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学研究

“经典与解释”丛编·商务 | 《罗马共和纪事》(张培均 译注)

罗马共和纪事

[古罗马]撒路斯提乌斯 著


张培均 译注
356页,58.00元,2023年8月
商务印书馆
(丛书:“经典与解释”丛编)



 内 容 简 介  

本书兼采多家注释,不仅仅是对史料的简单翻译,还是有着极高学术价值的整理汇编。目前此类体现西方古典学原貌的中译本罕见。译者为译文撰写了序言,该序言详细地介绍了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献传世情况,这对读者理解本书有很大的帮助。此外,译者还选取了若干相关研究文献作为附录。这些文献一方面进一步解释了正文中涉及的历史史实、文字训诂等问题,另一方面展现了西方古典学的研究面貌。

《罗马共和纪事》是撒路斯提乌斯去世前最后的作品,以五卷的篇幅详细记述从公元前78年至前67年这12年间的事件。这可能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其中四篇演说和两封书信作为修辞范例完整流传至今,还有大量残篇散见于后人的引用。他的文笔简练而冷峭,尼采视之为罗马风格的代表。他的作品直面罗马共和的衰落,蕴含着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美德的坚守,是我们了解那段罗马史的最佳指引。



 《罗马共和纪事》书影,洛布古典丛书,2015年版





 目    录  


向上滑动阅览


文献缩写表
中译本前言



第一卷
前言(残篇1—16)
历史背景(残篇17—47)
国内事务和勒皮都斯的反叛(前78—前77年) (残篇48—72)
国内事务(前77年)(残篇73—75)
色尔托瑞乌斯和西班牙战争(残篇76—113)
评论奇利奇阿的海盗战争(前78—前77年) (残篇114—118)
在马其顿和忒腊克的战争(前77年)(残篇119—120)
第一卷中上下文不明的残篇(残篇121—139)



第二卷
勒皮都斯在撒丁岛的失败和死亡(前77年)(残篇1—15)
派庞培去西班牙(前77年)(残篇16—21)
国内事务(前76年)(残篇22—24)
色尔托瑞乌斯战争(前76年)(残篇25—33)
东方的战争(前76年)(残篇34—37)
国内事务(前75年)(残篇38—44)
色尔托瑞乌斯战争(前75年夏)(残篇45—56)
第三次米特瑞达忒斯战争的背景(残篇57—65)
东方的战争(前75年)(残篇66—74)
色尔托瑞乌斯战争(前75 年秋)(残篇75—86)
第二卷中上下文不明的残篇(残篇87—110)



第三卷
玛尔库斯·安东尼乌斯对海盗作战的开始阶段(前74—前73年)(残篇1—7)
色尔托瑞乌斯战争(前74年)(残篇8—12)
对达尔达尼亚人的战争(前74—前73年)(残篇13—14)
平民保民官玛刻尔致平民的演说(残篇15)
第三次米特瑞达忒斯战争(前73—前72年) (残篇16—37)
斯帕尔塔库斯领导的奴隶暴动:第一年(前73年) (残篇38—45)
玛尔库斯·安东尼乌斯对海盗作战的最后阶段(前73—前72年)(残篇46—54)
色尔托瑞乌斯战争的结果(前73—前72年)(残篇55—63)
斯帕尔塔库斯领导的奴隶暴动:第二年(前72年)(残篇64—70)
玛尔库斯·路库路斯的忒腊克战役(前72年)(残篇71—73)
米特瑞达忒斯战争(前72年)(残篇74—81)
附记本都地形(残篇82—99)
第三卷中上下文不明的残篇(残篇100—108)



第四卷
京城事务(前72年)(残篇1—2)
米特瑞达忒斯战争(前71年)(残篇3—10)
斯帕尔塔库斯领导的奴隶暴动的结果(前72年秋—前71年春)(残篇11—31)
京城事务(前71年)(残篇32—41)
米特瑞达忒斯战争(前70年)(残篇42—46)
京城事务(前70年)(残篇47—51)
路库路斯入侵亚美尼亚(前69年)(残篇52—59)
米特瑞达忒斯的信(残篇60)
路库路斯进军亚美尼亚(前69年中—前68 年)(残篇61—70)
京城事务(前68年)(残篇71)
第四卷中上下文不明的残篇(残篇72—77)



第五卷
路库路斯进行的战争的结果(前68年[秋]—前67年)(残篇1—14)
海盗战争(残篇15—20)
不定残篇
战争和军事事务(残篇1—25)
船和航行(残篇26—31)
政治与国内事务(残篇32—37)
其他(残篇38—56)
短语和单词(残篇57—69)
可疑残篇
就国事致老凯撒书



附录一 作为统一体的撒路斯提乌斯作品(艾伦)
附录二 论菲利普斯的演说(施托伊普)




 精 彩 试 读   


哲人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在《偶像的黄昏》(Götzen-Dämmerung)中盛赞撒路斯提乌斯:


归根到底,只有极小一部分古代书籍,在我的生命中还算回事;最有名的不在其中。我对风格、对作为风格的警句诗(Epigramm)的感受力,是在接触撒路斯提乌斯的时候,几乎在一瞬间觉醒的。我没有忘记我尊敬的老师科森(Corssen)的惊讶,那时他不得不给他最差的拉丁文学生最好的分数——,我一下子变得成熟。简练,严格,有尽可能多的基本储备,针对“华丽辞藻”和“华丽情感”的一种冷峭恶意——就此我看透自己。一直深入到我的扎拉图斯特拉,人们可以在我身上重新认出对罗马风格和风格中“比青铜更加不朽”的一种非常认真的追求。(《我感谢古人什么》,第1节)[1]





 《雾海上的旅行者》

Caspar David Friedrich 绘,约1818年

尼采对风格的感受力因接触撒路斯提乌斯而觉醒,并将其视为罗马风格的代表,简练而严格,这一风格甚至深入影响到他的扎拉图斯特拉。令尼采如此青睐的撒路斯提乌斯是何许人也?为何他的风格会如此深刻地影响尼采?




   一、撒路斯提乌斯及其作品


撒路斯提乌斯(Sallustius,Sallust)是古罗马最重要的史家之一,但对于他的生平,我们知道得并不多。根据零星的资料,他的生平可简述如下。[2]



公元前86年,撒路斯提乌斯出生于意大利大萨索山(Gran Sasso)脚下的阿弥特尔努姆(Amiternum),萨宾(Sabine)地区的一个乡镇,位于罗马东北约88公里。这儿离瓦罗和威斯帕西阿努斯(Vespasian)皇帝的故乡列阿特(Reate)不远。直到建城第7个世纪末,其家族才首见于历史,而且显然是平民出身,因为撒路斯提乌斯担任过保民官一职。



根据他自己的说法(《卡提利纳阴谋》3.3),撒路斯提乌斯一定在早年就开始在罗马的政治生涯。他担任过财务官并因而获准进入元老院,但不确定这发生在哪一年。他是公元前52年的保民官,在克洛迪乌斯(Clodius)被谋杀之后,他与两位同事昆图斯·庞培(Quintus Pompeius)和提图斯·穆纳提乌斯·普兰库斯(Titus Munatius Plancus)站在一边,反对西塞罗(Cicero)和米洛(Milo)。前50年,他成了监察官阿皮乌斯·克劳迪乌斯·普尔凯尔(Appius Claudius Pulcher)的党争活动的牺牲品,并被逐出元老院。



公元前49年,凯撒(Gaius Julius Caesar,前100—前44年)再次任命撒路斯提乌斯为财务官,从而使他再一次成为元老院成员。前48年,他在伊利里库姆(Illyricum)统帅凯撒的一个军团,但表现不突出,败在欧克塔维乌斯(Octavius)和利波(Libo)的手下。第二年,他被派去平定坎佩尼亚(Campania)的军团暴动,也没有成功,还差点死在那里。前46年,作为裁判官,他航向刻尔奇那(Circina)岛,并夺取敌人的粮食;这一次他成功地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且这一行动对凯撒的最终胜利大有作用。为了酬谢其服务,凯撒将他任命为努米底亚(Numidia)和阿非利加(Africa)行省的长官,他在那里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撒路斯提乌斯回到罗马时,曾因勒索受到审讯,但随即获释,这无疑是通过凯撒的影响。撒路斯提乌斯变得非常富裕,成为豪华的撒路斯提乌斯园(Horti Sallustiani)的主人,该园后来为尼禄(Nero)、维斯帕西安、涅尔瓦(Nerva)和奥勒利安(Aurelian)所有。



 《凯撒之死》,Vincenzo Camuccini 绘,1804-1805年



凯撒遇刺后,撒路斯提乌斯退而致力于史著。据说他娶了西塞罗的离异妻子特伦提娅(Terentia),并收养他姐姐的孙子撒路斯提乌斯·克里斯普斯(Sallustius Crispus),贺拉斯(Horace)曾把他的一首颂诗(卷二,第2首)献给这位克里斯普斯,他后来还成了奥古斯都(Augustus)皇帝的密友。因此,他可能没有亲生儿子。他死于公元前35至前34年。



从以上概述可以确定,撒路斯提乌斯在写作之前,有过实际的政治和军事经历。[3]他的一生,正处于罗马共和国晚期内战迭起的血腥时代:他出生时,正值共和国的第一次内战(前88—前82年),随之而来的是苏拉(Sulla)的独裁(前82—前79年),这是罗马共和制第一次受到严重打击;他本人站在凯撒一边,曾参与庞培(Pompeius)与凯撒之间的第二次共和国内战(前49—前45年);凯撒遇刺后,他退而著史,又目睹共和国的第三次内战,即以布鲁图斯(Brutus)为首的刺杀凯撒派与“后三执政”之间的厮杀。[4]他的这些经历反映在他的写作中,他的写作是他对罗马共和末期分裂与动荡之原因的思考。



撒路斯提乌斯并非第一个以拉丁文写作罗马史的人,却是第一个有完整作品传世的罗马史家。早在撒路斯提乌斯之前,皮克托尔(Quintus Fabius Pictor,生于约前254年)和恩尼乌斯(Ennius,前239—前169年)都写过《编年纪事》(Annales),[5]著名的老卡图(Marcus Porcius Cato,前234—前149年,外号监察官卡图[Cato the Censor])写过《史源》(Origines),可惜都已失传。凯撒是撒路斯提乌斯的上级和庇护人,写过好几部“战记”,但我们并不简单将其称为史家。[6]至于珀律比俄斯(Polybios,约前200—前118年)和珀赛多尼奥斯(Poseidonios,约前135—前51年),虽然也写罗马史,但他们是以希腊语写作的希腊人。撒路斯提乌斯凭借《卡提利纳阴谋》(Bellum Catilinae,旧译“喀提林阴谋”)和《尤古尔塔战争》(Bellum Iugurthinum,旧译“朱古达战争”)这两部传世著作,已无愧于“罗马史第一人”之称号。



撒路斯提乌斯的意义,当然不只在于有完整作品传世。他所处的时代,罗马共和国已经风雨飘摇、名存实亡,因此他笔下的共和国一片衰败气象。他去世不久,共和国即被帝国取代。撒路斯提乌斯的纪事作品,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共和国的晚期图景。他通过自己的写作,思考罗马共和衰落的原因,这是其作品真正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们研究其作品的意义所在。



 《卡提利纳阴谋》《尤古尔塔战争》书影

洛布古典丛书,2013年版



除了《卡提利纳阴谋》和《尤古尔塔战争》之外,撒路斯提乌斯还有另一部可以说更加重要的作品,即《[罗马共和]纪事》(Historiae)。拉丁文historiae是historia的复数形式,源自希腊文ἱστορία,现代西方语言中所谓的“历史”一词(英文history、法文histoire、德文Historie)均脱胎于此。不少罗马史家的书都直接以Historia(克劳迪乌斯·夸德瑞伽瑞乌斯、波利奥)或Historiae(撒路斯提乌斯、塔西佗)命名。刘小枫先生将此书名译为《[共和]纪事》,将《卡提利纳阴谋》和《尤古尔塔战争》亦称为“纪事”,试图把这三部作品视为连贯统一的整体。[7]本稿延续这一思路。又,中国古代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汉书·艺文志》)的传统,分别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撒路斯提乌斯的作品,虽亦有不少言辞,仍更类似“记事”之书;又由于他所记者乃罗马共和末期之事,因此译者试将他的这部书译为《罗马共和纪事》。



比起另外两部作品,《罗马共和纪事》由于只剩残篇而较少受到关注。但《罗马共和纪事》是撒路斯提乌斯去世前最后的作品,以五卷的篇幅详细记述从公元前78年至前67年这12年间的事件。这可能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可惜大部分亡佚,完整传世的只有其中的四篇演说和两封书信(书信可当演说之用,下文若笼统言之,则概称六篇演说)。可以说,他在《罗马共和纪事》上花费的心力最多,《卡提利纳阴谋》和《尤古尔塔战争》都是《罗马共和纪事》之前的准备之作。而且,《罗马共和纪事》覆盖的时间段,可以填补“尤古尔塔战争”与“卡提利纳阴谋”之间的一段空白,由此这三部“纪事”构成一个整体,共同构成撒路斯提乌斯对晚期罗马共和国衰败原因的思考。



之前的研究往往把前两部作品与《罗马共和纪事》割裂开来,认为两者体裁不同。罗尔夫(Rolfe)就把前两部作品称为纪事专论(historical monograph)。[8]沃尔特·艾伦(Walter Allen)对这一说法提出质疑,[9]他提醒我们考虑三部作品跨越的年代。《尤古尔塔战争》始于第二次布匿战争后玛西尼撒(Masinissa)获得努米底亚王位(《尤古尔塔战争》5),持续到公元前104年1月1日马略(Marius)的胜利。《卡提利纳阴谋》从第18章开始记述公元前66年的“第一次卡提利纳阴谋”。《罗马共和纪事》覆盖的年份处于两者之间,是苏拉死后的公元前78—前67年。撒路斯提乌斯没有写公元前104—前78年的历史,但他有自己的理由。因为,那段时期,或其中最好的一段,已经由路奇乌斯·西色恩纳(Lucius Sisenna)或其他人处理过:


既然我叙述的事件使我们注意到这一伟大人物,我以为在这里就他的生平和本性谈几句是适当的。如果在别的地方,我们就无需再谈苏拉的事情,因为路奇乌斯·西色恩纳对他的记述总的说来是最好的也是最精确的,只是依我看,他的意见讲得不够坦诚。(《尤古尔塔战争》95.2)



因此,《罗马共和纪事》跨越从苏拉之死到卡提利纳阴谋之前的年代,极可能是撒路斯提乌斯刻意为之。从这三部作品覆盖的年代来看,撒路斯提乌斯的写作构成对罗马共和晚期政治状况的完整思考。



 《西塞罗究责卡提利纳》

Cesare Maccari 绘,1882-1888年



除此之外,归于撒路斯提乌斯的,还有两篇《致凯撒》(Ad Caesarem)和一篇《抨击西塞罗》(In M. Tullium Cireronem oratio)。抄本V中,[10]在源自《罗马共和纪事》的六篇演说之后,以相同的笔迹抄有两篇匿名的《致凯撒》,这两封信建议凯撒以恰当的行为统治。学者们一般倾向于承认这两篇《致凯撒》的真实性。[11]《抨击西塞罗》和一篇据称属于西塞罗的回复(《抨击撒路斯提乌斯》)则见于其他抄本,有时与撒路斯提乌斯的《卡提利纳阴谋》和《尤古尔塔战争》放在一起,有时与西塞罗的真实作品放在一起。[12]译者倾向于传统的看法,承认这三篇作品出自撒路斯提乌斯笔下;或者说,既然前人多不否认其真实性,这三篇作品至少与撒路斯提乌斯的真实作品在思想上存在一贯性。译者已将两篇《致凯撒》译出,作为本稿的“附录一”。




   二、《罗马共和纪事》的抄本和版本   


撒路斯提乌斯的《卡提利纳阴谋》和《尤古尔塔战争》完整地流传下来且抄本数量巨大。但不幸的是,《罗马共和纪事》的大部分亡佚,一个完整的抄本也没有。通过抄本传下来的,只有极少量《罗马共和纪事》的残篇。



1. 抄本

梵蒂冈图书馆藏拉丁册子本3864号(V),9世纪晚期写于法国北部皮卡第地区的科尔比(Corbie),包含选自《卡提利纳阴谋》《尤古尔塔战争》和《罗马共和纪事》的一些演说和书信,紧随其后还有那两篇《致凯撒》。该册子本可能传抄自一本2世纪的《集锦》(florilegium),这类《集锦》一般用于教授修辞术。从中保留下《罗马共和纪事》的四篇完整的演说和两封完整的书信:执政官勒皮都斯(Lepidus)致罗马人民的演说、菲利普斯(Philippus)在元老院的演说、科塔(Cotta)致罗马人民的演说、庞培致元老院的信、平民保民官玛刻尔(Macer)致平民的演说、米特瑞达忒斯(Mithridates)的信。



弗勒里抄本(cod. Floriacensis),幸存8页。这是一个羊皮纸抄本,抄于5世纪。该抄本可能抄有全本《罗马共和纪事》,可惜于7世纪散落殆尽。幸存的8页保留着卷二和卷三的一些残篇,包括科塔的演说的开头和庞培的信的四分之三,这两篇东西都完整地保留在抄本V中。这8页现在分别保存在梵蒂冈、柏林和奥尔良:梵蒂冈残篇(R),2页,保留着属于卷三的八行;柏林残篇(B),1页,保留着卷二的一小部分;奥尔良残篇(A),5页,由豪勒(Hauler)发现于奥尔良抄本(Codex Orleanensis)。



 梵蒂冈图书馆藏拉丁册子本3864号(V)书影



除以上抄本之外,《罗马共和纪事》的绝大部分残篇,通过语法学家、修辞学家、笺注家和其他人的摘录资料流传给我们,他们对撒路斯提乌斯的语言或风格感兴趣,或引他作为某些事实信息的权威。



对所有这些残篇的恰当排列及其解释,都是十分不确定且众说纷纭的问题。但已有不少西方学者作了整理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编成校勘本。



2. 校勘本

18至19世纪,整理《罗马共和纪事》的主要有德布罗塞(De Brosses)、克里茨(Kritz)、蒂奇(Dietsch)和茂伦布莱舍尔(Maurenbrecher)四家。[13]他们的成果多为后来的校勘者所吸收。



20世纪的几个重要校勘本都将《罗马共和纪事》附于《卡提利纳阴谋》和《尤古尔塔战争》之后。比如,雅各布斯(R. Jacobs)、维尔茨(H. Wirz)和库尔菲斯(A. Kurfess)合作的版本:De Coniuratione Catilinae et De Bello Iugurthino libri: Orationes Et Epistulae ex Historiis excerptae, Berlin, 1922。该版本收录出自《罗马共和纪事》的六篇演说,并对之作了校勘和笺注。后来,库尔菲斯又编了一个全集本,收入托伊布纳尔丛书(Teubner series),译者手头仅有第三版:C. Sallusti Crispi, Catilina, Iugurtha, Fragmenta Ampliora, Alphonsus Kurfess ed., editio tertia, Leipzig: B. G. Teubner, 1957(K本)。这是德语学界最著名的校勘本,汇集现代德语的撒路斯提乌斯研究成果。此版本除了四篇演说和两封书信之外,还收入其他见于抄本的所有《罗马共和纪事》残篇。



法语学界的校勘本收入布戴丛书(Budé series),译者所见为第三版:Salluste, Catilina, Jugurtha, Fragments Des Histoires, Alfred Ernout ed., 3e édition, Paris: Les Belles Lettres, 1958(E本)。对于《罗马共和纪事》,此版本只收有六篇演说。



英语学界在20世纪末推出牛津古典文丛(OCT)版的撒路斯提乌斯拉丁文校勘本:C. Sallusti Crispi, Catilina, Iugurtha, Historiarum fragmenta selecta, L. Reynolds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Re本)。这是继特伊布纳尔本之后的又一个权威校勘本,不仅囊括特伊布纳尔本收录的所有残篇,还添加约70条保存在摘录资料中的《罗马共和纪事》残篇。该版本还收录两篇《致凯撒》以及撒路斯提乌斯和西塞罗互相抨击的两篇演说。



 Re本书影,牛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洛布古典丛书早就出过一个撒路斯提乌斯全集,并多次修订和重印,译者手头的是2005年的重印本:Sallust 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J. C. Rolfe ed.,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st. edition 1921, rev. 1931, rep. 2005(R本)。就《罗马共和纪事》而言,该版本只收录六篇演说。进入21世纪,洛布丛书推出新的撒路斯提乌斯版本,并分两册出版。第一册收录《卡提利纳阴谋》和《尤古尔塔战争》,由约翰·拉姆齐(John T. Ramsey)在罗尔夫本的基础上修订而成,2013年出版。第二册是《罗马共和纪事》残篇和两篇《致凯撒》:Sallust, Fragments of The Histories, Letters to Caesar, John T. Ramsey ed.,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Ra本)。这是目前能见到的最全的《罗马共和纪事》版本,收录所有见于抄本和摘录资料的残篇,并按一定顺序将这些残篇放在《罗马共和纪事》的五卷书中。对于那些无法确定属于哪一卷的残篇和那些真实性不确定的残篇,编者分别置于“不定残篇”和“可疑残篇”两个部分。在残篇的排列方式上,拉姆齐主要吸收茂伦布莱舍尔本的成果,但也与之不尽相同。每条残篇之上,拉姆齐除了自己的编号,还列出茂伦布莱舍尔、麦古欣(见“笺注本”部分)、蒂奇和克里茨的编号,便于读者查对。



3. 笺注本

目前最权威且最详细的笺注本是帕特里克·麦古欣(Patrick McGushin)的两册本《纪事译笺》:Sallust, The Histories, Patrick McGushin trans. and comm., 2 vol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2–1994(Mc本)。麦古欣本比茂伦布莱舍尔本正好晚一个世纪,由于这一个世纪新发现的材料和对撒路斯提乌斯研究的推进,麦古欣对残篇的排序与茂伦布莱舍尔存在较大差异,而且他收录的残篇比后者更多更全。麦古欣的笺注综合丰富的学术成果并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这些残篇。麦古欣本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附拉丁原文,加之他的译文比较灵活,故未能太好地呈现原文内容。用这个本子的时候,最好与Re本和Ra本对勘。麦古欣在注释中时常体现出亲平民派的立场,读者自当分辨。



另一个重要的笺注本是鲁道夫·福纳瑞(Rodolfo Funari)编的两卷本《纪事残篇》(Historiarum fragmenta, Amsterdam, 1996)。该本以双栏的形式提供拉丁原文和意大利文笺注。此版本只收录通过摘录资料流传下来的残篇,而排除保存在抄本或莎草纸上的材料。他的版本严格遵循茂伦布莱舍尔的残篇编号和顺序。不过由于此版本难找且译者不通意大利文,故未能参考。



4. 西文译文

比起《卡提利纳阴谋》和《尤古尔塔战争》,对《罗马共和纪事》残篇的翻译要少得多,而且一般仅仅把六篇演说附在前两部作品之后。上文提到的布戴丛书的法译本即如是。以下是其他译本的大致情况。



 Opere e frammenti di Caio Sallustio Crispo书影,1963年版



保罗·弗拉西内蒂(Paolo Frassinetti)的意大利译本收的残篇比较齐全:Opere e frammenti di Caio Sallustio Crispo, Turin, 1963。该译本于1991年再版(与露西娅·迪·萨尔沃[Lucia di Salvo]合作),对译文和注释作了修订,同时加入茂伦布莱舍尔的拉丁文本。



奥托·莱格维(Otto Leggewie)的拉德对照本,收录六篇演说以及出自《罗马共和纪事》前言的4条残篇,并作了简单的注释:Historiae / Zeitgeschichte, Otto Leggewie ed., Stuttgart, 2005。



译者见到的多是英译本,在此介绍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企鹅丛书1963年出过一个韩德佛德(S. A. Handford)的译本,译者未见,现有一个伍德曼(A. J. Woodman)的新译本:Catiline’s War, The Jugurthine War, Histories, A. J. Woodman trans., Penguin Classics, 2007。该译本以紧贴原文为目标,甚至刻意保留拉丁原文的词序和句子结构。就《罗马共和纪事》而言,伍德曼遵循牛津古典文丛本对残篇的排序方式,同时附有麦古欣本的编号;不过,考虑到排序的困难,该译本并未全收《罗马共和纪事》残篇,而只收有前言中的一些残篇、一些较长的残篇以及六篇演说。



牛津世界经典(Oxford World’ s Classics)的英译本:Sallust, Catiline’s Conspiracy, The Jugurthine War, Histories, William W. Batstone tra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B本)。威廉·巴特斯通(William W. Batstone)的这个译本以牛津古典文丛本为底本,《罗马共和纪事》残篇的排序亦基本以此为准,另附有麦古欣本的编号。巴特斯通的译文明白晓畅,在紧贴原文方面不如伍德曼的译本,但可读性比后者更强。此本后面附有较详细的注释,对我们理解原文和译文均有助益。不过,这个译本甚至没有全部收录牛津古典文丛本收录的残篇,英译者仅挑选自己认为与撒路斯提乌斯的思想明确有关的一些残篇。




三、中译本说明


译者在翻译《罗马共和纪事》时,以Ra本的拉丁文为底本,并参考Ra本、Mc本和B本的英译。每卷前的提纲出自Ra本,残篇编号亦以此本为准,[14] 同时附有茂伦布莱舍尔(M)、麦古欣(Mc)、蒂奇(D)和克里茨(K)四家的编号。为助于理解,译者将Ra本、Mc本的注释择其精要,去其重复,置于脚注之中。译者所加注释则标明“译注”。涉及《罗马共和纪事》中的六篇完整演说时,译者还参考过R本的译文,并吸收此本的一些注释。



在体例上,本稿亦沿用Ra本的一些做法,概述如下。



 《斯帕尔塔库斯之死》,Hermann Vogel  绘,1882年



每卷书开头的提纲以及原文和译文中的标题和注释提供的年代路标,有助于读者追踪勒皮都斯叛乱(前78—前77年)、色尔托瑞乌斯战争(前80—前71年)、米特瑞达忒斯战争(前74—前67年)和斯帕尔塔库斯(Spartacus,又译“斯巴达克斯”)叛乱(前73—前71年)中诸事件的进程,撒路斯提乌斯的《罗马共和纪事》将这四次主要的、横跨多年的冲突分配到两卷或更多卷书中。那些已知属于某一卷书但无法归于某一合理、可靠的上下文的残篇,被置于这五卷书每一卷的最后。这些残篇一般按主题(战役、战争中的其他行动、杂项)分成不同的集群。



69条无可怀疑但无法归入具体某一卷书的残篇,置于“不定残篇”(fragmenta incertae sedis,位置不定残篇),紧跟在组成卷五的残篇之后。这些残篇根据主题排列,在各主题内,以摘录资料的早晚为序。最后,另外55条收在先前的集子中的残篇,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撒路斯提乌斯的真作,置于“可疑残篇”(fragmenta dubia et spuria,可疑和伪托残篇),放在最后一个部分。



摘录资料未提供卷号的残篇,在残篇编号之后标星号(*)。符号表示此版本未接受提供的卷号(残篇1.23、88;2.23;3.3、14、19、30、66;4.3、6、48);††表示诸摘录资料给出不同的卷号(残篇2.55;3.10);†††表示摘录资料将原文归于不是《罗马共和纪事》的另一部作品(残篇1.87;4.62;不定残篇63;可疑残篇18)。



就文本的翻译而言,属于撒路斯提乌斯文本的内容使用粗体,疑似属于其原文的,则使用正体。【】中的文字用于表示残篇并非撒路斯提乌斯的确切的原文,而是对他的描写的概述;其中的粗体用于唤起对可能直接引自撒路斯提乌斯的单词或词组的注意。[]中的文字为译者所补充,<>中的文字则为拉丁语校勘者所补。



此外,Ra本对于每一条摘录资料,都简要说明为何引用撒路斯提乌斯的话,不管摘录作者的目的是用撒路斯提乌斯举例说明一个词的意思、阐述一个语法点或词法点、解释一个历史事实,还是提供一些地理或文化方面的信息。其次,由于残篇本身单个出现,常常非常简洁,类似无意中听到的谈话的片段,因此Ra本会给出一种可能的语境的意义来引导读者。考虑到这一目标,Ra本多数残篇前都有简要的说明,同时会提到相关的古代资料。本稿对这些内容作了编译,是为残篇前的“Ra本说明”。类似地,本稿中的“R本说明”和“Mc本说明”分别编译自对应的本子。



 《喀提林阴谋 朱古达战争》书影

王以铸、崔妙因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引用《卡提利纳阴谋》和《尤古尔塔战争》,随文附作品名和章节号,中译文参考王本,并据原文有所修正。本稿中出现的其他古代作者和作品的缩写以第四版《牛津古典辞典》(OCD4)为准,对应的中译名见下(从略),译注中引用时参考过已有的中译本。





本稿还收入两篇相关研究文献作为“附录二”。《作为统一体的撒路斯提乌斯作品》一文虽短,但把撒路斯提乌斯的三部作品视为一个整体,给人不小启发。《论菲利普斯的演说》译自德文,是对《罗马共和纪事》中归给菲利普斯的那篇演说的文本考辨,由此可一窥德国古典语文学的进路。



“附录三”的来源索引取自Ra本,可查对辑出各条残篇的资料来源。



另需指出的是,对于一些常见的专名,本稿一般沿袭惯常的译法。但个别音译自英文的译名,则据拉丁文正之,如把“喀提林”正名为“卡提利纳”(Catilina),把“朱古达”正名为“尤古尔塔”(Iugurtha)。恕不一一指出,读者自当明鉴。



感谢刘小枫先生对本译稿的鼓励和督促,否则本稿不知何时才能面世。感谢我的硕士论文导师娄林,本稿是我为硕士论文所作的材料准备,离不开娄老师的指导。当然,译文中的错误都由译者本人负责。请各位方家不吝指正。



张培均


2022年12月



   注  释   


向上滑动阅览


[1] 中译参尼采:《偶像的黄昏》,卫茂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181页,略有改动。


[2] 对撒路斯提乌斯生卒年的讨论,可见拉姆齐为其洛布本第一册作的导论:Sallust, The War With Catilina, The War With Jugurtha, J. C. Rolfe trans., John T. Ramsey rev.,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pp. xv–xvii。撒路斯提乌斯的生平和作品,参考R本的导言以及王本,第1—92页。
[3] 比他稍早的太史公(生于约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亦如是:“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史记·太史公自序》)
[4] 参刘小枫编,《撒路斯提乌斯与政治史学》,曾维术等译,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编者导言”,第4页。
[5] 皮克托尔的《编年纪事》用希腊文写成,后来翻译成拉丁文,已失传;恩尼乌斯的《编年纪事》为史诗体,据老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说有十五卷,现残存600多行。
[6] 罗马的“纪事”传统,参王焕生,《古罗马文学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7] 详见刘小枫编,《撒路斯提乌斯与政治史学》,“编者导言”。
[8] R本,第xii页。
[9] W. Allen, “The unity of the Sallustian Corpus”, The Classical Journal, 61 (6), 1966, pp. 268–269. 中译见“附录二”。
[10] 抄本情况详见下文。
[11] A. Kurfess, Sallustii Crispi Epistulae ad Caesarem Senem de Re Publica, Leipzig, 1924.
[12] 洛布丛书一开始将这两篇“抨击”收在撒路斯提乌斯的作品集中,见R本,第492—521页;后来与西塞罗的作品放在一起,见Cicero, Letters to Quintus and Brutus, Letter Fragments, Letter to Octavian, Invectives, Handbook of Electioneering, ed. D. R. S. Baile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359–391。对这两篇“抨击”的研究,参Anna A. Novokhatko, The Invectives of Sallust and Cicero, Walter de Gruyter, Berlin, New York, 2009。
[13] C. de. Brosses, Histoire de la République Romaine dans le cours du VIIe siècle, par Sallust, Dijon, 1777; Gai Sallusti Crispi, Opera quae supersunt, vol. 3, Historiarum fragmenta, F. Kritz ed., Leipzig, 1853; Gai Sallusti Crispi, Opera quae supersunt, vol. 2, Historiarum reliquiae, R. Dietsch ed., Leipzig, 1859; Gai Sallusti Crispi, Historiarum reliquiae, B. Maurenbrecher ed., Leipzig, 1891–1893.
[14] 具体的编排原则,见Ra本的导论。







  作 者 简 介   

撒路斯提乌斯(Gaius Sallustius Crispus,公元前86—前35年),以《卡提利纳阴谋》和《尤古尔塔战争》闻名于世,塔西佗称之为”罗马史第一人“。他的《罗马共和纪事》,与另外两部作品一起,共同构成他对罗马共和晚期政治状况的思考。



  译 者 简 介   

张培均,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古典学。



  “经典与解释”丛编简介   

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创设的“经典与解释”丛书,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界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丛书之一,自2002年开设以来,迄今已出版逾600种。



“经典与解释”丛书自觉继承商务印书馆创设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精神,为我国学界积累学术资源,尤其积极推动译介西方历代经典的绎读,以期源源不断的学子们能更好地认识西方历代经典。




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精选若干西方经典,联合商务印书馆共同推出“‘经典与解释’丛编”。本丛编着眼于配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发展,为这一百年学术大业添砖加瓦。




  “经典与解释”丛编近期书目   












































● 《奥古斯丁的解经学》

[古罗马]奥古斯丁 著   尹哲 编译

● 《驳无教养的犬儒》

[古罗马]尤利安、利巴尼乌斯 著  马勇 编译

● 《化学婚仪》

[德]安德里亚 著  史敏岳 译

● 《比希莫特:英国内战起因及阴谋和奸计史》

[英]霍布斯 著  王军伟 译

● 《特勒马科斯纪》

[法]费奈隆 著  吴雅凌 译

● 《论16世纪的英格兰政体》

[英]胡克 著  姚啸宇 译

● 《金镜:西羌国列王纪》

[德]维兰德 著  蒋佳 译

● 《作为悲剧的世界史:〈蒙特祖玛〉悲剧与史学笔记》

[德]斯宾格勒 著  温玉伟 编译

● 《东亚百年国际争夺》

[德]豪斯霍弗、福赫勒-豪克 著  何涛 编译

● 《罗马共和纪事

[古罗马]撒路斯提乌斯 著  张培均 译注




  延 伸 阅 读   


▲ 点击图片  购买图书

(书讯来源:“商务印书馆”微信公号)



   ● 张培均 | 乌托邦战争论
   ● 《罗马盛衰原因论》导读
   ● 西塞罗如何捍卫罗马共和国
   ●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经典与解释”丛编·商务印书馆(刘小枫 主编)
   ● 经典与解释·华夏 | 《莎士比亚的罗马:共和国与帝国》(张霄译)
   ● 新书上市 | 《普罗提诺〈九章集〉导论》(李博涵、杨怡静 等译)

   ● 新书推荐  | 《追忆施特劳斯:列奥·施特劳斯学生访谈录 》(张培均 编)

(编辑 | 肖炅焘)



关注我们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