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WorldLiterature

第一读者 | 安•卡•维亚纳【巴西】:孤独日常

 爱世界,爱文学,爱《世界文学》
一天,你独自醒来,无人陪伴,电话铃也不响一声,周围一片死寂。就在这样的某日,伊奈吉太太陷入了绝望。有时,她唱起歌来,不为别的,只想确认一下自己还有声音。丈夫过世了,孩子们远走高飞,转瞬间,大房子里就只剩她一个人。伊奈吉思前想后,决定把房子挂牌出售,不是为了换间公寓,只是希望能有人来敲门,她好请人家进屋喝杯咖啡,谈谈这笔她毫无兴趣的买卖。




孤独日常


安东尼奥·卡洛斯·维亚纳作
王韵涵译



一天,你独自醒来,无人陪伴,电话铃也不响一声,周围一片死寂。就在这样的某日,伊奈吉太太陷入了绝望。有时,她唱起歌来,不为别的,只想确认一下自己还有声音。丈夫过世了,孩子们远走高飞,转瞬间,大房子里就只剩她一个人。伊奈吉思前想后,决定把房子挂牌出售,不是为了换间公寓,只是希望能有人来敲门,她好请人家进屋喝杯咖啡,谈谈这笔她毫无兴趣的买卖。


买家陆续出现。伊奈吉太太特别高兴,整个人精神一振,胃口也好多了。她甚至还化起了淡妆,往脸上搽点粉,稍微涂点口红。年龄不妨碍她爱美。她也不怕家里遭贼,毕竟没什么值钱东西,珠宝首饰都送给女儿和儿媳了。


从那以后,每天上午过得异常飞快,下午则是懒散的,节奏也慢。伊奈吉太太打开电视,根本不关心女主播令人不适的细嗓尖声正在说什么。电视节目一个比一个差劲,她都清楚,但打开电视至少能听个声儿,好歹没那么孤单。有意买房的人不断出现,男人比女人多。她一开口就是天价,有人试着砍价,也有人直接就放弃了。伊奈吉太太微微笑着,露出一排整齐的牙齿——对于她这个年龄的人来说这颇为难得——说道:“太可惜了,你再考虑考虑吧,这房子位置多好啊,只是需要粉刷一遍。”这当然是胡说八道。房子破破烂烂,正面的窗户亟待更换,大门锈迹斑斑,院墙需要重新抹灰,墙角也得用水泥修补。自从白天有看房者上门,伊奈吉太太就只在晚上做饭,生怕失去一位客人。毕竟,最糟糕的莫过于为了看一眼火上的锅而中断谈话,结果丢了话茬,再也谈不下去了。


一旦开始卖房,就得处理各种麻烦事。你们可别误会,这对于伊奈吉来说可不是什么坏事。某天,一个名叫路易斯·拉贝罗的男人约见。他很想买栋房子,作为培训课教室。伊奈吉脑中似有一道闪电掠过。这个路易斯·拉贝罗会是她中学时喜欢的那个路易斯·拉贝罗吗?得强调一下,只是柏拉图式的喜欢。她暗恋人家,对方从未知晓。当年,拉贝罗是同龄人里最帅的一个,住在富人区一栋二层小楼里。伊奈吉每天都去那边闲逛,就为了看他一眼,却并不总能看到,因为拉贝罗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除了长得帅,他还是全校成绩最好的学生。伊奈吉从不敢主动和他说话,拉贝罗的天才名声远比他父亲——一个老牌农场主——的财富更叫她高攀不起。




路易斯·拉贝罗。就是他。皱纹之下仍是那张脸,只是头发已经花白。看着眼前的人,伊奈吉太太简直要昏过去。透过无比洁净的镜片,拉贝罗的眼神一如从前,只是少了年轻时的机智,多了一抹澄澈。伊奈吉不敢相信对方终于看向了她,这可从未发生过。她知晓拉贝罗人生中的一切大事小情。他娶了强势政客的女儿,婚礼在大教堂举行,新娘的婚纱拖曳在地,覆盖了整个过道。由孤儿组成的合唱团为婚礼献唱,烘托气氛。伊奈吉也走上了自己的人生路,但那是一条穷女人的路。她嫁给了一个卡车司机,也谈不上什么爱不爱的。那人成天在外跑运输,和野女人乱搞,把难以根治的病传染给了她。不可原谅。伊奈吉逐渐适应和丈夫佩德里托在一起的生活,另一位太太——社交杂志上的美丽贵妇——则常常远航,环游世界,去埃菲尔铁塔、泰姬陵、故宫。报纸上总是刊登她的照片,令伊奈吉妒羡不已,她甚至想过和佩德里托离婚,去给拉贝罗当情妇。然而,她是个有教养的女人,做不出这种事。所幸佩德里托是个机灵人,短短几年就成了卡车队老板,每天把各类货物运往全国各地。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一天,伊奈吉收到了她最害怕的消息:佩德里托在米拉格里斯附近的101国道出了车祸,去世了。那时的米拉格里斯市已经扩张了许多。路易斯·拉贝罗隐没于人群之中。伊奈吉再没听说过拉贝罗夫妇的消息,直到那天早晨。她精心打扮,脸上搽了粉,嘴上抹着最艳的口红,就差涂指甲油了。路易斯·拉贝罗一进门就顺着伊奈吉的指引坐到最舒服的单人沙发上。他虽上了年纪,腰杆依旧笔挺,一如学生时代,体型瘦削,没有一点肚腩,仿佛变老的就只有那张脸。


拉贝罗很喜欢这栋房子,只是觉得太贵,不过,伊奈吉开出高价,就是为了让他多留一会儿,跟自己讨价还价。仔细查看房子每个角落后,拉贝罗认为这里需要大修一番。大大小小的窗户都要翻修,还有浴室和厨房的瓷砖,一看就属于居家装修忌用白色的年代,那时人们觉得白墙像医院。瓷砖的颜色十分难看,介于玫红和棕红之间,上面的几何图案更是奇丑无比。他得花上一大笔装修费,真的不值,毕竟他是想为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开补习班。伊奈吉太太表示两人可以再聊。“您回家考虑考虑,要不下周再来一趟,没准咱们能谈个好价格呢?”






第二周,拉贝罗又来了。此时他才知道伊奈吉的丈夫是佩德里托。他和佩德里托是中学同学,这勾起了他的青春回忆。佩德里托是班上最调皮的学生,从来不学习,即便如此,却过得最好,拥有一个卡车队。拉贝罗知道佩德里托很有钱,觉得伊奈吉太太明明手握那么多遗产,却过得很朴素。伊奈吉这辈子第一次对别人敞开心扉,说她从未爱过丈夫,而是另有所爱,但没说那人是谁。她坦言自己含辛茹苦把几个孩子拉扯大,现在终于一切都属于她了。拉贝罗说他的生活有所不同,曾在父亲的资助下开办了一所中学,但因为自己跟不上新时代,学校最终倒闭了。他妻子不喜欢没钱的男人,和别人跑了。这话给了伊奈吉太太莫大的希望。她还有机会。


路易斯·拉贝罗现在每周都去拜访伊奈吉,带上她爱吃的奶酪作伴手礼。他父亲的农场还在,却已不复昔日荣光。两人聊得很愉快,不过拉贝罗似乎对房子已经没了兴趣。伊奈吉太太则完全变了个人:剪了头发,买了新衣服,甚至还买了CD,为的是哪天可以和拉贝罗一起听音乐,如果对方愿意的话。女人总有各种方法来俘获男人的心:一天,拉贝罗来了,伊奈吉正在听《我吻过的唇》,是新生代女歌手翻唱的版本。这张CD是女儿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就因为上面有这首歌。她问拉贝罗是否介意让音乐继续放着,他说那也是他最喜欢的歌曲之一。两人静静听歌,伊奈吉每次听到这首歌都忍不住落泪,于是进屋把眼泪擦干。她回来时,拉贝罗问歌手是谁,她看了看CD封面,发现歌手并不出名,至少她不认识。拉贝罗没再追问,觉察到伊奈吉太太的动容,便说自己也觉得这首歌很伤感。他回忆起过去,年轻时他只知道学习,如今却发现学习好不好和幸福没关系。佩德里托就是证明:一个经常逃学的人也能让伊奈吉太太过上好日子。他讲到前妻曾经如何在欧洲疯狂消费,总是拎着成堆的箱子回来,每次过海关都特别麻烦。伊奈吉太太很嫉妒那个女人,努力忘掉她的名字,即使拉贝罗一上午说了很多次“玛利亚·赛丽”。


之后的一周,拉贝罗没来,又过了一周,还是没来,就这样过了好几周。伊奈吉太太怅然若失。开始卖房后,她第一次感觉如此空虚,就好像拉贝罗的来访是每天上午的必备事项,而现在,她只能用毫无营养的电视节目填充这段时间,比如那个闲聊星座的节目,又或是那个讲烹饪与养生的节目。主持人说吃什么对身体好,她就吃什么,特别是那些对眼睛和牙齿好的东西。伊奈吉经常告诫自己:视力不好,牙口不佳,生活就会一团乱麻。



拉贝罗消失后,伊奈吉的孤独愈演愈烈。孩子们都离得很远,也不来看她,孙辈们偶尔来一次又会惹她生气,看着他们一个个都陷在手机里,她觉得还不如不见。


她拒绝了拉贝罗之后的所有买家,声称房子已经售出,摘下花园里“房屋出售”的牌子,扔进了工具间。


十一

伊奈吉太太如今每天都焦躁不安。在她心里,路易斯·拉贝罗已经是她的人了,却突然杳无音讯。她打开收音机和电视机,希望能得到拉贝罗的消息。毕竟他曾是个重要人物,是中学校长,现在肯定也还有很多人认识他。伊奈吉想拨打他留下的电话号码,但害怕收到噩耗。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还做过两次心脏介入手术。伊奈吉还算健康,虽然也有高血压,每天都得吃药控制。没有拉贝罗的日子越来越难熬。


十二

一周又一周过去了,拉贝罗彻底消失了。伊奈吉心想是不是自己说错了话,但她每句话都说得很谨慎。一切都止于那首歌。男人是麻烦的动物,想被征服,又不喜欢太明显。《我吻过的唇》是过于明显了。可能他不想再进入一段稳定的关系、和别人一起生活,也不再期望有人会接纳他的贫穷和疾病。可是她愿意照顾他,为他冲男人们都喜欢喝的挂耳咖啡。只是一想到两人的性生活,伊奈吉就有点不自在。她不想在男人面前宽衣解带,因为她有些胖,胸部垂到了肚子上。和瘦削的拉贝罗相比,她觉得自己就像一个纸壳做的蛋糕,皱巴巴的。说不定这才是拉贝罗消失的原因。


十三

直到有一天,伊奈吉决定做一件自己从不敢做的事:给路易斯·拉贝罗打电话。她怕得到最坏的消息,但总好过漫无目的地等下去。铃声响啊,响啊,一直无人接听。伊奈吉太太把听筒放了回去,开始收拾自己忽视许久的房子。


END

作者简介

安东尼奥·卡洛斯·维亚纳(Antônio
Carlos
Viana,1944—2016),巴西当代优秀短篇小说家、译者,出生于巴西东北部塞尔希培州首府阿拉卡茹,本科时学习法国文学,毕业后继续深造,研究巴西文学。1974年,维亚纳出版处女作短篇小说集《传球游戏》。自初涉文坛,到2016年因病去世,作家一生共出版六部短篇小说集。其中,《杀死毛毛虫的方法》(Jeito
de Matar
Lagartas,文字公司出版社,2015年)荣获圣保罗艺术评论协会大奖。2016年,巴西雅布提文学奖评委会授予维亚纳最佳短篇纪念奖,以表彰作家在短篇小说领域的杰出成就。安东尼奥·卡洛斯·维亚纳的文学创作关注社会边缘群体,文风简洁、凝练,善于以辛辣讽刺或诙谐幽默的手法呈现人的欲望以及人性之恶。
原载于《世界文学》2024年第4期,策划及责任编辑:马琳。


点击上图,订阅全年《世界文学》

点击上图,订阅单期《世界文学》

添加《世界文学》小助手

获邀进入《世界文学》分享会3群



 扫码关注

世界多变而恒永


文学孤独却自由


编辑:周易数


配图:周易数

版式:楚梦


终审:琳琳




征订微:ssap6565


投稿及联系邮箱:sjwxt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