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里奥帕特拉
[德]罗恩施坦 著
内容简介
《克里奥帕特拉》的情节集中在克里奥帕特拉和安东尼一生的最后时刻。他们陷入了绝境。奥古斯都分别向两人保证,谁若牺牲对方,谁就会得到三分之一的帝国或相应的权力。克里奥帕特拉率先设计置安东尼于死地。然而当她识破奥古斯都的保证不过是假象,他不过是想让她作为战利品随他凯旋罗马时,她扰乱了他的计划,直至英勇就义:“君主若死在亡国之前,就须得死得伟大。”

▲ 安东尼和克里奥帕特拉见面
目 录
人物表 / 8
第五幕 / 229
罗恩施坦的《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科特尔森)/ 305
内容试读
选段一
就必须耐心抚慰它。
——节选自第一幕:安东尼在一次军事突围中将罗马骑兵驱逐至营区,而后却被自己的骑兵部队抛弃。心灰意冷下,安东尼想要自刎结果性命。安东尼手下多名部将共同商讨计划,讨论是要与屋大维一决高下、继续突围,还是仅以亚历山大城为据点进行防守反击。

▲ 安东尼之死
选段二
克里奥帕特拉在此永远享有自由。
——节选自第四幕:屋大维和克里奥帕特拉都想利用情欲作为斡旋筹码,一番虚情假意之后,克里奥帕特拉仍无法劝服屋大维放弃带她前往罗马的念头,只得借口安葬安东尼拖延时间。

作者简介
罗恩施坦(David Caspar von Lohenstein),生于1635年,出生地为西里西亚地区的布热格公国。曾于1661至1665年期间在莱比锡大学及图宾根大学学习法律专业,后从事律师行业并定居于布雷斯劳(Breslau)。在从事律师行业期间,罗恩施坦完成了其代表作品罗马悲剧与非洲悲剧;1668年开始,罗恩施坦开始从政,于1670年担任布雷斯劳法律顾问,于1675年晋升为高级法律顾问。1675年,统治西里西亚的皮亚斯特公爵格·威廉一世去世,西里西亚落入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罗恩施坦随后担任哈布斯堡皇家顾问。布雷斯劳市在宗教改革后成为路德新教城市,并入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后又重归天主教统治,罗恩施坦在很多作品的献词中都表达出这一困境。巴洛克在布雷斯劳担任公职期间,罗恩施坦从戏剧创作转向小说创作,并修订了之前的非洲悲剧,于1683年中风去世。
17世纪下半叶,三十年战争带来的苦难逐渐平息,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罗恩施坦的文学创作也反应了这一点:他不同于巴洛克剧作家格吕菲乌斯的创作,后者的剧作主题中常常隐含“虚空”与“无常”(Vanitas)之象;罗恩施坦的作品更关注现实,作为一个活跃政坛的法律顾问,他关心政治、了解政治,戏剧创作也基本围绕政治权谋、国家利益的主题展开。在此时期,“政治理智”(politische Klugheit)与国家理性(Staatsräson)的概念广为流传,政治理智强调:衡量政治决策与政治行动的标准不是绝对的理念和永恒的尺度,而是此时此地的国家利益,换言之,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与统治者的目标,大可以不择手段。国家理性这一概念早在16世纪就掀起了广泛讨论。奎恰迪尼在1527年《关于佛罗伦萨政府的对话》中论及国家理性与宗教美德的冲突;马基雅维利在1532年的《君主论》也强调:在君主制政体中,统治者的个人利益与公共福祉的最大化有共同的目的,即国家统治的延续,君主所代表的多数人的利益应高于少数人的利益。博泰罗也在1589年的《论国家理性》中将“国家理性”定义为“一套关于建立、持续、扩大统治的手段的知识”。由此可见,17世纪的政治理智与国家理性之风有其深厚的学术积淀,而罗恩施坦笔下各君主的伪装、违背诺言、随机应变及其谋臣的巧言令色,实际上符合了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对君主形象的期待,体现了一国之君应有的机智与理性。政治理智与国家理性的概念是《克里奥帕特拉》中讨论的中心主题,也在罗恩施坦许多其他戏剧中都得以呈现。此外,将政治权谋与情色诱惑相结合亦是他的悲剧特色。
译者简介
何凤仪,北京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德语近现代文学。
延伸阅读

▲ 点击图片 购买图书

● 经典与解释:巴洛克戏剧丛编 | 《被弑的国王》(朱晨 译)
● 经典与解释:巴洛克戏剧丛编 | 《君士坦丁大帝》(胡正华、孙琪 译)
● 巴洛克戏剧研究系列 | 格吕菲乌斯的悲剧《查理·斯图亚特》
● 新书推荐 | 《凯撒的精神:莎士比亚罗马剧绎读(彭磊 著)
● 经典与解释·华夏 | 《莎士比亚的罗马:共和国与帝国》(张霄译)
(编辑:陈琳)
关注我们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