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一天天热起来了,初夏的风吹过来,让人不禁想起小时候院子里那瓜果的香味。食色性也,一个人对美好食物的感知和追求,甚至是对美味的创造,就是他(或她)生活最本真自然的样子啊。
今天的推送,就是一篇跟食物相关的文章。在阅读了泰国作家班唯差《撒盐拌饭》后,读者思奇跟我们分享记忆中的,那夏天的味道。
静远
思奇
读到拉卡那▪班唯差的《撒盐拌饭》中的五篇随笔,正是盛夏的时候。
季风已过,雨水也消退了。连日的高温,热浪由四面八方袭卷而来。走在马路上,我总会想起美式电影里常常出现的镜头:笔直的马路,沙丘仿佛无边际,布满灰尘的卡车上,坐着的人皮肤黝黑且反光。就在这样的炎夏戴着帽子、口罩,坐在图书馆翻阅《世界文学》杂志,这篇文章一时间竟带我回到了潮湿的初夏。仿佛闻到了泰式咸湿的海风气味,也触到了日式阴翳下的清凉。啊啊,真想来一碗凉拌黄瓜。班唯差在《念念干虾》这一篇随笔里,提到了第一种提示:我们入夏的气息总是幽静。好像真的是这样子,夏天是不同于“热天”的。夏天的正午时分,即使是上课上学的时间,周围的一切也静得出奇。有一种悠闲的疲乏蔓延,只有虫鸣仿佛不会停歇地响着。她说真正的夏天,声音和气味都是不一样的,那气味便指的是各种时令烹出的香气。树仔菜、南山藤或蚂蚁蛋我都没有吃过,但我想到我的夏天,也充满各式的菜汤。白菜豆腐汤、番茄土豆丝汤这类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汤菜,也是在汗津津的夏天吃得最频繁。除此之外,我最期待的当数蘑菇汤,因为吃到它的时候就表示自己正身处无忧虑的悠长假期。蘑菇通常在雨后两三天钻出来,我们在休息日驱车出发,抵达某一个山头,拾取大山的馈赠。即使山外是晴天日晒,林中的土地也是带有潮气的,温度的差异把山中山外隔成两个世界。蘑菇要仔细找才找得到,轻柔地翻一翻落叶底下,或者在树根旁。一路弯腰爬着山坡,黄丝菌、牛肝菌、见风青……渐渐填满了小筐。不过也有一次,踏遍整个山头我们毫无所得,直到爸爸找到了一朵足有脸盆那么大的蘑菇。因分辨不出品种所以没敢吃,但也带回了家,装点到菜园里,也算是有所收获。在山下的小溪旁休整片刻,到家后差不多傍晚了,紧接着准备晚饭。洗蘑菇时,要仔细地清洗泥土,有一些蘑菇被虫蛀过,需要认真分拣。烹饪的活总是落在妈妈头上,即使帮不上忙,我也会在她身旁候着,满心期待。看她煸香辣椒和蒜,再倒水,加入切片的蘑菇,最后撒点儿盐。整个过程十分简洁,不装碗,连锅端到天台。带着一天活动的倦意,伴着暮色和晚风,大家你一勺我一勺,把蘑菇汤分食得精光。如此鲜美的时令汤,从来都让人觉得不虚此行。刚回忆完汤菜,等待着干虾,作者就笔锋一转,谈到了生活。稍稍有些愣住,这个读来闲适的女子,原来身处于一份没有承诺的关系中啊。他为她买干虾,也获得不能陪伴的心安,不过真的不失为“公平的交易”吗?作者回到了烹饪的话题,细致入微地叙述如何捣虾酱、用几味调料拌凉菜、还有用庚大利烤鱼……当看到她说“陶醉于皮肤因为摄入西红柿中大量的维C而变得光彩照人的想象中”,我不禁扬起了嘴角,是否每一个女生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正如此刻带着帽子的我,渴望着隔绝了紫外线而维持白嫩的肌肤。
生动的滋味描写还让我馋着,一段对话忽然就插了进来。是那个他向作者询问自己家庭的事务,她想起闺蜜的忠告与自己的省思,想起自己重复的糊涂。文章就在一句“念念干虾,念念归人”中结束。
在《炒饭》这一篇随笔里,便大致能看到作者的个人风格:由一次即时的联想出发,谈起某一道美食,细致地叙述烹饪的全过程,让读者也沉浸在与这道美食相似相通的个人经验中。再忽然间笔锋转开,谈起记忆,一切却并无不妥。我像是在听着一个少女的心事,却又偶感苍老横生。
我感受到了第一次看《饮食男女》时的酸涩,一开始沉浸在老朱麻利地杀鱼宰鸡、裹浆切片的动作中,满桌子山珍海味,摆盘搭配样样讲究。故事由饭桌上的谈话拉开,延续到饭桌之外的生活工作之中。电影的最后依然以做饭结束,以吃结束,但在经历了人事变迁之后,感受却大不相同。轻松的基调下,暗含的是无奈与唏嘘。班唯差的这几篇随笔,也处处体现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呀。古籍中一句“民以食为天”,已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关于饮食的文章里,无论是汪曾祺的菜谱式记录,还是梁实秋谈美食的旁征博引,又或是班唯差与她的写法很相似的林文月,在叙述烹饪时追怀亲友,都能感受到饮食与我们的联结是如此紧密。故土乡情,饮食记忆,都寓于琐碎的日常里,寓于或浓或淡的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