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WorldLiterature

新书快照 | 钟志清:《希伯来叙事与民族认同研究》

 爱世界,爱文学,爱《世界文学》


《希伯来叙事与民族认同研究》,钟志清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对犹太族群认同这一主题做了创新性的研究,从古代希伯来经典、流亡与还乡、以色列国家与多元文化、大屠杀、东方犹太人等几大叙事入手,论述希伯来文学叙事与犹太民族身份和以色列国家建构的动态关联,解读分析犹太人的民族认同意识,在国内尚属首次,在方法论方面的开创意义不言而喻。


本书既细致地分析了多部希伯来文学作品,又深入探讨了希伯来文学作品如何成为犹太民族复兴进程中的主要支撑,服务于当下犹太民族国家建设与民族认同的需要,并对民族身份形成发挥重要作用,以及多元文化的张力对以色列国家和犹太民族不同群体的影响。其中对东方犹太人叙事的阐释弥补了国内研究的缺失,尤其具有拓新性。






埃里·阿米尔与伊拉克犹太人的身份认同

(节选自《希伯来叙事与民族认同研究》)


钟志清



本书在以色列语境下所说的伊拉克犹太人,实际上指的是伊拉克裔犹太人。

接纳移民是以色列国家建设进程中一个重要策略。19世纪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和以色列国家一直试图把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聚集到一起。大屠杀与二战前后欧洲的环境,世界各地犹太人中正在兴起的民族主义,阿拉伯国家犹太人的生存境况,以及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的东欧剧变,乃是犹太移民大量涌入以色列的重要原因。犹太移民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多样性特征造成以色列移民的独特性。自1948年到2013年,大约300万犹太移民从世界各地移民以色列。其中欧洲犹太人占2/3,东方(或亚非-犹太人)占31/3。东方犹太移民在20世纪50年代的移民(1952年到1957年)大约占东方犹太人移民总数的百分之七十, 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的移民比例不到百分之十。1948年以色列建国之初,85%的移民是欧洲犹太人,多数是大屠杀幸存者。但是1949年到1951年,当来自中东的伊朗、伊拉克犹太人投身于移民浪潮,情形发生了转变。从1950年5月至1951年12月,超过12万伊拉克犹太人响应以色列政府发动的“以斯拉与尼希米行动”,乘飞机抵达以色列,以色列移民人口的构成发生了变化。





作家埃里·阿米尔




(一)   
  身份的杂糅:阿拉伯犹太人与犹太阿拉伯人


历史上看,伊拉克犹太人不仅认同其居住国,也认同其在居住国的身份。在犹太复国主义者创建犹太民族国家之时,伊拉克犹太人也在塑造自己的身份。犹太人在1492年被逐出西班牙,许多人在流亡中来到了阿拉伯国家,客观上促进了阿拉伯世界犹太社区的繁荣。19世纪下半叶,伊拉克的犹太人更早地比穆斯林,甚至比基督徒更深切地意识到掌握欧洲世俗文化和现代科学、争取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性,而融入更为广泛的阿拉伯世界也是犹太人世俗化过程的一个结果。自20世纪以来,以1921年建国的伊拉克为例,一些成功的犹太社区已经开始现代化进程,并且融入了伊拉克的政治和文化之中。换句话说,在20世纪40年代,犹太社区的多数人把伊拉克当作自己的祖国,认为自己是伊拉克人中的一员,期待获取公民身份和民主权利,即成为真正的阿拉伯世界中的犹太人。阿拉伯犹太人是其身份,但不是唯一身份。一些伊拉克犹太人在创作中把自己当作阿拉伯犹太人,也有学者将其称作阿拉伯人,但笔者对后一说法并不认同,认为称其阿拉伯犹太人则更为确切。


犹太复国主义兴起之际,巴勒斯坦地区的民族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伊拉克犹太人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但是,情况远比想象要复杂得多。1947年之前,犹太复国主义并未在伊拉克犹太人的身份中起到重要作用。就像在根据伊拉克裔作家埃里·阿米尔《放鸽人》(又名《别了巴格达》)改编为电影的小型发布会上,一位来自伊拉克的以色列女子所说:伊拉克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本来和平共处,但自从以色列宣布独立后,情形发生了转变。面对政府、媒体与大众的敌意,当时认为已在伊拉克扎根的犹太人,感到其经济身份与公民身份遭到破坏。一些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加入了共产党,希望伊拉克政体能够改变。另一些人则投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之中。与此同时,巴格达的犹太领袖反对当地犹太人移民以色列,犹太拉比也惧怕失去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但年轻人一般热情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从这个意义上,伊拉克犹太人的身份中包含了“伊拉克人”、“公民”、“犹太信仰中的伊拉克人”、“阿拉伯犹太人”、“犹太复国主义者”等多重含义,具体哪种含义占据主导地位,则视使用者的社会政治地位与社会文化阶层而定。正因为此,以色列建国之后,伊拉克犹太人意义中的“犹太国复国主义者”占据了主导地位。由此,他们与伊拉克国家的关系开始对立起来。1950年3月,伊拉克政府宣布允许放弃公民权的犹太人离开,但这条律法条例只保留了一年。迈克尔的《维多利亚》虽然主要叙写的是犹太人在伊拉克的生活,也曾经暗示维多利亚的儿子加入了共产党,但只是一笔带过。相形之下,埃里·阿米尔则在这方面做了一个更为精细的诠释。


阿米尔1937年生于巴格达,1950年随家人移民以色列,先在基布兹接受教育,后到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攻读中东历史和希伯来文学。曾为以色列总理做阿拉伯事务顾问,并一度管理以色列新移民事宜,积极参与巴以关系问题的探讨。与此同时从事文学创作。作有《替罪羔羊》(1983)、《放鸽人》(又名《别了,巴格达》)、《扫尔之爱》(1998)、《雅思敏》(2005)、《骑自行车的孩子》(2019)等长篇小说,曾经获得青年移民五十年庆典奖、墨西哥犹太文学奖、以色列总理文学奖和布伦纳奖等。


处女作《替罪羔羊》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写的是20世纪50年代一个13岁少年随家人从伊拉克移民以色列,与和他年龄相仿的少男少女一起被送到崇尚社会主义理念的基布兹,在基布兹生活与成长的故事。代际之间、不同身份的犹太人之间的冲突十分激烈,甚至带有悲剧色彩。但阿米尔在描写这样的艰难时世时带有幽默与调侃,试图沟通东方犹太人与西方犹太人两个不同的营垒。


《雅思敏》是一部优美动人的爱情小说。其背景置于以色列1967年“六日战争”之际,主人公,即以色列犹太人努里出生于伊拉克,现在以色列政府部门担任阿拉伯事务顾问;雅思敏则是个巴勒斯坦女子,信仰基督教,美丽优雅,从巴黎到被以色列人占领的东耶路撒冷看望父亲。二人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中相遇并相恋。小说把个人离合与巴以冲突相互交织,引发读者深沉的思考,堪称最杰出的展示巴以冲突的希伯来文学佳作之一。


其鸿篇巨制《放鸽人》为我们展示20世纪四五十年代伊拉克犹太人风起云涌的历史。小说的大部分背景置于伊拉克巴格达。与迈克尔的《维多利亚》主要描写家庭与个人生活不同,《放鸽人》虽然从小叙述人卡比父母的日常生活写起,但注重烘托巴格达犹太人的生存环境:特务机关每天来家中搜查是否藏有武器、收发报机,以及“运动”发的希伯来语课本。“运动”即巴格达犹太人对犹太复国主义地下组织的称呼。数百名犹太人被拖入酷刑室,被迫在军事政权的即决审判中承认有罪。整部作品的叙事背景置于犹太商人沙菲克·阿达斯(Safik Addas)被处决、伊拉克颁布犹太人移民律法(移民者首先要被取消伊拉克公民身份)到1950-51年几乎整个犹太社区逃往以色列这三年间的动荡岁月里。阿达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伊拉克犹太首富,与几位部长,甚至摄政王过从甚密。他和合作伙伴购买英国废金属,后将这些废金属运往意大利,而军事法庭则认定这些旧金属最后被运往以色列的武器加工厂。1948年8月,阿达斯遭到逮捕,并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意味深长的是,阿达斯是生意合作伙伴中唯一的犹太人,也是唯一受到惩罚的人。据作品描述,以色列建国后,新任伊拉克国防部长萨迪克·阿里-巴萨姆(Sadik al-Bassam)试图教训犹太人。阿达斯正好是天赐之物。巴士拉的一家报纸要求阿达斯捐款遭拒后,就发表文章指控阿达斯向犹太复国主义者出售武器,为以色列国家做间谍,并要就此展开调查。阿达斯本人并未意识到危险,没有及时逃离,因此在被逮捕后迅速被判处绞刑。如果把史料和文本信息叠加起来,便会看出,阿达斯事件反映出伊拉克当权者对犹太复国主义和以色列国家的极端仇视;阿达斯之死,既是伊拉克仇视犹太人情绪的高峰,也标志着伊拉克犹太人生存境遇的转折。


埃里·阿米尔的两部作品


《放鸽人》堪称伊拉克犹太人的民族叙事。尽管在伊拉克这片土地上,古代犹太人曾经创造出《巴比伦塔木德》,记述了犹太人的精神生活和宗教创造,再现了巴勒斯坦和巴比伦犹太人一千年左右的生活。其后他们在那里生活了数千年,创造出丰富的文化遗产,讲犹太阿拉伯语,并已经融入了当地文化之中。20世纪初期,许多犹太人步入伊拉克上流社会,对伊拉克的文学与文化产生了影响。但是犹太国家的建立直接影响到伊拉克犹太人的生存境遇,加剧了伊拉克犹太人与伊拉克政府和当地阿拉伯居民的冲突。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后的第二天,伊拉克向以色列宣战,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在政府任职的犹太人被解雇,银行家和商人不能像从前那样自由经商,年轻人不能进大学读书。

与历史进程类似,在阿米尔笔下,犹太人一夜之间变成了国家的敌人,一切发生了转变,未来变得更加不确定,任何人不知道明天该发生什么。即使普通的阿拉伯人也声称要砍掉共产主义者的头颅,把犹太复国主义者送上绞架。犹太人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叙述人的叔叔希兹克尔(Hizkel)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中的一位关键人物,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他在阿达斯之死后发表社论,称沙菲克·阿达斯审判实际上是每个犹太人都将面临的审判,类似德雷福斯事件。阿达斯能被绞死,谁会能拯救其他犹太人?很快,希兹克尔也遭到了逮捕。


这部小说描写了卡比的父亲,希兹克尔的兄弟阿布·卡比和希兹克尔的年轻妻子拉舍尔为寻找希兹克尔下落,希望其获释而做出的日益绝望的努力。卡比的父亲意识到伊拉克犹太人面临的危险,预言他们很快将被绞死,开始期待离开这座曾经居住了家族70代人的城市,去往心目中的圣地以色列。在他心目中,犹太人在以色列可以享有自尊。那里有犹太军队、犹太政府和犹太国家。于是他和弟弟与朋友一起组织青年运动,为巴勒斯坦募捐。而母亲却将此视为男人冲动的征服与冒险梦想。


就中东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而言,犹太历史学家雷蒙德·谢德林(Raymond P. Scheindlin)曾经论述:许多中东犹太人似乎在犹太复国主义中找到了出路。换言之,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对许多中东犹太人具有天然的感召力。原因在于,与西方犹太人相比,中东犹太人与以色列人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部分是因为他们许多人生活在离以色列更近的地方。但在这方面,伊拉克犹太人却显得比较特殊。叙述人的父亲与叔叔都是犹太复国主义者,但并非所有的巴格达犹太人都愿意移居以色列。伊拉克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实际上是一个很小型的运动,其成员大概只有大约两千左右的年轻人。






埃里·阿米尔的两部作品


在笔者看来,形成上述局面的原因来自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犹太社区的精神领袖——拉比反对犹太复国主义。伊拉克犹太人并不把融入主流社会视为抛弃传统犹太身份的行为。犹太拉比依旧是犹太社区的精神领袖,人们仍然为生活中的种种纠纷前去请教拉比,叙述人的婶婶也曾为寻找叔叔下落求助拉比,但无济于事。身为犹太世界的精神领袖,拉比也认为穆斯林之所以反对犹太人,皆因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他们想离开这个国家吗?我祝他们一路平安。但正是因为他们急急忙忙,巴比伦,我们的流亡之母,所有的犹太人就该遭受谴责吗?我说,让他们走吧……

  尤其是以色列建国后,伊拉克参与阿拉伯国家抗击以色列的战争,死伤无数,激起了当地穆斯林的复仇心理:
底格里斯河将被犹太人的鲜血染红!要是他们想和穆斯林作战,欢迎他们做英雄吧,但是他们要意识到我们能够活到现在,只是因为我们软弱得无力抵抗。他们难道不知道比我们强大的民族曾占领阿拉伯世界,被消灭了吗?笨蛋!

拉比之言关涉到犹太人的流亡历史,即我们在本书前半部分所说的公元前586年的巴比伦流亡历史,也关涉到中世纪穆斯林征服欧洲诸多国家的历史。目的是想劝说犹太复国主义者不可轻视穆斯林。纳粹上台后的19世纪30年代,耶路撒冷大穆夫提意欲消灭巴勒斯坦的所有犹太人,而拉比在那时就谴责犹太复国主义。在他看来,正是因为犹太复国主义,犹太人才遭到解雇,抓捕,折磨和绞死。


其次,从公元前6世纪就开始流亡伊拉克的犹太人已经在巴比伦岸边安身立命。尽管古代犹太人之所以来到巴比伦是因为山河破碎,国土沦陷。但广为人知的是,当波斯大帝居鲁士结束所谓的巴比伦囚虏时期后,只有一些流亡者和后裔返回耶路撒冷。余者,施罗莫·桑德(Shlomo Sand)所说的“绝大部分人”选择日益繁荣的东方犹太文化中心,并在那里日渐繁盛。就连犹太人引为自豪的一神教也是在流散地得到系统阐述。在流散地永久安家的犹太人一直将耶路撒冷视为中心,这一事实与其宗教思想并不矛盾。在居鲁士法令颁布的若干年后,在苏拉、尼哈迪亚、帕姆贝迪塔等地由流亡者后裔创立的学堂成为犹太人完成宗教与祭祀仪式的重要场地,最后促成了《巴比伦塔木德》等犹太经典文献的诞生,对后世的犹太思想与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岁月荏苒,伊拉克犹太人虽然拥有犹太拉比、犹太会堂、犹太丧葬传统,恪守犹太教和犹太习俗,平日说话也会援引圣经典故,如在形容女子之美时称之为“荆棘里的玫瑰”,美如王后以斯帖等。但本质上,多数犹太人已经被流散地同化,他们热爱这里的山川河流,一草一木,把自己当作国家的一员,把流亡视为犹太人的唯一出路。他们虽然不像后来一些欧洲犹太人那样皈依异教,但对新建的以色列国家没有兴趣,为此,他们甚至否定犹太文化史上具有原型色彩的亚伯拉罕迦南之旅。理由是首先不应该流亡;其次,即便流亡,也不应该选择一个遭诅咒的地方,按照《圣经》描述,吞噬其百姓之地。在这类人看来,最好的方式就是住在伊拉克。还有一些伊拉克犹太人,比如希兹克尔的妻子蕾切尔与多数巴格达犹太人则期待通过与联合国分治协议妥协的方式在巴勒斯坦平和地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她未曾想到整个阿拉伯世界,包括伊拉克都卷入了与新建以色列国家之间的战争。


第三,新建的以色列国家并不具备接纳与安置流散地所有犹太人的条件。一位曾经代表以色列国家与伊拉克政府进行谈判的伊拉克犹太复国主义者回忆:他曾经与负责安顿新移民的列维·艾希科尔(Levi Eskol)在1950年进行过一场谈话。艾希科尔说:听说一年内将会来6万(伊拉克犹太人),请告诉你的犹太好人,我们很高兴他们前来,但是让他们别急。我们眼下没有接受他们的可能性。我们甚至没有帐篷。如果他们来了,就得住在大街上。


《放鸽人》剧照
与这种现实相呼应,在小说《放鸽人》中的放鸽人阿布·爱德华看来,希兹克尔之所以被捕,并非因为他是犹太人,而是因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破坏了穆斯林对犹太人的信任”,“是一场灾难。”同时,他并不认为以色列比巴格达安全,不相信犹太复国主义者能够取得胜利,认为那里随时会爆发一场新的战争,因为阿拉伯人也不会忘记巴勒斯坦,那里有圆顶清真寺和圣石。主人公父亲与放鸽人之间的争论不仅代表着巴格达犹太人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抗拒,也预示着巴勒斯坦地区未来的争端。耶路撒冷是一座神圣的古城,是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发源地。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封堵了阿拉伯人的朝觐之路,为未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伊拉克对巴勒斯坦问题的不同态度,体现出伊拉克犹太人不同的价值观念。放鸽人安于现状,倾向于留在巴格达。在巴格达,犹太人生活安逸。穆斯林在土地上劳作,库尔德人为犹太人清理厕所。而到了以色列,这一切恐怕不再可能。而以主人公父亲为代表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强调亲自耕种土地。放鸽人认为犹太人不需要土地,而犹太复国主义者则认为,没有土地的民族则像没有星光的天空。在犹太历史上,犹太复国主义者具有一种优越感,相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而放鸽人则对选民之说持怀疑态度,认为今天的安逸生活拜穆斯林所赐,没有意识到犹太人迟早被伊拉克穆斯林驱逐的危险。期待结束漫长的流亡,把伊拉克从内心深处连根拔除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在某种程度上,把与同胞谈话当作人生中的一个使命。争论焦点便是如何认知以色列这个犹太国家:


"


“你们的犹太国家只给我们带来麻烦。”阿布·爱德华反驳说。
“以色列是我们所经历的最伟大的奇迹。”我父亲说。
“我们是它最伟大的受害人。”放鸽人说。
“在以色列,你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不到对犹太人的仇恨。你可以骄傲地活着。”
“我们一直是伊拉克的组成部分,永远也是。这是我们的国家。我是伊拉克人。这里生活得很好。这里是我们所有人的家园。人信仰哪种宗教是上帝的事。”
“没有土地的民族不是民族。”
阿布·爱德华朝地平线挥挥手。“我拥有土地。那就是美索不达米亚,它也是我们的先祖亚伯拉罕的土地。”

"


《放鸽人》剧照



()   
从奴隶到自由:《出埃及记》叙事的复沓



1950年3月,伊拉克通过了犹太人可以移民以色列的律法。这一法令首先得到犹太复国主义者们的拥护。在伊拉克犹太复国主义者眼中,离开巴格达去往以色列就像叙写《圣经》中出埃及的故事。他们也像古代以色列人拥有了上帝和圣书。这样一来,《圣经》叙事便对伊拉克犹太人也具有了现实意义,犹如亚伯拉罕的迦南之旅,犹如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从奴隶制走向自由。他们要忘记过去,期待回到先祖曾经生存过的土地上。作家埃里·阿米尔在答记者问时曾提到,当时的伊拉克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气息,那就是穆斯林对犹太人充满仇视,在穆斯林的眼中,所有犹太人,无论犹太复国主义者还是普通犹太人,无论被同化的犹太人还是归化穆斯林的人,都是叛徒。犹太人是二等公民,整个巴格达的犹太人处境十分危险,新的集体屠杀正在迫近。


…………



图书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古代希伯来经典叙事

第一节 古代希伯来经典与现代犹太民族国家的构建


第二节 古代希伯来经典与犹太人的身份问题

第二章 流亡与还乡叙事

第一节 现代希伯来小说的起点《锡安之恋》


第二节 《马萨达》与历史叙事的变形


第三节 《昨日未远》与第二次阿里亚


第四节 从《丢失的书》看传统与现代冲突

第三章 以色列国家与多元文化叙事

第一节 《黑泽废墟》与1948年战争


第二节 《爱与黑暗的故事》与以色列人的身份认同


第三节 《朋友之间》与乌托邦社会的终结


第四节 《乡村生活图景》与理想主义的悲歌


第五节 《到大地尽头》与以色列人的生存境遇


第六节 《充斥时间的记忆》与以色列的宗教犹太人


第七节 《犹太人与词语》与犹太女性传统的重释



第四章 大屠杀叙事

第一节 大屠杀与犹太复国主义


第二节 大屠杀记忆与以色列的意识形态


第三节 “第二代” 大屠杀叙事与以色列犹太人的身份认同

第五章 东方犹太人叙事

第一节 以色列的东方犹太人


第二节 伊拉克犹太人叙事


第三节 摩洛哥犹太人叙事


第四节 伊朗犹太人叙事


第五节 埃及犹太人叙事


结语 后犹太复国主义时代与以色列人的身份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中外文对照及索引




后记








作者简介

钟志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东方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赴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希伯来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是第一位在以色列获得希伯来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曾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英国学术院、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曾应邀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卫斯理安大学、田纳西大学、乔治城大学、本-古里安大学和国内多所知名大学发表演讲。近年出版《变革中的20世纪希伯来文学》(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把手指放在伤口上”:阅读希伯来文学与文化》、《希伯来经典学术史研究》等著作,编选《希伯来经典研究文集》,译有《现代希伯来小说史》和《我的米海尔》《爱与黑暗的故事》《乡村生活图景》等多部希伯来文学作品。曾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在《外国文学评论》《历史研究》《国外文学》《读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和学术文章百余篇。





后记

本书是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希伯来叙事与民族认同研究”的结项成果。申请此项目最初是因为在从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下称外文所)创新工程项目子课题“希伯来经典学术史”研究过程中萌生了许多想法,这些想法多在国内无人问津,但又无法囊括进“希伯来经典学术史”课题之中。当时,作为已经接近知天命之年的女学者,我深感时间宝贵,为将这些想法保存下来并得以进一步拓展,我突发奇想,在从事学术史研究的同时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感谢各阶段国家社科基金评委们的支持,这一愿望在2014年得以实现。


应该说,此项目的初始阶段,也就是2016年末中期考核之前进展顺利,我相继在《国外文学》《社会科学研究》《外国文学动态研究》《西亚非洲》等刊物上发表了系列中期研究成果,并完成了投给《外国文学评论》的论文《阿格农的〈昨日未远〉与第二次阿里亚》(2017年刊发)。但2017年以来,一方面要忙于“希伯来经典学术史”两项成果的结项与出版工作,另一方面要独自照顾耄耋之年行动不便的母亲,我深感力不从心。尤其是在母亲离我而去的最初岁月,我更是很长时间无法运笔,只能从事一些翻译工作……感谢各级领导和科研管理人员的大力协助,这一课题在2020年12月得以完成,并在翌年4月以良好等级通过结项。感谢外文所与科研局的支持,尤其感谢同行评议专家们的中肯意见,本成果在2021年11月顺利申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之后数月,我针对各阶段评审委员们的建议进一步思考并修改书稿,再次体验到治学的乐趣与艰辛。
回首往事,从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变革中的20世纪希伯来文学”结项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2012年到现在整整十年之久。就学术而言,可谓十年磨一剑。书稿中的有些内容,实际上从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便开始积累、思考、成型,只是因为选题所限,未能收入《变革中的20世纪希伯来文学》一书。而就个人而言,在这十年中,最亲的人离我而去。完成包括此项目在内的各类文债一度成为支撑我的最大动力。在执行此项目过程中,我也曾经有机会前往哈佛大学、布兰戴斯大学、特拉维夫大学、本-古里安大学探访并参加学术活动,在与师友们的交流中受到启迪,且收集到许多宝贵的资料。与此同时,我在国内参加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举办的学术会议,就成果中涉及的诸多问题与同仁进行了友好交流。毋庸置疑,也是在这十年间,我见证并亲历了学术本身的迅疾变化与发展,种种新挑战促使自己要不断地更新认知。而对于一门正在发展的文学而言,这种更新只是正在进行时,在有限的时间框架内,有些话题只能点到为止,还有许多正在构思的内容未能完全呈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希望今后有机会能就其中一些话题做进一步的思考与补充,并开拓新的学术视野;也希望其中某些话题能引起年轻一代学者的兴趣,引发他们做进一步研究的热望。
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出版方面提供的诸多帮助,尤其感谢郭白歌博士的辛勤付出。最初认识白歌,她还是时任河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张倩红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如今她已经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了诸多犹太研究的图书。长江后浪推前浪,年轻一代学人的成长也让人对中国犹太学研究的未来充满期待。

钟志清



2022年2月20日




购买链接
01

【淘宝】https://m.tb.cn/h.UR5SnGH?tk=RlBOdWTXGjj CZ0001 「现货  希伯来叙事与民族认同研究 钟志清 著 以色列 爱与黑暗的故事  民族认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点击链接直接打开 或者 淘宝搜索直接打开

02

当当网购买链接(点击以下二维码)



03

京东网购买链接(点击以下二维码)






点击上图,订阅全年《世界文学》
点击上图订阅单期《世界文学


添加《世界文学》小助手
获邀进入《世界文学》分享会3群



世界多变而恒永


文学孤独却自由








编辑:言叶


配图:言叶


      版式:熹微      


终审:言叶




征订微:ssap6565


投稿及联系邮箱:sjwxt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