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学研究

“经典与解释” 丛编·商务 | 维兰德《金镜:西羌国列王纪》(蒋佳译)




金镜:西羌国列王纪
——从西羌文译出的真实历史
[德]维兰德 著  蒋佳 译
399页,58.00元2022年8月
商务印书馆
(丛书“经典与解释”丛编)





内容简介


西羌古国迎来了明君圣主,并由他亲手建立一套君主威权体系内最优异的制度,然而,这套制度非但不能绵延西羌的国祚,反而导致国家彻底灭亡,消失在历史的尘土中。是西羌的文化土壤中长存的一种难以消解的“恶”引发了这场不可避免的政治惨剧,抑或是这套制度本身就潜藏着灭亡和戕害自我的顽疾?



▲ 维兰德(Christoph Martin Wieland, 1733-1813)


本书是德国启蒙思想家维兰德成熟时期的代表作,直面的正是这一吊诡的难题。维兰德通过诸多“他者”的陈述,描摹了西羌国从史前时代到建立大一统王朝,经由鼎盛期后逐渐走向衰落而彻底覆灭的历程。这部融汇政治、经济、宗教、哲学以及道德训导的“史书”犹如一面镜子,不仅为各国统治者阐明国家兴亡背后的教训,同时也反映了维兰德关于自然与德性、政治道德与政治体制对于国家命运之影响的深刻思想。同时,维兰德书写的这部虚构版“资治通鉴”也有助于我们探究和认识18世纪德国的人文思想,以及欧洲启蒙运动的复杂性。





目 录




向上滑动阅览


中译本导言 维兰德的开明君主制乌托邦叙事/1


《金镜》角色列表/26


震旦国译者给太祖皇帝的献词/31


导言/36


上部


第1章/55


第2章/68


第3章/80


第4章/90


第5章/101


第6章/113


第7章/121


第8章/129


第9章/144


第10章/156


第11章/201


下部


第1章/209


第2章/236


第3章/238


第4章/251


第5章/262


第6章/269


第7章/276


第8章/281


第9章/290


第10章/305


第11章/315


第12章/329


第13章/339


第14章/346


第15章/357


第16章/370


译者后记/396 






中译本导言节选

《金镜》的叙事结构遵从的是“虚构编辑”(Fingierte Herausgeberschaft)的写作手法。正如小说的副标题所言,文本首要涉及的便是这部“译自西羌文的真实历史”。换句话说,在维兰德虚构的世界体系中,确实存在一部由失落的古代语言写就的史书。但《金镜》并不只是照本宣科式地把这部古代史书复述出来,维兰德采用了一套更为复杂的叙事机制。他把表层叙事置放于一个与西羌国关系甚远、年代也不尽相同的国度——“印度斯坦”。这一国度的君王山鲁格巴因为施政上的烦心事滋扰而饱受失眠之苦,亟待一部可以助其入眠的读物。由于他对虚构故事敌意颇深,所以他的臣属们选择编写一部曾经存在过的邻国的历史书籍,由专人进行睡前朗读,辅助苏丹入眠。由此,在印度斯坦饱学之士的努力下,一部有关古国西羌的编年史书应运而生。接下来,西羌史的呈现以印度斯坦的宫廷夜话为叙事框架,由努尔马哈皇后和宫廷哲人达尼什曼德选择性地挑选史书中他们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讲述,并穿插加入自己的评述和议论。更为重要的是,苏丹也会打断他们的讲述,进行提问或点评。苏丹与两位讲述者间的一问一答,或是哲学家对某些议题发表的鸿篇大论,有时也会构成某些章节的主要部分。



在这一框架内,印度斯坦宫廷的故事形成了另一条叙事线索,并作为表层线索与西羌国史这一里层线索相映成趣,构造了一套国政理念与哲学阐述的意义互补和对位。印度斯坦宫廷的叙事线由苏丹、皇后和哲学家三人的宫廷夜话铺排而成,而西羌国史的部分则既是他们对话的主要内容,也是他们思想交流的话题导引,由此顺势推出了一系列有关国政、君主教育、道德伦理以及宗教等议题的讨论。


以上宫廷夜话的文本流入了中国(震旦国)之后,中国学者项福泽把它从印度斯坦的文字翻译成中文,并题献给了当时中国的君主——太祖皇帝。《金镜》的名称实质上是震旦国官方的赐名,并且,被冠以“金镜”之名的文本并非印度斯坦大臣所直接编撰的西羌史书,它其实是有关该史书的朗读会以及讨论会的记录性文本。如此,项福泽所译出的《金镜》,自然是印度斯坦宫廷夜话视角下所碰触到的片段式西羌史,并且,由于印度斯坦手稿缺漏等问题,项福泽的最终译本也不完整。




▲《金镜》德文本


可以说,《金镜》所指涉的“西羌国列王纪”,是苏丹山鲁格巴及其皇后和宠臣三人思想互动关系下筛选和重构的编年史,也是项福泽根据原文手稿的完整程度所尽力还原的“国家历史”。之后,中文版的《金镜》被来华的耶稣会士翻译成平庸的拉丁文,再由维兰德所托名的某位“德国编译者”将其从拉丁文翻译成非常优秀的德文,成为最终在现实世界出版并为读者所阅读到的版本。“德文编译者”在此基础上又对文本加入了第三重的筛选:基于文本对其所在时代的精神和文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对之进行删减。


《金镜》所套用的文本翻译—传播手法(西羌文—印度斯坦文—中文—拉丁文—德文)在 18 世纪的欧洲文学中并不算罕见。书中印度斯坦宫廷叙事框架实质上取材自法国 18 世纪作家小克雷比翁(Claude-Prosper Jolyot de Crébillon,1707—1777)的若干部东方题材的作品。为维兰德提供了不少重要素材原型的作品《笊篱:日本故事》便采用了这种“伪翻译”的叙事手法。通过虚构多重翻译的文本流转过程,他使不同译本的“译者”间接成为小说中的角色。他们通过添加注释的形式,不仅承载了部分叙事上的功能,同时也把个人的思想和见解带入作品之中,形成了一套繁复的意义整体,让不同思想单元在网状织体中交相辉映。








作者简介

维兰德Christoph Martin Wieland,1733—1813),德国18世纪著名的作家、诗人和古典学学者,他精通诗歌和叙事性文学的创作,在晚年致力于翻译拉丁文和希腊文的经典文本。




译者简介

蒋佳,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哲学博士,研究方向涉及宗教哲学、古代与中世纪哲学以及古典文学。以古典文本研究为重点,旨在通过探索近代思想史重要文献与古代及中世纪文本之间的隐晦关联,诠释希伯来-希腊罗马宗教观对欧洲近现代政治、社会、教育以及艺术理论和实践之塑形的隐秘作用。







“经典与解释”丛编简介

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创设的“经典与解释”丛书,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界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丛书之一,自2002年开设以来,迄今已出版逾500种。
“经典与解释”丛书自觉继承商务印书馆创设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精神,为我国学界积累学术资源,尤其积极推动译介西方历代经典的绎读,以期源源不断的学子们能更好地认识西方历代经典。
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精选若干西方经典,联合商务印书馆共同推出“‘经典与解释’丛编”。本丛编着眼于配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发展,为这一百年学术大业添砖加瓦。




“经典与解释”丛编近期书目








































● 《奥古斯丁的解经学》

 [古罗马]奥古斯丁 著   尹哲 编译

● 《驳无教养的犬儒》  

[古罗马]尤利安、利巴尼乌斯 著  马勇 编译

● 《化学的婚仪》  

[德]安德里亚 著  史敏岳 译

● 《比希莫特:英国内战起因及阴谋和奸计史》 

[英]霍布斯 著  王军伟 译

● 《特勒马科斯纪》

[法]费奈隆 著  吴雅凌 译

● 《论16世纪的英格兰政体》

[英]胡克 著  姚啸宇 译

● 《金镜:西羌国列王纪》

[德]维兰德 著  蒋佳 译

● 《作为悲剧的世界史:〈蒙特祖玛〉悲剧与史学笔记》

[德]斯宾格勒 著  温玉伟 编译

● 《东亚百年国际争夺》

[德]豪斯霍弗、福赫勒-豪克 著  何涛 编译





延伸阅读


点击图片  购买图书


  (书讯来源: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




  ● “经典与解释”丛编·商务 | 《东亚百年国际争夺》(何涛编译)
   “经典与解释”丛编·商务 | 尤利安《驳无教养的犬儒》(马勇编译)  
   “经典与解释”丛编·商务 | 费奈隆《特勒马科斯纪》 
  ● “经典与解释”丛编·商务 | 霍布斯《比希莫特:英国内战起因及阴谋和奸计史》   
  ● 何彦霄 | 兴都库什山作为方法——中亚与印度的希腊主义
  ● 段晴丨丝路之畔的赫尔墨斯
(编辑:陈子博)

关注我们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