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WorldLiterature

第一读者 | 瓦•波帕【塞尔维亚】:杂草沿着灵魂深处蓝色的路旅行,路消失在脚底……

 爱世界,爱文学,爱《世界文学》

波帕是极简主义者,他的诗歌十分简洁精练:每一句诗都不会超过七个词,每一首诗不会超过十五行。在看似很狭小的文本空间里,波帕缔造出浩瀚无垠的宇宙——他利用“循环组诗”的形式,凭借独特的语言认知和表达直觉,从不同的角度或方向,运用不同的意象,通过不同的作品,巧妙地对相同的主题和图景进行多层建构和叠加。每一首作品在波帕的“诗歌宇宙”中都有确切的位置和功能,各诗集、诗组和诗歌之间还会不断产生共振,不断拓宽“宇宙”的维度和意涵。


彭裕超



第一组诗“被占据的晴虚”选译
旧相识

湛蓝的苍穹  你不要诱惑我


我不敢玩弄


你是我头上


饥渴的苍穹




熟悉的万物轨迹


你不要缠络我腿


不要让我昏厥


你是我脚下


清醒的语言


七臂的舌头*


我走不动




平缓的呼吸


粗喘的呼吸


你不要将我灌醉


我听见野兽在喘气


我不敢玩弄




我听见熟悉的狗的撞击


它咬牙切齿


我感觉到腭部的黑暗


这让我睁大了眼睛


我看着




亲眼看着  不是在做梦




*诗人在此处用了一个象征,该象征来自犹太人的“七头灯台(或称七烛台)”,是犹太人最古旧的标志之一。根据《出埃及记》25章31、33、37节,摩西以杏花形状制作七个分支的金灯盏。烛台七头,寓意上帝创世纪的七天。七烛台也象征着犹太人是上帝的子民。




铁苹果树

我的安宁在哪里


坚不可摧的安宁




铁苹果树


用树干刺穿我的头顶


我咽下它


我咬紧牙




它用叶子缠住我


我啃咬它


嘴唇紧抿




它用树枝捆住我


我砍断它


弄断了手指




我的安宁在哪里


牢不可破的安宁




铁苹果树


把根深深地扎在


我柔软的石头地里


我把它揪出来


揪出了内脏




它用残忍的果实喂养我


我吃着吃着


蛀坏了脑袋




我的安宁在哪里


让它成为铁苹果树的


第一滩锈迹和最后一个秋天吧




我的安宁在哪里  在哪里






彭裕超《树皮》的第一首诗歌《旧相识》,讲述的是受尽外部世界和现实的折磨和撕裂后而产生的一种既疲惫又恐惧的精神状态。在这首诗中,外部世界湛蓝的晴空充满诱惑和欺骗,野兽的气息虽然隐隐约约,却是真实的存在,面对这种情况,主人公最终还是选择缩回自己的壳内,那里虽然黑暗,但是安全。这一首作品属于“被占据的晴虚”诗组,与“景观”“名单”和“远在我们心中”等另外三组诗歌共同构成了《树皮》的整体。作为开篇之作,《旧相识》完美诠释了《树皮》的要义:潜伏于人类自身以及周围的威胁,时而像头猛兽张牙舞爪,时而像洪水那样汹涌澎湃,无处不在。人们与外部世界的诱惑展开殊死的斗争却毫无悬念地败阵,最后肉体和精神均遭到摧毁。










第二组诗“景观”选译
烟灰缸里

小小的太阳


长着烟草般的黄色毛发


在烟灰缸里渐渐熄灭




泥鳅的尸段吮吸着


廉价脂粉的血液




被砍下了头颅的树


渴盼着硫磺皇冠




灰烬堆出的绿色渊潭


在磨难中荡漾




巨大的手


掌心有一双炽热的眼


虎视眈眈




叹息里

杂草沿着


灵魂深处蓝色的路


旅行


路消失在


脚底




成熟的庄稼


遭到钉子堆的强暴


田地


从原野上消失




看不见的嘴唇


扫荡了原野




空间在狂欢


它爱上了


自己光滑的手掌


光滑而昏暗的手掌




彭裕超诗集的第二组诗“景观”的写作对象是生活中十分平常的事物,有客观存在的物品,如烟灰缸、桌子、衣架、墙、手掌;也有人的表情,如叹息、呻吟、遗忘、笑容。它们交错并行,不断碰撞,激发出新的寓意。在这组诗里,波帕将物品高度拟人化,以幽默的方式对它们进行描述,暗示它们的悲剧在于本身的静止和被动,除了任由使用者摆布之外别无选择。







第三组诗“名单”选译

它只相信自己黄色的记忆里


快乐的锄头




在专门为它而来的


皑皑白雪面前


它不知所踪




饥渴的湖泊


盘旋在它的头上


而它却干枯了




它从深潜在夜里的


血淋淋的头上


一跃而起




跃到鸡窝里


只为了再次飞起






栗子树

街道用绿色的钞票


将它灌醉


口哨  钟声和喇叭


在它的树冠里筑起了巢


春天为它修剪指甲




它的根深不可达


它有美好的回忆


凭此过着冒险的一生


但某一个意外的夜里


它从街上消失了


不知所踪




在树林里它会迷路


但它总在黎明时分


回到林荫道上  自己的位置






旋 花

它是绿色的地底太阳


最温柔的女儿


它从墙壁白色的胡子下逃跑


在广场中央


它直起身子


旋风以蛇的媚态


包裹着它的美貌


魁梧的空气


你不要向它伸手






苔 藓

它是缺席者黄色的梦


在天真的瓦房顶


等待着




等待着坠落


到大地紧闭的眼皮


到房屋黯然的脸颊


到树木平静的双手




它隐秘地等待着


为身下


孤寡的家具


小心翼翼地拉起


黄色的被子




彭裕超第三组诗“名单”的对象共有动物、植物和物品三类。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物品,都遭受着命运的折磨,从这个意义上,与第二组诗的主题不断呼应。然而,不同的是,第二组诗只写到了事物在命运面前的无助,而在第三组诗里面,它们勇敢地与命运发生互动:它们展开了抗争,虽然下场不一,有的与命运和解,有的遭受失败,有的被无情嘲笑,就像诗歌里面的栗子树,最终无法追逐想要的自由,困在了混凝土的街中,但是,至少它们拥有追求自由的勇气,并且敢于付诸实践。



关于诗集《树皮》

本次为《世界文学》选译的诗作,均出自波帕的第一本诗集《树皮》。顾名思义,《树皮》的初衷在于揭示外壳遮蔽下的本质和意义。在波帕看来,外部世界是扭曲而空虚的,而人的内心和事物的本质却无比柔软和脆弱,要保护好,就需要建立起明确的身份意识,时刻保持警觉清醒,同时也需要有爱的信念。身份意识、警觉清醒和爱的信念,这三者共同构成波帕所说的“树皮”。kora一词在塞尔维亚语中有外皮、外壳、树皮的意思,在中文词义的选定上,译者认为植物的生命特性与诗集的含义和情绪较为契合,故选择了“树皮”,这与英文版本将它译为bark也是一致的。


…………


在语言的处理上,波帕贯彻了顺其自然的理念。他不选用艰涩、生僻的辞藻,而选用现代的语词,极力将其保留在最为本质的状态,通过搭配来碰撞出新的意义。他着眼于现实世界的微观细节,运用象征和拟人化修辞。除此以外,波帕彻底抛弃标点符号,也从不过分追求僵硬的音韵,让自由的精神在字里字外无拘无束地游曳。波帕的诗句始终散发着新鲜感,简洁、简短、清晰,同时又非常详细和透彻。比如,在《树皮》的“宇宙”里,太阳、星辰、白昼、夜晚、云彩、雨滴都是有生命的,它们就像人一样,会睁开眼睛,会奔跑,会疲倦,会打哈欠;烟灰缸、桌子、衣架、房间也如人一般充满情感,它们会喜悦,会悲伤,会叹息,会懊悔,也会撒谎;那片坚实的石头,恰是人柔软的心;那匹疲惫的马,是人痛苦的命运;那只晃晃荡荡的鸭子,就像在逃避命运时,步履蹒跚的受苦者。如同碎片般的意象,散落在诗的循环里,它们展现着自身,波帕敏锐的触觉不仅赋予了它们生命,还让它们具有了人的命运。波帕的安排看似随意,却恰如其分。这或许正是波帕探求世界的方法:心怀敬畏,同时又有着荒诞的勇气,把诗歌道成一句咒语,一个谜,一场游戏,或是一则故事。他就像古老的巫师,透过孩子般清澈的眼睛,看着世界宛如一张广阔而平坦的透视图那样在面前展开,满怀深情和人性,诉说着关于各种事物的故事。


彭裕超



END





原载于《世界文学》2022年第4期,责任编辑:高兴。上文解读和介绍文字摘选自同期彭裕超的文章《文字的炼金术——瓦斯科·波帕及其诗歌创作》。




相关视频推荐:









点击上图,订阅全年《世界文学》
点击上图订阅单期《世界文学


添加《世界文学》小助手
获邀进入《世界文学》分享会3群

世界多变而恒永


文学孤独却自由








编辑:言叶


配图:言叶


      版式:宥平      


终审:言叶




征订微:15011339853


投稿及联系邮箱:sjwxt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