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 困·自强
这学期娄林老师领着我们研读《礼记·学记》篇。其中一句经文便点破了我就学于古典学将近两年以来的感受:
我对“知困”与“自强”二文尤其有深深的感触。虽然从字面意思上看去,“自强”仿佛是“知困”之后顺理成章的成果,其实并不然。
我在古典班学习遇到的困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训诂词章。古典班课程中重中之重的莫过于《左传》《诗经》和希腊语、拉丁语。我自己的学习感受是,这四门课的一个重点就是带着大家重新认字,既重认中国的古字古语,也识读西文的两大源头文字。对于大学生来说,可能这就像是回到小学回炉重造。本来是想进来学习经世之术,谁料却在学洒扫庭除。并且认字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认,这难免会让人顿觉索然无味。丧失继续深入学习的冲劲,也并不足为奇。有一次听彭磊老师说,古典班的同学进来之后马上开始希腊语或者拉丁语的学习,其实不单单是在学习语言本身,更多是想让大家学习如何承受由这种艰涩的语言学习带来的磨练。而且李致远老师说,其实通过洒扫,既是锻炼身体,也是整理自己的思想,也是修身的内容。在学习认字的时候,也在学习如何掌控自己杂七杂八的想法甚至是负面情绪,并提高专注力。
而另一方面就是义理学习。《汉书》的帝王纪中,每代皇帝总是会下诏说“朕以渺身获保宗庙”相类似的话。这用到古典班的学习上也是如此。我们每一门课大多是一学期研读一部经典,在仔细进入文本之后,才发觉背后牵连着上百年以至千年的思想史历程,一时间难免手足无措。我称这种感觉为思想的休克,也就是第二种“知困”。孔颖达如此疏解上文“知不足”的经文:“若学,则知己之所短,有不足之处。”知自己之短,是义理学习的浅层困境。然而孔颖达没有明言第二层困境。古典思想并非是任人取用的,而是要以全身心去承载的。而这种重担是沉重的:
以上为自修的层面,在古典班的生活远远不止于独自负重前行,也有同窗学友之间的支持。这其中当数古典班各位老师主持的读书会。不像课堂上的师生授受,读书会上皆是学伴,大家一字一句地咀嚼一部部硬骨头,如《仪礼》《荀子》《尼各马可伦理学》。除此之外,我还有幸参加了一位德语系出身的师兄主持的德语读书会。本来我是没有打算学习一门新外语,何况德语还是一门如此艰涩的“哲学”话语。然而去年暑假每周三次德语读书会,许多师友皆参加并坚持着,我心里的退堂鼓想打也打不响,也只好每次做练习或者上课前念叨一句“吾从众,吾从众”,咬牙坚持下去。各位师友的在场本身便已经是鞭策和督促。“瞻彼中林,甡甡其鹿”,古典班师生学友济济一堂,我们本来来自不同的学院,从不相识的远方负箧而来,秉着向学治学的心相结识,不正照应了《论语》开篇第一卷第一章的“有朋自远方来”吗?
向 上 ·同 行
让我回想这接近两年的古典班学习时光,我首先想到的便是“向上”。这是第一学期学业结束后聚餐时彭磊老师和我们聊天时提及的。当时大家向他讨教如何在古希腊语的学习中精进,他便告诉我们:
不断地克服学习的繁复与枯燥,打磨坚韧的心性,永远用“向上”鼓舞自己。
因此概括而言,在古典班的学习是我生命中最独特的一段“向上”的历程,并且我希望能够长久地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古典班致力于探索古代先贤的学识,透视文明的过去。这种“向回走”的姿态从外界看来似乎是某种停滞。但只要真正了解古典班,就会知晓身处其中无时无刻不感到自己奋力于前进。
首先便是在学问上的“向上”。在古典班的学习可以说是平静而惬意的,但却不能不说是困难的;我们所要面对的是语言学习的繁难、古文学习的晦涩、文本分析的精微。幸而有古典班老师们的引导,让我们尽可能深刻全面地把握古代学术的脉络,给当前的学习乃至于将来的学术发展打下有益的基础。古典班让遥远模糊的古希腊世界变得清晰:学习单纯的语言或许枯燥,但真正掌握确又让人体会到最纯粹的求学快乐,况且结合着纯正的古希腊文本,仿佛是在2000年前同苏格拉底一道漫游,因此语言的学习便总不失趣味。而在接触语言的同时,古典班的老师们亦重视对古代思想的把握。刘小枫老师的课上揭露着《会饮》最隐微深刻的秘密。而李致远老师的《高尔吉亚》课一面贴近文本,一面向生活延伸,既是精彩的绎读,亦是人生的道理。如此对经典文本的打磨,一年又复一年,让古典班的青年人做回最纯粹的古典学徒。
另一方面则是古典班带给我个人生活的“向上”。我在高中时对大学生活抱有着殷切的期待:与老师亦师亦友,与友伴切磋琢磨。但后来身处于通行制度下的大班教学,过去的期待成为了空想。但在转专业后,过去的想象又重新鲜活了起来,古典班的日常运行让我格外欣喜。日常课程和同学们的讨论、周末读书会向老师的请教,这些都涤清了我过去学习的孤独感。因为兴趣的迥异,之前总觉得自己是一人前行,且愈发觉得前路迷茫,读书混沌。而如今在古典班却有师友一同明道进德:周末师友们结伴于博物馆;闲暇时在琴室用钢琴声、古琴声放松身心;或是两三人穿梭于北京的电影节;对古典的回眸与想象,逐渐融合进了现代的生活。与志同道合之人一起,给了个人的情趣与爱好一个舒适又亲切的窗口。虽然古典班一方面训练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慎独与坚韧,但当挑灯烛火下,回首却又望见另一扇窗有自己的师友同行时,这又是一份难得温暖和激励。
古典班引导着我的“向上”反映在了如今生活的各个方面。我选择了这样一种既特殊又普通的学习生活方式,勇敢地遵循自我,从被裹挟的潮流中脱身,在这份独特的静谧时光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坚韧、学会“向上”。
作者介绍
1
#####
延伸阅读
1
(编辑:罗衣)
欢迎关注“古典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相关人士联系本公众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