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分期与主权
——封建和世俗化观念如何支配时间政治
[美]凯瑟琳·戴维斯 著
《历史分期与主权》一书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探究封建法以及封建编史学问题,揭示“封建主义”的历史性形式中所蕴含的现代主权理论和某种社会契约理论;第二部分从世俗化问题切入,审视时代意识、时间政治与现代主权问题之间的复杂关联。
基于讨论,作者检讨了基于“中世纪”与“现代”之分的时代分期问题,论述了“封建主义”和世俗化问题对时间政治问题的支配性影响。作者由此表明,时代分期的时间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主权的时间;换言之,主权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时间性的模式。
索引
8世纪初,那位如今以可敬的比德(the Venerable Bede) 而闻名的诺森布里亚僧侣和学者,为拉丁语词tempus,即“时间”,提供了自己的词源说明。他像通常那样,以复数形式理解该词:“时间(times)取名于‘度量’。”(tempora igitur a “temperamento” nomen accipiunt.)
从“度量”一词的多种含义来看,它大体表达出了temperamentum一词的重要意义,该词源于动词tempero,即“有节制、划分、规定”。动词accipio[毫不费力地取得、收到、得到、接受]徘徊于主动态和被动态之间,由此也显示了这种词源关系的逻辑:被称为tempora[时间]是因为tempora从事节制、划分与规定。
争论的焦点集中于历史意识,并且遵循着这些思路:中世纪的人将所有的时间观念都服从于救赎的历史运动和最后审判的必然性,因而并没有真实的、富有意义的历史变化意识;历史在这种情况下已经被决定,“中世纪的”时间政治因而也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
本书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探究中世纪/宗教/封建与现代/世俗/资本主义(或“发达的”)这些庞大而僵化的观念体系,在面对所有对于目的论历史和阶段性(stage-oriented)历史的挑战时,为什么可以继续存在。它们有什么作用?是什么确立了中世纪/现代这种历史分期的划定原则?它致使何种问题变得模糊不清?当征服(subjugation)和法纪阙如(lawlessness)被贴上“封建”的标签而与中世纪相提并论时,并未受到质疑的政治预设是什么?当一种基督教的时间政治——比如比德的时间政治——被断定为非政治或前政治的东西时,兴起的是何种文化范式?要坦率地处理这些问题,就需要将中世纪/现代的划分与“封建的”和“世俗的”这种分类范畴放在一起来讨论,它们相互构成,前者则确保后者处于相应的位置。
不无讽刺的是,针对僵化的历史范式而提出的那些最具魄力和最知名的批评,通常是强化而非瓦解了这种历史分期。比如, 法比安(Johannes Fabian)在其著名的人类学评论《时间与他者》(Time and the Other)中就提出了这种如今很少会有人提出异议的主张:
▲ 法比安《时间与他者》
关于这种模式,我想提醒人们注意,法比安那种基于“神圣-世俗”之分的欧洲政治在时间上的推衍,与增泽知子所研究的那种地缘政治上的拓展之间,存在惊人的一致性。用增泽知子的话说:
我所说的历史分期并不是简单地绘制一条任意的时间脉络,而是一种概念化类别(conceptualizing categories)的复杂过程,这些类别被认定为具有同质性,而且是通过命名一种时代划分来进行回溯性的验证。
政治秩序的历史分期基础是本书关注的主要问题。法比安预设的神圣/世俗二分,长期以来一直是欧洲历史的常识,然而,在当今的世界政治和近些年的理论争论中,这种划分所预设的类别引发了暴力和争执。同样,作为一种时代概念,“封建的”中世纪不仅判定了经济观念和政治发展,而且也越来越多地充当了“民主政治”的反衬。
通过探究相关问题,中世纪研究者已经证明,中世纪/现代或中世纪/文艺复兴这样的划分所强加的同质性,不仅掩盖了“现代”特征在中世纪的存在和现代性中的“中世纪” 特征,同时也歪曲了医学、哲学等领域的历史,并且阻抑了女性和那些遭受种族迫害或宗教迫害的少数群体的历史。
对于这种历史分期所构成的概念性划分,从属者研究(subaltern studies)的学者查卡拉巴提(Dipesh Chakrabarty)就是一位长期的反对者,他通过某些突显出中世纪研究者和后殖民评论者的关注点有所重合的议题,表述了这一问题:“将某种事物或某类事物视为非现代或前现代的认定,是否一直以来不过是强势者的姿态?”我们该如何描述那些“生活实践时常挑战着我们在世俗与神圣、封建与资本主义、非理性与理性之间做出的‘现代’区分的人们”?
凯瑟琳•戴维斯,研究领域跨越古英语和中古英语文学、翻译理论、后殖民批评。近期专注于殖民主义历史和后殖民理论研究,考察“中世纪”与“现代”这一历史分期的形成过程与殖民统治的关联。著有《历史分期与主权》;与Nadia Altschul合编《后殖民世界的中世纪主义:欧洲之外的“中世纪”观念》(Medievalisms in the Postcolonial World: The Idea of “the Middle Ages” Outside Europe)。
此外,发表古英语文学及乔叟研究文章多篇,并有大量文章论及翻译理论和翻译史,著有《结构与翻译》一书。“早期中世纪研究论坛”的创办者之一。
▼
延伸阅读
《历史分期与主权》
▲ 点击图片 购买图书
● 新书上市丨《历史主义与民族精神》:赫尔德是启蒙主义者,还是反启蒙先驱?
● 书讯丨《恐惧与战栗》:基尔克果(又译:克尔凯郭尔)的“生命之书”
● 经典与解释:巴洛克戏剧丛编 | 《被弑的国王》(朱晨 译)
编辑 | 谢思思
关注我们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