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学研究

古典新人 | “做立足中国的古典学研究”





在人大踏上逐梦的征程


开启人生的无限可能


新学期,我们继续推出


把我的故事讲给你听”专栏


记录同学们的成长点滴


分享人大人的光阴故事


传递青年榜样的先锋力量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他深耕文化沃土,触摸历史脉络


他以中国学者之立场


坚守古典语言之翻译


他是顾枝鹰


2022年度


京东特等奖学金提名奖获得者


今天,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


倾听他和古典文明的故事



谈古说今,触摸古典学世界的大门



顾枝鹰与古典语言的初次相遇,要追溯到他的高中时期。在了解了一些相对零散的拉丁语、古希腊语知识后,他对古代文明的兴趣逐渐浓厚,希望能够更近距离地接触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脉络。古代文本无疑是一座思想的富矿,于是,为了直接阅读古典语言写成的原典,顾枝鹰在高中毕业后的暑假开始了拉丁语和古希腊语的自学。

古典学的神秘大门在顾枝鹰面前缓缓打开。他看到了那个尘封已久的迷人世界——诗人的歌、哲学家的思想、叙事家的史、哲人的逻格斯——这些都让顾枝鹰欣喜不已。于他而言,他一直探寻的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方法有了答案。随着他对古代事件、文学和思想的深入了解,他意识到现代人所关切的最根本的问题与古代人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古人思考生命的方式,为身处现代的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方式。


知行合一,踏上编译古书的道路


徜徉在古希腊罗马灿烂的文明中,顾枝鹰对辉煌瑰丽的人文科学、严谨先进的法律意识和独特包容的律法与历史观的兴趣不断浓郁,尤其是古希腊罗马语言文学,让他惊奇不已。本科时期阅读拉丁语《高卢战记》时,他使用已有的中译本作为参考,却发现了译文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自然而然地,本科三年级的他开始自己着手翻译《高卢战记》。也是从这时起,顾枝鹰坚定了长期投入古典学研究的想法。

2015年,顾枝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攻读古典学硕士学位。作为我国迄今唯一的本-硕-博三级建制的古典学专业,这一专业致力于打破文史哲三个学科的学科壁垒,创立一个综合性的古典教育模式,培养兼通中西之学的新时代栋梁之才。在这里,顾枝鹰遇到了循循善诱的恩师和志同道合的益友,他和古典文明研究中心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组建了一个团队,并在未来的几年中勠力同心,前后完成了汉语学界内首部全面、系统、详细的拉丁语和古希腊语语法工具书的编译


甘坐“冷板凳”,深耕古典语言之编译



《拉丁语语法新编》的翻译工作于2015年秋天展开,译本在2017年夏天出版;《剑桥古典希腊语语法》紧接其后,中译本在2021年夏天面世。翻译这两本工具书的工程量堪称巨大,但面对此前中文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空缺,顾枝鹰与团队成员们对中译本充满热情与期待,投入于历时长久的编译工作中。



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书错误的识别与勘误过程让他们印象深刻:排印问题、表述不当、引文错误、翻译不确……在这两本书的翻译过程中,团队发现了原书中的错误各二百余处。有一些错误甚至令团队哭笑不得,比如《剑桥古典希腊语语法》的“引文索引”甚至把阿里斯托芬某部剧作的“第7-8行”写成“第42223行”。在翻译《剑桥古典希腊语语法》时,顾枝鹰几乎每周都会给原作者写邮件,指出他们的错误。在通了将近一百封邮件后,原书的五位荷兰作者把顾枝鹰团队反馈的问题集中起来,以勘误表的形式作了订正。




在翻译工作中,顾枝鹰偶尔会遇到难以推进的阶段。有时他会选择先把问题放在一边,厘清头绪再继续;有时则会阅读更多的参考资料来汲取养分。而更多时候,团队的力量会帮助他渡过难关。在两部语法工具书的翻译过程中,顾枝鹰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承担了一部分翻译和校对工作,每一章的终稿都经过了至少两轮的逐字校对。




难以确定最佳的表达方式时,团队常常集思广益,在线下或微信群中展开讨论,从观点的碰撞中寻找出更合适的解法。他们的老师也为顾枝鹰的翻译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议,许多老师还提供了当时尚未发表的古希腊罗马典籍的中译未刊稿,为例句的翻译提供参考。部分章节译出初稿后,顾枝鹰还将其用作古典学实验班本科、硕士同学的读书会阅读材料——“对文本的讨论很能激发译者产生新的理解”,他这样描述这种可贵的交流。




两本书的翻译工作完成之后,顾枝鹰还自己完成了书籍的排版任务。古希腊文在相对陈旧的排版系统中会变成乱码,希腊文和中文混排时会出现字间距的问题,因此需要能读懂古典语言的人负责排版。顾枝鹰不仅耐心应对,而且乐在其中,将排版作为一种独特的解压方式。


学在人大,做立足中国的古典学研究



顾枝鹰曾在辅仁大学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学习过古典学课程。在他看来,辅仁大学的高阶拉丁语课程主要围绕基本语法展开,较少涉及对古典文本的义理解读;在得克萨斯大学旁听关于西塞罗的课程时,他发现课堂上的文本解读存在一些不严谨之处。无独有偶,国外对于古希腊罗马文献的翻译也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某个《图斯库路姆论辩集》英译本中,英译者在一个关键的句子里擅自加了“唯独”,而数年后的另一个英译本在很大程度上因袭了那个旧译本,甚至照抄了这句错误的译文。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民大学的古典学课程更加关注对文本的细心阅读。顾枝鹰与团队通过反复揣摩原文、广泛搜集阅读相关资料,挑战并指正了西方学者翻译中的不足之处,充分彰显了中国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展现了中国学界对西方古典文明成果的尊重与敬意。

在设计《拉丁语语法新编》的封面之时,顾枝鹰认为,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展古典学的学习和研究,他的学术生涯不可避免地浸润在“人大红”这一质朴而庄重的底色中基于此,他选用“人大红”作为自己主持编译的《拉丁语语法新编》的封面主色调。此外,于顾枝鹰而言,“人大红”更象征着中国文明的立场。作为中国学者,在钻研西方古典学的历程中,应基于中华文明的底色来考察和理解古希腊罗马语言文学,将古希腊罗马的精神世界与中国文明联系在一起,使得“美美与共”。也正是因为这一不同于国外学者的鲜明立场,顾枝鹰及其团队能够指出并更正西方学者的谬误。




心怀这抹深沉的“人大红”
顾枝鹰表示
“我将继续钻研古希腊罗马文学,
投入于立足中国文明的古典学研究之中。”




本期人物简介 



顾枝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2018级博士毕业生,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联合培养博士生,上海翻译家协会、国际西塞罗之友协会会员。译有凯撒《高卢战记》第一卷(2015)、《拉丁语语法新编》(2017)、《剑桥古典希腊语语法》(2021)和西塞罗《图斯库路姆论辩集》(2022)等。获得2022年度京东特等奖学金提名奖。




出品: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特别支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采编:中国人民大学阳光公益协会 叶铃 孟霖


设计: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工作通讯社 奕歆


责编:顾小白







● 顾枝鹰 | 西塞罗《图斯库路姆论辩集》书名发微
● 经典与解释·六点 | 西塞罗《图斯库路姆论辩集》(顾枝鹰译注)
● 好书推荐 | 《拉丁语语法新编》
● 《古典学研究》新刊 | 于璐:西塞罗论自然法和理性的限度

● “经典与解释”丛编·商务 | 《罗马共和纪事》(张培均 译注)




关注我们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