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诺芬导读(1963)
内 容 简 介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
施特劳斯讲学录整理规划
英文版编者导言
英文编者说明
第一讲 导论
第二讲 《回忆苏格拉底》
第三讲 《治家者》一
第四讲 《治家者》二
第五讲 《治家者》三
第六讲 《希耶罗》
第七讲 《邦国财政》《雅典政制》
第八讲 《拉刻岱蒙政制》
第九讲 《居鲁士的教育》卷一
第十讲 《居鲁士的教育》卷二
第十一讲 《居鲁士的教育》卷三
第十二讲 《居鲁士的教育》卷四
第十三讲 《居鲁士的教育》卷五
第十四讲 《居鲁士的教育》卷六
第十五讲 《居鲁士的教育》卷七
第十六讲 《居鲁士的教育》卷八
内 文 试 读
第九讲 《居鲁士的教育》卷一(节选)
有两种观点:第一种,即狭隘的观点,现代的观点,为了阻止谋杀、偷窃等等,还有阻止破门入户;另一种,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变得更好。波斯人与斯巴达人一样,采纳的是广义的观点,这实际上导致的结果是,正如你看上去所理解的那样,言论自由受损。如果你想教育人们通往德性,你就不能允许各种各样的言论存在。这应该被称为放肆(license),而你们称之为言论自由。
即便是今日,我依旧相信,某些美国的组织看上去所理解的那种意义上的不受限制的言论自由并不存在。色诺芬非常熟悉的古代立场中有一个难题,他用一个例子表明了这个难题。有一种事物,就其性质而言,是不可强加于人的,但波斯法律将其强加于人。你提到了这种东西,但没有加以细说。
学生:感恩之情。
施特劳斯:你怎么能够把感恩之情强加于人呢?就在你强加于人的那一刻,它就不再是感恩之情。非常简单。感恩之情就是不可强加于人的东西。你能够用法律来强迫一个人做某些事,如果有另外一个人依权利对他提出要求的话。这些是法律上的欠债(legal debts),而不再是感恩之情。感恩之情从来都无法强加于人。
作 者 简 介
延伸阅读
《苏格拉底与居鲁士》
▲ 点击图片 购买图书
● 古典·学人|戴晓光:色诺芬《居鲁士的教育》中的君主灵魂塑造
● 色诺芬的哲人之旅
编辑|蒋兰
关注我们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