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WorldLiterature

新鲜出炉 | 《世界文学》2022年第2期目录

 爱世界,爱文学,爱《世界文学》







〇二一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专辑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瑞典〕艾·马特森作  谢娟译 / 9




从自发到自觉的写作——古尔纳获奖演说


〔英国〕阿·古尔纳作  谢娟译 / 11




月亮木(小说)


〔英国〕阿·古尔纳作  谢小婧译 / 16




陪同(小说)


〔英国〕阿·古尔纳作  徐德宽译 / 40




写作与地方(散文)


〔英国〕阿·古尔纳作  谢娟译 / 54




对过去的看法(散文)


〔英国〕阿·古尔纳作  陈龙译 / 60




“不易说清的东西”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访谈录


〔英国〕苏·纳斯塔作  刘子敏译 / 74




“那片方寸之地”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在世界文学市场的定位(评论节选)


〔瑞典〕埃·福尔克作  许晨琪译 / 85






安吉亚·叶捷尔斯卡小辑



短篇小说三篇〔美国〕


〔美国〕安·叶捷尔斯卡作  郑丽译 / 98


翅膀*失去的“美丽”*免费度假屋




性别空间与犹太移民女性的身份建构


——读叶捷尔斯卡的短篇小说集《饥饿的心》(评论)


郑丽 / 143






短篇小说



可接受的牺牲


〔美国〕杰·迪弗作  刘葆花译 / 151






评 论



潘趣与诗意


——二十一世纪的爱尔兰短篇小说


〔爱尔兰〕安·恩莱特作  龚璇译 / 195




维多利亚小说中的福音派信徒


萧莎 / 207






散 文



阿尔及利亚童年


〔法国〕埃·西苏等作 〔阿尔及利亚〕穆·迪布等作  赖兰艺译 / 223


赤脚*定格*相遇*小学教师被杀






诗 歌



赫列勃尼科夫诗选


〔俄罗斯〕维·赫列勃尼科夫作  郑体武译 / 259




赫列勃尼科夫的语言实验(评论)


郑体武 / 276




宾·岑德道诗选


〔蒙古国〕宾·岑德道作  陈岗龙译 / 288






中国作家谈外国文学



当我们谈论世界文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何向阳 / 305






文学奖项



2021年度1573国际诗歌奖


诗歌,给生命赋予意义的容器(颁奖词)


吉狄马加 / 314




诗歌是人类一所共同的大房子(受奖词)


〔法国〕让-皮埃尔·西梅翁作  董强译 / 317








内容提要



〇二一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专辑

短篇小说《月亮木》围绕两个小人物的人生变故,从一个木匣子的“漂流史”来透视英国殖民主义造成的绵延至今的连锁反应,旨在让读者对当今非洲人移居前宗主国的现象形成“历史”的理解。《陪同》聚焦于一位有着短暂迁徙和卖身经历的非洲黑人男性,以性交易来隐喻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遗毒,体现在如今非洲大陆的民生、民风、民情各个方面。虽然古纳尔的短篇小说,如《月亮木》和《陪同》,不乏严肃的思想关怀,但他的艺术成就主要不是体现在短篇小说创作上。


古尔纳将文学创作看作参与塑造历史的重要方式,致力于呈现历史的复杂面向,拒绝将某种版本的历史当作唯一正确的标准来构建实用的政治话语。他在《对过去的看法》中特意强调了这一点,甚至将“历史”当作“写作”或“传统”的反义词来使用。古尔纳在与苏西拉·纳斯塔的对谈中曾批评一些非洲政治势力在清算殖民主义遗产时简化“非洲性”的内涵。这种态度也源于作家对文学的重要功能及其与历史关系的认知。在古尔纳看来,如实呈现复杂的历史形态、族群特点,乃至人性,消解以政治功利主义为驱动的二元对立法,正是文学思维、文学使命的可贵所在。


古尔纳在不少随笔和采访中谈及自己从事文学写作的最初动因以及经常涉足移民经历的原因。他的自述《写作与地方》除了涉及这两点外,还阐述了空间距离与写作的普遍关系,并将移民经历书写上升为普遍的人类写作经验:“写作始于对边缘性或者差异性的自我认知。”《从自发到自觉的写作——古尔纳获奖演说》可以说是《写作与地方》的续篇。在演讲末尾,古尔纳以委婉的方式暗示读者,好的文学作品,固然要关注具体的社会议题(如移民现象),但最终要落实到更具包容性的人性层面:人性的脆弱与美好,人性的丰富潜能。而这些恰恰属于古尔纳在访谈中所说的“不易说清”的东西,是成就好作品的关键元素,是永远吸引古尔纳的写作魅力。



安吉亚·叶捷尔斯卡小辑

安吉亚·叶捷尔斯卡是美国二十世纪初最具女权意识的犹太女作家之一,一个从贫穷女工蜕变为著名作家的成功典范,美国文学评论界一直把她比作“犹太隔都女皇”。《饥饿的心》(1920)是叶捷尔斯卡发表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为她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它为后来的作品奠定了基调,比如故事发生的背景大多在作者熟悉的纽约下东区,故事内容往往讲述的是工人阶级的女孩和上流社会绅士之间的情感纠葛,主题主要围绕美国犹太移民的同化。这些故事分别从不同侧面,比如对浪漫爱情的幻想(《翅膀》)、对美的渴望(《失去的“美丽”》),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免费度假屋》),反映了女主人公在融入主流文化时的困惑以及美国梦的幻灭引起的反思。叶捷尔斯卡在这些故事里通过丰富的空间意象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成长与身份重构。



杰弗里·迪弗:可接受的牺牲

《可接受的牺牲》是美国悬念大师杰弗里·迪弗2012年创作的一个短篇小说,可以让我们充分领略这位作家的风采。小说除了悬念迭起,情节巧妙以外,人物性格的多样化也为作品增加了力量和厚度。而最终还是性格爱好决定了人物的命运。另外,作品的语言有独特的节奏:文中喜欢用句号,人物的对话简短。这样的语言节奏容易产生画面感,把每个人物生动地拉到读者面前。



·恩莱特:潘趣与诗意

安·恩莱特,爱尔兰作家,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在非虚构类文学方面也颇有成就。《潘趣与诗意》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为什么爱尔兰总是和短篇小说联系在一起?作者没有给出确定的解答,她更多的是在质疑和反思。本文涉猎很多,不但详述了爱尔兰的文学传统,对英美两国的文学也有旁及。这种说理方式不急于达成某种结论,却为读者准备了丰富的文学知识,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文学分类和文学的本质等问题的复杂性。



萧莎:维多利亚小说中的福音派信徒

我们看到,维多利亚小说中的福音派人物既有露丝、本森姐弟和迪娜——他们是体面的好人,是真诚、虔信和仁善的化身;又有摩德斯东和布洛克尔赫斯特——他们是阴郁的压迫者;还有恰德班德、布尔斯特罗德、布莱德肖——他们则显然属于言行不一的两面人。这些角色体现了当时现实主义小说家们在社会观察上的兴趣分野。此外,他们组成了维多利亚社会的一个价值连续体,一个完整的宗教—道德观念光谱:十九世纪福音主义信仰在自由开明与保守严苛之间无限分化,当它们凝结在各阶层的男女老幼身上时,便有了看似善恶分明、立场相反的小说人物。



阿尔及利亚童年

从1993年开始,法国伽利玛出版社推出“孩提时代”系列丛书,陆续出版当代法国作家以童年为主题的作品,至今,该丛书的作品数量已达九十余部,其中唯一一部集体作品便是1997年蕾拉·赛巴尔召集包括她本人在内的16位在阿尔及利亚度过童年的知识分子共同撰写的《阿尔及利亚童年》。该书由16篇自传性散文组成,作者们在书中回忆了在故乡阿尔及利亚度过的童年或少年时光。我们选取了其中4篇译为中文,它们分别是埃莱娜·西苏的《赤脚》、让·丹尼尔的《定格》、穆罕默德·迪布的《相遇》和蕾拉·赛巴尔的《小学教师被杀》。



赫列勃尼科夫诗选

赫列勃尼科夫对大自然有敏锐的感受,对事物有新奇的理解,对语言有特殊的嗅觉。他根据自己的理论进行创作,赋予音响因素以意义联想,这一技巧是俄语诗歌中的首创,为赫列勃尼科夫之后的许多诗人所借鉴。赫列勃尼科夫还热衷于幻想式推理,试图发现历史发展的数字规律,并创造一种能将人们凝聚在一起的超理性的“星空语言”“世界语言”,或曰莫名其妙的“超智语言”。赫列勃尼科夫早期的创作具有实验性质,他大胆革新诗歌语言和形式,至今仍被视为“诗人的诗人”。2022年是赫列勃尼科夫逝世一百周年,谨以这组诗选缅怀俄罗斯诗坛这位独具一格的人物。



·岑德道诗选

宾·岑德道诗歌的突出特点表现为颠覆性的逆向思维以及不断对调和伸缩的创作视角。其代表性诗作《走失的骏马》体现了他对逆向思维的运用。除此之外,宾·岑德道的创作视角也灵活多变,人和物的关系经常对调互换,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在他的笔下,宇宙中任何元素,如石头、树木、河流,甚至拐杖,都被赋予了生命;诗人也变成石头、河流、树木、花草等宇宙万物,以它们的身份和视角言说。而宾·岑德道创作视角的伸缩更多体现在他对时空既广博又细腻的感知和描写上。



何向阳:当我们谈论世界文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没有爱因斯坦,我们的文学,可能会是另一个样子,因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是另一个样子。当然,爱因斯坦没有改变世界——世界还是它本来的样子,爱因斯坦改变的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态度,简而言之,他改变的是我们长久以来对于世界的因循守旧的看法,他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这个爱因斯坦式的翻转,重新引爆了文学的想象力。




END






点击上图,订阅全年《世界文学》
点击上图订阅单期《世界文学
添加《世界文学》小助手
获邀进入《世界文学》分享会plus

世界多变而恒永


文学孤独却自由






编辑:言叶


配图:裴玉 言叶


      版式:宥平      


终审:言叶




征订微:15011339853


投稿及联系邮箱:sjwxt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