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朗佩特((laurence lampert,1941—)
朗佩特(1941—)以尼采研究著称,直到《哲学如何成为苏格拉底式的》(2010 / 华夏出版社,2015)问世之前,他的著述的书名都没有离开过尼采。《哲学如何成为苏格拉底式的》转向了柏拉图,该书“导言”虽然谈的是贯穿全书的问题,即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如何成为苏格拉底的”,却以谈论尼采收尾。在该书“结语”部分,朗佩特几乎完全在谈尼采。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从尼采的视角来识读柏拉图,可以恰切地理解柏拉图吗?或者说,我们应该凭靠尼采的目光来识读柏拉图吗?朗佩特的要求不难理解,因为今人在思想上越长越矮,我们要理解古代高人,就得凭靠离我们较近的长得高的近人。不仅如此,这个长得高的近人还得有一个大抱负:致力于理解自身的文明思想传统及其面临的危机。否则,柏拉图与我们有何相干?朗佩特在早年的《尼采与现时代》一书中已经提出:尼采开创了一部新的西方哲学史——这意味着他开创了一种理解西方古代甚至历代哲人的眼光。朗佩特宣称,他的柏拉图研究属于尼采所开创的新哲学史的“开端部分”。他提出的问题是:“柏拉图何以是一位尼采意义上的真正哲人?”这个问题让人吃惊,因为尼采的眼光成了衡量古人柏拉图甚至“真正的哲人”苏格拉底的尺度。尼采的衡量尺度是,伟大的哲人们应该是“命令者和立法者”。然而,这一衡量尺度不恰恰来自柏拉图吗?朗佩特为何要而且公然敢倒过来说?为什么他不问:“尼采何以是一位柏拉图意义上的真正哲人?”朗佩特宣称,“对于一部尼采式的哲学史来说,施特劳斯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源泉”。这无异于告诉读者,他对尼采的理解来自施特劳斯——这让我们想起朗佩特早年的另一部专著《施特劳斯与尼采》。通过以施特劳斯的方式识读施特劳斯,《施特劳斯与尼采》揭示出施特劳斯与尼采的深隐渊源。朗佩特认识到尼采的双重言辞凭靠的是施特劳斯的眼力,尽管在《施特劳斯与尼采》的最后,朗佩特针对施特劳斯对尼采的批判为尼采做了辩护。
▲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
《哲学如何成为苏格拉底式的》出版三年之后,朗佩特在施特劳斯逝世四十周年之际出版了专著《施特劳斯的持久重要性》。这个书名意在强调,施特劳斯让朗佩特懂得,为何“柏拉图的苏格拉底让一位神看起来是一个超越于流变的存在者,一位道德法官”,让他得以识读柏拉图《王制》卷十中苏格拉底最后编造的命相神话与荷马的隐秘关联,能够让他“从几乎二千五百年后具有后见之明的位置回望”这样一种教诲。在柏拉图那里,尼采的所谓“大政治”是“一种为了哲学的政治”,即为了真正让哲学施行统治,必须让哲学披上宗教的外衣。苏格拉底-柏拉图都没有料到,他们凭靠显白教诲精心打造的这种“大政治”的结果是:宗教最终僭越了哲学的至高法权,并把自己的僭越当真了。尤其要命的是,宗教僭越哲学的法权在西方思想史上体现为哲学变成了宗教,这意味着哲学的自尽。尼采的使命因此是,如何让哲学和宗教各归其位。朗佩特算得上是诚实的尼采知音。能够做尼采的知音已经很难,成为知音后还要做到诚实就更难。毕竟,哲人彼此的相似性的确已经丧失了社会存在的基础。朗佩特并不是施特劳斯的亲炙弟子,但确如施特劳斯的亲炙弟子罗森所说,他比诸多施特劳斯的亲炙弟子都更好、更准确地理解了施特劳斯。最后必须提到,朗佩特还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他的著作虽然无不涉及艰深的哲学问题,却具有晓畅而又浅显的叙述风格——这是他的著作具有诱惑力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朗佩特的真正老师是柏拉图。
● 《尼采的使命:〈善恶的彼岸〉绎读》(2009年/2022年) ● 《尼采与现时代:解读培根、笛卡尔与尼采》(2009年/2023) ● 《尼采的教诲〈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解释一种》(2013年) ● 《哲学如何成为苏格拉底式的:柏拉图〈普罗塔戈拉〉〈卡尔米德〉以及〈王制〉绎读(2015年) ● 《哲学与哲学之诗:施特劳斯、柏拉图、尼采(中英双语本)(2021年)
Classici et Commentarii

朗佩特集
刘小枫 ◉ 主编

作为演说术的“修辞术”是古典政治哲学中最为重要的手段和问题之一。本书为施特劳斯1964年春季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的亚里士多德《修辞术》研讨课的授课记录,共十六讲。施特劳斯的疏解关注的是修辞术与政治哲学的关系,他格外看重在古典时期修辞术的意义,其核心问题就是:如果政治领域中的修辞术现象永远不会消失,那么,想要以现代的方式恢复或重建古典政治哲学,古典修辞术(古典演说和写作)的现代形态和功能应该是什么?本书试图全面把握施特劳斯的思想,却得到一些施特劳斯弟子的称赞,有人甚至认为,朗佩特对施特劳斯的理解胜于诸多施特劳斯弟子。问题不在于解释者是否是施特劳斯的弟子,而在于如何理解施特劳斯。朗佩特的方式是:按施特劳斯所教诲的如何理解思想史上的大思想家的方式来理解施特劳斯——要像施特劳斯理解自己那样理解施特劳斯。本书的写作方式就是施特劳斯式的:对一篇幅短小的文本作精细的识读和理解——通过理解施特劳斯对尼采的理解,把握施特劳斯思想的基本特征,并对施特劳斯一生中发表的主要论著作出解释。作者似乎并不完全认同施特劳斯的哲学立场,但他强调,无论如何首先得理解施特劳斯,而要理解施特劳斯,就必须像他理解自己那样理解他。
李致远 李小均 译
385页,2009年1月/382页,2022年8月
华夏出版社
尼采的《善恶的彼岸》可能是尼采写得最漂亮而非最深刻的书,也是尼采“亲手出版”而非未刊的遗著,也是其“价值重估”系列作品的起点。本书作者朗佩特是施特劳斯学派研究尼采的专家,在国内已有《尼采与施特劳斯》出版,影响深远。本书是他对尼采的名著《善恶的彼岸》的解读。《善恶的彼岸》明显分为哲学与政治/宗教两个部分——这正是致力复兴政治哲学的施特劳斯关心的问题。朗佩特借助施特劳斯的指引,逐章逐节解读尼采原文,带领我们穿越尼采用条条格言搭建而成的思想迷宫。

529页,2009年1月/552页,2023年3月这不是我们常见的哲学史著作,而是一部尼采式的现代哲学史。作者试图透过“第一位全面理解并超越现代的哲人”尼采的火眼金睛,观察现代思想的开端,即培根一笛卡尔主义与柏拉图传统相遇的时刻,由此展示,现代意识为何以及如何被现代思想奠基者们塑造出来。为了实现这个意图,作者并没有像通常的哲学史家那样,“历史地和批判地”阐述某些哲学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影响过程,而是在尼采(“伟大的思想就是伟大的事件”、“真正的哲人是命令者和立法者”和“以前的哲人都知道显白与隐微的区别”三个原则)的指导下,悉心解读三个文本:培根的《新大西岛》(1624)和《宣告一场圣战》(1623),笛卡尔的《方法谈》(1637);然后,他联系这些文本的基本问题,对勘尼采本人的两个文本:《论历史对生活的利与弊》(1873)和《快乐的科学》卷五 (1886)。作者之所以把这些文本放在一起阅读,理由很明显:这三位哲人背后无不隐藏着柏拉图的影子,他们与柏拉图之间的隐秘对话既塑造亦瓦解了“现时代”的基本意涵。第十三章 快乐的科学之二:超欧洲的欧洲哲学-宗教史第十四章 快乐的科学之三:超欧洲的政治或欧洲的反虚无主义

本书基于政治哲学的研究思路,对尼采的《扎拉斯特拉如是说》条分缕析,全面阐释,特别是以关于文体风格的细究独步于西方思想界。尼采的教诲就是哲学的教诲,即获得一个全面的、堪称正确的视角以观察世界以及人对世界的安排。《扎拉图斯特拉》并不好懂,非常艰深,里面的章节安排,遣词造句,角色变换等等,其中草蛇灰线,都一意模仿伟大的希腊史诗《奥德赛》和基督教的《新旧约全书》,所蕴含的文化密码,实在是探究无穷。尽管成书百年之后,《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依然晦涩、隐秘,朗佩特终究能一探究竟:尼采究竟意欲何为?天才身后有知,亦可宽慰。

哲学如何成为苏格拉底式的
——柏拉图《普罗塔戈拉》《卡尔米德》以及《王制》绎读
[美]朗佩特 著
戴晓光 彭磊 等译
柏拉图对话的戏剧时间安排描绘了苏格拉底思想的时间进展。《哲学如何成为苏格拉底式的》讨论了三篇柏拉图对话——《普罗塔戈拉》《卡尔米德》和《王制》。在《普罗塔戈拉》中,苏格拉底初登公共舞台,他在此前后的哲学探究有一种更加公开的政治意图。在《卡尔米德》和《王制》中,苏格拉底经历了长期的在外征战,重返已然改变的雅典城邦,学会了某种重要的东西,思想上发生了转变,他认识到自己要采取全新的方式来传达哲学、从根本上保护哲学。

[美]朗佩特 著
刘研 译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施特劳斯重新发现显白教诲”,主要谈施特劳斯对显白教诲的发现和运用。第二部分是“苏格拉底式的启蒙”,谈色诺芬和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并追溯其与荷马的关系。第三部分是“现代启蒙”,借助施特劳斯跨越40年的三篇文章,谈施特劳斯对现代启蒙的回应。第二和第三部分体现出,施特劳斯的重新发现显白教诲,使一种从荷马到尼采的新的哲学史具备了条件。施特劳斯的持久重要性在于,他重新发现了现代启蒙之前所有哲人践行的写作艺术,他推动产生的新的哲学史能够重获西方传统中那些伟大思想家和诗人的真正教导。具体来说,朗佩特认为施特劳斯以古非今的这一观点首先是一种修辞,相对而言施特劳斯在古今一流思想家那里发现的共同主题和方法更为重要。
第二章 接纳显白风格:《〈库萨里〉中的理性之法》/39第四章 苏格拉底,真的真男人:色诺芬的男学/127第六章 将哲学史回溯到荷马:伯纳德特眼中的《奥德赛》/180第七章 代表正统抨击启蒙:《哲学与律法》导论/219第八章 代表苏格拉底抨击启蒙:《什么是政治哲学?》/263第九章 推进启蒙:施特劳斯复原尼采的神学政治规划/312

哲学与哲学之诗
——施特劳斯、柏拉图、尼采(中英双语本)
[美]朗佩特 著
彭磊 编校 刘旭 吴一笛 译
418页,2018年8月
华夏出版社
应刘小枫教授之邀,朗佩特教授于2015年4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明研究中心做了六场讲座,本书即讲稿的结集。朗佩特教授的学术热忱一直围绕着尼采、施特劳斯和柏拉图,专注于细致解读三位大哲人的作品。这部讲稿基于六次讨论,两次讨论施特劳斯(Leo Strauss),两次讨论柏拉图,最后两次讨论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然而,六次讲座都关乎哲学和哲学之诗。换种说法,是讨论隐微教诲(esotericism)和显白教诲(exotericism),即哲人们践行的写作技艺。这部讲稿浓缩了朗佩特教授40年来沉思何谓哲学的心得,展现了他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且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一些话题在他之前的著作中出现过,但他做了精心裁剪和编排。朗佩特教授特别嘱托,本部讲稿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出版,不再单行英文版,因为是为中国读者写的,他的知音在中国。(编辑:刘若辰)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