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WorldLiterature

从岁首到年终:《世界文学》召开工作总结及译作者座谈会

初入隆冬,《世界文学》编辑部于11月13日至14日召开座谈会,编辑部的全体同仁对2019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和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复旦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的教师、译者和学者一起对刊物的发展建设、未来一年的选题策划等事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会议现场
工作总结会议伊始,《世界文学》编辑部主编高兴首先介绍了刊物近年来的坚持与变化。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文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作家,成为中国读者阅读优秀外国文艺作品的窗口,始终坚持主张“内容为王”,以每年十几个专辑、小辑的方式集中、充分呈现作家和作品。近年来《世界文学》进行了重新定位,希望不仅停留于做一个“窗口”,更成为中国和外国写作者对话、交流、呼应的平台。栏目上除了传统的小说、诗歌、散文,更有正在成长的评论栏目,希望做成外国作家、中国作家、学者的互动,倾向于学术随笔的形态,以及钩沉栏目来呈现各语种文学中值得填补的空白。此外还有对话栏目收录中国作家、学者与外国学人的对话,以及有几十年历史、积累了几百位作家的“中国作家谈外国文学”栏目。《世界文学》作为中国社科院销量最高的刊物,始终坚持以对得起忠诚的读者为上,在选材方面有意识地避免欧美中心主义,更主张“文学共和国”的概念。近几年在编辑部队伍建设下了大气力,招募了六七位热爱文学同时充满朝气的年轻编辑,形成年龄层更完备的梯队。副主编秦岚紧接着补充说:“一本好的杂志能引领时代,每本杂志都是性格和气质的。编辑队伍和主编的气质都会呈现在杂志上。《世界文学》编辑部队伍骨子里都是‘文青’,心中都是有理想有感动有歌唱的,同时做起事情都是安静扎实仔细的。”

《世界文学》编辑部主任苏玲(左),主编高兴(右)
《世界文学》编辑部还在近几年里认真开展“译家档案”文化项目,对全国范围内的老文学翻译家前辈(尤其是小语种)进行采访,并且每期都附有别册向翻译家致敬。“译家档案”负责人孔霞蔚介绍了该项目的具体情况,通过采访老翻译家,听取翻译历程、治学经验,留下宝贵的影像资料。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六位老翻译家的采访,日语一位、法语两位、英语两位、波兰语两位。除了纸刊,《世界文学》的微信公众号目前也颇具规模。公众号负责人叶丽贤介绍说,今年公众号与往年相比有五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多了双语文章;二是音频、视频比往年更多;三是在公众号推送上多了游戏元素,如每一期的有奖读刊小测验;四是开展了针对时节、文学事件、译界动态推送小辑的尝试,收到了不小成效;五是今年与读者的互动比往年更多,刊登了不少读者评论文章,体现出杂志在普通读者群中的影响。除了文化项目和公众号,《世界文学》也非常希望贴近当代年轻人的阅读和生活,几乎每年都会举办走进校园的活动。今年在南京工业大学做了研讨会和“文学之夜”演出,在南京先锋书店举办了分享会,都是希望能够让大学生、尤其是不太接触文学的年轻人爱上文学。
在座谈会的讨论与交流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芬兰语专业系主任李颖老师坦言非通用语种文学发表难,译者少,一直以来很难为中国读者所知,目前在做的事情就是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译者,带着学生做翻译工作坊,经过锻炼后也确实有一些成果。希望接下来可以通过《世界文学》这个平台将更多好的芬兰语文学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复旦大学日语系的邹波老师提出国内翻译出版界值得有系列地梳理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比如他从日本古典、中国古典、基督教传统等方面翻写的创作。他认为在高校做研究的文学译者应该做的事情是对译本做学术性的呈现,不仅是给读者阅读的喜悦和快感,也是要呈现有深度的思考和学术性。郑州大学英语系的张莉老师谈到了自己与《世界文学》逾十年的合作经历,并表示,青年学生向往文学的内心需要引导,而有品质有情怀的期刊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我也会尽自己的力量去向往并让周围的人去向往《世界文学》”。近年来完成了从译者到作者的华丽转身的作家薛舟回忆起他在山东一个小县城的图书馆里借阅《世界文学》,读到福克纳所写《我弥留之际》,并谈到这些年通过与《世界文学》的合作,切实感受到了极其高标准又特别和风细雨的编辑精神。北京外国语大学塞尔维亚语专业教师彭裕超谈到他一直跟踪和阅读《世界文学》和《外国文学动态研究》,塞尔维亚文学值得介绍研究的内容很多,他们也很重视译者的培养。期待将来可以在《世界文学》做塞尔维亚文学的小辑。意大利语文学专家魏怡老师推荐了关于意大利科幻作品的选题,并展开分析了意大利人对城市的思考与情愫使得意大利语的科幻小说独特而有魅力。

从左至右,从上至下:李颖、张莉、薛舟、魏怡
11月14日编辑部继续进行2020年的选题讨论会。《世界文学》依托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力量,因此到会的所内研究人员也为刊物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周颖老师点出了《世界文学》近年来动静合宜的新变化,并对“钩沉”栏目的选题提出丰富的建议。袁伟老师谈到如何吸收外来养分丰富母语,归化或洋化的争论,理论家各有观点,从现实交流看,不取决于个人意志,而取决于文化和语言的等级,因而提出是否可以开辟一些试验空间,体现原语和译语之间的互动,不仅仅追求“流畅”,是不是可以留出一些空间,做两种语言的互动。对于翻译学的研究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李晖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理论最后都要回归语言,对语言的本体关注是本能和最基础的东西。张晓静老师建议在介绍作家背景的同时,多一些关于思想史和语言分析的评论。张猛老师提议对俄罗斯的非虚构作品进行更为充分地翻译和介绍。曾经做过多年《世界文学》编辑的东方文学研究专家钟志清老师结合她翻译《犹太人与词语》的经验谈论了翻译外国文学对本土语言发展的作用。傅燕晖老师着重谈及数据库的建设,如果能将过去三百多期的文章以电子版的形式让更多读者了解到将是特别有意义的事。董晨老师从韩国文学研究的角度提出,对文学作品的考量一定要同时考虑历史土壤和现实环境。

从上至下,从左至右:钟志清、李晖、周阅、张晓静
最后,承担《世界文学》刊物印制和发行的社科文献出版社代表裴玉女士汇报了2019年的发行情况。《世界文学》编辑部各语种的编辑也分别对2020年的选题策划进行了汇报,精彩纷呈,为了给读者朋友们新一年的阅读留有期待和悬念,本期推送不多赘述,不妨订阅明年的《世界文学》来一探究竟吧!



《世界文学》副主编秦岚结语


今天编辑部邀请所内外专家聚集一堂,来开《世界文学》2020年选题会。会议从9:00-11:00点延长到13:00,大家没有吃饭,智慧却仍在不断闪光。听了在座所有专家和我们编辑的发言,心里真是非常兴奋和踏实,有一份感动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在这个秋天,我偶然翻开穆旦的一本诗集,重读了他《春》《夏》《秋》《冬》四季诗。
这些诗年轻的时候都读过,那时候只道诗人在写自然的四季;今天再读,我读到是诗人所写的人生。《秋》里有这样两段:
一整个夏季,树木多么紊乱!
现在却坠入沉思,像在总结
他过去的狂想,激愤,扩张,
于是宣讲哲理,飘一地黄叶。
 
田野的秩序变得井井有条,
土地把债务都已还清,
谷子进仓了,泥土休憩了,
自然舒一口气,吹来了爽风。



当年我看不到的东西,今天到了看得到的时候了,感慨无量。是啊,我已经走到人生的秋季,焦虑消失了,也要休憩了……这正是我现在的心绪。然而今天,我们编辑部在这里和诸位朋友一起开《世界文学》2020年选题会,我感到心中有一种精神升腾起来。是什么呢?
《世界文学》已经66岁了,如果是人,也到了秋季。但是今天我意识到,《世界文学》是一个铁打的营盘,从茅盾、冯至先生起至今,继承鲁迅《译文》的传统,为国内读者译介了150多个国家的优秀作品。茅盾、冯至先生都曾是这个铁打营盘流水的兵,我们在座的编辑,是这个营盘中的一代新兵,是这个“纸面空间”所历时间长河之中的又一环。生活中的我们可以歇歇脚,这个“纸面空间”中的我们不能老去,我们必须年轻,以保证《世界文学》的容光。今后,还请诸位朋友助力,让我们把《世界文学》办得更好。感谢朋友们!











世界多变而恒永


文学孤独却自由




  责编:天艾  


排版:文娟


校对:博闻


终审:言叶




  



世界文学

2018“中国最美期刊”

 


订阅零售


全国各地邮局 ,国内代号2-231


 


微店订阅


    




订阅热线:010-59366555


订阅微信:15011339853


订阅 QQ: 3076719982


征订邮箱:qikanzhengding@ssap.cn 


 


投稿及联系邮箱:sjwxt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