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学研究

新书推荐 | 《尼各马可伦理学I.1—Ⅲ.5》(廖申白 译注)


每当我们结束一次阅读讨论活动时,每个人都感受到一种由于在长久困扰自己的一些重要伦理学问题上调动了自己的哲学思考,有了新的收获而产生的纯净的愉悦。仿佛是,理解的概念与明智这种亚里士多德所阐释的实践智慧概念在我们的思想中“发出”光来,使我们日常沉溺其中而无所省察的事情瞬间显现得清晰了许多。


——廖申白


尼各马可伦理学


I.1-III.5


(希汉英对照)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著


廖申白 译注


508页,168.00元,2023年6月


商务印书馆











内容简介





《尼各马可伦理学》第Ⅰ卷阐述伦理学的第一原理——幸福即目的善,含13章;第Ⅱ卷阐述伦理学的第二原理——德性,含9章;第Ⅲ卷1—5章阐述德性内涵的意愿性原理。这些内容构成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的伦理学基本原理部分,具有最为重要的性质。译注者以其组织的文本研读小组历时七年(2005—2012)的研读为基础,经数年整理并撰写注释,完成对此部分的译注。




本书正文以希腊文、中文、英文三种语言,以尽可能切近希腊语原文的语言形式呈现,以页下脚注形式给出语言注释,并在正文之后给出内容注释,释义详尽,可谓是一部对经典的精细解读之作。










目  录







卷Ⅰ


卷Ⅱ
卷Ⅲ
内容注释
附录一 亚里士多德著作古抄本的主要系列
附录二 《尼各马可伦理学》主要现代校订本与古抄本的关系
附录三 本书所参照的校订、注释、翻译文本与其他一些可见到的译本
名称索引
术语索引







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以及少数其他极为重要的哲学著作(例如《形而上学》)应当以分卷本的方式来做深度的学术思想性的注释,这些注释将不仅对学者从事研究,而且对一般阅读者(包括没有学习过希腊语的读者)了解文本的希腊语言方面的根据以及了解它的思想内容有所帮助。我们共同认为,这项工作将具有它的独特价值。它们将与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著作的通译本或通译注释本构成某种配合,并且,如果它们在深度阐释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所包含的那些重要论题、论证以及它们的复杂的相互关联方面,在这些论题、论证与他的形而上学、他的灵魂论的深层关联方面,以及在这些思想与他的前人,尤其是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有关思想的联系方面,做出一些阐释,这些阐释将对阅读者有比较大的帮助。假如做得好,有所建树,这样的工作将不仅对文本所包含的思想做出一些阐释,而且能够展开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的深入讨论,而通译本或通译注释本则可能使许多这样的讨论被掩盖起来。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






Q1


为什么花这么长的时间来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希腊文本?


第一个原因,廖先生认为其翻译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全译本,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全译本在重印的时候,做过一些修正。多人参与的研读小组,




读书时每个人把着一两个英译本或德译本,仔细研判译注者对所讨论的句子或短语的语法结构的理解和对其中表达的思想的理解。这对准确把握文本句子的这两个要素极有帮助,对于我甄别商务本译文疏忽的问题有很大帮助。



《尼各马可伦理学I.1—Ⅲ.5》是廖先生和共读小组对原理部分所作的一次“迄今最严格的订正”。




 《尼各马可伦理学》书影


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第二个原因,廖先生阅读英译本时的困惑,一些英译本对重要术语的“灵活译法”,使读者不能清楚“亚里士多德的某一个词希腊文上是什么形式的”。




我完全理解那种偏重“达”和“雅”的方式,理解对于英译者捕捉希腊语原义不是问题。但是我认为对母语是汉语的读者这将是个问题。这个质疑与我在对西文学术文本的汉语翻译上主张“信以求达”这一基本要求有关。和一些其他同事的看法相同,我主张首先确保“信”,在此基础上力求“达”。至于“雅”则要作为一种境界来追求,而不能因“雅”而损失“达”,更不可损失“信”。


廖先生尝试“吸收各重要英译本的卓越成就的同时,通过逐句判读来形成一个既能靠近文本的语言结构,同时又能保持其重要术语的基本形式的比较平实的英译文”。




如果我们能够形成它,它显然将能帮助一个懂英语的中文读者,使他能利用来去了解那个希腊文语句的语法形式,这对于他尽可能去利用所提供的语法注释将是有帮助的。显然,这一“附加”的努力绝非意在与那些著名的英译本“竞争”,而仅仅是想为懂英语的中文读者提供一个可能有帮助的“中介”。《尼各马可伦理学I.1—Ⅲ.5》英译文即是此努力的呈现。



第三个原因,廖先生发现自己“还需要更深入一些地阅读这本书,哪怕只是它的最基础的部分,不仅为了教学,而且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它的思想内容和更深入地思考,尤其是,思考它与这位哲学家的形而上学思想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自己想去深入地阅读与思考一份经典文本,如果他有幸已经来到人生的中年甚至更高的年纪,并且保持着阅读与思索伦理学的哲学的兴趣,那么,最能让他受益的应当莫过于与同样有阅读思考兴趣的学生一道来阅读这样的著作了。


Q2


为什么对《尼各马可伦理学》的阅读结束在第Ⅲ卷第5章呢?



一个直接的原因是廖先生当时临近退休,不可能在与大家做逐句研读,更没可能在之后做校勘希腊语文本和做详细注释的工作。




同时,这恰巧与《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结构相契合。




在灵魂论范围内来说明一个人“能-实现”他作为一个人的那种最终的善,他的要基于其“时间-实是”来阐明的那个善,第Ⅰ卷至第Ⅲ卷第5章恰好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尼各马可伦理学》在这种意义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1)伦理学基本原理:包括第Ⅰ卷、第Ⅱ卷和第Ⅲ卷第1-5章。第Ⅰ卷阐述伦理学的第一原理——幸福即目的善。第Ⅱ卷阐述伦理学的第二原理——德性。第Ⅲ卷第1-5章阐述德性内涵的意愿性原理。




(2)德性与合德性的生活:涵盖第Ⅲ卷第6-12章、第Ⅳ-Ⅴ卷、第Ⅵ卷、第Ⅶ卷第1-10章、第Ⅷ-Ⅸ卷。第Ⅲ卷第6章至第Ⅴ卷,讨论伦理德性和合伦理德性的生活。第Ⅵ卷讨论理智德性和合理智德性的生活。第Ⅶ卷讨论中间性的品性。第Ⅷ-Ⅸ卷讨论合德性生活的友爱。




(3)伴随合德性的实现活动的快乐,包括两个子部分:第Ⅶ卷第11-14章,第Ⅹ卷第1-5章。第一个子部分表明快乐伴随着灵魂的具体的实现活动,并因此是某种善,尽管不是我们着眼于人一生的实践的生命活动所说的那个目的善。第二个子部分表明快乐由于所伴随的实现活动的不同而在种类上不同,每种快乐都完善着它所伴随的那种实现活动。




(4)沉思的生活,一个人的最完全意义的“实现”或幸福包含:第Ⅹ卷第6-9章,第6-8章讨论沉思的生活,第9章是从沉思的伦理学到作为立法学的政治学的引论。




所以在这种意义上,第Ⅰ卷至第Ⅲ卷第5章部分是全书的基础。构成全书的重心的“合德性的生活”部分,与作为全书的最高峰的“沉思的生活”部分,都以这个原理部分为基础,都是基于它的进一步展开;两个部分的快乐论,则是向着这个二阶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的善来说明伴随着这样的实现活动的快乐的性质。这个原理部分事实上构成了后面两个部分,尤其是“沉思地过伦理的(政治的)生活”部分的一个引言。



Q3


此详注本将对中文读者有什么帮助?



我也曾对许多同学说,读这本书是会碰到困难,因为许多理解要在他们随后的生活实践中来学习和理解,但我认为他们在大学期间先读一遍《尼各马可伦理学》是很重要的,因为一个人要有一种伦理学来思考地生活是很重要的,对有机会上了大学的人就更重要,因为有一种伦理学就是一个人的基本教养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个基础应该在读大学时打下。关于一个人的基本教养,我们中国人有几千年的文化。这种文化是我们的教养的重要根源。儒学关于“人(仁)之道”与内心的“良知”的教导是我们最重要的教养的来源。这些教导会与礼俗文化相互影响地发生作用,但它绝不会等同于礼俗文化。要充分理解儒学给予我们的教养,我们就要学习哲学、学习伦理学。学习哲学地理解儒家给予我们的教养,又要借助好的哲学思考来启发我们。读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就是我们需要的这样一种启发。读这本书应该从读大学开始。




 柏拉图学园,约书亚·克里斯托尔 绘



Q4


此详注本的呈现形式是怎样的?


正文以句子为单元,以希腊、中文、英文三栏对照形式逐段给出。




页下脚注属于语言注释范畴,依数字排序,全书连续,注释序号置于希腊文栏中。语言注释包括句子分析、语词分析与短语分析三个主要部分。(1)句子分析。a) 句型。区分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区分省略句、完整句;区分人称句、无人称句。b) 语气、语态。语气上区分一般句、虚拟句、疑问句、祈使句等;语态上依动词区分主动、中被动。c) 句子结构。区分主系、主系表,主谓、主谓宾。d) 从句。在主句分析之后,分析从句,但有时依从语序,先分析位置在前的从句。分析方式同上。(2)语词分析。名词区分性数格,形容词同;动词区分时态、语态、数、人称,分词同。(3)短语分析。区分名词性短语,尤其是属格短语,不定式短语,分词短语,副介词短语。名词性短语给出性、数、格;属格短语给出性、数,包含分词的属格短语给出原语句意义;不定式短语、分词短语,分析方式同句子分析;副介词短语说明其形式、意义,并指明它限定的句子部分。




“内容注释”属于思想注释范畴,依英文字母排序,注释号置于中文栏中,每章单独排,至于全书正文之后。内容注释包括两种。(1)术语注释。给出亚里士多德的通常用法意义和与所在文本的思想关联。(2)参照注释。给出所参照的文本的位置。(3)句子思想内容注释。给出a) 文句与上下文讨论的一般关系;b) 亚里士多德在该句中所表达的要点;并给出c) 各要点的思想内容的分析。

(以上文字整理并引自《尼各马可伦理学I.1—Ⅲ.5》“前言”部分)












作者简介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学家,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留世著作包括《形而上学》《物理学》《论灵魂》《尼各马可伦理学》等。他的思想在西方众多领域产生了长久深远影响。








译者简介






廖申白,我国当代著名学者,研究领域为伦理学原理、西方伦理学、政治哲学和儒学。主要著作有《伦理学概论》《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 尼各马可伦理学〉导读》《交往生活的公共性转变》等。主要译著有《尼各马可伦理学》、《伦理学方法》、《伦理学体系》(合译)、《正义论》(合译)等。



(文章来源: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 微信公号)










延伸阅读





 点击图片  购买图书


✦  +






   ●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亚里士多德注疏集(刘小枫 主编)
   ● 新书上市 | 《说服之道:亚里士多德〈修辞术〉的哲学研究》(何博超 著)
   ● 董波 | 德性与平等——论亚里士多德最佳政体的性质
   ● 陈斯一 | 亚里士多德论德性、自爱与友爱
   ● 陈明珠 | 亚里士多德《诗术》中的荷马
   ● 溥林│海德格尔论亚里士多德的“努斯”概念

    张培均 | 亚里士多德论闲暇教育


(编辑:刘若辰




关注我们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