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世界,爱文学,爱《世界文学》
本期目录
阿尔丰斯(小说)
孙婷婷译 / 7
擅长激情(小说)
孙婷婷译 / 27
桑图尔家(小说)
孙婷婷译 / 38
故事
——源头的故事与写字台上的故事(创作谈)
孙婷婷译 / 44
终章
闵雪飞译 / 58
重生记
陈丹青译 闵雪飞校 / 68
借钱
毛凤麟译 闵雪飞校 / 77
保拉姑妈
王韵涵译 闵雪飞校 / 87
和尚的秘密
——费尔南·门德斯·平托未曾发表的一章作品
李武陶文译 闵雪飞校 / 96
手足之争(小说)
〔美国〕迈·拜厄斯作 刘智欢译 / 108
一周(小说)
〔俄罗斯〕格·卡纳别耶夫作 侯玮红译 / 141
每当我晚上感到很累的时候(小说)
〔法国〕玛·达里厄塞克作 张可音译 / 165
我如何成为了一名兽医(小说)
〔美国〕里·加尔琴作 武媛媛译 / 169
致西尔维娅·普拉斯的一封信:海豚魂(死于2003年,伊拉克)(小说)
〔澳大利亚〕瑟·达维作 刘志刚译 / 184
泛灵论(散文)
〔英国〕丽·达马什作 陈研译 / 210
形象(散文)
〔美国〕梅·奥吉布林作 黄晚译 / 218
负伤的族类(九首)(诗歌)
〔美国〕艾·利蒙作 程文译 / 240
陌生的城市
〔智利〕阿·乌里韦作 闫梓萌译 / 252
赌棍的纸牌
〔秘鲁〕费·岩崎作 刘犀子译 / 263
“最亲爱的丽兹”:一段文学婚姻的终结
〔美国〕海·文德勒作 程佳译 / 268
斯坦利·摩斯诗选
〔美国〕斯·摩斯作 傅浩译 / 286
齐奥朗:从世界的反面生活
思不群 / 305
内容提要
法国女作家玛丽-埃莱娜·拉丰作品选
玛丽-埃莱娜·拉丰出生和成长于法国中南部康塔尔省的一个闭塞山区,18岁时到巴黎索邦大学读书,在获得巴黎七大文学博士学位并考取教师资格证后,一直在高中担任语文教师。拉丰34岁时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共发表近二十部作品,其中,《故事书》获2016年龚古尔短篇小说奖。拉丰的作品多以乡村世界的没落为主题。《故事书》中19个短篇里的人物都与乡村和土地有着紧密的关联。他们是乡村没落的见证者,是风俗习惯的博物馆,是记忆的储藏室,却又都是“寡言者”,拉丰希望能用文字为他们赋形和代言,将涌动在那沉默之下的丰沛而深沉的情感表达出来。
开篇故事《阿尔丰斯》讲的是在本能之“力”与“利”至上、冷漠又冷硬的乡村社会里,一位天性柔弱、性灵比本能发达得多的男孩阿尔丰斯“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生存和爱情;《擅长激情》的主人公莫带女友马丽娅回到家乡,热切地希望带她走进自己最珍视的童年回忆,然而后者处处无法与他共鸣。《桑图尔家》则是一位骄傲、顽固、内心戏极其丰富的“寡言者”——桑图尔老爹——关于老年生活的独白。为呈现拉丰的创作全貌,小辑收入同一短篇集中的创作谈——《故事——源头的故事与写字台上的故事》。
巴西作家马查多·德·阿西斯小说选
马查多·德·阿西斯(1839—1908)是巴西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曾任巴西文学院首任院长。他被誉为“巴西现代文学之父”,一生创作颇丰,出版有十部长篇小说,二百余篇短篇小说,以及大量诗歌和戏剧作品,备受斯蒂芬·茨威格、苏珊·桑塔格、艾伦·金斯堡、菲利普·罗斯、卡洛斯·富恩特斯等重要作家的推崇。
本组小说选的五篇作品写于1880年至1884年间,均为马查多现实主义阶段的作品,选自《马查多·德·阿西斯短篇小说全集》。《终章》以轻松幽默的笔触回顾了主人公作为“大衰人”的悲剧一生——渴望幸福却遭到世界上种种恶意的摆布,在时代的裹挟中深陷痛苦,无法自拔。《重生记》在某种意义上与《终章》形成了对照,主人公死后复生,拥有了第二次人生,却“受缚于虚幻又陈旧的阅历”,跌入失智的深渊。《借钱》讲述了在一小时内发生的一场跌宕起伏的博弈——借贷双方一边是富得流油却如铁公鸡般吝啬的公证员,另一边是靠施舍为生却活得像个将军的流浪汉。《保拉姑妈》主要借助对话的形式细腻地描摹了姑妈和侄女两代人在各自婚内出轨经历中的心理活动。《和尚的秘密》假托葡萄牙著名探险家费尔南·门德斯·平托之笔,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6世纪日本的离奇故事。
自鉴的镜子:人与非人专题
美国学者理查德·格鲁辛在其主编的文集《非人类转向》(2015)中指出:“人类总是与非人类一同演化,共同存在或协同合作,人类的特征恰恰在于其与非人类难以区分。”人与非人(如机器、人造人、动植物、自然环境等)这种共生互融的关系颇受去本质化、去中心化的文学想象青睐,尤其在人文社科界迎来“非人类转向”的当下。不过,当文学创作者抱着解构人类中心主义的宗旨审视这种关系时,终究免不了要回归人类自身。也就是说,作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非人类主体或存在时,归根结底,是以其为鉴来观照人类自身的生存困境,反映人性的复杂面貌,揭示人心的晦暗角落,探察人类意识的可能性。本期的话题专辑为各位读者朋友带来一组以人与非人关系为主题,借此思考人心、人性、人伦的作品。
美国作家迈克尔·拜厄斯的科幻小说《手足之争》虚构了未来社会里三种不同形态的人类。其中之一是传统认知里的自然人,靠植入体内的设备实现远程心灵感应(就像脑袋里装有心灵感应版的脸书或推特)。另外两种是仿生的非人,即身体和意识都可以自主生长、与真人难以区分的合成人,没有独立的高级意识、全由可能出错的预设程序驱动的超人。标题“手足之争”不只是形容梅丽莎与马特这对异态兄妹相爱相杀的关系,而是泛指自然人与其发明的仿生人之间的竞争关系。
俄罗斯作家格尔曼·卡纳别耶夫的小说《一周》记述了主人公安德烈耶夫从被系统剥夺各项人权,到无法忍受系统的监控而自杀,继而无奈复活的七日生活。作者通过想象未来数字技术带给人类的极端处境来重申关于幸福的真理:“幸福源于自由”,即选择的自由,包括选择生死,选择如何生活;没有自由意志,也就没有真实而幸福的人生体验。
法国作家玛丽·达里厄塞克的微型小说《每当我晚上感到很累的时候》向我们展现了自然人与其克隆体的心灵相会。在这篇心理寓言所设想的未来世界里,克隆人可以当作“安慰奶嘴”来订制,用于治疗抑郁症患者。这篇作品与其说是在提醒我们克隆人医用的伦理风险,倒不如说是在借此科技产物隐射现代人无法疗愈的孤独感、无法逃脱的心理困境。
除了目前尚处于假想阶段的人造人外,动物也是非人类这个庞大家族的一员,是一面可供人类返观自鉴的明镜。美国作家里夫卡·加尔琴的小说《我如何成为了一名兽医》讲述了一名兽医在与动物打交道的过程中领悟自己在世间的位置,思考如何履行人生责任、处理人际关系的故事。与《我如何成为了一名兽医》不同,澳大利亚作家瑟立文·达维的小说《海豚魂》是一篇将人类意识移入动物视角所展开的虚构叙事,以动物自传的形式揭露了美国海军训练海豚执行军事任务的内幕。
包括动物、植物、地貌在内的整个自然界对人类精神健康和思想的生成究竟有何意义?英国作家丽贝卡·达马什的哲思散文《泛灵论》以试探的语气和惊叹的口吻继续追问这个古老问题。美国诗人艾达·利蒙在诗集《负伤的族类》中同样谈及自然生灵草木对人类心灵的疗愈和启示效果。《给我吧》中沉浸于“水汪汪的啃咬”之乐的旱獭,《亲密》中保持“深深的/疏离感”、凸显人类的他者属性的马匹,《火灾救援》中“一半已经僵死”“一半朝向明亮的天空活着”的树木,无不在安抚着叙说者那焦灼、焦躁、焦虑的神经系统。叙说者还代表所有人类,为了“世世代代的劫掠与消亡”,向自己首次钓出湖面的大鱼致以深深的歉意。美国作家梅根·奥吉布林的文章《形象》以智能机器狗为起点,开启了关于动物、机器、人类和上帝关系的推想。
阿雷利斯·乌里韦:陌生的城市
智利作家阿雷利斯·乌里韦(1987— )是拉美中生代女性作家中尤为活跃的一位。其处女作《吠犬》一举获得智利文化部颁发的年度最佳短篇小说集奖,并被《纽约时报》列入该年度最佳拉美图书榜单,2017年获智利文化艺术协会颁发的年度最佳短篇小说奖。《陌生的城市》选自《吠犬》,讲述了一对表姐妹从亲密无间到心生隔阂再到修复关系的成长故事,展现了家庭内部复杂的关系与互动。同时,小说在细节设计方面巧妙地暗示出“我”的家庭故事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可以视为对拉丁美洲历史与现实的隐喻。
费尔南多·岩崎:赌棍的纸牌
秘鲁小说家费尔南多·岩崎(1961— )有日本、厄瓜多尔和意大利血统,现居西班牙塞维利亚,已出版两部长篇小说和七本短篇小说集,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多种语言,被公认为同时代最优秀的西班牙语短篇小说作家之一。《赌棍的纸牌》写于2000年夏天,以博尔赫斯自述曾经写就又销毁的书稿为灵感,演绎出一个名家失落手稿再现江湖的奇谭故事。
海伦·文德勒:“最亲爱的丽兹”:
一段文学婚姻的终结
美国文学评论家海伦·文德勒(1933— )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大学期间主修化学专业,本科毕业后转向文学研究,师从佩里·米勒、约翰·凯莱赫、艾·阿·瑞恰慈等知名学者。1960年从哈佛大学取得英美文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康奈尔大学、波士顿大学等学府任职,1984年开始在哈佛大学英语系任教。著有《看不见的倾听者》《叶芝的幻象及其后期戏剧》《花朵与漩涡》《乔治·赫伯特的诗歌》《打破风格》《海洋、飞鸟和学者》等诗评文集。文德勒看重诗歌稿本的生成轨迹,结合诗人的生平思想和创作心态,对作品展开从语言风格到形式要素再到总体结构的细密分析,着力挖掘作品背后的思想机制和道德意图。她立足于个人深厚的学术修养,讲求文本证据,细读扎实敏锐,行文深入浅出,广受普通读者喜爱。
文德勒的文章《“最亲爱的丽兹”:一段文学婚姻的终结》载于《哈泼斯》2020年第2期,是作者为美国学者萨斯基娅·汉密尔顿责编的新书《海豚信》(2019)和《海豚(两个版本)》(2019)所撰写的评论。文德勒不仅介绍了《海豚信》成书的始末、涉及的话题、引起的纠纷、写作特点等,还从两个版本的诗集《海豚》中举例说明美国诗人罗伯特·洛威尔如何将平庸的写实之作提炼为艺术价值可圈可点的作品。从该文可以领略文德勒的批评艺术和文笔的某些特点,但全文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其核心话题:《海豚信》和《海豚(两个版本)》所涉及的两位文人的婚姻关系(也许是20世纪英美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一段婚姻关系)。
斯坦利·摩斯诗选
斯坦利·摩斯(1925— )是美国纽约诗坛耆宿,现已98岁高龄,仍笔耕不辍。他曾在多家出版社、杂志社和报社供职,于1977年独力创办非营利的绵羊草地出版社,专事出版诗歌和美文作品。也许由是之故,他与许多国内国际诗人过从甚密,交情甚笃。此次选译的他近年所作多为与其诗人朋友间的应酬之作或有关回忆之作,可见诗人作品之外的生活点滴。仅仅作为第一手的文学史料,这样的作品也弥足珍贵。诗作译自诗集《第五幕第一场》《还没有》《永远永远之乡》和《我的浪荡人生》。
思不群:
齐奥朗:从世界的反面生活
齐奥朗的独特之处在于,对他而言,这虚无不是精神的耗散,而是内在的激情。鲁迅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对齐奥朗而言,绝望甚至比希望更能带给他激情。他以饱满的热情来书写虚无与倦怠,类似于在慵懒的太阳下,春天将花朵摧至残败。阅读齐奥朗有时会让人感觉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同一部作品,他的所有文章都是同一篇文章。那些看起来不同的文字之树,最终漫漶连缀成一片密不可分的森林,他在其中倾泄他的怀疑、谵妄、疯狂、僭越、颓废、迷失。齐奥朗的作品虽有各种名称,但其实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有关一个现代知识人的怀疑、孤独、激情与倦怠,总其名曰虚无。
点击上图,订阅全年《世界文学》
点击上图,订阅单期《世界文学》
添加《世界文学》小助手
获邀进入《世界文学》分享会3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