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WorldLiterature

新鲜出炉|《世界文学》2023年第6期目录(创刊70周年)

 爱世界,爱文学,爱《世界文学》












南非短篇小说专辑


一次非洲布道


达·加尔古特作 喻艾彬译 / 5


我们失去的记忆


利杜杜马林加尼作 王子元译 / 24



马·夏巴作 单敏敏译 / 38


气流


尼·穆隆戈作 陈颖译 / 56


在倾听中阅读第三世界文本(评论)


蒋晖 / 73






瑞士散文诗小辑


“若花儿不仅是美……”


菲·雅各泰作 苑宁译 / 89


信(一)


古·鲁作 苑宁译 / 97


阿莱克托(节选)


埃·克里兹奈尔作 苑宁译 / 104


第一千幅肖像


莫·夏帕作 苑宁译 / 114


所需之辞


皮·沙普伊作 苑宁译 / 122


人群之戏,镜子之戏


洛·佩斯泰利作 苑宁译 / 130


瑞士法语散文诗的缘起与特征(评论)


苑宁 / 133






漂泊的原子:城市与人专题


我打败了所有人(小说)


〔法国〕菲·迪昂作 李宬悉译 / 148


后/候(小说)


〔美国〕爱·麦克德莫特作 叶紫译 / 166


街道清洁工(小说)


〔美国〕梅·哈德罗作 刘贻伟译 / 192


我们为你活下去(小说)


〔美国〕马·贝尔作 孟洁冰译 / 216


“麻雀”


——都市里的独白(剧本)


〔俄罗斯〕伊·鲍加特廖娃作  王红厂 钟晓雯译 / 225


私有化的黎明水域(诗歌)


〔美国〕丹·博祖茨基作 孟洁冰译 / 240






评论


一个不是小说家的小说作家


——纪念卡尔维诺诞辰一百周年


文铮 / 245






散文


童年(五篇)


〔巴西〕格·拉莫斯作 樊星译 / 258


在那之后,我还活着


〔阿根廷〕塞·阿尔玛达作 张雅惠译 / 284






诗歌


希腊女诗人蒂姆拉诗选


琦·蒂姆拉作 李维译 / 288


“这个神秘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宿命”


——琦琦·蒂姆拉访谈录


〔希腊〕乔·阿尔希曼迪里提斯作 李维译 / 308






本刊2023年总目录


韩艳萍汇编 / 315




《世界文学》

2023年第6期


总第411期





内容提要

南非短篇小说专辑


达蒙·加尔古特的小说《一次非洲布道》借一位黑人之口,对主人公道格拉斯讲述了卢旺达大屠杀中自己家中手足相残的故事。牧师道格拉斯将听来的故事改写用以布道。但故事的结局,却让道格拉斯震惊不已。

利杜杜马林加尼·玛丘姆鲍蒂的小说《我们失去的记忆》描绘了南非农村精神病人的遭遇。小说让读者看到,非洲大陆尚有许多地方远离现代文明,迷信普遍。显然,作家对这样的非洲传统乡村是持批判态度的。


马可萨拉娜·夏巴的短篇小说《跑》谈到了南非黑人追求政治权利过程中的分裂问题,男人和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问题等。在后种族隔离的南非社会里,女性依然逃不脱性别歧视的重压,她们逃无所逃。


尼克·穆隆戈的小说《气流》呈现了白人和黑人在表面和谐相处中各自感到的芒刺在背的不适。这种白人和黑人不平等的微观权力关系深嵌到后种族隔离的社会机体里面,构成了新的伦理结构——当白人想俯身成为黑人时,黑人却发现自己永远无法成为白人。


学者蒋晖希望通过选译这四篇小说,帮助读者对南非文学的基本特征、南非作家创作的普遍状态形成初步和直观的了解。在蒋晖看来,阅读第三世界文学文本唯一的方式就是倾听来自那个世界的人民的声音。





瑞士散文诗小辑


利普·雅各泰以超越乡土文学和地方主义的方式重建写作与空间的关系,不再执着于地理上的故乡,而是力图实现对存在意义上的原点的回归。《“若花儿不仅是美……”》是雅各泰写作风格臻于成熟的代表。


古斯塔夫·鲁的《信(一)》选自其散文诗集《浅谈平原漫步》。漫步过程中如“特写”般“次第现于眼前”的风物,既是对生命奥义的暗示,也是对人类现代文明合理性的拷问。


埃德蒙-亨利·克里兹奈尔的《阿莱克托》描述了主人公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期间饱受隔壁病房一个可怖女声的折磨。作品结构匠心独具,叙事、对话、独白、以及作者所谓的“日记片段”式的往事闪回交错排布,令情节张力不断升级,于作品第二部分达于顶点。


《第一千幅肖像》是莫里斯·夏帕献与离世的爱妻的作品。其谱写出一首现代悲歌,充盈了彼特拉克以来“痛失吾爱”这一文学主题。执笔的生者没有止于怀念与哀思,而是展现了由至爱之死这一事件所掀起的思想巨浪和认知革命。


皮埃尔·沙普伊关注自然,认为无限幻化的风景及其所诱发的难以捕捉的超验之感正是诗歌的起点和终点。《所需之辞》选自沙普伊的笔记集《字词的斜径》,是沙式“碎片诗艺”的集中体现。


洛伦佐·佩斯泰利的《人群之戏,镜子之戏》选译自他的遗作《圣我的斩首》。该诗作通篇全用关系从句,逗号切割而成的短句次第排列,形成诗喃般的节奏感。


译者苑宁相信,散文诗是从格律枷锁的反叛出发,取道散文,最终完成对诗歌的回归。





漂泊的原子:城市与人专题

法国作家菲利普·迪昂的小说《我打败了所有人》以城市白领的职场生活为切入角度,截取出一幅“所有人都相互为敌”的原子化社会图景。


美国作家爱丽丝·麦克德莫特的小说《后/候》将关注焦点从原子人的职场生态转移到这群人的情感生活,以新冠疫情为催化剂来测试两颗属性共通的“原子”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化合反应。


在《街道清洁工》中,美国作家梅伦·哈德罗的叙述强调了空间跨越所需的象征或社会资本:衣服、外语、商务名片和人脉。遗憾的是,该图敲开酒店大门后,并没有从杰夫那里讨来他所承诺的“礼物”。认清现实的该图将杰夫送走后,决定重返那个陌生“原子”随机相撞的社交场,开启自己的身份扮演游戏。


美国作家马特·贝尔的实验文本《我们为你活下去》并非聚焦于具体人物的际遇,而是以“我们”为叙述者来书写城市居民的同质化生活和群体性孤独。小说标题昭示着都市原子人走出血缘支配的家庭伦理与熟人社会后所努力填补的生存意义。


俄罗斯作家伊丽娜·鲍加特廖娃的短剧《“麻雀”——都市里的独白》与《街道清洁工》一样,都以城市化进程中的拆迁和改造为背景,揭示了当地居民的人际关系和精神世界所承受的压力,以及青少年对某种文化仪式的坚守与传承。


与前述作品相比,美国诗人丹尼尔·博祖茨基的作品《私有化的黎明水域》更侧重表现城市里灵活就业人员的原子化生存状态。该诗的叙说者以死后的视角重新打量自己的生存空间如何受到私有制力量和国家暴力机器的双重挤压。





文铮:一个不是小说家的小说作家


——纪念卡尔维诺诞辰一百周年


在这篇纪念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诞辰一百周年的评论文章中,作者文铮从卡尔维诺作品在中国的接受情况出发,指出译介和研究卡尔维诺作品对于中国读者和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性。文铮继而对卡尔维诺的童话作家身份进行探讨,揭示其文学创作的底层逻辑,即“将现实的力量完全释放于幻想的世界之中”。文铮还深入剖析了卡尔维诺创作小说的过程,包括作家对书写技法的注重、对叙事结构的创新以及雷蒙·格诺和罗兰·巴特两位作家对其文学创作的直接影响。




格拉西里亚诺·拉莫斯:童年(五篇)

《童年》是巴西作家格拉西里亚诺·拉莫斯后期的重要作品,记述了他从幼年到少年时的生活。关于《童年》究竟是何体裁一直有很多争论,很难确切地界定为回忆录、短篇小说集、散文集或自传等等。本书引起争论的另一大原因在于其松散的结构:每一章都可以当作独立的故事来阅读。倘若以勒热讷《自传契约》中的标准来看,这本书或许更适合被视为是一部童年自传,其中的主观性与碎片性不仅不会降低作者的可信度,反而能够在单纯的事实记录之外,抵达一种更深层次的真实。





塞尔瓦·阿尔玛达:在那之后,我还活着


塞尔瓦·阿尔玛达的纪实文学作品《死去的女孩》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发生在阿根廷的三起真实的性别暴力案件,本刊曾于2023年第3期节选刊载了其中一位遇害女孩的故事。《在那之后,我还活着》是这本书的自序,作家在文中书写了自己少女时代的亲身经历,笔触细腻,情感丰沛,极易引发共鸣。




希腊女诗人蒂姆拉诗选


琦琦·蒂姆拉是希腊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她把一生都献给了诗歌。蒂姆拉的诗歌少有宏大叙事,大多是对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敏锐感悟。她的诗歌主要呈现人的生存困境:矛盾、衰败、失去,以及所有人都无法逃脱的死亡宿命。蒂姆拉对诗歌创作本质的认识是:“你走在沙漠里。你听到一只鸟在歌唱。尽管鸟儿不可能在沙漠停留,但你还是有义务为它创造出一棵树。这就是诗歌。”






END






点击上图,订阅全年《世界文学》

点击上图订阅单期《世界文学

添加《世界文学》小助手

获邀进入《世界文学》分享会3群


 扫码关注

世界多变而恒永


文学孤独却自由


编辑:黄靖茜


配图:琳琳


摄影:裴玉

版式:宥平


终审:琳琳





征订微:ssap6565


投稿及联系邮箱:sjwxt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