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格林说,西方崛起的400年是灵知主义政治化的历史,“冷战”的根源就隐藏在这个历史之中……20世纪更是全球政治纷乱、战争频繁惨烈的一百年。21世纪的初年,纽约双子塔的坍塌令无数人震惊,其后则是美国发动长达二十年的阿富汗战争、长达七年的伊拉克战争;2020年,新世纪的二十年代开启,猝不及防的新冠疫情冲击整个世界;2021年,“后疫情世界”的种种冲突矛盾,若隐若现,纷至沓来……我们身处和平的土地,这恰恰应该促使我们清醒认识到:当今世界并非处于和平的年代,阅读世界政治与战争的历史,是通识阅读的一门基础功课。
“古典学研究”公号特别邀请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推荐2021年度“通识阅读”书单,以世界政治与战争为主题(其中原创偏少,译作居多),其意则在于警醒和敦促:对于世界政治史和战争史亟需深入、严肃而又谨慎的阅读与思考。
★ 书单说明
书单推荐以2021年的中文出版物为主(只有个别是2020年12月出版的),分为四大类,按出版时序排列:(1)主题推荐;(2)年度著作;(3)年度译作;(4)再版新读;再者,如去年一样,最后设有“年度国产电影”和“年度国产电视剧集”两个类别。
一、主题推荐(2种)
No.
1
上海:格致出版社,2021年3月
朝鲜半岛战争爆发的第三天(1950年6月27日),周恩来来到毛泽东书房,两位新中国领袖紧急商讨朝鲜半岛局势。毛泽东一眼就看出,美国干涉朝鲜半岛内战,意在挽回没有直接军事介入中国内战的失误。周恩来说:
No.
2
二、年度著作(3种,提名1种)
No.
1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20年12月
自从西太平洋成为外敌侵扰的主要通道之一,山高路险的中国西南(以及沟壑纵横的西北)作为中国战略腹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元代以降中国治国理政的一大变化,即是西南治理的力度空前加大,一是军事卫所的网状布局,二是“改土归流”在清代雍正朝敷衍成势。中央王朝将广阔的西南山地建构成国家的战略腹地,是以长期的持续投入、艰苦征战与温和教化为基础的。
No.
2
《此疆尔界:“门罗主义”与近代空间政治》
章永乐 著
本质上,门罗主义是区域主义的典型体现,而晚近百年以来不同区域主义之生成大多是为了要对抗同时代某种具有霸权性的普世主义。秉持此等宏观的思维脉络,章永乐教授对“门罗主义”这一观念在东半球的百年流变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国际和国内不同行为体在各自历史语境下借用此话语或践行此主张内在所谋求的政治目的进行了深刻剖析。无论对这一议题的巧妙切入抑或对诸多史料的提炼统合,都令人印象深刻。
No.
3
《石原莞尔与侵华战争》
马晓娟 著
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以石原莞尔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著作就值得引起关注。作者从近代日本陆军教育体制与衍生而出的政治文化入手,分析以石原莞尔为代表的一批军事参谋如何一步一步的成为日本军方的中坚力量,最终成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主要推手。此外,作者用较多的篇幅叙述石原莞尔的对华战略构想,期间穿插叙述日本“二二六”兵变前后的军方内部斗争,呈现出全面侵华战争前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杂面貌。最后,本书还探究了石原莞尔的总体战思想,并尽可能的呈现其思想源流,无疑有助于人们以石原莞尔为中心,洞察近代日本右翼思潮的基本特征。顺带一提,读这本书同时,可与前些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战前日本国家主义运动史》结合起来一起研究。
提名1种
No.
1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1年11月
王锐《履正而行》试图揭示“政治能力从何而来”。通过检讨章太炎、廖平、钱穆、陈独秀、李大钊、嵇文甫、胡绳等多位学人的学说,评述他们在学术上“屡正”的心路历程,作者指出了“政治能力”的多个层次。首先,对学人自身来说,应当同时对现实变局进行积极介入和抽离观察,以“时中”的心态把握时势的变和不变。然后,在面向国民群众时,学人应当通过政治理论、经典解释或政治史学等学术范式,尝试树立大公无私、热诚自信的公民人格。
三、年度译作(8种,提名2种)
No.
1
《地缘政治学的世界:行动中的地缘政治学》
[美]多尔帕伦 著 方旭、张培均 译
改革开放以来,知识界受全球化的“接轨”想象鼓舞,热切拥抱一个“敌人”自动消失的世界。2017年12月18日,白宫发布《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正式把中国定位成挑战美国地缘政治优势的战略对手——向来倾心美利坚的学人们对一个“脱钩”的世界猝不及防。就此而言,社会科学的普遍堕落让人触目惊心:尽管“新冷战”已然揭幕,学术界的“达沃斯人”们却一再回避严峻的地缘政治现实——盎格鲁萨克逊民族对中国的遏制。
No.
2
《克服历史主义》
[德]特洛尔奇等 著 刘小枫 选编 陈湛、郭笑遥等 译
当然我们知道,西方思想中历史意识的诞生与基督教思想密不可分,因此特洛尔奇转而立足于阐发基督教观念的绝对性、殊异性和非民族性,来力图克服历史相对主义所造成的虚无主义后果,重建欧洲文明的整体性与统一性。
No.
3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1年8月
作者在卷首援引了波利比乌斯以佐证自己那新颖又古老的史学方法,那位普世帝国主义的古希腊受害者清楚地知道,罗马帝国的扩张尝试注定要失败。一如德尔布吕克清楚地知道,一战德国的战略尝试注定要失败。要想避免这种失败,除非能够清楚地理解全部政治现实,除非能够真正进入克劳塞维茨的思考:“战争无非是政治以其他手段的延续。”
No.
4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9月
古典语文学家卡尔·莱因哈特未竟之作《〈伊利亚特〉和她的诗人》意欲以“柏拉图的方式”讲解《伊利亚特》。其讲解看似处理诸多难题和矛盾,实则凭借苏格拉底的辩证法细致入微辨析荷马的整体意图。莱因哈特主要依据《伊利亚特》本身解析其机体,关注其主题,阿基琉斯的“怒火使他计上心头”,与母亲和宙斯启动了一场密谋,这导致包括帕特罗克洛斯战死的深重苦难。然则,其后阿基琉斯转变。“目盲者与明视者并行进入阿基琉斯;他们一体两面。”如此,这一形象可谓为荷马的诗歌辩证法。进而,其与普里阿摩斯的和解展现熠熠生辉的人性主题。其伟大的报复激情达至巅峰时是《伊利亚特》的顶点亦是其终点。因为“最好的东西既非战争,也非内乱——这些事情的必然性令人憎恶——而是和平,同时还有相互之间的友善(柏拉图《法义》628c9-11)。”
“史诗的主题不是抢劫,而是命运和激情”,更是阿基琉斯的恍悟。诗者,思也。此为文明之根。
No.
5
北京:华夏出版社,2021年9月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施米特。此论虽有夸张嫌疑,但绝非没有根据,例如:政治家看到的是划分敌友;法学家看到的是政治决断;1930年代,谋求扩张的日本人拿走了大空间理论;21世纪初,致力于反恐战争的美国人则把例外状态包装为紧急状态。当然,不明就里的吃瓜群众更津津乐道于施米特与纳粹的那些八卦……对此,施米特本人倒是颇有先见之明:“一本书的命运并非掌握在作者手中,更少与作者本人的命运有关。”
本论文集继法学、政治学、哲学、神学之后,提出了一种国际关系的视角——编者称《大地的法》是国际关系学科中“失落的经典”——与施米特展开对话,无论是批判抑或辩护,其目光自然聚焦于其中的空间秩序理论。值得一提的是,两位编者在各自的论文中分别讨论了当今世界秩序中的干涉主义与单边主义,锋芒所向,不言而喻。这些论述是否精准把握住施米特的思想和时代的精神,或有争辩的空间,但若能激发读者带着这些时代议题重读《大地的法》,则功德圆满了。
此书是一部讨论施米特《大地的法》的论文集,出版于2007年,缘起是两位编者认为《大地的法》对理解冷战后的国际秩序危机极有帮助,主要意图是将施米特的国际秩序思想引入对当前国际秩序思考,旗帜鲜明主张国际秩序的多元主义,反对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这倒是很契合中国对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实际上,不管是欧洲公法的崩溃还是普世国际法当前的种种危机,根源在于其中丝毫不牵涉正义。《大地的法》就完全没有提及正义这一根本性的政治德性。我们若带着这个问题意识阅读这部《施米特的国际政治思想》,会收获良多。毕竟,如果一种法不涉及正义,还能算作法吗?
No.
6
《全球史讲稿》
[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著 陈浩 译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是在当今在全球史研究领域非常活跃的德国学者,其学术兴趣涵盖了十八世纪直至当今的欧亚历史的各个方面:思想史、文化史和殖民史等等。他与哈佛大学国际史学大家入江昭合作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2012-)蜚声学界。本书先后对时下方兴未艾的全球史观念做了概括性的阐释,系统梳理了“西方”这个文化或文明概念的生成,亚洲的兴起、战争、革命的史学议题以及帝国与殖民主义问题。作者曾应邀于德国荷尔德林学会发表讲演,揭示了这位浪漫主义作家的诗歌和散文得以产生的具体世界历史情景,在这篇题为《飞鹰的高度: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时代的空间和视阈》的讲演中,奥斯特哈默以高翔的飞鹰从空中俯视大地,洞悉人世间的冷暖,比喻全球史研究所富有的广阔视野和清晰观察力,然而,遗憾的是中译本删去了此文,读者因此也无法领略到这位杰出的史学家以全球史视野关照经典文学作品而获得的灼见。
No.
7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21年11月
潘维教授为这本书所作的序言中,开篇第一句话就说,“汪卫华教授翻译了本奇特的书”。“奇特”在何处呢?近900页如砖头一样的体积,英文版在豆瓣上常年高达9.7的天花板分数,一站式地囊括了政治学研究十五位大师的学术人生故事……包括这些,但又不止这些。
访谈录的体例,让我们得以不仅读他们写,还能听他们说,重新发现学术殿堂里政治科学理论背后的人,并由此回到让他们这一代在学术上建功立业的历史行程。站在一个与这些理论初创不一样的历史时空内,正是通过访谈中的所说,我们得以理解是什么设定了他们研究的议程,在从现代化到民主转型的理论范式中,什么构成了他们的方法,而科学研究者的激情又要如何理解,比较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科学性是如何得到构建的,并且在此基础上反观我们自己又是如何认受这种科学性的……这本书展示了比较政治学这一领域的美式智识宇宙,今天重读这本书中文版,很难不产生一种迫切的学术激情,我们也可以并且必须构建自己的平行宇宙。
2021对于两次世界大战所塑造的现代美国而言,这是一本记忆之书,也是一本未来之书。这本汇聚了十五位政治学者的口述史,既是20世纪美国人对美国历史、美国政治和美国文化的个人记忆、集体记忆和国家记忆,也是20世纪美国对美国道路、美国模式和美国与世界关系的展望。对于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所塑造的现代政治学,也就是美国政治学而言,这是一本希望之书,也是一本失望之书。这本书既会燃起人们对严谨细致的科学研究的向往:让政治学变得像自然科学那样坚实有力,也会让人们对此心生彷徨:政治学终究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
No.
8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1年11月
提名2种
No.
1
《教化:古希腊文化的理想》
[德]韦尔纳•耶格尔 著 陈文庆 译
耶格尔(Werner Jaeger)所著Paideia第一卷于1933年出版,借助古希腊语paideia所包含的诸多意味,以统一的视野考察了古希腊之全景,成为了那一时期德国乃至整体西方世界古典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为尚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记忆中的德国和欧洲提供了某种具有古典高贵性的精神慰藉。1936年,第一卷的修订版问世。不久,耶格尔离开德国,远赴重洋执教于哈佛大学古典系,在那里他为Paideia第一卷加添了内容颇为丰富的大量注释,这使得1946年所出的英译版相对于此前的德文版,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1944年与1947年,Paideia的第二卷与第三卷相继出版。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无论心境还是外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物非人亦非,第一卷出版时的带来那种精神震撼已不复有,但仍有由第一卷所开启的效果历史与精神影响的余波回响。由华师大出版社六点工作室组织编译出版的《教化》三卷本,是这部古典学巨著(opus magnum)在汉语世界的第一次完整呈现。该书是莱因哈特(Karl Reinhardt)所言“第三次人文主义”(dritter Humanismus)的扛鼎之作,也成为这场人文主义运动命运的缩影。
No.
2
北京:中译出版社,2021年10月
透过诊断身份政治背后的精神机理,福山力图揭示并分析自由民主社会面临的诸多严峻挑战,诸如民粹主义、种族主义、部落主义、文化多元主义,以及现有体制表现出的疲软乏力,回天乏术,政治光谱上左翼势力避重就轻,凌空蹈虚,热衷身份政治,无视日趋严重的社会经济不平等和中产阶层贫困化,新右翼势力趁机以反建制、反政治正确为旗帜,利用并煽动怨恨情绪。福山认定,特朗普既是美国衰败的产物,也是衰败的推手,但从《身份政治》最后提出的筑牢美利坚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方案来看,似乎与特朗普执政期间的实际做法并无多少出入,特朗普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所回应的正是福山的恩师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利坚国民身份面临的挑战》所揭示的问题,但福山却极力撇清亨廷顿学术与特朗普政治之间的任何联系。那么问题来了,福山对特朗普究竟是啥态度?
四、再版新读(3种)
No.
1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21年1月
本书绝版已久,今年得以再版。虽非最新研究著作,但亦值得一读。本书作者认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为了与共产党的理论相区隔,蒋介石命令其意识形态代言人们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极力抬高,宣扬自己是让中国一洗百年国耻的关键人物。但在现实当中,面对日本的步步进逼,蒋介石一退再退,不断妥协,让国内的爱国群众越发不满,最终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
No.
2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1年7月
在马基雅维利那里,所有的政治德性最终都是在战争的笼罩之下展开讨论,正如柏拉图对于理想政制的建构起点,也是护卫者如何才能护城邦以周全。只不过,战争是柏拉图的背景,却是悬在马基雅维利头上的利剑。他在炮灰纷飞中阅读古代,我们在甜美和平中思考战争,他的轻与重、他的苦难与微笑,都凝结在了这一对照之中。
No.
3
北京:华夏出版社,2021年7月
蒂利亚德从历史哲学的角度进入莎士比亚,意在揭示伊丽莎白时期的伟大作家们对待政治的严肃态度,尤其莎士比亚对当时的政治和都铎王朝的观点。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寻莎士比亚政治观念和创作思想的宇宙论背景、历史背景和戏剧背景;第二部分是对莎士比亚历史剧作的细致解读。
五、年度国产电影(1部)
No.
1
首映:2021-9-30
如果从19世纪鸦片战争起,近二百年来中国饱受战争之苦,从枪林弹雨中一路拼杀出来,新中国电影史在战争题材上更是产生了一系列经典之作,比如《上甘岭》《英雄儿女》《甲午风云》《红色娘子军》《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高山下的花环》等等。现在这部《长津湖》也许有必要放在这个经典序列里做比较分析,由此当可进一步看清楚它的得失。不过,这已超出了推荐文字的要求,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六、年度国产电视剧集(4部)
No.
1
《山海情》
集数:23
导演:孔笙 、孙墨龙
编剧:王三毛、未夕、小倔、磊子、邱玉洁、列那
《山海情》是一个反影像官僚主义的例子。每一场戏每一个角色都去掉了剧情片方程式,水花和得福没有在一起就没有,谁也不会要死要活,而且他们也获得各自的幸福。麦苗到了福建后有隐约的三角情出现,但没有一丝三角恋的狗血。有孩子生病,孕妇出马,但不流产不死人。有官僚,但没有人道主义式坏人。爱情不当道,阴谋没旋律,同样是沙尘暴,这些年,也有很多影视剧拍沙尘暴,烂剧不说了。我们说好的,《爱在苍茫大地》第一集,沙尘暴;《最美的青春》开场,也是沙尘暴,这些沙尘暴都内嵌了小剧情,找孩子什么的,但《山海情》的沙尘暴一点不拖时间,沙尘过后,拍拍干净,继续上路。剧情片拍法就最后一集找熊孩子拉垮结尾,其他都是大叙事,否则像蘑菇棚这种构造,乌漆嘛黑,搁张艺谋后代手里,马上可以《菊豆》,但《山海情》没有游离出去的野生情节。《山海情》的拍法因此体现了一种影像清官秩序,国家大事才能立足屏幕。这是史诗的拍法。这种拍法短暂地在共和国影像里出现过,但来不及成熟。也曾出现在科波拉的《教父I》中,盘旋在一代教父马龙白兰度周边的,都是黑帮大事,而不是后来教父片中的浪漫事务。
No.
2
首播:2021-2-1
2021年初播出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获得了观众如潮般的好评。该电视剧以陈独秀和李大钊为主角,以他们相识、相交、相知最后结成同志为线索,辅以蔡元培、鲁迅、钱玄同等新文化运动干将和毛泽东、赵世炎、陈延年、邓中夏等进步青年联合登场,勾勒了当年进步知识分子救亡图存、追求真理的热血图景。应该说,主线副线都非常清晰完整。
No.
3
首播:2021-2-22
后来的古装剧,就一路水泻。《上阳赋》里的章子怡,可以用汪峰的一句歌词来形容,“我想哭却流不出眼泪,我想喊却发不出声音”。不过,等到周冬雨主演的《千古玦尘》进场,马上觉得《上阳赋》也不算太差。反正,2021年的语法是,如果觉得这部烂,那就再看一部。看完《国子监来了个女弟子》,就会觉得《上古》也能忍受。再看《君九龄》,你就觉得,原来《斗罗大陆》里,王一博的古装也是相当好看的呀。《锦心似玉》让你觉得剧情老套,拖沓,腐朽,封建玛丽苏,那么看看,《雁归西窗月》,这个低配版的《锦心》会让你觉得,哎呀,真是误会钟汉良和谭松韵了,人家毕竟还是有点演技的。
总之,这一年,我的脑袋里一直回响着公安局的禁毒广告:珍爱生命,远离古装。好在最近《风起洛阳》和《雪中悍刀行》出场,虽然绝对辜负了我们一年的等待,但多少为古装赢回及格的尊严,同时,两剧也有力地向我们观众揭示了男明星的力量,这种力量,三金影后章子怡、周冬雨想都别想。《风起洛阳》里,只要王一博出场,这个悬疑剧的类型立马改变。《悍刀行》中,只要张若昀出手,这个武侠剧的速度立马慢下来。
No.
4
首播:2021-9-26
作为近期涌现的口碑佳作之一,电视剧《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的热播可能并非偶然。这部作品在多方面达到了新时期中国影视创作和大众文化生产所致力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