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学研究

经典与解释·华夏|施特劳斯《苏格拉底与居鲁士——色诺芬导读(1963)》(高挪英、杨志城 译)


苏格拉底与居鲁士

——色诺芬导读(1963)


[美]施特劳斯 讲疏
[美]纳顿 整理
高挪英 杨志城 译
701页,158.00元,2024年1月
华夏出版社
(丛书:经典与解释·施特劳斯讲学录)




内 容 简 介

本书内容是施特劳斯在芝加哥大学政治科学系所讲授的关于色诺芬的课程,经课堂录音转抄稿整理编订而来。

全书共含十六讲,第一讲为课程导引,施特劳斯提出并解答了两个问题:第一,我们为什么要转向色诺芬?第二,我们应该如何阅读色诺芬?

第二讲的对象是《回忆苏格拉底》,第三至五讲是《治家者》,第六讲转入《希耶罗》,第七讲是《邦国财政》和《雅典政制》,第八讲是《拉刻岱蒙政制》,第九至十六讲是大部头作品《居鲁士的教育》。课程始于色诺芬笔下的哲人苏格拉底,终于波斯帝王居鲁士,由哲学至政治,由理论至实践,体现出施特劳斯对政治哲人色诺芬旨趣的理解。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




施特劳斯讲学录整理规划


英文版编者导言


英文编者说明


第一讲 导论 


第二讲 《回忆苏格拉底》


第三讲 《治家者》一 


第四讲 《治家者》二 


第五讲 《治家者》三


第六讲 《希耶罗》


第七讲 《邦国财政》《雅典政制》


第八讲 《拉刻岱蒙政制》


第九讲 《居鲁士的教育》卷一 


第十讲 《居鲁士的教育》卷二


第十一讲 《居鲁士的教育》卷三


第十二讲 《居鲁士的教育》卷四


第十三讲 《居鲁士的教育》卷五 


第十四讲 《居鲁士的教育》卷六


第十五讲 《居鲁士的教育》卷七


第十六讲 《居鲁士的教育》卷八



内 文 试 读

第九讲 《居鲁士的教育》卷一(节选)



 施特劳斯(Leo Strauss,1899―1973)


施特劳斯:这是一次非常热情洋溢又明晰的发言,本次课以阅读学生的一篇论文开始,该论文没有收录进来。

你提出的许多论点都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你从书名问题出发,这是正确的做法。“居鲁士的教育”当然是个奇怪的标题。居鲁士的教育在卷一末尾就结束了。为了在恰当的基础上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考虑其他标题。色诺芬并非只有一次这样取标题。

在《上行记》中,卷一记述了居鲁士的上行,可能还有卷二的部分内容,余篇则都在讲希腊军在色诺芬的带领下开始下行。《回忆》并没有告诉我们,它们是关于苏格拉底的回忆,它们是色诺芬的回忆。


当然,关于《回忆》的标题,我们很容易理解。色诺芬真正的回忆(the recollections),是那些与苏格拉底有关的回忆,而不是关于他随同小居鲁士征战的回忆。“居鲁士的教育”这个题目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是有意义的,如你所讲,居鲁士的教育一直在进行。持续不断的教育。


 色诺芬(Xenophon,约前430—约前355或前354)

另外,我们也可以说,题目中的属格也可能是宾语属格(objective genitive),不仅仅是主语属格(subjective genitive),指的是由居鲁士强加的教育,而不单单是居鲁士接受的教育。这一点你也看到了。你注意到一些与《拉刻岱蒙政制》的相似之处。你观察到他在《居鲁士的教育》中对女人保持沉默,而《拉刻岱蒙政制》以女人来开篇。让我们绝不要忘记《治家者》的第一个论题就是女人。可是,我们在《居鲁士的教育》第一卷中找不到与此相似之处吗?居鲁士与他的父母有两场对话,一次是与他母亲(见卷一第三章),一次是与他父亲(见卷一第六章)。哪一次在先?

学生:与他母亲。

施特劳斯:所以,你知道的某个东西提醒你想起那一点来了。好的。你也让我们想起上次探讨过的一个问题,即立法,法律的目的是什么?



有两种观点:第一种,即狭隘的观点,现代的观点,为了阻止谋杀、偷窃等等,还有阻止破门入户;另一种,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变得更好。波斯人与斯巴达人一样,采纳的是广义的观点,这实际上导致的结果是,正如你看上去所理解的那样,言论自由受损。如果你想教育人们通往德性,你就不能允许各种各样的言论存在。这应该被称为放肆(license),而你们称之为言论自由。




即便是今日,我依旧相信,某些美国的组织看上去所理解的那种意义上的不受限制的言论自由并不存在。色诺芬非常熟悉的古代立场中有一个难题,他用一个例子表明了这个难题。有一种事物,就其性质而言,是不可强加于人的,但波斯法律将其强加于人。你提到了这种东西,但没有加以细说。




学生:感恩之情。



施特劳斯:你怎么能够把感恩之情强加于人呢?就在你强加于人的那一刻,它就不再是感恩之情。非常简单。感恩之情就是不可强加于人的东西。你能够用法律来强迫一个人做某些事,如果有另外一个人依权利对他提出要求的话。这些是法律上的欠债(legal debts),而不再是感恩之情。感恩之情从来都无法强加于人。



 居鲁士大帝


还有,关于军事技艺,你说的当然对,军事技艺绝不限于战术。《回忆》卷三第一章也用简单得多的方式表明了这一点,苏格拉底在那里向一个年轻人解释,这个年轻人去一名教授军事技艺的教师那里学习,但只学了战术。战术只是军事技艺的一个组成部分。顺便说一下,《居鲁士的教育》作为军事技艺的经典之作,享有很高的声誉。我只是从别人的引用中得知这一点的,但古代与现代那些最伟大的统帅都把它当作真正的教科书,例如,古罗马的斯基皮奥(Scipio),还有十七世纪的阿道尔夫(Gustavus Adolphus),十七世纪早期的瑞典将领。据说他是现代军事技艺之父。

最后一点,我上次没提到,是刑罚方面的法律问题。这是一个色诺芬的专属笑话,我不记得具体的文本位置了,但它出现在某个地方。法律的问题非常清楚地呈现在刑罚方面的法律中。刑罚方面的法律规定了什么呢?一个干了这件或那件事情的人,将受到怎样怎样的惩罚。是吧?将受到如此这般的惩罚。嗯,这个述谓必然正确吗?为了使这个述谓正确,你必须加上一个条件从句,即如果这个人被逮住了。可是,这么一加,你就面对了事实,你就嘲弄了刑罚方面的法律。你还向人们展示了如何能够逃避刑罚。色诺芬提到了这一点。色诺芬在某个地方说过。

现在让我们转向文本……


作 者 简 介





施特劳斯(Leo Strauss,1899―1973),犹太裔美国人,20世纪著名的政治哲人,芝加哥大学政治系教授,曾获芝加哥大学“杰出贡献教授”、联邦德国政府“大十字勋章”等荣誉。施特劳斯关心的核心问题是:西方文明危机的根本原因何在?他不仅以自己的学述对这个老问题作出了超逾前人的深刻解答,而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方略,即重新学习古典政治哲学作品。这一点深刻影响了西方文教和西方学界的未来走向。




延伸阅读








《苏格拉底与居鲁士》






 点击图片 购买图书













● 古典·学人|戴晓光:色诺芬《居鲁士的教育》中的君主灵魂塑造


● 杨志城 | 何为居鲁士的教育


● 高挪英 | 色诺芬《阿格西劳斯颂》中的“勇敢”


● 色诺芬《会饮》中的苏格拉底政治哲学


● 色诺芬的哲人之旅


●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色诺芬注疏集(刘小枫、甘阳主编)

编辑|蒋兰


关注我们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