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学研究

经典与解释:巴洛克戏剧丛编 | 《克里奥帕特拉》(何凤仪 译)


克里奥帕特拉


 [德]罗恩施坦 著


何凤仪 译
344页,79.00元,2023年8月
华夏出版社
(丛书:经典与解释“巴洛克戏剧丛编”)


内容简介

《克里奥帕特拉》的情节集中在克里奥帕特拉和安东尼一生的最后时刻。他们陷入了绝境。奥古斯都分别向两人保证,谁若牺牲对方,谁就会得到三分之一的帝国或相应的权力。克里奥帕特拉率先设计置安东尼于死地。然而当她识破奥古斯都的保证不过是假象,他不过是想让她作为战利品随他凯旋罗马时,她扰乱了他的计划,直至英勇就义:“君主若死在亡国之前,就须得死得伟大。”




▲ 安东尼和克里奥帕特拉见面



目  录




中译本说明  /  1
献    词       /  3                       
内容提要     /  5

人物表        /  8




正    文
第一幕  /  10
第二幕  /  89
第三幕  /  134
第四幕  /  184

第五幕  /  229




附    录
《罗恩施坦的巴洛克戏剧与古典》(梅德) /  284

罗恩施坦的《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科特尔森)/  305




内容试读

选段一

安提勒斯
我愿带着喜悦放弃我的生命,
在我成为无耻皇帝的奴仆、罗马人的笑柄之前。
我们的希望在亚历山大城,
但希望往往在无望之境,
才会遇到它正确的目标。
一艘破朽之船,
在汪洋之上、狂风之下迎接雷暴的击打。
选择宽广的海洋,而不是从沙洲寻求救赎,
在帆船被沙洲倾覆时,
直直地向港湾航行。
谁寻求中间道路,无疑是逃进马蜂窝。
危险是危险最好的谋臣与慰藉。
何以能够确定,我们称之为美德的是恶习,
罗马人便是奴颜婢膝。假使我们落败,
自由将使我们终身获利,
成为对我们经久不衰的称颂,使灾殃成为了战利品。
在安东尼身边功勋卓著的人们,
比如两位以忠诚为准则的阿奎利乌斯,
他们不屑于为了苟活而抽签。
儿子对斩首刑具伸长了脖颈,让头颅被砍下,
也不愿接受皇帝的假慈悲而去抽签,
父亲则自行了断了生命。
难道敌人没有撕碎我们的心、我们的头和四肢吗?
若我们中每一个人都认为必须投降,
难道这对我们而言还不是镣铐吗?
一个高尚的灵魂何时不对他的敌人称颂美德的价值呢?
皇帝会对那些热血复仇的人、
那些推翻命运的人、作为摧毁他们怯懦的人,
对他们进行轻微的判决。人们早已杀死岩羚羊与小鹿,
在被战胜的狮子未觉耻辱与苦痛之时。
胆怯使庞培落入奴隶的谋杀之手,
它亦将雷必达的自由夺去,
使他囚禁于西尔采伊。相反,索西乌斯
对我们忠心耿耿,
勇敢向皇帝拔剑,
在他不幸落入屋大维的圈套时,
敌人也未伤他一根毫发。因为有德之人
始终有声望:感受到他高贵情感的敌人,
便不能折辱他。
凯利乌斯
我称赞你的行动,
无强风吹拂,何以赢得港口。
在油和膏药都无法愈合烙印的时候,
医生便有充分理由安排锥子、锯子和刀。
若别无它法,人就必须铤而走险,
但别将值得怀疑的当作是我们丧失的,
没有船员会在自己搁浅的船上钻孔。
一格令勇气便足以匹敌一磅智慧。
在鲁莽失责使自己人头落地时,
理性是力量和危险的重量,
救赎则是谨慎的果实。
为此没有任何人应该损伤我们的名誉,
在人为他的救赎自行了断之前,
国家也不应因我们的虚荣遭受海难。
但是,当安东尼和我们冲进千军万马,
并用我们的鲜血去浇灌卡诺普斯的土地,
金色的荣誉之花会在我们眼前从种子里绽放,
时间、罗马、皇帝都无法将其抹去。
我们和我们鲜血的紫袍都留下胜利的旗帜,
但这个可怜的国家又能获得什么呢?
阿西比乌斯
尤利尔被封为圣神,
利维亚成了女主人。上帝啊!
克里奥佩特拉会被怎样的电闪雷鸣伤害,
若人们将埃及置于如此大的风险之中!
王公将相用理智证明自己的价值,
士兵则用伤口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凭借我们的荣耀,我们的后代不会迷失,
永远效力。船夫难道还会无动于衷,
当大海折损了船的龙骨,风暴摧毁了船的重杆?
他让船帆落下,将桅杆与缆绳斩断,
沉下铅锚。对于无法抗拒的不幸,

就必须耐心抚慰它。


 


——节选自第一幕:安东尼在一次军事突围中将罗马骑兵驱逐至营区,而后却被自己的骑兵部队抛弃。心灰意冷下,安东尼想要自刎结果性命。安东尼手下多名部将共同商讨计划,讨论是要与屋大维一决高下、继续突围,还是仅以亚历山大城为据点进行防守反击。




▲ 安东尼之死



选段二

克里奥帕特拉
我的君主,还请你把握这壮年时的爱欲,
时光如梭般飞逝,欢乐似暗影蒙尘。
不愿给爱情空间的心灵,
就如乌云遮蔽的星星,如洪流中的珍宝,
如同紫红色的蔷薇花,虽然绽开了花苞,
却让这绿叶中的宝藏未经采撷便坠落尘土。
珊瑚不被采摘,对大海又有何益处?
相反,一位伟大的君主将会多么满足啊,
当他将胜利和爱情的果实一同收获时,
当他在温柔的怀抱中用爱人的吻,这甜美的露水,
让半死的身躯重新焕发神采。
屋大维
啊,你这此世的维纳斯,这世界的太阳,
我那陷入爱河的灵魂视你为宠儿,
我也听从于你,为了你的爱神木放下了月桂花环。
日食中,月亮的阴影在地球上投射的范围内,
你都应当称神。
但是前车之鉴教导我们要谨慎行事。
伟大的凯撒经历了罗马人的仇恨,
安东尼则经历了仇敌、战争和死亡,
皆因他们先让罗马得知了那爱情的创伤?
而非你本人以及你美德的光辉。
骄傲的罗马并不相信,这片棕色的大地上能孕育出洁白的摩尔人,
也不相信,一个崇高的灵魂能在这里让另一颗心灵激荡不已。
罗马因而怨恨,那些他们后来反而尊崇的东西。
既然现在没有什么能让罗马打消怀疑,
也没有什么能预防我们的毁灭以及罗马人的愤怒,
除非我能够恳请女王陛下,
希望她——哦,太阳——能够施恩,亲临罗马,
人们期盼着,屋大维因她而变神圣,
以至于她放弃尼罗河而选择台伯河,
从而让她与罗马成婚,让我与世界成婚。
克里奥帕特拉
我的首领,我的君王,我的主人,我们难道应当去罗马?
那里有着上千条毒龙向我们喷射毒液和火焰。
被怨恨者若在场,只会增加仇恨者的痛苦,
我们的美德只会更折磨他们的心灵,
那心灵会像毒蛇一样甚至从莲花中吮吸毒液,
会让美德的尊名沦为恶行,
会因自己的耻辱和别人的荣耀而羞愧。
屋大维
巴西利斯克的眼睛即使在远处也会致命,
从近处的镜子中,这毒虫的暴虐目光,嫉妒者的利剑,
却将自己吓退,让自己蒙羞。
当金色的太阳从大海中升起,
如同蒸汽在完全明亮的雾气中消散一般,
仇恨、敌对和妒忌也将同样在爱中得以澄清,
只要埃及的太阳满足我们的愿望,
并用她的恩宠来照耀罗马的天空。
克里奥帕特拉
不,不!自负要以咒骂和死亡为代价,
我的主人,若是我对陛下还算有些意义,
若是在您的血液中还留有一丝恩宠,
若是我的眼泪还能让陛下的心为之动容,
若是我的灵魂不应在顷刻间苍白失色,
我的君主,请不要逼迫我离开埃及。
屋大维
你自己拒绝了我的恩典,也拒绝了你自己的福祉。
克里奥帕特拉
我宁愿失去生命,也不愿失去您的恩宠,
但是还请屋大维宽限我:
既然前往罗马之事已尘埃落定,
我也满足陛下所有的要求,
就让我先按照埃及的仪式安葬安东尼。
屋大维

克里奥帕特拉在此永远享有自由。


 


——节选自第四幕:屋大维和克里奥帕特拉都想利用情欲作为斡旋筹码,一番虚情假意之后,克里奥帕特拉仍无法劝服屋大维放弃带她前往罗马的念头,只得借口安葬安东尼拖延时间。




▲ 屋大维和克里奥帕特拉






作者简介

罗恩施坦(David Caspar von Lohenstein),生于1635年,出生地为西里西亚地区的布热格公国。曾于1661至1665年期间在莱比锡大学及图宾根大学学习法律专业,后从事律师行业并定居于布雷斯劳(Breslau)。在从事律师行业期间,罗恩施坦完成了其代表作品罗马悲剧与非洲悲剧;1668年开始,罗恩施坦开始从政,于1670年担任布雷斯劳法律顾问,于1675年晋升为高级法律顾问。1675年,统治西里西亚的皮亚斯特公爵格·威廉一世去世,西里西亚落入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罗恩施坦随后担任哈布斯堡皇家顾问。布雷斯劳市在宗教改革后成为路德新教城市,并入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后又重归天主教统治,罗恩施坦在很多作品的献词中都表达出这一困境。巴洛克在布雷斯劳担任公职期间,罗恩施坦从戏剧创作转向小说创作,并修订了之前的非洲悲剧,于1683年中风去世。




17世纪下半叶,三十年战争带来的苦难逐渐平息,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罗恩施坦的文学创作也反应了这一点:他不同于巴洛克剧作家格吕菲乌斯的创作,后者的剧作主题中常常隐含“虚空”与“无常”(Vanitas)之象;罗恩施坦的作品更关注现实,作为一个活跃政坛的法律顾问,他关心政治、了解政治,戏剧创作也基本围绕政治权谋、国家利益的主题展开。在此时期,“政治理智”(politische Klugheit)与国家理性(Staatsräson)的概念广为流传,政治理智强调:衡量政治决策与政治行动的标准不是绝对的理念和永恒的尺度,而是此时此地的国家利益,换言之,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与统治者的目标,大可以不择手段。国家理性这一概念早在16世纪就掀起了广泛讨论。奎恰迪尼在1527年《关于佛罗伦萨政府的对话》中论及国家理性与宗教美德的冲突;马基雅维利在1532年的《君主论》也强调:在君主制政体中,统治者的个人利益与公共福祉的最大化有共同的目的,即国家统治的延续,君主所代表的多数人的利益应高于少数人的利益。博泰罗也在1589年的《论国家理性》中将“国家理性”定义为“一套关于建立、持续、扩大统治的手段的知识”。由此可见,17世纪的政治理智与国家理性之风有其深厚的学术积淀,而罗恩施坦笔下各君主的伪装、违背诺言、随机应变及其谋臣的巧言令色,实际上符合了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对君主形象的期待,体现了一国之君应有的机智与理性。政治理智与国家理性的概念是《克里奥帕特拉》中讨论的中心主题,也在罗恩施坦许多其他戏剧中都得以呈现。此外,将政治权谋与情色诱惑相结合亦是他的悲剧特色。


译者简介

何凤仪,北京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德语近现代文学。



延伸阅读

▲ 点击图片 购买图书



● 经典与解释:巴洛克戏剧丛编 | 《被弑的国王》(朱晨 译)


● 经典与解释:巴洛克戏剧丛编  | 《君士坦丁大帝》(胡正华、孙琪 译)


● 巴洛克戏剧研究系列 | 格吕菲乌斯的悲剧《查理·斯图亚特》


● 新书推荐 | 《凯撒的精神:莎士比亚罗马剧绎读(彭磊 著)


● 经典与解释·华夏 | 《莎士比亚的罗马:共和国与帝国》(张霄译)


● 《罗马盛衰原因论》导读


● 诗人笔下的罗马


(编辑:陈琳)



关注我们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