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龙墙之下》《触手可及的世界》 / 111
《触手可及的世界》
内容摘要
“马克思归来”与文化研究的重建
徐德林
内容提要 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了“马克思主义东山再起”“马克思归来”等话语的流行,随之出现了作为一个学术热点的文化研究未来形塑;在“文化研究已经寿终正寝”“文化研究走向何方?”等“杂音”幽灵般飘荡在文化研究共同体的当下,这样一种情势的出现对文化研究而言固然是幸事,让人欣慰,但同时也让人不禁要问,既然文化研究的形成和发展直接联系着马克思、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归来”与形塑文化研究未来的耦合究竟意味着什么?
关键词 “马克思归来” 文化研究 “失去的联合” 重建未来
论斯道雷的“激进乌托邦主义”对拉康理论的吸收与转化
林品
内容提要 在约翰·斯道雷提出的“激进乌托邦主义”理论主张中,包含两个关键要点,即“乌托邦式的陌生化”与“乌托邦欲望的生产”,而这两个要点又分别联系着拉康理论的两个重要问题——“现实”与“真实”的区分,以及“欲望”与“匮乏”的关系。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探讨斯道雷是如何从拉康的理论中获取思想资源,借此重新激活左翼脉络的乌托邦主义的。
关键词 约翰·斯道雷 激进乌托邦主义 拉康 陌生化 欲望
激进的展现:反对共谋的乌托邦主义
[英]约翰·斯道雷 张一颖译 徐德林 校
内容提要 本文以蓝图式乌托邦主义和激进乌托邦主义的区分为开篇,从权力与现实的社会建构、欲望、现实与不可能、人性、欲望所匮乏之物等五个维度,梳理了乌托邦主义的谱系,阐释了乌托邦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了乌托邦理念拒绝与现实妥协、不断发现并拓展社会新的可能性的基本特性。激进乌托邦主义不但有助于文化研究学者认识到重塑文化研究批评锋芒的关键在于文化研究的再次激进化,而且可以激发读者对“历史终结论”等思想的反思。
关键词 激进乌托邦主义 乌托邦 共谋 欲望 匮乏
虚构与纪实的界限
——李翊云新作《理性终结之处》的写作风格转向
郑海娟
内容提要 美国华人作家李翊云于2019年推出长篇新作《理性终结之处》,这部作品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围绕叙述者同其自杀身亡的长子之间虚构的对话展开,具有一定的自传色彩。在小说中,李翊云尝试言说不可言说的情感创伤,不断在书写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之间周旋、协商,并对文学书写本质进行了深入思考。同李翊云以往的作品相比,这部作品在写作风格上实现了某种突破,本文从小说的主题变化、语言特色和书写的疗愈功能这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关键词 李翊云 《理性终结之处》 华人作家
“逆写”之惑:唐·德里罗小说《欧米茄点》中的“死亡”问题化
沈谢天
内容提要 进入新千年后,唐·德里罗的小说创作转向对生命本体的关注,其表现形式之一是作家试图通过找寻构造“死亡观”的可能路径来定义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条件。以此为主旨,德里罗在小说《欧米茄点》中达成了对死亡的问题化处理。本文将在使用夏尔丹神学观照“欧米茄点”象征意义的前提下,呈现作品对“死亡认知”理性化的起因、方式与后果的立体表征,以此剖析德里罗隐匿在问题化讨论之后的深湛人生思考。
关键词 唐·德里罗 《欧米茄点》 皮埃尔·泰亚尔·德·夏尔丹 死亡
《遇难的水手》:海洋文学的早期探索
李川
内容提要 古埃及作品《遇难的水手》是世界文学史上产生年代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它的题材是海洋上的“孤独的遇难者”,故事舞台是大洋深处缥缈的海岛,主人翁脱困的方式是神明的救助,这些都具备了早期海洋文学的叙事诸要素,堪称海洋文学的拓荒者。
关键词 海洋文学 《遇难的水手》 孤独的遇难者 福岛
《时间中的孩子》和《甜牙》中主体对家宅幸福时空的寻觅
钟瑛
内容提要 麦克尤恩的《时间中的孩子》和《甜牙》中的主人公都经历了三次家宅变迁:从原有家宅到蜗牛般的狭小住所,最后再到诗意栖居的新家宅,体现了个体的心理转变过程和综合行为特征。当原有家宅空间中的门、窗户等微缩景观引发的瞬间记忆使个体受制于建筑物这一实体时,树屋等狭小空间作为幸福时空的过渡则使生命回到原初的简单;而家宅中水与火等元素则预示了史蒂芬夫妇幸福时空的开启,其中角落的空间诗学便是这种幸福的具象。以家宅为核心建构的内心空间探究了个体对幸福时空的寻觅之旅,同时也透露着麦克尤恩对人类诗意栖居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 伊恩·麦克尤恩 《时间中的孩子》 《甜牙》 家宅 狭小 幸福时空
《空袭中的沉思》中的战争、女权与叙事
王莹
内容提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单篇散文作品《空袭中的沉思》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德之间的“不列颠空战”为背景,采用表文本与潜文本的双线叙事,重构经典意象的诗化内涵,以高超的手法营造语境,将反战思想、女权话语与行文叙事构成三位一体的文本空间。伍尔夫将思想战斗的精神贯穿散文始终,在这部以世界和平为叙事背景同时又闪耀着女权主义思想光芒的作品中,成功地实现了“自我”的塑造与彰显。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战争 女权主义 叙事
流动的可能性
——《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与“酷儿”理论
夏寒
内容提要 “酷儿”理论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流行起来的性别研究理论,主要的研究对象为LGBT人群,是一种去中心、反本质,具有开放性、流动性的性文化建构,也是对传统的同性恋、异性恋两分法的解构。小说《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通过主人公自我意识的探索,折射出LGBT人群经历的负罪意识、自我性别认同到跨越性别的自我理解的三个阶段,体现了“酷儿”理论的核心思想,并且以一种动态的体验式性别建构为小说的主人公指出一条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 酷儿理论 福柯 同性恋 男性气质 女性气质
批评的想象力
——重读特里林的《自由主义的想象》
刘雪岚
内容提要 莱昂内尔·特里林的成名作《自由主义的想象:文学与社会文集》是其十六篇文章的合集,它主题多样,涉及历史、哲学、政治、文学、心理学、社会学诸多领域,集中体现了特里林利用文学的想象力来揭示与匡正美国自由主义机械僵化弊病的实践与努力。虽然这部出版于冷战时代的著作带有时代的特色与局限,但它机智辩证、文风优雅,其所传递的对于文学的信念,所展现的文学与文化批评的复杂与灵动,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与启迪。
关键词 莱昂内尔·特里林 自由主义 想象力 道德现实主义
媒介间性与文学研究
——图绘维尔纳·沃尔夫的媒介间性理论
李亚飞
内容提要 沃尔夫的媒介间性理论涉及跨媒介叙事学、文学-音乐跨学科研究和媒介间性研究问题反思等具体方面,这些研究很好地平衡了理论创新和批评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沃尔夫不但提出了相关原创性理论概念和批评模式,还将其运用于具体的文本分析中,体现出了批评的效用。沃尔夫的媒介间性理论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他在讨论文学、音乐、雕塑等多样化文本形态时,整合了文学理论、叙事学、音乐学等学科的理论资源,为文学跨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范例。
关键词 维尔纳·沃尔夫 媒介间性 跨媒介叙事学 音乐化小说 跨学科研究
End
责编|文娟 校对|龚璇 终审|言叶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长按识别,购买新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