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注疏集”将提供足本汉译柏拉图全集(36种+托名作品7种),篇序从忒拉绪洛斯的“九卷集”,采注经式译法(即凭靠西方古典学者的笺注和义疏本迻译),亦收义疏性专著或文集,共含三个部分:1.注疏体汉译柏拉图全集;2.历代柏拉图注疏选刊;3.柏拉图今解。
柏拉图(Plato,约前438–前347)
出版说明
刘小枫 甘阳
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们
已出书目
● 《柏拉图的〈会饮〉》(2003年)
● 《〈王制〉要义》(2006年)
● 《〈法义〉导读》(2006年)
● 《苏格拉底与政治共同体——〈王制〉义疏:一场古老的论争》(2007年)
● 《苏格拉底的申辩》(2007年)
● 《戏剧诗人柏拉图》(2007年)
● 《鸿蒙中的歌声:柏拉图〈蒂迈欧〉疏证》(2008年)
● 《阿威罗伊论〈王制 〉》(2008年)
● 《伊翁》(2008年)
● 《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讲疏》(2008年)
● 《阿尔喀比亚德》(2009年)
● 《叙拉古的雅典异乡人:柏拉图〈书简七〉探幽》(2009年)
● 《游叙弗伦》(2010年)
● 《米诺斯》(2010年)
● 《苏格拉底的命相:〈斐多〉讲疏》(2010年)
● 《哲人的无知》(2010年)
● 《柏拉图与政治现实》(2010年)
● 《神话诗人柏拉图》(2010年)
● 《柏拉图对话六种》(2011年)
● 《论柏拉图对话》(2011年)
● 《不满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克力同〉疏证》(2011年)
● 《柏拉图与神话之镜:从黄金时代到大西岛》(2008/2011年)
● 《柏拉图〈美诺〉疏证》(2011年)
● 《政治哲学的悖论:苏格拉底的哲学审判》(2012年)
● 《柏拉图对话中的神:薇依论古希腊文学》(2012/2017年)
● 《理想国》(2012/2017年)
● 《哲人与立法:柏拉图〈法义〉探义》(2013年)
● 《柏拉图的次好政制:柏拉图〈法义〉发微》(2013年)
● 《立法者的神学:柏拉图〈法义〉卷十绎读》(2013年)
● 《智慧与幸福:论柏拉图的〈厄庇诺米斯〉》(2013年)
● 《方圆说:论柏拉图〈蒂迈欧〉中的开端》(2013年)
● 《厄庇诺米斯:论夜间议事会或论哲人》(2013年)
● 《洞穴中的德性:柏拉图〈美诺〉中的道德探究》(2014年)
● 《柏拉图〈治邦者〉中的哲人》(2014年)
● 《情敌》(2014年)
● 《苏格拉底的反讽答辩:〈苏格拉底的申辩〉义疏》(2015年)
● 《灵魂的转向:柏拉图的〈帕默尼德〉》(2015年)
● 《苏格拉底与希琵阿斯》(2015年)
● 《谁来教育老师:〈普罗塔戈拉〉发微》(2015年)
● 《为哲学的写作技艺一辩:柏拉图〈斐德若〉疏证》(2016年)
● 《爱欲与启蒙的迷醉:论柏拉图的〈会饮〉》(2016年)
● 《哲学的奥德赛:〈王制〉引论》(2016年)
● 《柏拉图学说指南》(2016年)
● 《克力同章句》(2017年)
● 《柏拉图书简》(2018年)
● 《爱之云梯:柏拉图〈会饮〉的解释与回响》(2018年)
● 《柏拉图的灵魂学》(2019年)
● 《立法与德性:柏拉图〈法义〉发微》(2019年)
● 《挑战戈耳戈:柏拉图〈高尔吉亚〉解读文集》(2020年)
● 《柏拉图主义的助产士:柏拉图〈泰阿泰德〉的显白之辞与言下之意》(2020年)
● 《哲人-王:柏拉图〈王制〉的论证》(2020年)
● 《论柏拉图〈高尔吉亚〉的统一性:修辞、正义与哲学生活》(2020年)
Classici et Commentarii
柏拉图注疏集
刘小枫 甘阳 ◉ 主编
01
刘小枫 选编 刘小枫 等译
内容简介
即便从古典语文学的角度看,柏拉图的《会饮》也是谋篇精妙、文体隽永、意蕴深远,与此相当的唯有《斐多》和《斐德若》。悉心品读《会饮》,对于初习古典学问的人是很好的教养修炼,在演绎高手(比如施特劳斯)那里,更是呈现出丰厚的底蕴。演释巴赫作品的琴家数不胜数,但人们毕竟还是能听出演绎的高下——解释柏拉图作品亦然。这个译本既非直接译自希腊原文,也非从某个西文译本转译,而是尝试注经式译法——据当今古典语文学家的几种笺注本、参考多种西文译注本并对照希腊原文来翻译。
目 录
中译本前言:一部戏剧的七个问题
02
刘小枫 选编 张映伟 译
内容简介
目 录
编者说明
03
[法]卡斯代尔·布舒奇 著 谭立铸 译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柏拉图最后的作品《法义》(汉译今大致有三种译法:“礼法”、“法篇”、“法律篇”)的导读。本书导读述介全书结构、文风和义理,以及《法义》在柏拉图整个作品织体重的位置,分析性地概述全书文脉,同时按内在的论题结构提供原书关键段落的今译(附相当细致的注释)。这样一来,读者不仅对全书的文学形式和思想意涵有概观性的把握,亦对原作本身有切实的阅读感。英语和德语学界都还没有如此精当且深入浅出的《法义》导读。
目 录
中译本说明
前言
引言
04
(点击图片进入微店程序购书)
——《王制》义疏:一场古老的论争
[美]尼科尔斯 著 王双洪 译
237页,2007年1月
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目 录
中译本说明
引言
05
内容简介
苏格拉底的所有对话,都是对哲学生活的“申辩”。从这个意义上看,直接描写苏格拉底的审判的《申辩》虽然讨论的具体内容未必像后来的对话那么深入,但已经触及到了柏拉图思想最根本的问题:哲学与政治的关系。苏格拉底之死的象征意义不仅在柏拉图的体系中非常重要,就是在西方整个思想传统中,都具有核心的意义。
目 录
引言
五 《申辩》在现代欧洲的复兴
06
戏剧诗人柏拉图
内容简介
柏拉图的戏剧诗人面相背后隐藏着的是深远的政治哲学背景,编者由此触及柏拉图的整个精神世界。本书分三个部分:“戏剧诗人柏拉图”、“柏拉图与诗的传统”、“重申诗与哲学之争”。第一部分着重于刻画柏拉图的诗人面相;第二部分关涉柏拉图与希腊古典传统,其中体现的俄耳甫斯密教精神的解读让我们耳目一新;第三部分则重返柏拉图《王制》第十卷,在这一卷里,诗和哲学之间的分歧、斗争似乎被苏格拉底用一个厄尔神话取消或曰弥合了。
目 录
导言:柏拉图的诗人面容(张文涛)
奈丁格尔 柏拉图与雅典喜剧(胥瑾译)
重审诗与哲学之争
格里斯渥德 柏拉图论诗和修辞(张文涛译)
辛奈柯 古老的纷争:《王制》卷十中苏格拉底对诗的批评(罗晓颖译)
德内恩 解决诗与哲学的古老纷争:柏拉图的奥德赛(刘麒麟译 张文涛校)
7
——柏拉图《蒂迈欧》疏证
内容简介
目 录
编者前言(徐戬)
8
内容简介
本书是伊斯兰著名哲学家阿维罗伊的代表作,也是政治哲学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作品。阿维罗依概述了柏拉图《王制》的主要内容,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柏拉图的思想进行新的阐发。这些阐发与柏拉图的思想并非完全一致,有时甚至对后者构成了挑战。也正因为如此,本书能够超越一般诠释类著作,成为一本独立的政治哲学经典著作。
目 录
中译本说明/刘小枫 英译本前言
9
内容简介
目 录
引言
9 苏格拉底重建技艺的原则(536d8—539d4)
10
——柏拉图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讲疏
内容简介
《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讲疏》一书是西方现代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哲学作品,其主要内容是:海德格尔通过研究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作品,尤其是《王制》和《泰阿泰德》,对“真理的本质”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目 录
中译本出版说明(刘小枫)
b)在解放事件中明显有关(无蔽)的四个问题
第六节 理念和光
a)对“是什么”(Was-sein)的看
b)光明的本质:透明性
c)理念的根本成就:允诺存在者的存在
第七节 光和自由 约束在发光物上的自由
第八节 自由和存在者 作为存在之筹划的明亮目光(以自然、历史、艺术和诗为例)
第九节 作为无蔽之真理的本质问题
a) 无蔽的等级 作为源始的无蔽之物的众理念和作为存在者中最具存在性的存在者
b)众理念作为某种预现着的察看之所见,参与无蔽的发生
c)作为人的生存之基本事件的可揭蔽性
第四阶段(516e 3-517a 6):自由人在洞穴中返降
第十节 作为解放了的囚徒的哲人)他的暴力行为,他的危险和他的死
第十一节 履行作为一种之发生的哲学活动的命运:敞开和遮蔽的相互对置和共同归属性(存在和假象)
第二章 善的理念与无蔽
第十二节 作为最高理念的善的理念:授权于存在和无蔽
第十三节 作为和的看在光之轭中的看和可见的东西
第十四节 善:所依赖之物根本的托付
第十五节 真理之本质问题作为人及其(教化)之本质历史的问题
第三章 对非真理之本质的追问
第十六节 之基本经验的衰退 哲学的责任,重新唤醒:我们的生存之持久的开端
第十七节 遮蔽之本质问题的缺席,无—遮蔽的东西可能被褫夺 关于真理之本质的问题转化为关于非真理之本质的问题
第十八节 对“迂回之路”的辩护 预先澄清:(谬误)、(昏沉)和(无—遮蔽)的基本概念
第十九节 总结:无蔽和存在;关于非真理之本质的问题
第二部分 阐释柏拉图的《泰阿泰德》意在非真理之本质问题
附录
编著后记
重要德一汉语词对照表
11
内容简介
目 录
关于《阿尔喀比亚德》前、后篇
一 古代对《阿前》的注疏、解释及其影响
二 《阿前》被认伪以来的错综纠缠
三 阿尔喀比亚德生平及时人和后人的记述
四 苏格拉底和阿尔喀比亚德的关系
五 《阿前》主题引述及后世研读的四条路径
六 《阿后》的年代、作者及内容来源
12
——柏拉图《书简七》探幽
彭磊 选编 王师 马涛红 等译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柏拉图《书简七》的研究文集,包括《柏拉图与狄奥尼修斯:古典教养的悲剧》、《书简七中哲学政治的修辞》、《柏拉图传记中的事实与传说》、《书简七中的柏拉图与阿尔基塔斯》、《离题与对话:书简七与柏拉图的文学形式》、《中期柏拉图主义与书简七》、《从书简七看柏拉图对话》等九篇文章。
目 录
编者弁言
柏拉图与狄奥尼修斯:古典教养的悲剧
《书简七》中哲学政治的修辞
柏拉图传记中的事实与传说
《书简七》中的柏拉图与阿尔基塔斯
离题与对话:《书简七》与柏拉图的文学形式
从《书简七》看柏拉图对话
中期柏拉图主义与《书简七》
《书简七》论如何获致哲学知识
《书简七》中的神秘主义哲学
13
[古希腊]柏拉图 著 顾丽玲 译
201页,2010年1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游叙弗伦》是柏拉图的对话中很短小的一部,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短小的作品,一直以来也没有得到很清楚的解释。本译作以伯奈特的希腊文为底本,博采众长。本书通过注释尽量呈现对话语境中所提到或暗示的历史事件、诗歌章句、典故人物、重要概念等等的思想背景,以便读者更好地将对话放在其自身的语境中来理解。最后附有柏拉图研究大家刘易斯关于《游叙弗伦》的一篇经典研究论文,以便读者有进一步的理解。
目 录
* 上下查阅更多内容
14
内容简介
《米诺斯》是“九卷集柏拉图注疏”之一种,探讨柏拉图作品中最为严肃的问题:法是什么。之所以说“最为严肃”,是因为礼法涉及我们的生活方式,涉及我们灵魂的“善和恶”,并与我们“永世的幸福”息息相关。不弄清法是什么,就不可能制定出善法来。而没有善法维系的政治共同体,显然不会是“幸福”的共同体。本书有三个重要部分:《米诺斯》汉译、义疏、附录研究论文,为国内学界《米诺斯》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
目 录
引言
15
苏格拉底的命相
——《斐多》讲疏
[拜占庭]奥林匹奥多罗 著 宋志润 译
内容简介
目 录
中译本说明(刘小枫)
讲疏十一 从回忆角度进行的论证:与其他证明之间的关系;回忆的特征
讲疏十二 形式存在。回忆的五个特征也是学习的特征
讲疏十三 从相似角度做的论证:可知者的六个属性;关于人的灵魂的推论
缩写表
16
哲人的无知
[德]费勃 著 王师 译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是德语学界研究柏拉图的新秀,他坚守传统看法,紧紧围绕着柏拉图的写作性质问题,针对图宾根大学和米兰大学的几位古典语文学家的“新成果”提出了新的辩驳,据说给了图宾根学派和米兰学派以毁灭性打击。
目 录
中译本说明(刘小枫)
中译本导言:灵魂的“密钥”(徐戬)
第一版前言
新版前言
引论
一 出自《王制》的解答
1.“未成文学说”究竟是不是秘学?
2.“未成文学说”仅仅是“简明图式论”?
3.“未成文学说”作为意见
4.“未成文学说”作为神性的知识
5.“未成文学说”作为不可达成的假定
二 出自《斐德若》及《蒂迈欧》的解答
1.《斐德若》中的“书写批判”是对公开著述的批判
2.辩证法家的知识诉求
3.辩证法家的知识欲求是有条件的
4.这种无知的开端可溯至《蒂迈欧》
三 出自《书简七》的解答
1.“因它不像其他学问那般可以言说”
2.“灵魂之光”
3.“真学说”
4.“真学说”对“最大的问题”的论证
5.重回“灵魂之光”以及柏拉图哲学的难题
结语
补记
参考文献
对本书第一版的讨论与回应
索引
17
[瑞士]葛恭 著 黄瑞成 江澜 等译
内容简介
目 录
编者说明(刘小枫)
18
神话诗人柏拉图
张文涛 选编 董赟 胥瑾 等译
内容简介
《神话诗人柏拉图》中的文章分为两组。第一组为综论性质,意在概观柏拉图与神话之关系的诸多方面,建立对柏拉图神话的整体把握。第二组则贯彻语境原则,针对单篇对话中的神话个案进行细致解读。另附两篇文章,其一梳理柏拉图笔下与神话相关的语词运用,其二介绍柏拉图神话的现代研究传统。
目 录
编者前言 柏拉图神话研究小引(张文涛)
19
内容简介
《柏拉图对话六种》是20世纪30年代柏拉图翻译的早期重要成果之一,由张师竹先生从久负盛名的乔维特(B.Jowett)英译本译出,又经张东荪先生参照洛布古典丛书希-英对照本校译。《柏拉图对话六种》通篇文言译就,文笔优美。六种对话分别是:《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斐多》、《普罗塔戈拉》、《美诺》。重读译文,可于古典文言语境中,细心揣摩柏拉图的“微言大义”,以达古典学之堂奥。
目 录
出版说明(刘小枫)
20
论柏拉图对话
[德]施莱尔马赫 著 黄瑞成 译
352页,2011年4月
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在西方的柏拉图研究史上,施莱尔马赫是一位枢纽性人物,不仅奠定了柏拉图作品的现代德译本的基础,也深远影响了西方学界近两百年来的柏拉图解释。不过,施莱尔马赫并没有写过一本名为“论柏拉图对话”的专著——眼下这部专著其实是施莱尔马赫翻译柏拉图作品时写的总导引和三十篇对话的导引的辑录,加上施莱尔马赫的《哲学史讲义》中的“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一节,在当今流行的德文版柏拉图全集中,我们已经看不到这些导引。
目 录
中译本说明(刘小枫)
21
——柏拉图《克力同》疏证
内容简介
目 录
中译本前言(罗晓颖)
致谢
一、导言:不满的苏格拉底
二、安守其岗位
三、为友谊而冒险
四、反对逃跑的哲学论证
五、“尤其是一位演说家”
六、“无论我们命令什么”
七、科鲁班特的疗治
八、满意的傻瓜
九、恢复本然的苏格拉底
22
——从黄金时代到大西岛
[法]马特 著 吴雅凌 译
内容简介
目 录
前言 忒弥斯:在神圣的门槛上
23
[美]克莱因 著 郭振华 译
291页,2011年10月
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柏拉图对话《美诺》的疏解,作者克莱因是海德格尔的得意门生,也是至今为止柏拉图和柏拉图传统的顶级诠释者。柏拉图多部对话中,只有《美诺》探讨德性本身,更能引发我们对德性整体及其各个部分的反思。对这部最被广泛阅读的柏拉图对话,克莱因对其逐行解读,凸显出对话的人物性情与情节回还,使柏拉图对话的戏剧特性跃然纸上,让读者与文本之间产生一种在场的精神碰撞。本书不仅是理解《美诺》这不对话不可不读的书,也是整个柏拉图诠释传统不可不读的一部经典。
目 录
中译本说明
24
政治哲学的悖论
[美]郝岚 著 戚仁 译 娄林 校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柏拉图对哲学的理解。引导《政治哲学的悖论:苏格拉底的哲学审判》的前提在于,在柏拉图对哲学本性的思考之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显露于一系列的对话之中,其中自然包括一个对苏格拉底的哲学审判。这种哲学探求有诸多独特而又引人入胜的特征。它发端于雅典对苏格拉底公开审判的同时,它关注的焦点是哲学与政治共同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目 录
中译本说明
25
柏拉图对话中的神
内容简介
作者西蒙娜·薇依是欧洲著名思想家、神秘主义者、宗教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其思想深刻影响着战后的欧洲思潮。本书通过分析名篇《伊利亚特》、《普罗米修斯》、《安提戈涅》以及柏拉图对话,以独特的睿哲引领我们重新接近那些耳熟能详的古希腊诗人,使我们看到,当下人类的困境恰恰扎根于现代人文精神对古典精神的误解。
目 录
“超自然真实”绪言
26
内容简介
目 录
中译本说明(刘小枫) 1
译者前言 (王 扬) 1
27
——柏拉图《法义》探义
内容简介
目 录
编者前言
28
柏拉图的次好政制
内容简介
目 录
编者前言
29
——柏拉图《法义》卷十绎读
内容简介
目 录
编者前言
30
内容简介
在柏拉图的全部作品中,《厄庇诺米斯》长期以来受着真伪之辩的拷问,故而也是最少研究的作品之一。我们应该借鉴公元1世纪到公元6世纪柏拉图经学史发展的经验,从真伪问题上转移到柏拉图著作的“内在”研读上来,直接受益于柏拉图及其亲炙弟子,而首要的任务就是对柏拉图著作逐一进行评注和疏解,真正拜领古人恩赐。这本《柏拉图的厄庇诺米斯》所辑录的文章,出自西方为数不多的翻译者和研究者之手,他们都是以翻译《厄庇诺米斯》为基础,所做的是绝对踏实可靠的工作,为国内学界开启《厄庇诺米斯》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目 录
编者前言/程志敏
31
——论柏拉图《蒂迈欧》中的开端
[美]萨利斯 著
内容简介
目 录
中译本前言 / 1
32
——论夜间议事会或论哲人
[古希腊]柏拉图 著 程志敏 崔嵬 译
内容简介
在柏拉图的作品中,《厄庇诺米斯》被视为《法义》“附录”,在情节上紧接《法义》,在内容上也是《法义》的进一步展开。如果说《法义》重在立法,最后以立法机构“夜间议事会”的遴选而作为建立新殖民地马格尼西亚的终结,那么,“夜间议事会”的继续教育就成了三位老人接下来顺理成章的话题,即《厄庇诺米斯》中的讨论。本书包含《厄庇诺米斯》的译文和笺释两部分。笺释部分以塔兰(Leonardo Tarán)的注疏为基础,另外参考了Taylor、Harward和Lamb等人的译文并吸纳注释,填补了国内对这部柏拉图对话的研究空白。
目 录
编译者前言
33
[美]维斯 著 郭振华 译
内容简介
目 录
导言:在洞穴中
一、 定义之难
1. 美诺
2. 什么是德性?第一回合
3. 什么是好定义?
4. 什么是德性?第二回合
二、 僵局,悖论,以及通过回忆学习的神话
1. 僵局
2. 美诺悖论
3. 苏格拉底悖论
34
[美]米勒 著 张爽 陈明珠 译
内容简介
当代学科的分割状况很容易使我们孤立地研究古代先哲,一套典型的调查模式、逻辑分析方法,还有对文本中的个别论证进行批判改造。米勒《柏拉图〈治邦者〉中的哲人》立足施特劳斯的古典政治哲学立场,使柏拉图论证的概念分析与对话的关键因素相谐,确立了《治邦者》研究的新范式,是当代《治邦者》研究的里程碑。米勒认为,柏拉图的《治邦者》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一篇真正的戏剧对话。城邦好比洞穴内的生活,苏格拉底-柏拉图式的哲人需要思考如何把握哲学与政治之间的中道,并对那些习惯于以数学思维方式理解复杂政治生活的人提出告诫。
目 录
35
内容简介
目 录
前言
36
[美]莱波维兹 著 蒋明磊 译
231页,2015年3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异乎寻常地密切关注苏格拉底之反讽的含义与幅度,考察了他关于德性、政治和诸神的教导,研究他从自然哲学到政治哲学的著名转向的意涵及其傲慢无礼的“答辩辞”的意旨,从而获得了不落俗套的结论。本书力图表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不只是一位来自遥远过去的华彩诡异的人物,而是好生活——慎思的生活——无可比拟的导师,他就像在古代雅典那样切合于今日。基于对整篇《申辩》、特别是对德尔斐神谕故事的理解,作者还试图表明:《申辩》是柏拉图全集的钥匙,标示了其他对话许多毫不相干的课题和表面上看来矛盾的结论是怎么结合在一起的。
目 录
致谢
导论
第一章 标题与初步考察
《苏格拉底的申辩》的重要意义和扑朔迷离的品格
柏拉图的意图
第二章 开场白(17a1–18a6)
真诚的疑问
有关苏格拉底式的反讽的争议
苏格拉底的答辩辞
第三章 前导词(18a7–19a7)
第一拨控告者的指控
苏格拉底演讲的意旨
第四章 针对第一拨控告者指控的答辩(19a8–24b2)
驳斥他们的指控(19a8–20c3)
第一段离题之言:第一拨控告者的指控是怎么来的(20c4–23e3)
过渡到现在的控告者(23e3–24b2)
第五章 针对现在的控告者的答辩(24b3–28b2)
驳斥败坏的指控(24b3–26b2)
答复不虔敬的指控(26b2–28a2)
针对现在的控告者之答辩的结论(28a2–b2)
第六章 第二段离题之言(24b3–28b2)
高贵与死亡(28b3–33a1)
离题之言的走向
教导和败坏青年(33a1–34b5)
37
——柏拉图的《帕默尼德》
[美]米勒 著 曹聪 译
288页,2015年3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目 录
中译本说明
致谢
序言:解读《帕默尼德》
一、对话形式:模仿的反讽与结构
二、作为对话的《帕默尼德》:展望与计划
三、关于主观解读问题的一项说明
第一部分 准备重新思考“样式论”
第一章 戏剧背景
一、欢迎的主题以及洞察与调和的数级层次
二、场景:为学园回顾《王制》
三、柏拉图利用埃利亚思想
38
——《斐多》义疏
内容简介
目 录
致 谢 4
39
内容简介
目 录
编者前言1
苏格拉底为诡计多端的奥德修斯一辩——柏拉图《希琵阿斯后篇》中的说谎与犯错(朗佩特)135
40
内容简介
《普罗塔戈拉》是柏拉图对话中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最令人费解的作品之一。本书就是对柏拉图《普罗塔戈拉》的研究文集。本书包括八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柏拉图的这部对话。包括:卡恩《作为知识的德性》、冈萨雷斯《共同思索善》、柯弼《一位智术师的教育》、岚迪《〈普罗塔戈拉〉中的德性、技艺和美好生活》、米勒《〈普罗塔戈拉〉中的普罗米修斯故事》、普罗雯塞尔《“西蒙尼德竞赛”》、莫里斯《没谁有意作恶》以及赛奈柯《谁来教育老师》。
目 录
编者前言
41
[美]罗娜·伯格 著 贺晴川 李明坤 译
内容简介
柏拉图的《斐德若》与《理想国》《会饮》的写作时间大致相同。本书即是对《斐德若》这部对话的解读,揭示了这部对话中对爱与修辞的讨论之间存在着不可缺少的联系。主题是爱。以对爱的讨论为隐喻,围绕修辞艺术以及如何运用修辞艺术而展开。先讨论了“最好是对一个能够回报你的人付出……”;之后讨论“爱是一种冲动,充满了美和智慧,是将人引向通往真理之路的神圣迷狂”;最后论及“书本与写作、沉思与讨论、阅读与推理、修辞术与辩证法”,得出结论,唯一真正有价值的写作是把真善美刻在灵魂上。
目 录
中译本说明
致谢
导论 4
第一章 斐德若:没技艺的人 9
第二章 五彩斑斓的吕西阿斯讲辞 19
第三章 苏格拉底受感于仙女而作的讲辞 29
第四章 苏格拉底受感于精灵而作的讲辞 39
第五章 言说技艺与辩证法的原则 61
42
爱欲与启蒙的迷醉
[美]贝尔格 著 乔汀 译
194页,2016年2月
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柏拉图的《会饮篇》是阐述柏拉图及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重要对话,其中借一次宴会上献给爱神的七篇颂词,探讨了对爱与美的认识。本书对《会饮篇》进行了重新解读,着力挖掘原文中较为隐微但不可小觑的重要主题,即雅典启蒙思想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冲突。雅典启蒙思想作为前苏格拉底时代流行于雅典的思潮,是苏格拉底哲学思想诞生的重要背景。但在以往的研究中,更受关注的是苏格拉底本人的思想,而雅典启蒙这一重要的思想背景却受到了弱化处理。
本书按照《会饮篇》原文的顺序,详细整理了每位发言者背后所代表的雅典启蒙思想;在对苏格拉底的压轴发言进行详细分析时,明确指出了苏格拉底思想与雅典启蒙思想的根本冲突,并揭露了后者的局限性。正是这种不可调和的冲突导致苏格拉底走向了遭受审判、欣然赴死的结局。
目 录
导言
索引
43
——《王制》引论
内容简介
目 录
中译本说明1
44
柏拉图学说指南
[爱尔兰]狄龙英 译注疏 何祥迪 译
内容简介
阿尔吉努斯的《柏拉图学说指南》,盛行于拜占庭和文艺复兴时期,拥有柏拉图学说入门著作的地位,甚至叔本华还用它去理解柏拉图的“相论”。《柏拉图学说指南》基本按照哲学的部分和主题去概述柏拉图学说,我们并不知道这本书是否被古人使用过,因为它直到10世纪才为后人知晓。此后它盛行于拜占庭和文艺复兴时期,拥有柏拉图学说入门著作的地位,甚至叔本华还用它去理解柏拉图的“相论”。
目 录
缩写表/3
45
克力同章句
程志敏 郑兴凤 撰
内容简介
目 录
前言
缩写
柏拉图克力同
《克力同》章句
题解
序幕
一、探视与寒暄(43a1-43c3)
二、噩耗与美梦(43c4-44b4)
第一章 劝说
三、名声与意见(44b5-44c5)
四、大众与贤能(44c6-44d10)
五、友谊与钱财(44e1-45c4)
六、责任与救赎(45c5-46a8)
第二章 回应
七、原则与道理(46b1-47a8)
八、专家与生活(47a9-48a4)
九、高贵与正义(48a5-49a3)
十、正义金规则(49a4-49e8)
46
柏拉图书简
内容简介
柏拉图的作品,除了对话录之外,还有十三封书简。这些书简是柏拉图实际写就,还是虚拟性的、类似于小说的文学创作,迄今仍是不解之谜。这些书简展现了柏拉图一生的行迹,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柏拉图与现实政治的关系,以及柏拉图对哲学的理解。本译本基于权威希腊文文本译出,同时吸纳多个英译本、法译本的注释,意在提供汉语学界第一部可靠翔实、可供研究者使用的译本。译者为每封书简撰写“题解”,说明书简写作的时间、语境、收信人身份,概述书简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并指出西方学界相关的研究和争议。注释部分极其详尽,广纳各家之说,涉及文本问题、背景考证、义理阐释等等,旨在帮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文本。篇末另附有人名和地名索引,可供读者进一步查考。
目 录
目 录
47
梁中和 等译
内容简介
目 录
图表目录
致谢
导言
第一编《会饮》与柏拉图哲学
一、作为苏格拉底式对话的《会饮》 克里斯多夫•罗伊(Christopher Rowe)
二、苏格拉底之前的颂词在《会饮》中的角色 弗里斯比•C.C.谢菲尔德(Frisbee C.C.Sheffield)
三、《会饮》的柏拉图式解读 劳埃德•格尔森(Lloyd Gerson)
第二编 解读柏拉图的《会饮》
四、柏拉图《会饮》中的医术、魔法与宗教 马克•马克弗伦(Mark McPherran)
五、柏拉图《会饮》中永恒的美和相适的幸福 加百列•理查森•李尔(Gabriel Richardson Lear)
六、紫罗兰研究:《会饮》中的阿尔喀比亚德 大卫•里夫(C.D.C.Reeve)
七、苏格拉底处在“爱的阶梯”上的何方? 鲁比•布罗代尔(Ruby Blondell)
八、落幕后的悲剧 黛布拉•尼尔(Debra Nails)
九、柏拉图式的爱的德性 加布里埃拉•卡罗内(Gabriela Carone)
第三编《会饮》、性与性别
十、少男之爱与智慧之爱 吕克•布里松(Luc Brisson)
十一、柏拉图的女性隐喻 安吉拉•霍布斯(Angela Hobbs)
十二、法庭上的柏拉图 杰弗里•卡恩斯(Jeffrey Carnes)
第四编《会饮》的回响
十三、柏拉图《会饮》与古代小说传统 理查德•亨特(Richard Hunter)
十四、柏拉图《会饮》的一些著名后像 詹姆斯•莱舍(J.H.Lesher)
十五、柏拉图《会饮》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回响 迪斯金•克利(Diskin Clay)
十六、诗人雪莱与史蒂文斯笔下的柏拉图式的自我 大卫•K奥康纳(David K.O.Connor)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篇目索引
一般索引
译后记
48
柏拉图的灵魂学
内容简介
灵魂是什么?有什么属性?灵魂和身体是什么关系?身体是灵魂的牢房?身体是灵魂的所有物?灵魂与身体分离后继续存在?世界也是一个活物、拥有灵魂?柏拉图有没有一个连贯的灵魂观?
柏拉图几乎在每个话题上都展现了复杂微妙的思想,讨论柏拉图的灵魂学,试图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灵魂观线索”,这个过程充满了紧张和冲突。什么样的统一因素(如果有)构成了它们的基础?柏拉图在写作这个主题的过程中有何进展?这一切有待读者去发现。
目 录
中译本说明/1
49
——柏拉图《法义》发微
内容简介
最后,在每一种法律中都会存在某种德性观,立法的意图应尽量从最低的德性转向完整的德性。在此意义上,哲学对立法和政治始终有鉴照作用。指向德政的立法可彰显现实城邦的不足,引领其走向完善。
目 录
编者导言 1
50
挑战戈尔戈
内容简介
《高尔吉亚》是柏拉图论修辞的名篇。《挑战戈尔戈》选编西方学界关于柏拉图论修辞的名著《高尔吉亚》的代表性研究,综合反映西方学界对《高尔吉亚》的研究状况,以资国内学者借鉴。编选力求全面,但侧重文本细读。作者队伍中既有思想史大家如沃格林,也有语文学大家如多兹,既有施特劳斯学派中人,又有分析学派健将,有一管窥全豹之效。
目 录
编者前言
51
柏拉图主义的助产士
[英]赛德利 著 郭昊航 译
内容简介
《柏拉图主义的助产士》通过精细入微的逐字解读和高屋建瓴的整体把握,得出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论:在柏拉图早期对话《泰阿泰德》中,作为主要发言人的苏格拉底虽然还不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但已是柏拉图主义的“助产士”。
事实上,柏拉图一生不断回头去评估他所继承的苏格拉底遗产,揭示它如何铺设了自己的形而上学之路。此书不仅仅是要对一部哲学杰作提出新的解释,更是要还原出一件事:柏拉图对他自己早期作品中的苏格拉底形象作何评论?
目 录
译者序
52
哲人-王
——柏拉图《王制》的论证
[美]里夫(C. D. C. Reeve) 著 孔润祥 译
内容简介
《哲人-王》是对柏拉图《王制》(《理想国》)的系统性解读。全书从认识论、形而上学、心理学和政治学角度,分析了柏拉图的好城邦方案,展示了柏拉图伦理学在伦理图谱上的位置。依托逻辑链和对文本的细读,作者驳斥了针对柏拉图的重大误解,为理解《王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哲人-王》一经面世就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它为习惯于在柏拉图思想中寻找瑕疵之人提供了关于《王制》的这样一种解读:当柏拉图的论证渗透到这部富有争议的作品的每个角落时,他的论证始终是首尾一贯的。
目 录
序言
53
吴立立 林鹿珊 译 梁中和 校
190页,2020年10月
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这本书展现了柏拉图对话作品《高尔吉亚》复杂的内在统一性。作者细致分析了对话的三个主要部分,包括苏格拉底与主要对手卡利克勒斯之见的著名争论,表明修辞、正义和哲学生活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主题如何被编织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这部《高尔吉亚》解读还澄清了柏拉图关于修辞术的思想,表明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对修辞术的态度比人们一般所认为的更为正面。斯托弗对《高尔吉亚》的分析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柏拉图在呈现苏格拉底哲学时有一个总体的“文学-修辞”计划,而引导这个计划的,正是他对《高尔吉亚》中所提问题的理解。
目 录
中译本说明
●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马克思与西方传统(刘森林主编)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