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世界,爱文学,爱《世界文学》
致命约会
读《五月的莉丝》有感
朱雨
匈牙利剧作家符泽凯在戏剧《五月的莉丝》(载于《世界文学》2025年第1期)中讲述了一则荒诞的现代寓言:女主角莉丝先后与三个男人约会,最后连她在内的四个人都死于非命。致命的约会暴露出男性主导下两性关系的畸形,女人即便为男人改变自己,也无法从男人那里得到幸福。
卡尔是第一个收到莉丝邀请的男人,莉丝以复制卡尔亡妻西尔维娅菜单的方式接近他,但他只是将莉丝看作亡妻的“替身”。卡尔的“深情”背后是他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他试图用莉丝取代亡妻在心中的位置,认为她对自己的爱完全是由亡妻传递而来的;同理,他对莉丝的爱也是基于对亡妻的投射——“我接受她的决定,我接受你”“(我)来找她,来找你”。卡尔在莉丝家里追忆亡妻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恋,他并不在乎莉丝本人的意志:当莉丝发表她在剧中最长的一段自白时,他只是在一旁狼吞虎咽着薄荷肝(来自亡妻的菜单),耳朵里也只听进去了“传递幸福”之类的话——剩下的早已被他对亡妻的“爱”过滤掉了。莉丝渴望获得一段清醒、理性的感情,她对卡尔产生“爱”是出自她本人的意愿而非接手他人,她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独立个体而非某个人的影子——这当然超出了“深情男”卡尔的理解范围。直到被鱼刺噎死前,卡尔才意识到眼前的女人不是西尔维娅;在挣扎着将花束献给莉丝——亡妻之外的另一个女人——之后,他“深情”的人生也走到了终点。
路德维希是剧中第二个应邀上门的男人,他敏感多疑、紧张自卑,完全不具备正常的社交能力;离开莉丝的主动,整场约会就会彻底泡汤。或许是性格的缺陷导致路德维希三十五岁还在关注征婚启事,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莉丝——一个愿意时刻照顾他感受的女人。即使路德维希状况百出,不断冒出躲藏或逃跑的念头,莉丝仍然包容他的种种缺点,认为他“给人留下了非常愉快的印象”。为了安抚路德维希,原本毫无准备的莉丝甚至答应“改变顺序”,和他先试验一下性生活是否和谐(这时距他们初遇仅过去几分钟),结果路德维希死于极度兴奋引起的心脏病——他居然被“幸福”压垮了。生活在无休止的内耗中,路德维希的心脏早已脆弱不堪,他终于感受到短暂的幸福,在约会对象的床榻上结束了担惊受怕的一生。
与前两个男人相比,亨里克的到访是莉丝以为离爱情最近的一次——这次是男人主动上门,而不是接受了她的邀请;她“显然很高兴”,期待着与亨里克可能的未来。然而,更大的希望往往带来更沉重的打击。亨里克迷信“致命黄昏协会”与气候变化、小行星撞地球等骇人危言,而在他眼里,莉丝是他黑暗心灵中“孤零零的一丝银光”,所以他会在万念俱灰的时候向她寻求安慰。亨里克仅仅将莉丝视为排解苦闷的工具,莉丝却误信了他求婚的醉语。亨里克大谈世界末日的可怖,为自己与莉丝的性行为赋予崇高的意义,但冠冕堂皇的说辞无法掩盖他懦弱的本质:他在“没有未来”的厌世情绪下找到莉丝,和她度过“最后一个美妙的夜晚”,然后“结束这一切”——亨里克行云流水般完成了自己对世界的告别仪式,把悲伤和莫名其妙的情绪留给无辜的莉丝。
三个男人的悲剧在于他们永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莉丝的悲剧则在于她无法脱离他人而独自存活。莉丝长期照顾一位老太太并继承了她的房子,在老太太去世后,她意识到自己一直生活在孤独中,便急于寻找合适的伴侣。从联系熟人(卡尔)到刊登征婚启事(路德维希),莉丝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败,亨里克之死更是让她彻底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她只想好好活着,但她实在找不到可以共度余生的人。莉丝身上反映了孤独这一现代人的普遍困境,她也用实际行动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反面方案——将生命的意义寄托于他人,寄托于外在的“引领者”,但显然与她约会的三个男人不能担此大任。莉丝选择自杀是因为失去了活着的动力,如果动力依然存在,或许她也不会走上绝路——莉丝跟随死神离开后,一个手捧鲜花的男人按响门铃,此时他已经“错过机会了”。外界的男性角色参与了莉丝从生到死的各个环节,如果莉丝没有一心向外求助,她还会遇到彬彬有礼的男性死神吗?至少她不会现在自杀。
值得注意的是,卡尔、路德维希、亨里克乃至死神均由同一演员扮演,剧中这一安排模糊了男性角色的外貌特征;而关于莉丝,从人物介绍中“富有魅力的女人”、路德维希口中“多么性感的女人”再到死神口中“身体有型的性感尤物”(后两者已有强烈的性意味),她的外貌一直是台上男性角色和台下观众审视的对象。同时,莉丝的性格是随和的、顺从的,面对卡尔的固执、路德维希的畏缩、亨里克的癫狂,她总是力图迎合他们的要求:与卡尔一同用餐、主动对路德维希发出性邀请、向亨里克解释“未来”的可能性。只不过,莉丝的全部努力都失败了,尽管这不能怪罪于她。这样一个性感的、符合男性审美的女人,一个温顺的、善解人意的女人,却无法在男性主导的约会中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在此具象化。
三场致命的约会同样呈现了现代人的心灵困境,不同个体间交往的失败导致了每一幕的悲剧:卡尔、路德维希、亨里克困于自己的世界而走向灭亡,莉丝试图融入他人的世界而不得,他们既不能相互理解,又不能进行有效沟通。从这一角度来讲,本剧的价值可以超越两性的层面,上升到更高的哲学维度:也许有一种力量可以消除心灵的壁垒。这就是剧外的余音了。
点击上图,订阅全年《世界文学》
点击上图,订阅单期《世界文学》
添加《世界文学》小助手
获邀进入《世界文学》分享会3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