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学研究

阅读柏拉图·华夏丨《帕默尼德》(曹聪 译)


帕默尼德


[古希腊]柏拉图 著


曹聪 译


184页,48.00元,2024年3月


华夏出版社


(丛书:经典与解释·柏拉图读本)





内容简介


《帕默尼德》(中译又作《巴门尼德》《巴曼尼德斯篇》)的副标题是“或论形相:逻各斯的”,涉及大量思辨玄言:诸如有、无,是、非,此、彼,同、异,思、言、在等,故而在柏拉图作品集中尤其显得晦涩难解,但也最吸引游心绝冥之境的哲学心性,是形而上学的根源性著作。柏拉图用其一贯的戏剧形式展开探幽之路,由显至隐,彰显了人类有限之知与无极之知的张力。

本篇对话包括一个引子和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的主体是两轮哲学问对,先后为苏格拉底问芝诺、帕默尼德问苏格拉底,穷究终极本原。第二部分是帕默尼德主导的辩证术演示,八组论证蔚为大观,散漫无稽,难以寻迹。

本书是《帕默尼德》的中篇注释本,收入“阅读柏拉图”系列。译者依据伯内特的希腊文校勘本译出本文,同时参考多种注疏本和译本,为原文添加注释以疏通文意,指示论证要隘,同时划分章节,添加章节标题,在每章首尾置“题解”和“附释”,使论证脉络清晰可见。


 柏拉图(Plato,约前427—前347)





目录



编译说明 




场景一  异邦客人的爱智之旅 


场景二  宗教庆典与哲人聚谈 




第一场  少年苏格拉底的挑战 


             一与多的喜剧 


             “形相论”首次登场 




第二场  帕默尼德的循循善诱 


             形相与秩序 


             时日喻与帆布喻 


             分与合的难题 


             第三人论证之一 


             形相作为思 


             第三人论证之二 


             认识论困境 


             统治与知识 




第三场  爱智者问教帕默尼德 


             哲学的可能性 


             少数人的爱欲 




第四场  帕默尼德的论证沧海 


             假设一:“一是一” 


             假设二:存在的一 


             刹那:无何有之乡 


             假设三:他者之自然与形相 


             假设四:与一分离的他者 


             假设五:非存在与意见 


             假设六:作为“无”的不存在 


             假设七:一是梦影 


             假设八:关于一与多的意见 


内文试读

  编译说明  


▲ 帕默尼德



 《帕默尼德》(中译又作《巴门尼德》《巴曼尼德斯篇》)的副标题是“或论形相:逻各斯的”,涉及大量思辨玄言:诸如有、无,是、非,此、彼,同、异,思、言、在等,故而在柏拉图作品集中尤其显得晦涩难解,但也最吸引游心绝冥之境的哲学心性。

《帕默尼德》的主题即形而上学之根本。柏拉图用其一贯的戏剧形式展开由显之隐的探幽之路,彰显人类有限之知与无极之知的张力。

本篇对话包括一个引子和两个主要部分。引子藉戏剧元素喻示青年苏格拉底临在于“苏格拉底转向”的关键时刻,一种超越此前诸家学问的新哲学蓄势待发。第一部分(127b-137b)的主要人物是苏格拉底、芝诺和帕默尼德,主题是形相。第二部分(137c-166c)是帕默尼德与亚里士多德配合,向苏格拉底演示辩证术。


▲ 芝诺(Zeno,约前495-约前430



第一部分的主体是两轮哲学问对——先后为苏格拉底问芝诺、帕默尼德问苏格拉底。究其根本,两轮问对都是对穷理极妙之困的呈现。柏拉图借帕默尼德之口传达出深刻的哲学洞见:终极本原是否存在、如何存在、能否认识等问题必将永无定论(135a)。他还提出一个直抵形而上学临界点的问题:若幽微处即为深渊,哲学何为(135c)?帕默尼德之问正是“第二次启航”之契机。

此问为开端而非终点:尽管两轮问对切中包括形相论在内的各派形而上学之共同困境,但止步于深殇之渊的边界,未曾坠入虚无。尤为重要的是帕默尼德对青年苏格拉底初衷的肯定,他赞美这个志向美好而神圣(135d)。苏格拉底探究好秩序的志向一以贯之:这在本篇中体现为“形相”的初次登场即具有强烈的价值取向(130a-d、135c),《斐多》中临终前的苏格拉底仍矢志不移,令人动容。

帕默尼德启发青年苏格拉底认识到人类的思与言面对超越性存在时的有限性,但未止步于此。他还教导苏格拉底认识到,无逻各斯即无哲学。《智术师》明确表达过这个洞见(260a)。柏拉图没有选择让苏格拉底直达忘言之境,这意味着,在他心中,哲学是一种属人的爱智活动,尽管这种活动趋近神圣,但依旧是属人的,因而也是有限的,需要凭靠人类的逻各斯。然而,人类的逻各斯不止一种,“第二次启航”必须考虑何种逻各斯更好?

在此篇对话中,帕默尼德传授给青年苏格拉底名为“辩证术”的特殊逻各斯,其本义是日常意义的交谈或对话,柏拉图将其引申为具有丰富含义的哲学术语。




▲ 苏格拉底(Socrates,约前470-约前399




第一重含义源自芝诺,特指一种逻辑工具,即借助形相完成划分与结合。后世一脉研习者引此为本篇要旨,主张逻辑训练者有之,主张智术玩笑者亦有之。

第二重含义关乎柏拉图对“真”的看法:《斐德若》提醒人们注意书写在表达真理方面的限度,警惕言、思、在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极易引发著述和学说的僵化;与之相比,辩证术是对话之中的思想运动,而非无可置疑的真理定见(274b以下)。就此而论,与之相关的“形相论”就不该被视为柏拉图的真理学说,这也正是柏拉图写作对话的哲学理由。后世视本篇为柏拉图“真理学说”者忽略了柏拉图本人的提醒。

第三重含义呼应了苏格拉底一以贯之的神圣意图。辩证术的目的不再是赢得论辩,而是教育灵魂。正如柏拉图在《斐德若》中说,“用辩证术的技艺拽住一颗合宜的灵魂来种植”比书写更加严肃而美好(276e-277a),《王制》也将辩证术置于牵引灵魂之眼摆脱泥沼向上飞升的关键位置(533c-d)。对苏格拉底式哲学而言,教育灵魂是比著书立说更加严肃、更加迫切的要务,而辩证术正堪此重任。


▲ 苏格拉底教导青年




第二部分是帕默尼德主导的辩证术演示,八组论证浩然大观、散漫无稽,难以寻迹。两两相对的论证在一与多、是与非、真实与影像之间交错往复,得出迥然相异的结论。帕默尼德称这部分为“论证的沧海”,若想步入幽冥而不至沉溺,需借助柏拉图本人的指点。

由其他形而上学主题对话可知,“辩证术”与“形相”是柏拉图应对前苏格拉底“存在之战”的利器,闪现于八组论证间的诸家学说是理解此部分可借助的点点星光,不可被认作真理之光。故不应脱离整体,仅凭蛛丝马迹臆测柏拉图持数本原论、一元论等本原论。

第七组假设与众不同,不是逻辑推论,而是文学比喻,外在形式本身即折射出它试图传递给我们的洞见。它用“梦喻”和“阴影画喻”( 164d,165b、d)传达出八组论证共同指向的最核心的洞见:人类经验到的许多个具体的一可被理解,隐约其后的超越性“一”或“存在”则无法被人类感知和认识,也不可言说。人类自以为把握到的“一”类似于梦中瞬息,藏身于人类灵魂,而非外在于人的自在实体。但“一”又的确必不可少,否则一切对人来说就只能是无从把握的破碎现象,转瞬即逝的现象也无法为人提供坚实的生存大地。诸家存在论都是真理的相似者和影像,而非真理本身,所谓“形相论”当然亦同此理。


▲ 柏拉图“影像说”



八组论证最终抵达一个未定之论(166c2-5),而非肯定性本体论,这恰是柏拉图本人与后世缘木求鱼者的决定性区分。

本书对《帕默尼德》的注疏注重疏通文意,指示论证要隘。为便于研读,译者划分了章节并加了章节标题。历史上最著名的注疏是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克洛斯的《帕默尼德评注》,该注疏对西方哲学传统影响深远,具有思想史意义。施特劳斯的亲炙弟子伯纳德特曾撰文讨论《帕默尼德》。经朗佩特教授指点,伯文对译者也多有启发。每章的“题解”和“附释”中融汇了这两种疏解。


▲ 《帕默尼德》实拍



译文依据伯内特(Burnet)校勘的希腊文本译出,另参考如下几个英译本:Sayre译本、Whitaker译本、Allen译本、Scolnicov译本、Conford译本、Ryan&Gill译本,本稿中的注释主要采自这些译本。

其他主要参考文献还有:米勒,《灵魂的转向:柏拉图的〈帕默尼德〉》,曹聪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Laurence Lampert, “Reading Bernadete: A New Parmenides”, Interpretation, vol.44, 2018, spri.; Mehmet Tabak, Plato’s Parmenides Reconsidered, Palgrave Macmillan, 2015; Kenneth M. Sayre, Plato’s Late Ontology, Parmenides Publishing, 2005; Seth Benardete, The Archaeology of the Soul: Platonic Readings of Ancient Poetry and Philosophy, St. Augustine’s Press, 2012。



曹  聪


2013年初稿


2018年第二稿


2020年第三稿


译者简介


曹聪,陕西西安人,中山大学哲学博士,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希腊哲学、政治哲学和中西比较古典学研究,著有《蒙以养正:哲学与青年教育》(2021)一部,译有柏拉图的《帕默尼德》(2024),劳伦斯·朗佩特的《苏格拉底如何成为苏格拉底》(2023),列奥·施特劳斯的《卢梭导读》(2022)、《哲人的自然与道德:尼采〈善恶的彼岸〉讲疏》(2017)等共计13部译著(含合译),在《世界哲学》《现代哲学》《古典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先后主持两项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柏拉图《巴门尼德》翻译与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柏拉图《政治家》译注与研究”。



延伸阅读



“柏拉图读本”已出书目









(书讯来源:“经典与解释”公众号)






   


  ● 柏拉图《王制》与哲人下降到洞穴


  ● 肖有志|斐德若的爱欲与城邦


  ● 阅读柏拉图•华夏丨《希琵阿斯》(王江涛译注)


  ●  “柏拉图读本” 系列出新 | 《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的申辩》


  ● 施特劳斯讲学录 | 《追求高贵的修辞术 ——柏拉图〈高尔吉亚〉讲疏(1957)》(王江涛 译)


  ● 新书推荐 | 《神性与人性:柏拉图〈斐德若〉研究》(樊黎著)

编辑 | 蒋兰






关注我们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