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学研究"公号编辑部
世界史上的政体兴衰
雅典帝国的覆亡
《中断的天命:穆斯林眼中的世界史》
《唐代北方问题与国际秩序》
公元前1177年,被称为“海上民族”的野蛮人大举进犯埃及。法老集结军队将其击退,但埃及国力也自此一落千丈,走向衰亡。不仅古埃及如此,希腊、赫梯、亚述、巴比伦……那些称雄于世的伟大王国与城邦,如环绕古地中海的一串明珠,统治西起希腊和意大利、东至底格里斯河的广袤土地,创造延续几个世纪的辉煌。但在公元前12世纪末短短几十年里,诸多文明如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崩塌,古老的文字与技术文明荡然无存,仅留下金字塔等宏伟的历史遗迹和改编为史诗的特洛伊战争故事。
由耶鲁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唐纳德•卡根执笔的《雅典帝国的覆亡》,为我们详细解读雅典帝国的最后十年。全书史料丰 富,细节精准,叙事流畅,再加上作者对古今浩如烟海的有关文献了如指掌,由此我们不仅能从此书看到尼基阿斯、阿尔喀比亚德、大流士等政治领袖们所面临的战略选择,雅典、斯巴达、波斯三国政治博弈背后的理路,更重要的是,精准的历史叙述能让读者能更好地体悟到战争这位“严酷的教师”(修昔底德语)所传授的关于人类本性的教诲。
在这本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家奥唐奈教授的最新力作中我们将会发现,罗马帝国衰亡绝不是简单一句“野蛮总能战胜文明”可以概括的。帝国都不是永恒的,那些应能实现而未实现的事情,始终如阴影一般笼罩在往日的成功之上。罗马帝国的衰亡也预示了今天的危机,为解决今天的危机提供借鉴。
塔米姆·安萨里记录了伊斯兰世界对于世界历史的丰富描述——从先知默罕默德时代到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以及其他的内容。他厘清文明是如何在相互砥砺中显著成长以及伊斯兰世界是如何逐渐受到在他们眼里曾经是原始、无序的欧洲的影响,并最终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改变命运的。
《英国早期历史中的三次危机:诺曼征服、
约翰治下及玫瑰战争时期的人物与政治》
以诺曼征服带来的集权为起点,数百年间,英国王权发展波澜起伏,征服、大宪章、玫瑰战争共同展示了中古王权的演变与困境。集权、税收、个性乃至君臣关系的随机参与,带来王权、教权和各种地方势力的角逐,传统叙事手法展示了富于条理的理论概括无力揭示的乱象及欲辩忘言的宿命。当然,不论本书试图承载多少目的,战争与王公间跌宕起伏的角力,终究是朝九晚五生涯外的一丝华彩。
《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
拜占庭帝国——这个自君士坦丁大帝于330年5月11日建都,到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于1453年5月29日破城,延续了1123年的大帝国,在英国历史学家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的生花妙笔下徐徐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本书是“拜占庭三部曲”的最后一卷,也是这部宏大史诗的高潮之作。本卷继续讲述了1081年亚历克修斯·科穆宁即位的历史。此后,在失明的耄耋老人、诡诈至极的威尼斯总督恩里克·丹多洛的率领下,第四次十字军给君士坦丁堡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拜占庭时代的晚年岁月充满哀怨,陷入与奥斯曼苏丹痛苦而漫长的争斗。1453年,这个曾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千年帝国,随着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阵亡而灰飞烟灭。
帝国边缘,天高皇帝远,无数战争与世界危机,都爆发在帝国的边缘,最终让国祚数百年的五大帝国在短短十多年间一一崩解。边境是各大帝国的第一道防线,却也埋下帝国崩解的第一道阴影。本书从地缘文化重新解读帝国边缘的历史,纵横比较近代五个大陆型帝国,不只关注帝国向外扩张的性格,还有国家治理的实物层面。
美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危险的国家,扩张成性。美国的外交传统就是干涉,这个危险的国家从小就不老实。在美国野心勃勃的扩张后面是美国自立国之初就拥有的关于世界和人性的一整套独特的理想和理念,正是这套理想和理念让美国变成危险的国家。
从美国立国的理念派生出来的理想主义和干涉主义对美国外交的影响要远远大干现实主义和孤立主义,前者才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主流和大方向,而后者从来就不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传统。
《危险的国家》是了解美国在世界上作用的一部重要著作,卡根关于美国外交政策传统的观察,为人们理解美国外交政策,特别是意识形态在外交政策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况角。
1911-1923年之间,一系列战争逐渐吞噬了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人们都觉得自己已经很了解这段历史,但其实他们知道的还远远不够,本书作者西恩•麦克米金根据最新披露的资料向我们展示了一段崭新的关于奥斯曼帝国的历史。根据作者对今年来公开的奥斯曼和俄国档案的突破性研究发现,《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揭露出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战后中东地区不稳定新局势的战略深层原因。
世界史上的人物
《黎塞留传》
《拿破仑大帝》
公元前216年,迦太基在坎尼战胜了罗马,数千年来,这一战例一直备受推崇、让人敬畏。自此之后,没有哪位将领能够取得像汉尼拔那般出人意料、大胆创新且野蛮血腥的军事胜利。身为最著名的军事史研究者之一,罗伯特•L.欧康奈尔首次讲述了坎尼会战的完整过程,他用激动人心的笔触为我们展 现了这场末日之战的来龙去脉。
欧康奈尔出色地描绘了罗马是如何集结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并以此来惩戒迦太基的天才指挥官,汉尼拔是如何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以智取胜,以及罗马历史上的这一灾难性转折又是如何最终导致罗马共和国的回光返照与罗马帝国的正式建立。作者将故纸堆中的残篇断简进行梳理整合,描绘出重要人物的伟岸雄姿,从汉尼拔——果断理智且兵行诡道的将领——到极会进行自我宣传的罗马军团长官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最终,欧康奈尔展现了传奇的坎尼会战如何激励并纠缠着其后的军事将领,并且给我们现今的战争带来了何种启示。
恺撒•奥古斯都通过权谋和斗争,成为罗马的第一位皇帝,创立了一种延续许多世纪的体制,深刻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历史。他取得了超乎寻常的成功,统治国家长达四十四年,最后于公元14年寿终正寝。
奥古斯都是臻于完美的权术家、宣传家和表演者。他有时冲动而情绪化,往往既冷酷无情又宽宏仁慈。他希望自己的亲友都去扮演他赋予他们的角色。他放逐了拒不服从的女儿、外孙女和外孙。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他是一个难以准确把握的人。本书是多年来第一部完整而详尽的奥古斯都传记。阿德里安•戈兹沃西完全凭借古代史料来解读奥古斯都和他的时代。
彼得大帝(1672—1725年)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是17世纪末叶至18世纪初叶俄国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和封建贵族阶级改革家。
彼得大帝掌握政权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建立起强大的正规陆军和海军舰队,通过长达21年对瑞典进行的北方战争,战败了当时的西欧强国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及其东南沿岸广大地区,使俄国由内陆国成为濒海强国,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之一。通过政治改革提高了封建贵族的地位,巩固了封建贵族的统治,并符合新兴商人的利益。由于他的改革没有触动农奴制,反而更加强了封建贵族领主对农奴的剥削压迫,因此,他的改革是不彻底的,他不可能较彻底地克服俄国的落后性。
《腓特烈大帝与约瑟夫二世:18世纪的战争与外交》以中欧两位雄主腓特烈大帝与约瑟夫二世争霸为背景,以巴伐利亚公国继承战争为切入点,深入解读了欧洲主要大国参战、混战的历史。腓特烈大帝与约瑟夫二世各自的国家战略为什么存在冲突?巴伐利亚公国王位继承问题为什么成为引爆欧洲火药桶的导火索?列强混战为什么无法彻底破坏欧洲均势?《泰申和约》建立的欧洲秩序为什么是脆弱的?俄罗斯帝国大军进入神圣罗马帝国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本书将详细解读。
从文雅柔弱的知识青年成长为血雨腥风的革命领袖终于在36岁时走上断头台——马克西米利安·罗伯斯庇尔的一生令人感慨,令人恐惧,更令人反省。他是卢梭最坚定的信徒,一个热衷改造人类社会的理想主义者。他按照一种原理去设计一个理想天国,不遗余力不择手段去实现它,甚至不惜疯狂杀戮。他口才出众,风度翩翩,万人倾慕;他无比真诚高尚,是不可收买的革命者;他崇高伟大,具备难以企及的美德。但,他手上沾满鲜血,除了演说煽动,断头台就是他最得心应手的实现理想的工具。一个羞涩的年轻律师如何变成了暴力恐怖的化身?
理想、自负、盲从、狂热不会实现纯粹的理想国,最终只能是白骨累累。
《拿破仑大帝》是一本关于拿破仑的最新的叙述体传记,作者安德鲁•罗伯茨基于自身的走访、对多国档案的研究、其他作者出版的关于拿破仑或赞或贬的书籍,以及最重要的拿破仑基金会从2004年开始编辑出版的33000封拿破仑信件等诸多材料,以拿破仑一生的轨迹特别是他参与的60场战役为主线,围绕着“拿破仑是摧毁者还是建设者?是解放者还是专制者?是政治家还是冒险家?”展开论述,其间驳斥了许多围绕在拿破仑身边的“黑色传奇”、不实传说以及许多对其人其事进行诋毁的荒谬之词,如拿破仑对待士兵残忍不人道、炮轰埃及金字塔及斯芬克斯雕像、贬低拿破仑及约瑟芬对法国艺术的贡献、拿破仑是嗜血的独裁者等等,对拿破仑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这就是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暴力在全国各地变得稀松平常、集权势力威胁自由民主、政治局势充满了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反犹主义重新抬头、民众情绪极易被煽动蛊惑……
本书中,艾拉·卡茨尼尔森试图全面地理解罗斯福“新政”时期及其后至今的美国历史,多个层面的“恐惧”在本书中交叠出现:美国国会的政客们深惧 所倚重的南方利益格局被破坏,故全力维持种族隔离政策,不容许任何挑战黑白种族等级的举措,并将他们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带到华盛顿的政治舞台上。黑人为自己的生命安全感到深深的恐惧,私刑被到处滥用,而为了获取政策的支持,罗斯福总统不得不向这些保守的政治势力妥协而牺牲有色人种的权利。进入冷战后,为了遏制核战的爆发,美国反而制造了大批核武器,因怕机密泄露,很多核武器专家被跟踪监听……
研究方向:古典诗学、古典政治哲学、比较古典学。
主要专著:
(1)《诗化哲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2)《拯救与逍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
(4)《沉重的肉身》,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凯若斯:古希腊文教程》,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
(6)《拣尽寒枝》,华夏出版社,(2007)
(7)《重启古典诗学》,华夏出版社(2010)
(8)《施特劳斯的路标》,华夏出版社(2011)
(9)《共和与经纶》,北京:三联书店(2011)
(10)《设计共和》,华夏出版社(2013)
(11)《百年共和之义》,华东师大出版社(2015)
(12)《王有所成》,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13)《古典学与古今之争》,华夏出版社(2015)
(14)《西学断章》,华东师大出版社(2016)
(15)《海德格尔与中国》,华东师大出版社(2017)
(16)《以美为鉴》,华夏出版社(2017)
(17)《巫阳招魂》,北京:三联书店(2019)
(18)《拥彗先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主要译著:
《柏拉图四书》,北京:三联书店(2015)
● 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特稿 | 刘小枫:战争纪事与战争的历史真相
欢迎关注“古典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本公众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