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拉斯·斯图尔特作,席小丹、钟宜吟译
译林出版社2022年5月版
1981年,英国格拉斯哥,矿山关闭,失业率高涨,整个城市陷于贫穷。
爱怎么能如此强大,又这样无助?
这是一个孩子对妈妈最深情的告白
作为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桂冠,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布克奖始终备受关注。2019年度的布克奖评选异常艰难,评委会以五小时静坐与规则对抗,最终选出了两位获奖者。而在2020年,面对《舒吉·贝恩》时,所有评委的意见都非常一致,因为他们确信,“它注定会成为一部经典。”《卫报》评价道:《舒吉·贝恩》的获奖代表着布克奖的成熟。
经过激烈的版权竞逐,这部一举征服所有评委的大奖作品最终落户译林出版社,近日,简体中文版已由该社正式推出。
《舒吉·贝恩》是苏格兰作家道格拉斯·斯图尔特的处女作。不同于以往布克奖得主深厚的文学背景,斯图尔特没有受过任何文学训练。他出生于格拉斯哥没落矿区的一个底层家庭,十六岁才开始阅读第一本书。斯图尔特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母亲有严重的酒精依赖。他十六岁的一天,母亲因饮酒过量突然离世。《舒吉·贝恩》取材于作者本人这段不忍回首的童年记忆,用大量真实的细节讲述了一对生活于困境中的母子的故事。在情绪上的拉扯力和沉浸式的感染力来源于作者对自身痛苦回忆的深刻反刍和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正是这种力量与真实的哀痛,征服了所有的专业评委。对于作者在写作上的感染力,《纽约客书评》盛赞:“悲剧与幽默,无情与温柔,怜悯与痛苦,他甚至只用一个句子,就写出了这些复杂的情感。”
除了布克奖之外,本书斩获了英国图书奖、美国艺术文学院苏·考夫曼新人奖,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海明威笔会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科克斯文学奖、《洛杉矶时报》赛登柏奖处女作奖等重磅奖项决选名单,被评为包括《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泰晤士报》等数十家媒体的年度图书,一向严苛的《纽约时报书评》给予了至高评价:“这部处女作可与D.H.劳伦斯、詹姆斯·乔伊斯比肩。”《我的奋斗》作者卡尔·奥韦·克瑙斯高表示,“它是这么多年来我读过的最好的处女作,它令人心碎,以至于有时不得不停止阅读。但是,这也代表着文学振奋人心的力量。”目前,此书仅在英国已销售超100万册。
《舒吉·贝恩》的故事围绕着一对困境中的母子展开,缘起于作者真实的童年回忆。小时候的斯图尔特经常陪着母亲写回忆录,但只有一个开头:“致伊丽莎白·泰勒,你不懂爱。”对于猝然离世的母亲,斯图尔特始终背负着许多的失落、痛苦,还有爱。在采访中他提到,“是母亲的形象与情感支撑起了这部作品”。他把对母亲的真挚告白都写进了这部半自传作品中。
母亲阿格尼丝出场的第一幕,就是在夜色中飞翔:“她的身体往昏黄的城市灯光自然下垂,脸颊慢慢充血。她把双手迎向灯光;在那短短的一瞬间,她飞起来了。没有人注意到那个飞翔的女人。”在他的笔下,母亲始终是那个会飞翔的女人,她有自己的渴望、像伊丽莎白·泰勒一样光彩四射。每天,她都会化上妆,整理好头发,高昂着头,从她的坟墓里爬出来;当她喝得尊严尽失时,第二天仍会穿上最漂亮的大衣,然后出门面对世界。
八岁的舒吉是唯一坚持陪在母亲身边的人。妈妈没有工作,小舒吉说:“我妈妈太漂亮了,不需要干活。”妈妈戒酒失败,小舒吉说:“她会从水槽底下拿酒喝。但她是我妈妈,你不喜欢她也没有关系。”妈妈一次次在孩子面前企图自杀,小舒吉说:“如果可以永远保护她,那该有多好。”舒吉曾勾住妈妈的小拇指,向她承诺不会像哥哥姐姐那样离开。他靠在妈妈身边,会她准备三个茶杯:第一杯是水,用来润喉;第二杯是牛奶,用来缓解胃酸;第三杯是酒,而妈妈只会先拿第三杯……在小舒吉的心里,妈妈就是全世界,她是他最沉重的负担,也是他最明亮的星星。
借由舒吉母子的故事,作者斯图尔特回顾了自己充满创伤的童年。由一个处于困境中的单亲妈妈抚养长大,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习惯了讲述父母之爱,但有时候,孩子的爱才是无条件的。
在道格拉斯·斯图尔特获得布克奖之后,评论界的目光也纷纷聚焦至这位文学新人身上。凭借一部书写童年回忆的处女作品,一举摘得布克奖桂冠,这堪称一场文学奇迹。
1976年,斯图尔特出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市,与单亲母亲蜗居在观景山的公租房里,靠救济金生活。斯图尔特没有见过他的父亲,母亲有严重的酗酒问题。他说:“即使在妈妈清醒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这段清醒能维持多久,她什么时候会再回到酒精里。”十六岁时,母亲因饮酒过量猝然离世。斯图尔特一个人搬入了群租房。为了继续高中学业,他白天上学,晚上在超市打工。他每周工作四晚加上周末两个全天。回忆起少年时光,他说:“像我一样八十年代在格拉斯哥长大的男孩都不敢有什么梦想。”
生活的转机出现在十八岁,斯图尔特离开格拉斯哥去加拉希尔斯的瓦特大学学习纺织品专业,随后前往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继续深造。在那里,他的毕业秀让他得到了去纽约工作的机会。借此,他离开英国,后又作为资深时装设计师供职于Ralph Lauren、Gap等品牌。
他真正地开始读第一本书,是在十六岁时母亲去世后。斯图尔特读了托马斯·哈代的所有作品,这是他第一次意识到“整个宇宙都可以在他的书里”。苔丝也是创作阿格尼丝这一形象的灵感来源之一。
《舒吉·贝恩》的写作始于2008年,创作时间长达十年。对斯图尔特而言,这是一个克服童年创伤的必要过程。纽约与家乡格拉斯哥的物理距离给了他充足的精神空间,让他回忆童年的创伤。获布克奖后,在与前任布克奖得主伯纳德·埃瓦里斯托的对谈中,斯图尔特提到:“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必须将自己提升到中产阶级的地位,才有办法说一个关于工人阶级的故事。”
除了舒吉与母亲之间的羁绊,斯图尔特还带我们走进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深陷贫困问题的格拉斯哥,重现了那段被遗忘的灰色历史。有评论家认为,斯图尔特对于格拉斯哥这座城市的意义,堪比乔伊斯对于都柏林的影响。
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往北一个多小时车程,即可抵达格拉斯哥。它原本是一个小渔村,在工业革命期间跃升为大型渔港之一。它有着极其繁荣的过去——被称为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城市,当时全世界的船只和火车大多是在格拉斯哥制造。这座城市凭借发达的重工业和关键的港口地位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然而,由于经济大萧条以及撒切尔政府的政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座工业巨人般的城市开始进入“黑暗”。重工业萧条,矿山大量关闭,失业率高涨。酗酒,吸毒,暴力,自杀与贫困和死亡相互交织。
舒吉一家起初居住在观景山的高层公屋里,十座二十层共有两千多个单元房的居民楼容纳了许多从贫民窟搬出的居民。但建筑材料的低下质量和疏于维护造成的安全问题使这里成了犯罪行为的滋生地,盗窃和酗酒问题泛滥。为了拥有梦想中“带院子的屋子”,艾格尼丝跟着丈夫搬到了矿口区,这里聚居着大量失业的矿工。低矮灰色的房子紧紧地挤在一起,周围杂草丛生,遍布矿渣堆。失业的男人们像孩子一样迷失,安静得如同游魂。女人们脖子上有一圈圈的污垢,孩子们头发蓬乱,衣衫不整。斯图尔特对贫困的描写触目惊心。
这段历史给格拉斯哥带来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有种说法叫“格拉斯哥效应”,即指格拉斯哥人的寿命比英国平均水平低近七岁,大约四分之一成年男子活不到六十五岁。
虽然当下的格拉斯哥已经重新找回了它的活力,成为全球知名艺术中心,但这段黑暗时期不应被遗忘。正如布克奖授奖词中所写,《舒吉·贝恩》“生动刻画了一个英国过去历史中处于边缘的赤贫社会”,这部大奖作品用文字记录下了灰色历史的一个切面,记录下了身在其中的人们的骄傲与挣扎。斯图尔特本人将《舒吉·贝恩》描述为“一个关于格拉斯哥的爱情故事”,在获得布克奖后,他对苏格兰人民,尤其是格拉斯哥人民表达了感谢:“他们的同情、幽默、爱和奋斗在这本书的每一个字里。”
阿格尼丝与舒吉
作家简介
道格拉斯·斯图尔特,苏格兰作家、服装设计师。
1976年生于英国格拉斯哥市一个一贫如洗的工人家庭,十六岁时,母亲因饮酒过量而遽然离世。而后,他独自一人搬入寄宿公寓,完成高中学业并进入大学主修纺织设计。他曾作为服装设计师服务于多家品牌,目前专职写作。
《舒吉·贝恩》是斯图尔特的处女作,寄托了他对母亲无尽的回忆与爱。这本书他写了十年,曾被拒稿三十二次,出版后即斩获布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