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WorldLiterature

新书快照 |《舒吉•贝恩》:爱怎么能如此强大,又这样无助?

 爱世界,爱文学,爱《世界文学》

《舒吉·贝恩》

道格拉斯·斯图尔特作,席小丹、钟宜吟译


译林出版社2022年5月版

1981年,英国格拉斯哥,矿山关闭,失业率高涨,整个城市陷于贫穷。


家里只剩下八岁的舒吉和他偶尔清醒的妈妈。他听着动静来分辨妈妈的状态:号哭声代表她昨晚喝断片后又被男人伤害;电话声说明她正准备疯狂咒骂;即使没有声音也并不安全,有一次,舒吉发现她跪在地板上,头放在燃气烤箱里。
舒吉曾勾住妈妈的小拇指,向她承诺不会像哥哥姐姐那样离开。他靠在妈妈身边,为她准备三个茶杯:第一杯是水,用来润喉;第二杯是牛奶,用来缓解胃酸;第三杯是酒。妈妈只会先拿第三杯……
我们习惯了讲述父母之爱,但有时候,孩子的爱才是无条件的。









爱怎么能如此强大,又这样无助?


这是一个孩子对妈妈最深情的告白 



作为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桂冠,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布克奖始终备受关注。2019年度的布克奖评选异常艰难,评委会以五小时静坐与规则对抗,最终选出了两位获奖者。而在2020年,面对《舒吉·贝恩》时,所有评委的意见都非常一致,因为他们确信,“它注定会成为一部经典。”《卫报》评价道:《舒吉·贝恩》的获奖代表着布克奖的成熟。


经过激烈的版权竞逐,这部一举征服所有评委的大奖作品最终落户译林出版社,近日,简体中文版已由该社正式推出。






10年动情书写,曾被拒稿32次,一出版即横扫国际大奖

《舒吉·贝恩》是苏格兰作家道格拉斯·斯图尔特的处女作。不同于以往布克奖得主深厚的文学背景,斯图尔特没有受过任何文学训练。他出生于格拉斯哥没落矿区的一个底层家庭,十六岁才开始阅读第一本书。斯图尔特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母亲有严重的酒精依赖。他十六岁的一天,母亲因饮酒过量突然离世。《舒吉·贝恩》取材于作者本人这段不忍回首的童年记忆,用大量真实的细节讲述了一对生活于困境中的母子的故事。在情绪上的拉扯力和沉浸式的感染力来源于作者对自身痛苦回忆的深刻反刍和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正是这种力量与真实的哀痛,征服了所有的专业评委。对于作者在写作上的感染力,《纽约客书评》盛赞:“悲剧与幽默,无情与温柔,怜悯与痛苦,他甚至只用一个句子,就写出了这些复杂的情感。”


除了布克奖之外,本书斩获了英国图书奖、美国艺术文学院苏·考夫曼新人奖,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海明威笔会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科克斯文学奖、《洛杉矶时报》赛登柏奖处女作奖等重磅奖项决选名单,被评为包括《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泰晤士报》等数十家媒体的年度图书,一向严苛的《纽约时报书评》给予了至高评价:“这部处女作可与D.H.劳伦斯、詹姆斯·乔伊斯比肩。”《我的奋斗》作者卡尔·奥韦·克瑙斯高表示,“它是这么多年来我读过的最好的处女作,它令人心碎,以至于有时不得不停止阅读。但是,这也代表着文学振奋人心的力量。”目前,此书仅在英国已销售超100万册。









爱怎么能如此强大,又这样无助?这是一个孩子对妈妈最深情的告白

《舒吉·贝恩》的故事围绕着一对困境中的母子展开,缘起于作者真实的童年回忆。小时候的斯图尔特经常陪着母亲写回忆录,但只有一个开头:“致伊丽莎白·泰勒,你不懂爱。”对于猝然离世的母亲,斯图尔特始终背负着许多的失落、痛苦,还有爱。在采访中他提到,“是母亲的形象与情感支撑起了这部作品”。他把对母亲的真挚告白都写进了这部半自传作品中。


母亲阿格尼丝出场的第一幕,就是在夜色中飞翔:“她的身体往昏黄的城市灯光自然下垂,脸颊慢慢充血。她把双手迎向灯光;在那短短的一瞬间,她飞起来了。没有人注意到那个飞翔的女人。”在他的笔下,母亲始终是那个会飞翔的女人,她有自己的渴望、像伊丽莎白·泰勒一样光彩四射。每天,她都会化上妆,整理好头发,高昂着头,从她的坟墓里爬出来;当她喝得尊严尽失时,第二天仍会穿上最漂亮的大衣,然后出门面对世界。


八岁的舒吉是唯一坚持陪在母亲身边的人。妈妈没有工作,小舒吉说:“我妈妈太漂亮了,不需要干活。”妈妈戒酒失败,小舒吉说:“她会从水槽底下拿酒喝。但她是我妈妈,你不喜欢她也没有关系。”妈妈一次次在孩子面前企图自杀,小舒吉说:“如果可以永远保护她,那该有多好。”舒吉曾勾住妈妈的小拇指,向她承诺不会像哥哥姐姐那样离开。他靠在妈妈身边,会她准备三个茶杯:第一杯是水,用来润喉;第二杯是牛奶,用来缓解胃酸;第三杯是酒,而妈妈只会先拿第三杯……在小舒吉的心里,妈妈就是全世界,她是他最沉重的负担,也是他最明亮的星星。


借由舒吉母子的故事,作者斯图尔特回顾了自己充满创伤的童年。由一个处于困境中的单亲妈妈抚养长大,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习惯了讲述父母之爱,但有时候,孩子的爱才是无条件的。




出身贫民窟的时装设计师,凭处女作一举征服所有文学评委


在道格拉斯·斯图尔特获得布克奖之后,评论界的目光也纷纷聚焦至这位文学新人身上。凭借一部书写童年回忆的处女作品,一举摘得布克奖桂冠,这堪称一场文学奇迹。


1976年,斯图尔特出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市,与单亲母亲蜗居在观景山的公租房里,靠救济金生活。斯图尔特没有见过他的父亲,母亲有严重的酗酒问题。他说:“即使在妈妈清醒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这段清醒能维持多久,她什么时候会再回到酒精里。”十六岁时,母亲因饮酒过量猝然离世。斯图尔特一个人搬入了群租房。为了继续高中学业,他白天上学,晚上在超市打工。他每周工作四晚加上周末两个全天。回忆起少年时光,他说:“像我一样八十年代在格拉斯哥长大的男孩都不敢有什么梦想。”


生活的转机出现在十八岁,斯图尔特离开格拉斯哥去加拉希尔斯的瓦特大学学习纺织品专业,随后前往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继续深造。在那里,他的毕业秀让他得到了去纽约工作的机会。借此,他离开英国,后又作为资深时装设计师供职于Ralph Lauren、Gap等品牌。


他真正地开始读第一本书,是在十六岁时母亲去世后。斯图尔特读了托马斯·哈代的所有作品,这是他第一次意识到“整个宇宙都可以在他的书里”。苔丝也是创作阿格尼丝这一形象的灵感来源之一。


《舒吉·贝恩》的写作始于2008年,创作时间长达十年。对斯图尔特而言,这是一个克服童年创伤的必要过程。纽约与家乡格拉斯哥的物理距离给了他充足的精神空间,让他回忆童年的创伤。获布克奖后,在与前任布克奖得主伯纳德·埃瓦里斯托的对谈中,斯图尔特提到:“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必须将自己提升到中产阶级的地位,才有办法说一个关于工人阶级的故事。”






不应被遗忘的黑暗历史:走进格拉斯哥的1980年代

除了舒吉与母亲之间的羁绊,斯图尔特还带我们走进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深陷贫困问题的格拉斯哥,重现了那段被遗忘的灰色历史。有评论家认为,斯图尔特对于格拉斯哥这座城市的意义,堪比乔伊斯对于都柏林的影响。


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往北一个多小时车程,即可抵达格拉斯哥。它原本是一个小渔村,在工业革命期间跃升为大型渔港之一。它有着极其繁荣的过去——被称为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城市,当时全世界的船只和火车大多是在格拉斯哥制造。这座城市凭借发达的重工业和关键的港口地位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然而,由于经济大萧条以及撒切尔政府的政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座工业巨人般的城市开始进入“黑暗”。重工业萧条,矿山大量关闭,失业率高涨。酗酒,吸毒,暴力,自杀与贫困和死亡相互交织。


舒吉一家起初居住在观景山的高层公屋里,十座二十层共有两千多个单元房的居民楼容纳了许多从贫民窟搬出的居民。但建筑材料的低下质量和疏于维护造成的安全问题使这里成了犯罪行为的滋生地,盗窃和酗酒问题泛滥。为了拥有梦想中“带院子的屋子”,艾格尼丝跟着丈夫搬到了矿口区,这里聚居着大量失业的矿工。低矮灰色的房子紧紧地挤在一起,周围杂草丛生,遍布矿渣堆。失业的男人们像孩子一样迷失,安静得如同游魂。女人们脖子上有一圈圈的污垢,孩子们头发蓬乱,衣衫不整。斯图尔特对贫困的描写触目惊心。


这段历史给格拉斯哥带来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有种说法叫“格拉斯哥效应”,即指格拉斯哥人的寿命比英国平均水平低近七岁,大约四分之一成年男子活不到六十五岁。


虽然当下的格拉斯哥已经重新找回了它的活力,成为全球知名艺术中心,但这段黑暗时期不应被遗忘。正如布克奖授奖词中所写,《舒吉·贝恩》“生动刻画了一个英国过去历史中处于边缘的赤贫社会”,这部大奖作品用文字记录下了灰色历史的一个切面,记录下了身在其中的人们的骄傲与挣扎。斯图尔特本人将《舒吉·贝恩》描述为“一个关于格拉斯哥的爱情故事”,在获得布克奖后,他对苏格兰人民,尤其是格拉斯哥人民表达了感谢:“他们的同情、幽默、爱和奋斗在这本书的每一个字里。”




《舒吉·贝恩》文选

阿格尼丝与舒吉


所有窗户都大开着,录音机在窗台上放着歌。阿格尼丝站在玫瑰花丛中,只穿着一条剪短的牛仔裤和一件旧棉T恤,上衣的肩带被她拉下来,以免破坏晒黑的轮廓。这个夏天异常炎热,一连串漫长而干枯的晴天,对于人们的热情,太阳报以中暑和水泡。
阿格尼丝翩跹着,像是牵着一位虚拟的舞伴。“把你的小屁股挪出来,跟妈妈跳个舞。”她的喊声在整个街区回荡。
在卧室的阴凉处,舒吉哭丧着脸坐在床边。他从早上开始就是那副苦脸。“听我说,你不能一整天都坐在屋里,”阿格尼丝哄着他,“太阳再过几天就没了,得再等一年才出来了,到时候你就后悔吧。”她挥着铲子转啊转,像个疯子一样。他自己也未料到,母亲前所未有的快乐会刺痛他的心。母亲的快乐都来自那个红头发,他做到了舒吉未曾做到的事。
阿格尼丝好像成了玫瑰花神,她的肩膀和脸颊在夏日里泛着明亮的粉色。多年的寒冷和酗酒让她欢乐的面颊上透出皮肤下蜿蜒的玫瑰色血管。就像是迪士尼本人为她上了色,让她摇身一变成了个更有血有肉、有烟火气的白雪公主。
阿格尼丝半个身子探进了舒吉的窗户,双乳歇在窗台上。但这也好过像个神经病一样在院子里跳舞,让大家笑话,他想。他从未为清醒的母亲感到难堪,这是一种新奇而不适的感受。
舒吉用手撑着床,以免忍不住攥起拳头。他梦到过自己沮丧挥拳的样子,有时是因为那些白拿的玫瑰,有时是因为麦卡文尼家的坏小孩,但大多是因为,他为母亲的幸福等了那么久,现在它终于到来了,他却高兴不起来。
他抬起头,她仍在痴痴地笑,却很有感染力。她的手臂被玫瑰刺划伤了,也并不在意。“别像个老太婆一样坐在屋里,来后花园找我。”
阿格尼丝说完便从窗前消失了,舒吉又哭丧了一会儿。一只白手从利克的床单里伸了出来,威胁地指着舒吉,然后大拇指一扯,威胁地指了指后花园。舒吉知道自从母亲戒酒后,哥哥熬夜更厉害了,最近一直在大卷图画纸上描绘着他准备在房间自己那侧搭造的木柜的图样。第一层是复杂的组合柜,用来放置他的唱片和音响,旁边是一个低矮的松木书桌,自带书架,这样他就有一个舒适的地方可以画画,然后在与弟弟隔绝的地方尽情发挥想象力。在利克外出做学徒的时候,舒吉便久久地翻阅这些图纸。利克的设计是将组合柜直接嵌入墙里,舒吉抚摸着这些图纸,喜欢这种永久性的感觉。
屋里仍旧传来花园里母亲的歌唱,利克气鼓鼓地翻了个身,弄得金属床板咔咔响。舒吉顺从了他的警告,闷头走出阴凉的房子,来到阳光下。他转弯来到后花园,发现她正弯着腰,手里拿着一根水管,在给一个白色的金属盒子装水。
她把唐纳利家破旧的冰箱推倒在地。一年来,它一直待在房子阴暗的角落发霉发臭,等待市政人员把它运走。但市政要求冰箱要搬到路边才能运走,布赖迪家虽有四个壮实的男孩,这台冰箱还是久久地放在那里,没有人动。夏天,它散发着发酸牛奶的气味,冬天则是阴森森的臭味。阿格尼丝拉出了所有的抽屉往里灌水。沉重的金属门像棺材盖子一样打开。
几种情绪在纠缠。他既想跳进冰箱,把自己关在里面,又想表达自己的爱,告诉她,儿子为她幸福而高兴。他想要告诉她自己的秘密,像她曾经用她的秘密粉碎了自己一样。
“妈妈,我有病吗?”他轻轻地问。
阿格尼丝穿过花园,用冰凉的手摸着他发烫的脸颊,“感觉到了吗?你在发烧呢。你才十岁,你这个年纪呀,就是这样。你从小长这么大,妈妈知道不容易。”她不由分说地脱下了他的黑色卫衣和裤子。“留内裤还是不留?”她问。
“当然要留。”他嚷嚷着,手臂叉在胸前,“我们又不都在非洲。”
冰箱里灌满了凉爽的自来水,被放倒后,那个蔬菜盒子的世界天翻地覆。分隔仓被移除,冰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浴缸,底部和两侧笔直,比普通浴缸要深一倍。他缓缓沉入水中,水从两侧溢出,接着猛地站起来,惊慌失措地看着阿格尼丝。
“你要把我的草都打湿吗?”她笑着说。
舒吉双脚一抬,像块石头一样落入凉水中,水瞬间像瀑布一般溅到草地上。在水底,世界停住了,一张皱巴巴的脸在水面上冲着他笑。心中的愤怒荡然无存,他放了一个屁,从水下冒出许多大泡泡。
那个下午,他几乎一直泡在冰箱里,皮肤早已皱得像一坨粥皮,也不起来。阿格尼丝坐在边缘,抽着烟,拿着从前盛酒的茶杯,喝着真正的茶。溢出的水把她的牛仔裤染成了湿蓝色,但她也不生气,他感到高兴。
他像小鱼一样为她表演不同的表情,她抚摸着他墨黑的头发。“你长大后想变成什么样的人?”
“你希望我变成什么样?”
阿格尼丝想了一会儿。“平静的。”她又抹了抹他的湿发,“不那么忧虑的样子。”
他的脸拧成了一个思考的结。“我也不知道。我只想跟你待在一起。我想把我们带到一个全新的地方,可以重新开始。”舒吉滑落水中,激起另一层波浪。再次浮起时,他的嘴和水面持平。“你爱那个红头发男人吗?”他突然问道,“他会当我的新爸爸吗?”他往下沉了一点。
她没有回答。
“他是麦卡文尼家的人,他们家人都是坏蛋。”
阿格尼丝从牙缝里吸了口气。“哎,他们也不都是坏人。”
“他们就是他妈的坏。”他身子一松,又放了个泡泡屁。这本没有那么好笑,但他们都努力笑了。
她原本微笑的脸上又布满了阴云。“我们两个人生活太久了。”
舒吉看到母亲抿着嘴,站起身去拿烟和火时深深叹了一口气。她的视线越过冰箱,投向遥远的褐色泥炭田。“我们两个人生活太久了,”再次叹气,“不应该这样。”





作家简介


道格拉斯·斯图尔特,苏格兰作家、服装设计师。


1976年生于英国格拉斯哥市一个一贫如洗的工人家庭,十六岁时,母亲因饮酒过量而遽然离世。而后,他独自一人搬入寄宿公寓,完成高中学业并进入大学主修纺织设计。他曾作为服装设计师服务于多家品牌,目前专职写作。


《舒吉·贝恩》是斯图尔特的处女作,寄托了他对母亲无尽的回忆与爱。这本书他写了十年,曾被拒稿三十二次,出版后即斩获布克奖。







本文所用插图来自豆瓣、微博等平台,在此向豆瓣用户“天空之城的支撑”“伲凹”“哈姆雷特怕做梦”,微博博主“苏木V”表示感谢!





点击上图,订阅全年《世界文学》
点击上图订阅单期《世界文学

添加《世界文学》小助手
获邀进入《世界文学》分享会3群

世界多变而恒永


文学孤独却自由






编辑:言叶


配图:谭茜


      版式:熹微      


终审:言叶




征订微:15011339853


投稿及联系邮箱:sjwxt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