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首页
本所概况
理论学习
信息公告
热点关注
本所刊物
学术动态
微信公号
首页
>
微信公号
>
古典学研究
微信公号
外国文学评论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世界文学WorldLiterature
古典学研究
德语文学研究
冯至讲坛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分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外国语学院
古典学研究
导航|西学古典文章索引
导
航
|
西学古典
文
章
索
引
[
更
新
于
2
0
24
-04
-30
]
2024年度
新刊|王玉峰:苏格拉底“第二次起航”中的“灵魂不朽”
读·思|关于洛克式的自然法理论方案
曼斯菲尔德|如何理解《思索马基雅维利》
优秀习作|许越:试析马基雅维利教诲的双重性
时霄|“虔诚的欺骗”与英格兰的保守启蒙
《曼陀罗》中的隐喻
颜荻|三个埃勒克特拉:古希腊悲剧中的竞赛与神话演绎
优秀习作|刘靖凡:马基雅维利的善的运动
维兰德的古希腊拟剧《赫拉克勒斯的抉择》首次汉译
新刊|卢白羽:莱辛与古希腊肃剧——评吉斯贝特·特内顿《莱辛的悲剧》
新刊|岳圣豪:通往重归自然哲学之路——评查尔斯·卡恩《柏拉图与后苏格拉底对话》
新刊|朱振宇:《神曲·天国篇》第一歌中的变形记
钟碧莉|彼特拉克的月桂树与毕达哥拉斯的字母
新刊|顾枝鹰:阅读西塞罗与西塞罗对荷马的阅读
新刊|周小龙:理智在混合生活中的作用——评多萝西娅·弗雷德的《斐勒布》译疏
新刊|丁耘:亚里士多德"被动努斯"说发微
新刊|德尔斐神庙箴言(朱镭博 译)
新刊|金方廷:柏拉图《会饮》中阿里斯托芬的规训自然
新刊|隋昕:品达《涅嵋凯歌》中的美德与政制
思·读|洛克思想中的自然和幸福
2023年度
观·读|莎翁历史剧中的现代与审慎
正义之诗:赫西俄德与古希腊法律的起源
观·读 | 荷马史诗中的错误和道德过失
新刊 | 魏子扬:《叙事模糊性》对早期浮士德素材的研究
新刊 | 陈湛:评维摩斯的《死海古卷》
观·读 | 荷马如何结构《奥德赛》?
新刊│程茜雯:阿里斯托芬和他的弟子路吉阿诺斯
拱玉书 |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洪水故事
新刊 | 李贺:潘神的祈祷
论荷马史诗的并置:荷马批评的新途径
新刊 | 李亭慧:意志的分殊——博施《尘世乐园》释义
“在诸神的眼中,劳作没有过错”
新刊 | 诗人笔下的家庭与城邦
新刊 | 王瑞雪:《地母节妇女》中的《忒勒福斯》
新刊 | 章丹晨:重思阿里斯托芬《蛙》的诗人之争
《古典学研究》新刊 | 叶然:云中的阿里斯托芬
荷马史诗的道德本质
《古典学研究》新刊 | 胡镓:阿里斯托芬的《鸟》与自由的新神话
赫西俄德的“原始思想”
巴洛克戏剧研究系列 | 格吕菲乌斯的悲剧《查理·斯图亚特》
万昊 | 无人相助的苏格拉底
奥古斯丁的历史书写和历史意识
董波 | 《伊利亚特》中的波吕达马斯
中西文明互鉴 | 温静:古埃及艺术中的哀悼者形象及其宗教意义
中西文明互鉴 | 熊宸:“神之子”与和睦帝国理想——从亚历山大到奥古斯都
中西文明互鉴 | 颜荻:潘多拉与倒转的天人——赫西俄德世界中的神人秩序
思考亚里士多德笔下的苏格拉底
狄多的悲剧
柏拉图《王制》与哲人下降到洞穴
远读 | 刘小枫:古典学家眼中的柏拉图与荷马
程巍 | 伦敦蝴蝶与帝国鹰:从达西到罗切斯特
高妙的教化者:《道德书简》的风格
城邦与灵魂
《理想国》中城邦与灵魂的类比
颜荻 | 美杜莎形象演变的神话逻辑
旧文新读 | 格劳秀斯论伦理与战争
旧文新读 | 自然权利理论与政治中的柏拉图主义
纪念莫里哀诞辰400周年 | 莫里哀与国家转型时期的法兰西
《国外文学》新刊 | 刘小枫:启蒙文学的内在理路——从斯宾诺莎到萨德
《古典学研究》新刊 | 郁迪:利维坦的“温情”与济贫问题
李斌杰丨拉博埃蒂的呐喊
《古典学研究》新刊 | 张立立:《泰阿泰德》中的苏格拉底“跑题”
《古典学研究》新刊 | 许越:柏拉图《会饮》中的阿里斯托芬爱欲颂辞绎读
2022 年度
《古典学研究》新刊 | 于璐:西塞罗论自然法和理性的限度
新刊 | 程志敏 : 再论古典自然法
巨人与侏儒:《格列佛游记》述略(秦露译)
刘振 | 古代雅典城邦宗教与民主政制
柏拉图的立法乌托邦
《蒂迈欧》 中的偏执与哲学活动
林志猛 | 柏拉图智慧论中的辩证意涵
张培均 | 乌托邦战争论
笛卡尔思想的中心含混
程志敏 | 赫西俄德笔下作为秩序的themis
肖京 | 遏制对日常生活的形而上学反叛
《江汉论坛》新刊 | 刘小枫:狄德罗与“自由思想者”文学
《爱弥儿》的五幅版画
谢清露 | 非社会的社会契约
陈奇佳 | 我们可能一直弄错了“悲剧”的定义
“瞧,这只忒拜雄鹰 ” | 品达和他的凯歌(罗朗译)
赵宇飞 | 卢梭思想中的amour-propre——堕落之路与两条救赎之路
吴增定 | 私有财产、自我意识与自由——试析卢梭对于资产者的批判
刘小枫 | 青年尼采论“骗人的光彩”
丁耘 | 论心性:道体学气论导言(完整版)
李猛 | 分裂之家的友谊:柏拉图《法律篇》中的共同体
笛卡尔灵魂论中的“自然教诲”
陈建洪 | 鲁滨孙反对克鲁索
卢白羽 | 古今之争与德国早期浪漫派对文学现代性的理解
罗峰 | 自爱与慷慨:欧里庇得斯《阿尔刻斯提斯》中的道德困境
重读古典学前辈 | 杨宪益 :《奥德修纪》中译本序
读•思 | 希腊与罗马的教育理念何以伟大
甘芳萌 | 舒曼《诗人之恋》第一首“在美丽的五月”的调性密码
希腊悲剧能服从“一刀切”的解释倾向吗?
柳孟盛 | 哲学与修辞学之争
颜荻 | 欧里庇得斯《伊翁》中的公民身份问题
龙卓婷 | 宗法正义与城邦正义
陈斯一 | 《安提戈涅》中的自然与习俗
何祥迪 | 海伦的罪与罚
万昊 | 智术师教诲中的死亡与谎言
黑格尔思想中的战争与资产阶级化
“尽管我们很忧伤,还是把忧伤藏在心中吧” | 阿基琉斯传说中的血气、正义和制怒
诵诗 | 炼金术诗《论哲人石之原初物质》
诗人笔下的罗马
温玉伟 | 《青年维特之欢愉》与生命中的或然性
《埃涅阿斯纪》与罗马的建构
首发 | 章永乐 :伍廷芳与二十世纪初美国“门罗主义”的再定位
彭磊 | 《回忆苏格拉底》中的“朋友”
翻译与哲学:以阿维罗伊注疏为例
自由主义者如何挑起论战
《爱弥儿》的五幅版画
2021 年度
莎士比亚与光荣政治
该如何理解瓦格纳?
亚里士多德论尺度、正中和德行
选读 | 卢梭《论科学和文艺》[笺注本]
刘振 | 卡尔·波普尔与苏格拉底式理性主义
谷裕 | 歌德《浮士德》中的战争形式与战争伦理
首发 | 刘小枫 :克劳塞维茨的神话抑或现实(节选)
黄薇薇 译笺 | 阿里斯托芬《财神》之“好人应该交好运”
颜荻 | 《僭主俄狄浦斯》中的诗歌与哲学之争
熊宸 | 十九世纪罗马“帝国主义”问题在西方学术界的缘起与发展
杨志城 | 何为居鲁士的教育
曹聪 | 《巴门尼德》与前苏格拉底的“存在之战”
叶然 | 尼采论爱情作为悲剧激情
王江涛 | 柏拉图《普罗塔戈拉》“启蒙神话”绎读
高挪英 | 《斯巴达政制》中的女童教育和婚姻法
娄林 | 亚里士多德论政制维持
肖有志 | 哈姆雷特的智慧
潘亦婷 | 《奥德赛》中的daimōn
王焕生 | 我这样理解《奥德赛》
张缨 | 《约伯记》序幕的修辞
时霄 | 蒲柏早期诗歌中的宗教议题
克劳塞维茨论情报
色诺芬的哲人之旅
《论古人的智慧》解析
访谈章永乐 | 从“帝国之眼”到疆界之辨
冈比瑟斯与居鲁士论正义
哲学如何变得更为普遍且造福于人民
韩潮 | 古典的歧途:关于《尼采与布克哈特》
张巍卓 | 一位社会学家的文艺复兴:评《尼采与布克哈特》
《居鲁士劝学录》中的爱欲与政治
写作政治学:伊索克拉底的哲学修辞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结构
希伯来圣经对政治哲学的挑战
斯宾格勒与古典时代的启示
李广益 | 铁血天国:《乌托邦》的战争逻辑及其历史意涵
柏拉图《王制》中的血气与哲学
娄林 | 论施米特《大地的法》中的“占取”概念
旧文新刊 | 方豪:拉丁文传入中国考
马基雅维利《曼陀罗》中的卢克蕾佳
尼采哀悼阿莉亚德妮
格劳秀斯论世界秩序
瞧!《公民大会妇女》中的乌托邦表演
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喜剧战胜悲剧 ——《冬季的故事》绎读
王承教 | 维吉尔的金枝
谁是“创作音乐的苏格拉底”——读《悲剧的诞生》
张志扬 | 宗旨维鉴:《知其白守其黑:西方历史的白与黑》跋
方旭 | 正义战争学说与现代国际法秩序演变
《亨利四世》:哈利王子的教育问题
但丁阅读入门
《埃涅阿斯纪》卷六中的结构与欲望
贺晴川 | 从家庭到城邦的政治教育——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动物”之谜
现代国际法的古典渊源——格劳秀斯与塞尔登
2020 年度
文晗 | 1525年德国农民战争与近代政治革命
冯庆 |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哲学友爱
胡镓 | 公民教育的“轻”与“重”
刘小枫 | 卢梭的敌友划分
张缨 | 考验、全知与神意
姚啸宇 | 霍布斯对政治秩序根基的重构
《论共和国》中的“学而优则仕”
霍布斯的“非亚里士多德”政治修辞学
何谓“凭可靠的慎虑来操持一个人的全部事务”(刘锋 译)
致康德
《凯撒传》中的道德选择
色诺芬的领导观中的虔敬
哲学的内传与外传(黄瑞成 译)
颜荻 | 《酒神的伴侣》对“酒神入侵希腊”事件的文学解释
徐戬 | 形上之道与文质之辨 ——评刘小枫的《海德格尔与中国》
黑格尔对世界主义的反驳
“要记住准备火焰,让火焰熊熊燃烧” ——《伊利亚特》(卷4-8)中的战争劝谕解析
成官泯 | 柏拉图阅读中的几个问题(下)
成官泯 | 柏拉图阅读中的几个问题(上)
骑上公牛跨越地中海——从众多“欧罗巴”角色到一个地理实体
赵晓力 | 国家的画像:霍布斯《利维坦》题图的意图
王焕生 | 漫谈西塞罗的《论共和国》
姚云帆 | “好人”论——昆体良对西塞罗演说家德性要求的修正
宙斯之子: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
高挪英 | 色诺芬《阿格西劳斯颂》中的“勇敢”
田立年 | 尼采论“好战争”
刘振 | 《偶像的黄昏》与尼采的意图
吴雅凌 | 圣史与肃剧:拉辛的《亚他利雅》
刘小枫 | 尼采、布克哈特与人文教育的后现代困境
黄薇薇 | 伯纳德特如何解读《奥德赛》
李睿 | 《尼伯龙人之歌》与《伊利亚特》
董成龙 | 内战时刻与举国节庆——林肯与作为政治宗教的感恩节
贾冬阳 | “古今之争”与“古今一义”
陈明珠 | 亚里士多德《诗术》中的荷马
何博超 | 荷马的灵魂与死亡
李向利 | 苏格拉底与塞壬传说
曹聪 | 《巴门尼德》与柏拉图式辩证术
刘训练 | 马基雅维利对“四主德”的解构与重构
荷马史诗里的荣誉与友谊
吴功青 | 婚姻、家庭与社会——评孙帅《自然与团契》
一场十九世纪“西方的疾病”
刘小枫 | 《爱弥儿》的读者是谁?
高瑾 | 《当你老了》与爱的逃离
“罗斯莫,我已经丧失了行动的能力”
卢梭、马基雅维利与政治伦理
托克维尔论性道德与美国性格的成因
林志猛 | 柏拉图论混合政制
王江涛 | 现代性的困境与卢梭的意图
刘小枫 | 春季学期读康德
孙帅 | 奥古斯丁“时日”思想的两条道路
“这关乎不朽的名声,还是不朽的生活?”
基尔克果的可能性与消极性
马基雅维利 | 但丁对其母邦的憎恨与诽谤
《罗马盛衰原因论》导读
女人都爱虚无主义者
贾冬阳 | 在出离与返回之间:《理想国》中的“洞喻”与“哲人王”问题
田立年 | 尼采的舞蹈
莱辛与共济会的秘密
《利维坦》中的解读和书写
西塞罗如何捍卫罗马共和国
黄昏永罩亚特兰蒂斯
黄涛 | 相互承认与伦理国家: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法权演绎学说
程志敏 | 归根知常:
西方政治哲学的古典面相
罗峰 | 哈姆雷特与哲学
刘振 | 自然的分裂与拯救
张桂娜|托尔斯泰生死观视角下的宗教哲学
彭磊|色诺芬论苏格拉底的中间道路
2019 年度
林志猛 | 柏拉图论立法的目的及其哲学基础
顾枝鹰 | 西塞罗《图斯库路姆论辩集》书名发微
维拉 | 自由的海洋针对封锁的海洋
重访“政治”概念
丁若汀 | 高乃依悲剧中的权力欲与君权合法性
谐剧诗人阿里斯托芬对公众意见的影响
姚啸宇 | 王权、教会与现代国家的构建
莎士比亚对君主的教诲
杨志城 | 重估李维
余明锋 | 读迈尔的《何为尼采的扎拉图斯特拉》
刘小枫 | 安德里亚与17世纪的“玫瑰十字会”传说
姚啸宇 | 洛克如何打造“自然权利”?
肖有志|斐德若的爱欲与城邦
徐健|那些“令人不安”的悖论
程志敏 | 古典自然法概览
胡镓 |《马蜂》开篇中的政治隐喻
《乌托邦》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清谈
公民哲人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献辞
刘小枫 | 神秘难解的《赫耳墨斯秘籍》
七天的故事——《创世记》开篇讲疏
柏拉图式的拉伯雷
弥尔顿的亚当与宗教大法官
洛克与文化相对论
伯恩斯 | 读莱辛的《智者纳坦》
贺晴川|灵知主义与天下时代
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弥尔顿《论出版自由》?
三读维柯
马勒茨|托克维尓如何反思法国大革命
戴晓光 | 卢梭笔下的苏格拉底与卡图问题
张源 | 解构自由帝国逻各斯
《曼陀罗》中的性欲和政治秩序
张培均 | 亚里士多德论闲暇教育
董成龙|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与欧洲文明的战后重建
张文涛│柏拉图笔下的“自然状态”问题
樊黎 | 柏拉图的人性论:《斐德若》论人类灵魂的起源
杜佳|埃斯库罗斯与欧里庇得斯的诗教之争
余明锋|尼采的游戏 ——对一种喻像的几个文本考察
万昊 | 柏拉图《欧蒂德谟》中的智术师修辞
朱振宇 | 雅各的新娘与忒休斯的历险:
《炼狱篇》中的爱情传说
李世祥 | 马基雅维利的转向
彭小瑜|“但愿我有翅膀像鸽子”——作为主教的奥古斯丁和古代北非教会
曹聪 | 尼采的表面与核心
张沛 | 霍布斯的革命
彭刚│呵呵勋爵与历史文本的游戏
王承教 | 维吉尔为什么要设计“睡梦之门”?
罗峰丨肃剧诗人的启蒙
张沛 | 王者的漫游
她说,“让我发光吧,但不要让我像光一样轻浮”
朱琦 | 博丹为何看重国民教育?
陈斯一|口头与书面之争:再论“荷马问题”
吴雅凌 | 拉辛的《伊菲革涅亚》
彭刚丨历史理性与历史感
彭小瑜丨“他在百合花中放牧群羊“:中世纪修道文学对爱情和婚姻伦理的反思
卢白羽 | 莱辛研究在中国
彭小瑜 | 被忽略的那个中世纪欧洲
2018 年度
斯宾格勒的不祥预言
欢迎关注“古典学研究”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