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学研究

新书上市 | 西方史学名著译丛 •《两河文明三千年》




《两河文明三千年》

[法] 乔治·鲁 著  


李海峰 陈艳丽 译


673页,148.00元,2022年3月


大象出版社






编辑推荐

两河文明,即两河流域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Mesopotamia Culture),指在两河流域间的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发展出来的文明。主要由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组成。
人类文明之初,西亚由于资源贫瘠物质匮乏而不得不四方征战,到处迁徙。令人惊奇的是,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在这块土地上升起,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在这里产生,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在这里建立,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苏美尔身为两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它究意有着怎么样的神奇故事呢?许多历史学家都称苏美尔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文明,它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有着先进的生产力,发达的城市体系和高度整齐划一的秩序,但又悄无声息地消失了,这中间究竟经历了什么呢? 被斥为“凶狠、残忍、野蛮”的亚述在战场上可谓所向披靡。我们听闻亚述最多的,好像都是一些战争场面。仿佛亚述人除了打仗,并没有什么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亚述人既然如此强野蛮悍,又怎么能在两河流域保持如此之久的统治地位呢?

伊南娜女神守护的乌鲁克城,苏美尔众邦争霸,阿卡德王国和乌尔第三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巴比伦的汉穆拉比“一统天下”,亚述帝国的军队所向披靡,从城邦、王国到帝国的演进,两河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政治文明,其政府管理制度和观念泽被后世。



翻开本书,走近几代亚述学者、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在过去几个世纪全力以赴所获得的智慧结品,解开历史谜团。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


第一章
地理环境 1
两河4
地区差异 10
贸易路线 14
第二章
寻找过去 19
被掩埋的伊拉克城市 20
追溯过去 24
伊拉克的考古研究 31
第三章
从穴居到农耕 39
旧石器时代 40
中石器时代 47
新石器时代 50
第四章
从村庄到城市 56
苏那时期 58
萨马腊时期 62
哈拉夫时期 64
欧贝德时期 69
第五章
文明的诞生 77
乌鲁克时期 79
捷姆迭特-那色时期 88
苏美尔人问题 92 
第六章
苏美尔众神 98
苏美尔人的万神殿 99
创世神话 107
生命、死亡和命运 114
第七章
英雄时代 120
从“亚当”到大洪水 122
大洪水 126
强人王朝 132
吉尔伽美什的故事 136
第八章
早王朝时期 141
考古背景 145
苏美尔人诸城邦 150
早期的苏美尔统治者 154
历史发展概要 159
第九章
阿卡德人 168
塞姆民族 169
阿卡德的萨尔贡 174
阿卡德帝国 178
第十章
伟大的乌尔王国 186
乌尔-那穆和古地亚 187
舒尔吉、阿马尔-辛和苏美尔帝国 194
乌尔城的陷落 202
第十一章
阿摩利人 207
伊辛、拉尔萨和巴比伦 210
埃什奴那和阿淑尔 214
马瑞和上两河流域王国 217
第十二章
汉穆拉比 226
政治家 228
立法者 233
第十三章
汉穆拉比时代 241
神庙内的神明 242
宫殿中的国王 247
房屋里的公民 254 
第十四章
新的民族 259
印欧民族 260
小亚细亚和赫梯人 264
胡里人和米坦尼人 269
叙利亚和埃及 273
第十五章
加喜特人 277
汉穆拉比的继承者 279
加喜特人统治下的伊拉克 283
第十六章
加喜特人、亚述人与东方势力 291
埃及与米坦尼 292
苏皮鲁流马时代 295
亚述和苏萨与巴比伦争霸 300
第十七章
混乱时代 307
以色列人和腓尼基人 309
新赫梯人 313
阿拉米亚人 315
两河流域的黑暗时代 320
第十八章
亚述的兴起 327
帝国的起源 328
阿淑尔那西尔帕 334
沙勒马奈舍尔三世 341
第十九章

亚述帝国 347


亚述的中衰期 348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 354
萨尔贡二世 359
第二十章
萨尔贡家族 368
辛那赫里布 369
埃萨尔哈东 376
阿淑尔巴尼帕 381
第二十一章
亚述的荣耀 391
亚述的国家 392
亚述的军队 401
亚述的艺术 405 
第二十二章
尼尼微的书吏 410
两河流域的科学 413
数学和天文学 418
医学422
第二十三章
迦勒底人诸王 429
尼尼微的陷落 430
尼布甲尼撒 435
巴比伦的陷落 440
第二十四章
巴比伦的辉煌 449
巴比伦,伟大的城市 450
新年节 457
经济生活 462
第二十五章
文明的消亡 467
阿契美尼时期 468
希腊化时期 475
帕提亚时期 482
结语487
参考文献和注释 494
年表 588
地图 628
索引 648




内容简介


《两河文明三千年》(原名Ancient Iraq)是法国作家乔治•鲁(Georges Roux)写的有关两河文明的通史性著作。现由华东师大亚述学专家李海峰教授和陈艳丽副教授翻译。全书以位于现在伊拉克境内的两河流域为区域块,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在其基础上形成的一个个广阔、连贯、具有明确界限的地理、历史和文化单元,根据丰富详实的考古数据和文献资料,记述了两河流域居民——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和亚述人,所创造的辉煌的文明,进而勾勒出了古代近东世界在社会、政治、经济、艺术、科学、哲学、宗教、文学,乃至精神和伦理道德诸方面。这部著作是一部区别于专著和百科全书的通俗性读物,它的翻译和出版将进一步填补国内亚述学研究的空白,意义重大。





《古代伊拉克》英文第三版

内文试读


吉尔伽美什的故事

“他看到了世界尽头的一切”,正如这首诗歌的标题所示,吉尔伽美什是三分之二的神和三分之一的人。他极其强壮、勇敢和英俊,非常热爱他的城市乌鲁克。巴比伦人特别称赞他在乌鲁克城周围建造的坚固城墙———这一早王朝时期约9.7千米长的城墙现在仍然环绕着瓦尔卡废墟。然而,他的傲慢、冷酷和堕落是乌鲁克公民严重关切的主题。他们向大神安奴抱怨,安奴命令阿如如(Aruru)女神创造另一头“野牛”,一个“复制的”吉尔伽美什,他能够挑战他(吉尔伽美什),能够使他的注意力从“武士的女儿和贵族的配偶”身上移开。看起来,他不会安静地离开(她们)。因此,阿如如用泥土塑造了恩基都(Enkidu),一个巨大的、粗野的、多毛的生物,与草原上众多的野兽混迹在一起:






他与瞪羚一起吃草,
他与野兽们在小溪边挤来挤去,
与大量的生物混在一起,他的心无比欢乐!



某一天一个猎人在远处看见了恩基都,立刻明白了为什么他设置的陷阱总是不起作用,为什么猎物总是从他手中溜掉。他将事情报告给了吉尔伽美什,吉尔伽美什设置了另一种陷阱来对付这个野人。带着诱惑恩基都并使他过文明生活的指令,一个妇女即一个妓女被送到荒原。这个妓女在履行她第一个使命时没有遇到任何困难。她“像一位母亲”那样牵着恩基都并将他带到乌鲁克,他在那里很快就学会了洗澡,用香油给自己涂油,吃面包,且沉迷于饮酒。但在乌鲁克,当恩基都听说吉尔伽美什想要再一次在“公共住宅”里练习“初夜权”时,他勇敢地挡住了他的去路。一场可怕的战斗打响了,然而却以双方产生情感而和平结束。吉尔伽美什找到了一个伙伴,恩基都找到了主人:“他们彼此亲吻并建立了友谊。”


吉尔伽美什与“天牛”作战(美索不达米亚浮雕)

然而,雄心勃勃的吉尔伽美什渴望给自己扬名立万,他劝说恩基都随他去广阔而遥远的雪松林,即胡瓦瓦(Huwawa,或是浑巴巴[Humbaba])的住所,胡瓦瓦是一个巨人,“他的嘴是火焰,他的气息是死亡”。在准备好武器并向众神祈祷后,这两位朋友离开了乌鲁克。这一旅程通常需要6周时间,但他们在3天内就到达了雪松林:


他们并肩站立,凝视着森林,
他们目测着雪松的高度……
雪松在山上高高耸立,枝繁叶茂,
树影优美,充满欢乐……



抓住了尚未察觉到他们的守卫后,他们进入了这块禁地。正当吉尔伽美什在砍伐一棵又一棵雪松时,胡瓦瓦愤怒地出现在面前。如果没有沙马什及时来救援,胡瓦瓦将屠杀这两个侵入者。沙马什派遣所有的八面风来打击胡瓦瓦。胡瓦瓦瘫痪了,承认自己被击败,并请求饶命。但吉尔伽美什和恩基都砍掉了他的头,随后胜利返回了乌鲁克。这次探险之后,伊什塔尔女神爱上了吉尔伽美什,并提出要嫁给他,但吉尔伽美什并不同意。想到这位不忠诚的女神如何对待她许多的情人———从“年复一年哀泣”的杜穆兹,到她将之变为狼和蜘蛛的牧羊人和园丁,吉尔伽美什用最粗鲁的话辱骂她:


你只是一个在寒冷中熄灭的火盆,
你只是一个不能阻挡狂风和暴风的后门,
你只是一个浸透主人的水袋,
你只是一只夹痛主人脚的鞋!



伊什塔尔被激怒了,她请求安奴神派天牛(Bullof Heaven)去毁坏乌鲁克。当天牛把人一个接一个地击倒之后,恩基都抓住它的角,同时吉尔伽美什将一把剑插入它的脖子。当伊什塔尔正在诅咒乌鲁克的统治者时,吉尔伽美什扯下这一野兽的右大腿并将它扔在她的脸上。


如此无礼的行为突破了众神所能够忍受的底线。他们决定二者中的一个必须被处死。因此,恩基都患上一种痛苦而漫长的疾病,他回顾了他过去的生命,诅咒了那位妓女,梦到了昏暗的地下世界,他过世了,被他的朋友哀悼了七天七夜,“直到一个蠕虫从他的鼻子中掉出来”。


恩基都的死深深地影响了吉尔伽美什。这一暴躁而无畏的乌鲁克国王第一次意识到死亡的恐惧。他是否也要这样消失?他能够逃脱人类这种死亡的命运吗?




我漫步在荒原中,对死亡充满了恐惧;
我朋友的事情(去世)沉重打击了我。
我如何能够沉默?我如何能够一如既往?
我的朋友,我爱的人,已经化为尘土,
我,必须也要像他一样倒下,
永远、永远不能再站立起来吗?



吉尔伽美什决定去见在大洪水中幸存下来的乌特-那皮什提,从他那里获得永生的秘密。首先,他必须通过巨大而黑暗的落日之山马舒山(Mashu),它的入口由蝎子人守卫。但是,他们同情他并且让他通过了。在山的另一边,他遇到了“居住在海边的酒吧女招待”西杜瑞(Siduri),西杜瑞的建议是停止担忧和徘徊,享受生活。然而,西杜瑞被他的悲伤触动,她告诉他在哪里可以找到乌特-那皮什提:在被“死亡之水”阻挡的浩瀚而危险的海洋的另一边。我们的英雄没有犹豫,他得到了船夫乌尔沙那比(Urshanabi)的帮助,渡过了大海并见到了乌特-那皮什提,他给吉尔伽美什讲述了他自己的故事,即大洪水的故事。乌特-那皮什提能为吉尔伽美什带来帮助吗?是的,他指明了一种多刺的植物,一种生长在深海中的“生命之草”。吉尔伽美什就像波斯湾中的一个采珍珠人,脚上绑着沉重的石头,潜入水中采集到这种植物。唉,在他回家的路上,当他疲惫地靠着一眼泉水睡觉的时候,一条蛇从水中爬出来偷走了这宝贵的收获(“生命之草”)。吉尔伽美什将不会有永恒的生命。故事中隐含的结论就如乌特-那皮什提对我们的英雄所说的一样悲观:






我们要建造房屋,为了永远吗?
河流会永远上涨,造成大洪水吗?
蜻蜓离开了它的壳,
它可以但只能瞥一眼太阳。
自古以来,就没有永恒;
休息者和死者,是多么的相似啊!



《大红水》,弗朗西斯·丹毕 绘




这就是吉尔伽美什的故事,我们进行了简单的概述,但不幸地剥夺了它诗意的芬芳。根据我们所知的许多亚述-巴比伦语版本及赫梯语(Hittite)和胡里语(Hurrian)的翻译版本来判断,毫无疑问,它是古代近东最著名的史诗传说。[21]英雄吉尔伽美什当然是一个神化人物,但国王吉尔伽美什呢?几年前,有人曾强烈地怀疑过他的存在,现在有很好的理由相信叫这个名字的国王实际上统治了乌鲁克,尽管仍然缺乏确切的证据。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有这样的印象:我们站在分隔虚幻与现实的移动而缥缈的边界上;现在我们确信,吉尔伽美什时期对应于两河流域历史的最早时期。


《苏美尔王表》及译文


文明的诞生


在公元前4千纪期间,欧贝德时期的文化以一种更快的速度显著地向前发展,这使得苏美尔文明最终繁荣起来。然而这仅仅发生在伊拉克的南半部分,北半部分走了一条多少有些不同的路线,并且在许多方面落后。近年来,人们对南方取得这些优势的原因给予了极大关注,[1]下面将描述过于简单但又合情合理的一系列事件。然而,读者必须被告知,所有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推测,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

公元前4千纪中期,在持续了2000年的温暖和湿润之后,近东的气候开始慢慢地变得日益凉爽和干燥。现已证明那时灌溉农业在南方是如此的成功,吸引了来自旱作平原和两河流域北部丘陵的移民迁徙到幼发拉底河下游河谷,考古地面探测已证实那一时期具有村庄规模的定居点在数量上急剧增长。[2]像古老的村庄一样,新的村庄也坐落在河岸上,但是它们倾向于在那些欧贝德时期的居住点周围聚集。欧贝德时期的居住点既是那些所有繁荣都依赖于它们的伟大神灵的居所,又是大的农业社区的中心。供养日益增加又快速增长的人口的需要挑战着人类的自然创造力:犁被发明了,还有用来拖运粮食的橇、运输货物的马车、在水上航行更快的帆。这些技术上的进步使大量剩余食物能被储藏、重新分配、交换进口原料和奢侈品,同时,其他的发明———就像陶轮和铜合金铸造———开始了工业生产的时代。



这样前进了3或4个世纪,到4千纪末的时候,在两河流域南部开始感觉到了干燥的影响,因为幼发拉底河运载的水量越来越少,它的许多支流干涸了。迄今,以前熟悉的合流河道和广阔沼泽地的景观逐渐被一种与现在没有太大区别的新景观所取代:沿着仅存的为数不多的河流、在零星的草原甚至是沙漠之间,散布着棕榈树带、田地和果园。许多村庄消失了,它们的居民在那些渐渐发展为城市规模的较大中心内部或四周重组自己。为了扩展可耕种土地面积,人工灌溉发展了,但这需要巨大的共同努力去挖掘和维持大的灌溉水渠。公平分配水源的需要极大地增强了传统城镇首领、高级祭司们的权威,这与肥沃土地的不足一起,导致了权力和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和少数地方,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催生了显著的建筑和艺术成就,启发了作为一种交易记录方式的书写的发明,但是,也带来了武装冲突。由此,苏美尔的城邦似乎诞生了,它们有坚固的城墙,有界限明确的领土及由祭司、书吏、建筑师、艺术家、监督者、商人、工人、士兵、农民、宗教统治者或战争首领等构成的庞大人口总量。


乌鲁克出土的大祭祀瓶


见证上述历史发展的500年被考古学家人为地分为“乌鲁克时期”(约公元前3750—公元前3150年)和“捷姆迭特-那色时期”(约公元前3150—公元前2900年)。毋庸置疑,那些促进南部两河流域城市化的居民与欧贝德人联系紧密,或是被其接纳合并,因为在欧贝德文化和乌鲁克文化之间没有明显的断裂,也没有武装入侵和破坏的迹象。在所有被挖掘的遗址中,如埃瑞都、乌鲁克和乌尔,新的神庙以相同的布局、相同的材料在旧神庙的基础上建造,独特的乌鲁克陶器———一种轮制的、可大量生产、无彩绘但有时是高度抛光的,浅黄色、灰色或红色的陶器,其中一些外形似乎是复制现在被富人们所使用的金属容器———非常缓慢地取代了欧贝德陶器。至于乌鲁克和捷姆迭特-那色文化的其他元素(圆筒印章、锥形的马赛克墙饰、圆形的浮雕和雕塑、高台之上的神庙),它们或是起源于更古老的两河流域模型,或是归功于当地艺术家和建筑师的发明创造。因此,我们在这里面对的不是一种进口的现成文明,而是一种文化演进的最终阶段,这种文化演进开始于埃瑞都创立之时,甚至可能开始于伊拉克北部的更早文化期。



作者简介




Gerges Roux
乔治•鲁(Georges Roux)博士,1914年生于普罗旺斯萨隆。9岁时,他跟随父母到中东地区,在叙利亚和黎巴嫩居住了12年。乔治•鲁本科毕业于巴黎大学医学专业,并在巴黎从医数年。但后来他对古代近东历史发生了浓厚兴趣,在罗浮宫和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学习亚述学。之后,他一边从事医学事业,一边进行东方学研究。在《苏美尔》和《亚述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关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原创性论文,这使他进入了具有严格专业要求的考古学和亚述学学术圈,其代表作有法语版的《美索不达米亚》和英文版的《古代伊拉克》。



译者简介

李海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主持人。出版专著、教材4部,其中《古巴比伦时期不动产经济活动研究》入选2010年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曾参与翻译《牛津历史著作史》第一卷。




陈艳丽,亚述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在站博士后,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目前在《史学月刊》、《古代文明》、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和《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延伸阅读




  ● 段晴丨丝路之畔的赫尔墨斯


   何彦霄 | 兴都库什山作为方法——中亚与印度的希腊主义


  ● 沃格林 | 世界帝国与人类一统


  ● 马西利乌斯的帝国问题


  ● 诵诗 | 炼金术诗《论哲人石之原初物质》


  ● 新书推荐 | 《上帝之城:驳异教徒》(吴飞译,全新修订版)



  ● 新书上市 | 《〈民约论〉早期译本合编与资料汇辑》(邬国义 编校)


  ● 新书推荐 | 《诉提马尔霍斯》

(编辑:贾圣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