙事。读了《无常的夏天》之后,我觉得万楚拉简直就是语言魔术师。
米兰·昆德拉我们特别熟悉了。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有两个作家深深影响着中国写作者和阅读者,一个是来自东欧的米兰·昆德拉,还有一位来自拉美的加西亚·马尔克斯。这两个作家在80年代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学的进程,在恰当的时候弥补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断裂和空白。昆德拉是一个世界性的人,特别注重集聚各种营养。他从哈谢克那儿学会了幽默,还学会了游戏性。如果我们接触过昆德拉的小说,会发现昆德拉巧妙地利用了这两个艺术上的手段或者说武器。
▣ 米兰·昆德拉
昆德拉深深掌握了幽默的精神。昆德拉给幽默下了一个定义:“幽默是一道神圣的闪光,它在它的道德含糊之中发现了世界,它在它无法评判他人的无能中发现了人;幽默是对人世之事之相对性的自觉的迷醉,是来自于确信世上没有确信之事的奇妙的欢悦。”好像有点拗口,但里面充满了张力,充满了矛盾的修辞法。实际上昆德拉在哈谢克的基础上走得更加狡猾。读过哈谢克的作品,会发现哈谢克是个厚道人,就是塑造了那么一个生动的、可爱的、傻乎乎的形象,他写的时候还是规规矩矩的。但昆德拉巧妙地引入了性,作品中经常有大段大段的情色描写。看昆德拉的很多作品,比如《玩笑》《可笑的爱》,比如《存在中难以承受之轻》,很多人都翻译成“生命中”,我在翻译中特别强调是“存在中”,因为他更大的格局是探讨存在的种种可能性。这本书强调把政治、性加上幽默融合在一起。他的理由是说性实际上也是一道强光,能把人性深处最幽微本质的东西照亮,有点矫情。
昆德拉有他的聪明和狡猾之处,特殊的背景和特殊的经历在他的内心培养了一种怀疑精神。这种怀疑精神通过游戏性和不正经性来表达是最最有效的。我对昆德拉的写作路子有着种种批评的意见,但是不得不说昆德拉也是智慧的作家,对于文学来说,怀疑精神实在太宝贵了,能反过来将幽默、游戏性和不正经上升到近乎神圣的艺术境地。
赫拉巴尔是哈谢克的传人。赫拉巴尔自己就一次又一次表明,他是哈谢克的继承者。说到继承肯定是不够的,赫拉巴尔继承的时候确立了自己的声音,他在继承中让赫拉巴尔成为了赫拉巴尔,而不是另外一个哈谢克,这是他最厉害的地方。赫拉巴尔只写普通人物,而且只写特殊的普通人物,赫拉巴尔称之为“巴比代尔”。这个词很重要,是理解赫拉巴尔最关键的一把钥匙。
▣ 赫拉巴尔
赫拉巴尔说:“巴比代尔就是那些还会开怀大笑,并且为世界的意义而流泪的人。他们以自己毫不轻松的生活,粗野地闯进了文学,从而使文学有了生气,也从而体现了光辉的哲理……这些人善于从眼前的现实生活中十分浪漫地找到欢乐,因为眼前的某些时刻——不是每个时刻,而是某些时刻,在他们看来是美好的……他们善于用幽默,哪怕是黑色幽默,来极大地装饰自己的每一天,甚至是悲痛的一天。”这段话特别重要,朋友们如果能理解这段话的话,我觉得就可以走进赫拉巴尔的文学世界。
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赫拉巴尔和哈谢克确实有着很多的相同,也有着诸多的不同。哈谢克更像一个斗士,无穷、英勇,总是在捣毁、揭破和痛骂;赫拉巴尔则像诗人,总是在描绘,在歌咏,在感慨,在沉醉,在挖掘。哈谢克的幽默和讽刺,残酷而夸张,像漫画。赫拉巴尔的幽默和讽刺,温和而善良,贴近生活和心灵。读哈谢克,我们会一笑到底。而读赫拉巴尔,我们不仅会笑,也会感伤,甚至会哭。赫拉巴尔将语言和细节提升到了诗意的高度,这既是生活的诗意,也是小说的诗意。这是赫拉巴尔特别厉害的地方。
我们现在谈到捷克文学,很多人想当然的都会想到捷克文学的代表人物米兰·昆德拉。但是捷克广大的读者和作家基本上已经把米兰·昆德拉当做一个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法国作家了。他们最最热爱的作家,他们认为最能代表捷克当代文学的作家,就是赫拉巴尔。
来到十月文学院是特别的缘分,今天和所有朋友都有一种特殊的缘分,最后我推荐了一份书单,更突出捷克的部分,如果热爱读书的朋友不妨可以作为一个参考。《纽约时报》曾经评论过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诗歌,说她的诗歌肯定拯救不了世界,但是世界上如果没有辛波斯卡的诗,我们会感到生活不太一样。文学阅读也肯定拯救不了世界,但是没有文学,没有文学阅读和文学写作,我们的生活肯定会苍白许多。最后以这句话跟朋友们共勉。
问 答 环 节
Q
我觉得米兰·昆德拉写东西更放得开,更贴近现实,有现实感,赫拉巴尔写东西语言挺轻松的,但给人的感觉隔着一些东西。昆德拉和赫拉巴尔的文学分量怎么样比较?
高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这两位都是我特别喜欢的作家。我觉得作家的文学特色特别重要。
米兰·昆德拉有着自己非常强大的艺术抱负,他体现了布达拉灵活善变的精神,昆德拉曾经有一阶段热烈地追随当局,追随进步,追随革命,追随共产党的,而在“布拉格之春”遭到镇压之后,昆德拉觉得他应该当一个小说家,而且是纯粹的小说家。昆德拉很了不起,他曾经说,出生于一个小国家,你要么成为一个狭隘的地方性的人,要么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人。昆德拉成功地成为了世界性的人。他的艺术修养我太佩服了,从小在音乐环境中长大,曾经把好多诗歌直接谱成曲子,他还研究过绘画,出过几本诗集。昆德拉在中国的贡献很大,《小说的艺术》和《被拍卖的遗嘱》两部艺术随笔,给中国作家很多的启发。
赫拉巴尔的贴心之处在于他是贴近普通人物,他是写普通百姓的,他从日常中提取细节。这里有一个语言的尴尬,捷克读者只要读赫拉巴尔,基本上就会有无比享受的感觉。赫拉巴尔的语言简直太美妙了,我曾经和捷克文学翻译家探讨过,他说赫拉巴尔的神韵翻译成汉语只剩30%的魅力,即便30%也已经美妙无穷。不知道您看过《过于喧嚣的孤独》没有,一部8万字的小说实际上就是一段绵长的独白,充满了各种生动的令人难忘的细节。为什么赫拉巴尔被当做捷克当代文学的代表?因为他更具有捷克味,他的小说体现的是捷克味道和捷克精神,而米兰·昆德拉捷克的读者和作家们认为他有时候,尤其是他到法国之后写的作品,只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想象性描述。这里可能有着特殊的民族自尊心在作用。
两个作家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且作家上升到一定的艺术境界之后,就没有可比性了。我只能说他们同样出色,至于喜欢哪个作家是每个读者的权利和自由。
Q
我很喜欢罗马尼亚的诗人索雷斯库,我是通过老师翻译的《水的空白》读到的他的作品。您怎么评价索雷斯库?
高兴:索雷斯库那一批罗马尼亚诗人,是我在大学期间就特别喜欢的。80年代我曾经参加过几次重要的国际青年友好会见,其中有一次,150名罗马尼亚青年应邀来到中国。我当时参加了这个艺术团部分的接待工作。艺术团意味着什么?艺术家、画家、芭蕾舞演员、电影明星。在这次友好会见中,我见到了罗马尼亚著名的青年女演员卡门,她邀请我去西湖漫步。我们谈到文学,卡门就用非常温柔美好的罗马尼亚语,给我朗诵了罗马尼亚诗人斯特内斯库的《追忆》。《追忆》当时有几句特别得我心,比如“她美丽得犹如思想的影子”。在我们当时的文学语言还比较苍白的时候,这种来自异域的、把抽象和具象结合得如此完美的诗句,深深打动了我,于是我做了一个决定,要将罗马尼亚诗歌翻译成伟大的汉语。这就是我开始翻译罗马尼亚诗歌背后的浪漫故事。
斯特内斯库和索雷斯库不一样。索雷斯库能在不知不觉中从生活中提炼各种意象,把一个意象提炼到一定的高度,让你感到大艺无痕。作家的写作或多或少都有点做作的味道,要克服掉做作的味道,实际上是挺难的。索雷斯库成功做到了这一点。读索雷斯库诗歌的时候仿佛他在跟你谈心,和你交谈,不知不觉中一条深刻的寓意就跳在你的眼前。索雷斯库可以从朴素中走向深邃。
高兴老师推荐的东欧文学书单
抽 奖 环 节
前来参加活动的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美院等高校的学生,鲁迅文学院的青年作家以及各界文学爱好者。幸运观众获得了主办方提供的《好兵帅克》。
▣ 高兴老师、十月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吕约抽取幸运观众
▣ 高兴老师、十月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吕约为幸运观众赠书
▣ 高兴老师、十月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吕约与观众合影
原载于“十月文学院”微信公众号,感谢授权推送!
世界多变而恒永
文学孤独却自由
责编:文娟 校对:博闻
终审:言叶
世界文学
2018“中国最美期刊”
订阅零售
全国各地邮局 ,国内代号2-231
微店订阅
订阅热线:010-59366555
订阅微信:15011339853
订阅 QQ: 3076719982
征订邮箱:qikanzhengding@ssap.cn
投稿及联系邮箱:sjwxt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