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学研究

新刊上市 | 古典学研究第十一辑:重读阿里斯托芬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
古典学研究(第十一辑)
重读阿里斯托芬
刘小枫 主编
贺方婴 执行主编
240页,58.00元,2023年6月
华夏出版社


刊物介绍

recommendation


《古典学研究》辑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专致于研究、解读古典文明传世经典,旨在促进我国学界对中西方历代经典的再认识,臻进中西方古典文明互鉴,力求贯通文史哲和古典语文学,研究并诠释古代中国、古希腊罗马、欧洲近代的经典文本,乃至古希伯来和阿拉伯文明的传世经典。

编辑委员会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焕生      甘 阳      刘 锋      刘小枫


李永平      吴 飞      谷 裕      张文江


林志猛      贺方婴      梁 展      彭小瑜


彭 磊



内容简介

abstract


本书是《古典学研究》第11辑,以古希腊最重要的谐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为主题。胡镓的论文以阿里斯托芬的《鸟》为中心,通过谐谑的笔法和触及灵魂的生动刻画,呈现以佩瑟泰洛斯为代表的一类特殊人群及其政治行动。叶然的论文基于施特劳斯对《云》的研究,推进对《云》的表面意图和深层意图的探讨,表明两种意图间存在冲突,阿里斯托芬其实以一种未经审视的节制维护着一个正确的目的。章丹晨的论文围绕《蛙》中两位诗人的争吵,观察阿里斯托芬对风和空气意象的运用,从全新的角度重思这场诗人之争。王瑞雪的论文聚焦阿里斯托芬《地母节妇女》对欧里庇德斯《忒勒福斯》的戏仿,一方面探讨欧里庇得斯肃剧经典化进程的推进,另一方面也显示谐剧的身份扮演对肃剧的解构在新的演出语境中产生的阐释可能。


专题以外的“论文”栏目收入中学文章两篇,其一就鲁礼郊禘与周公摄政分析郑玄的君臣观,其二勾勒了南宋儒臣真德秀的《大学衍义》在元代的流传及其使元代北方学术发生四书学转向的轨迹。“论文”栏目另有三篇西学论文,其一就柏拉图《斐德若》中潘神的祈祷这一段落加以细致解读,其二关注路吉阿诺斯对阿里斯托芬谐剧精神的继承,其三是对博斯《尘世乐园》这幅画作的解读。


此外更附书评两篇,分别关注维摩斯的《死海古卷》和浮士德素材研究。






目  录

catalog

专题:阿里斯托芬与民主政制(胡镓 颜荻 策划)

胡 镓  阿里斯托芬的《鸟》与自由的新神话/ 1


叶 然  云中的阿里斯托芬:《云》两种意图的冲突/ 14


章丹晨  重思阿里斯托芬《蛙》的诗人之争/ 30


王瑞雪 《地母节妇女》中的《忒勒福斯》:演出、图像与戏剧接受/ 47


萨克森豪斯  男人、女人、战争与政治:阿里斯托芬和欧里庇得斯笔下的家庭与城邦(段奕如 译)/ 69


林 登  透过《云》思索:黑格尔与施特劳斯的谐剧(段奕如 译)/ 85




论文

李明真  鲁礼郊禘与周公摄政:郑玄君臣观浅析/ 107


周春健  真德秀《大学衍义》在元代的流传及其影响/ 126


李 贺  潘神的祈祷:《斐德若》279b8 -c3 绎读/ 145


程茜雯  阿里斯托芬和他的弟子路吉阿诺斯/ 162


李亭慧  意志的分殊:博斯《尘世乐园》释义/ 181



书评


陈 湛  犹太学人与死海古卷的不解之缘:评维摩斯的《死海古卷》/ 195


魏子扬  巫术、好奇、忧郁:《叙事模糊性》对早期浮士德素材的研究/ 202

学术责编:张培均  潘林


出版责编:马涛红

精彩书摘

excerpt



阿里斯托芬的《鸟》与自由的新神话

胡 镓


(扬州大学文学院)




阿里斯托芬的《鸟》长期被视为“乌托邦文学”的早期代表。实际上,剧中两位主角欧厄尔庇得斯与佩瑟泰洛斯期待生活于其中的城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理想城邦”。欧厄尔庇得斯耽于安逸,只想生活在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人服侍的纵欲之邦。佩瑟泰洛斯的期许则比欧厄尔庇得斯更加独特且具体。他渴望一个不受传统礼法约束、完全迎合其个体欲求的政治体制。通过谐谑的笔法与触及灵魂的生动刻画,《鸟》呈现了以佩瑟泰洛斯为代表的一类特殊人群及其政治行动。这个群体以寻求普遍福祉为借口,在“普罗米修斯冲动”的指引下,试图对普通民众进行思想改造。在这一过程中,修辞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就使阿里斯托芬《鸟》中的批判意旨,与《云》形成内在的继承关系。



▲ 《鸟》演出画,Henry Gillard Glindoni 绘




云中的阿里斯托芬


——《云》两种意图的冲突


叶 然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




施特劳斯在其《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托芬》一书中对阿里斯托芬《云》的研究,绝妙地展现了这部古代西方最重要的谐剧的内在纹理和张力。基于此,值得推进有关《云》的表面意图和深层意图的研究。在探讨深层意图时,宜采用的切入点是关注阿里斯托芬如何把自己编入故事,即如何变为“云中的阿里斯托芬”。由此表明,本剧的两种意图之间实有冲突,此种冲突表明,阿里斯托芬以一种未经审视的节制维护着一个正确的目的,即作为城邦根本利益的敬老。

▲ 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约前446―约前386)




重思阿里斯托芬《蛙》的诗人之争


章丹晨


(英国华威大学古典学系)




在阿里斯托芬的《蛙》的后半部分,埃斯库罗斯与欧里庇得斯为了争夺冥府中悲剧诗人王座而展开辩论。在这场辩论中,阿里斯托芬使用了一系列意象对两位诗人作了夸张的两极化对比。其中的一对意象,即凶猛的“风暴”和轻盈的“以太”,在阿里斯托芬呈现两位诗人的人格和风格时发挥了尤其重要的作用。埃斯库罗斯何以与黑色的风暴联系在一起,“以太”又何以成为欧里庇得斯的诗人标签?本文以公元前5世纪的知识潮流及其对“空气”和“风”的关注为背景,深入讨论阿里斯托芬在《蛙》以及其他谐剧中,如何利用“空气”意象对肃剧语言和风格加以批评。同时,本文也讨论空气意象的运用如何为当时的自然哲学以及风和空气等自然概念赋予道德价值。



▲ 1937年版《蛙》插图, John Austen 绘




地母节妇女》中的《忒勒福斯》


——演出、图像与戏剧接受


王瑞雪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阿里斯托芬《地母节妇女》一剧对欧里庇得斯《忒勒福斯》的戏仿场景出现在公元前4世纪前期希腊西部的瓶画上。学界一般认为该画作表现了阿里斯托芬剧作在当地的实际演出,近来亦有研究者探讨图像绘制的视觉构思与阿里斯托芬戏剧表演的区别。细节研究表明,瓶画对戏剧的再现包含对谐剧与肃剧的双重指涉,提示着泛希腊语境中观众辨识能力的形成方式。本文尝试将这一辨识能力与阿里斯托芬剧作在雅典原初上演时的观众能力加以对照:其中的类同与差异一方面体现了欧里庇得斯肃剧经典化进程的推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谐剧的身份扮演对肃剧的解构在新的演出语境中产生的阐释可能,以及这种可能如何进一步复杂化了后者戏剧伦理的现实意向。


▲ 描绘《地母节妇女》的瓶画





鲁礼郊禘与周公摄政


——郑玄君臣观浅析


李明真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鲁能否用天子礼与周公是否称王是一体两面的问题,其核心在于对君臣关系的理解。郑玄认为鲁可用天子郊禘之礼,但其礼用殷礼,自卑不与天子礼同;其时用周正,鲁为天子郊天之傧相。这表明周鲁在相互关系中体现的尊尊之义。与此呼应,成王尊任周公称王,而周公的臣心使他仅“代王”“摄政”。王者的身份并非仅属于成王或周公,而是在两者具体的关系中体现出来。在对鲁郊禘之礼和周公摄政之事的理解上,郑玄展现了一种“关系性”的君臣、尊卑观念,即认为尊卑之分在相互的关系中呈现出不同的样态,而不表现为一种绝对的君臣、尊卑身份。这一观念与后世经学家在皇帝制度的影响下对君臣关系的认识迥异。


▲ 郑玄(127―200)




真德秀《大学衍义》在元代的流传及其影响


周春健


(中山大学哲学系)




宋儒臣真德秀推崇朱子四书之学,羽翼《四书章句集注》而撰著《大学衍义》四十三卷,成为四书学史上的重要著述。编撰此书,乃出于对当朝皇帝宋理宗的谏诤,内容上以帝王为治之序与为学之本为纲,故带有鲜明的经筵特色。南儒赵复被俘北上传学,使元代北方学术发生了四书学转向,元代帝王对于《大学衍义》也甚为重视,将其列为经筵进讲的重要教材。与此相关,《大学衍义》在元代的端本堂教育和学校书院教育中也得到广泛流传,产生了良好教育效果。《大学衍义》对元代学术的影响,主要在于出现了诸多模仿其开创的“衍义体”的著述。由于真德秀及《大学衍义》在元代的重要地位,元人曾建议将真氏从祀孔庙。随着朱子其人其学地位的逐步提升,真德秀从礼孔庙在明、清两代成为现实。




▲ 真德秀(1178―1235)与《大学衍义》书影(明崇祯刊本)




神的祈祷


——《斐德若》279b8-c3绎读


李 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柏拉图的《斐德若》是一部爱欲与修辞双主题并行的对话。对话中的旅程以苏格拉底向潘神的祈祷结束,但关于这次祈祷的原因、如何理解其内容及其在文本中的价值,却众说纷纭。柏拉图在传统神话中的潘神形象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修辞属性,并结合潘神自身兼具神性与兽性的两面特质,使潘神成为统一爱欲与修辞两大主题的关键形象,同时借助向潘神的祈祷暗示了《斐德若》的核心主题——哲学的修辞,这也是《斐德若》的统一性之所在。哲学的修辞以知识为前提,以辩证法为核心,旨在通过言说引导灵魂走向爱智之路。最终,在哲人的引导下,斐德若开启了他的爱智之旅。



▲ 《斐德若》篇插图,1745年版


阿里斯托芬和他的弟子路吉阿诺斯


程茜雯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




德意志启蒙运动的先驱维兰德颇有用意地将阿里斯托芬和路吉阿诺斯的作品第一次译为德文,希望能以自己的翻译抵制形而上学(即当时流行的康德哲学)在社会中的蔓延。维兰德为何选择阿里斯托芬和路吉阿诺斯呢?这是因为阿里斯托芬和路吉阿诺斯对待哲学的态度一脉相承,他们都担心哲学的传播会动摇城邦或帝国的传统礼法,并采用类似的谐剧笔法对抗哲学的狂热。从这一点来看,路吉阿诺斯不折不扣是阿里斯托芬的弟子,从精神上继承了他的衣钵。


▲ 路吉阿诺斯(Lucian,约125―180)


意志的分殊


——博施《尘世乐园》释义


李亭慧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博施在《尘世乐园》中描绘的伊甸园、人间乐园、地狱的三联画场景,喻示人类命运的跌宕沉沦和神性复归的双重轨迹。在第二联的人间画面中,上帝缺席,大量沉浸于欲乐的裸体男女构成画面的主要场景,这实则证明欲望在人间实存。在神性秩序在人间缺位的情况下,以自由意志为根据的尘世秩序呼之欲出。但意志的分殊也终将导致人类命运的分化:要么指向肉体的欲望失去节制,将人类卷入地狱冥府;要么人类以至高的理性智慧作为欲求,而这种理性智慧是引领人类重返神性乐土的关键。这种追求肉体享乐与理性智慧的自由意志既是伊甸园中开启人类流浪之旅的罪恶之源,也是人类实现至善至福的依托所在。


▲ 《尘世乐园》,博施 绘,1490―1510年



主编简介

editor in chief

刘小枫,重庆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古典学专业委员会首任会长。主要研究方向:古典诗学、政治思想史、比较古典学。早年以《诗化哲学》(1986)、《拯救与逍遥》(1988)蜚声学坛,迄今出版以《设计共和》《共和与经纶》《施特劳斯的路标》《海德格尔与中国》《以美为鉴》《巫阳招魂》《拥彗先驱》等为核心的学术专著(文集)30余种,编修教材《凯若斯:古希腊语文读本》《雅努斯:古典拉丁语文读本》等,选编并组译译文集近百种,创设并主持大型古典学术译丛“经典与解释”、CSSCI中文来源辑刊《经典与解释》和学刊《古典学研究》,已出品600余种,影响被及文学、哲学、法学、史学等多个领域。

延伸阅读


 点击图片  购买图书







 ● 预告 | 《古典学研究》创刊号:古典哲学与礼法


 ● 新刊 | 《古典学研究》第二辑:荷马的阐释


  新刊|《古典学研究》第三辑:尼采论现代学者


 ● 新刊 | 《古典学研究》第四辑:近代欧洲的君主与戏剧


 ● 新刊 | 《古典学研究》第五辑:赫尔德与历史主义


 ● 新刊 | 《古典学研究》第六辑:色诺芬笔下的君王与哲人


 ● 新刊 | 《古典学研究》第七辑:《论语》中的死生与教化


 ● 新刊 | 《古典学研究》第八辑:肃剧中的自然与习俗


  新刊 | 《古典学研究》第九辑:卢梭对现代道德的批判


 ● 新刊|古典学研究第十辑:古典自然法再思考

(编辑:金政晗)


关注我们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