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
一、开幕式
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张知干,中山大学副校长刘济科,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古典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吴飞分别作开幕致辞。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陈建洪主持。
刘济科副校长呼吁古典学研究者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投入中西古典学的研究,促进东西文明交流互鉴,发挥中国文化底蕴优势,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古典智慧的智识资源。广东省社科联张知干书记在致辞中指出,第十一届全国古典学年会在中山大学举办,并举行“古典学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具有重要的标识意义。省社科联期待与中山大学持续深化合作,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做出更大贡献。
吴飞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西方古典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柏拉图。近年来刘小枫教授和熊林教授两部柏拉图全集新译本的出版,代表着国内柏拉图翻译与研究的重要成果。吴飞教授呼吁与会学者不断推进国内的柏拉图研究,使之提升到新的高度和境界。
二、揭牌仪式
随后,会议举行了中山大学古典学研究中心获批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揭牌仪式。张知干书记和刘济科副校长携其他嘉宾一起为研究基地揭牌。此次成功获批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表明,中山大学在古典学研究方面具备了人才团队、专项研究、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有望从古典学研究的先行者发展壮大为全国古典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揭牌仪式
三、主题报告
大会主题报告由中山大学李长春副教授主持。
四、分论坛讨论
(一)柏拉图专题
柏拉图研究专场
15日上午的分论坛研讨在主题报告后展开。第二会场研讨由丁耘教授主持,主要围绕苏格拉底的哲学与生活展开探讨。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魏朝勇老师做《美本身与属己——苏格拉底的哲学生活》为题的报告,报告从“美本身与俗物鄙视”“属己与反人性”“哲学生活与政治鄙视”三个方面阐明,苏格拉底的哲学生活也就是一种对人间政治充满鄙视的真理生活。四川大学梁中和老师的《知色与知耻》探讨了“羞耻”在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哲学中的地位,认为“知耻”是追寻德性的开端。北京第二外国语的崔嵬老师做《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问题”》的报告,细致地分析了施特劳斯对《回忆苏格拉底》的解读。中山大学吴鸿兆老师的报告《苏格拉底的政治无为主义》指出,苏格拉底的“政治技艺”仅仅意味着一种道理辩证层面上的“方法主义”,这与他在行动层面上主张“无为/清静”并不矛盾。
(二)西学其他专题
西学其他专题讨论的跨度由古希腊直到近代,包含荷马、悲剧诗人、亚里士多德、新柏拉图主义、洛克、施米特等,议题广涉诗学、哲学,乃至政治经济学问题,30多位学者报告了论文。
古希腊哲学专场
第三分会场由四川大学梁中和教授主持,本场议题是新柏拉图主义及罗马时期的哲学。中山大学哲学系田书峰老师报告《普罗提诺有没有伦理学?》,他指出,普罗提诺的伦理学只具有一种相对的独立性,并且指向形而上学。中山大学哲学系胡艾忻老师的《非欲求的Ἔρος(爱欲)》提出,普罗提诺在《九章集》III 5中将爱欲拓展为“超越/分离之爱”,使之作为本体而被纳入他的系统化宇宙图景中,实现了爱的哲学研究史从灵魂-心理学到形而上学-宇宙论的过渡。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顾枝鹰老师做题为《西塞罗的〈论义务〉及其来源问题》的报告,指出我们也没有理由将来源研究延伸至西塞罗的其他作品,更无法否定西塞罗作为思想者和原创作家的身份。上海师范大学的程茜雯老师报告了《质询哲学诗人柏拉图:路吉阿诺斯的〈会饮或拉庇泰人〉》,指出路吉阿诺斯的作品包含了对《会饮》开端的反转式戏仿和对荷马、肃剧诗人欧里庇得斯的内容戏仿,继承了谐剧诗人阿里斯托芬的谐剧精神。
第四分会场以希腊化到中世纪的哲学、文学与艺术为议题,由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王承教副教授主持。重庆大学罗晓颖老师报告了《尼采的伊壁鸠鲁》,她在报告中展现了尼采对伊壁鸠鲁的思考与感受,并提出两者对宗教作用的理解具有巨大的差异。贵州大学徐健老师报告了《廊下派财产观的历史嬗变》,重构了早期廊下派一般的共产主义构想,及后来廊下派的个人财产论证及其总体意图,最后回答了廊下派的私有财产学说在何种意义上预示了现代财产权观念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丁瑶老师的报告《论希腊文化在中世纪的回归》指出,《罗丹瑟与多西科勒斯》的“牡蛎艺术”表现了拜占庭文学对古希腊艺术的继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王笛老师报告了《讽刺文学溯源——中西古典讽刺文学绪论》,指出古今讽刺文学具有相似的社会功能,但其根源和表现方式却截然不同。
15日下午第二单元的研讨于15:30展开。第一分会场由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黄俊松副教授主持,议题为古代政制与历史秩序。中山大学李智老师报告题为《城邦传统对西亚早期统一国家的影响》,报告梳理了苏美尔人从早王朝时期的城邦国家发展为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历史过程。河南大学宋丙涛老师报告《希腊罗马体制的军国主义本质与强盗经济逻辑》,认为西方的政治思想几乎没有超越希腊空想思想家的高度,执行效率问题始终没有被关注。上海师范大学郝春鹏老师的报告为《政制与秩序——柏拉图的历史哲学》,他提出,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古代哲人来看,人的历史就是人类的文明史,即人的城邦和政治的发展史。暨南大学李元骏老师在报告《宇宙论中的“真”与“善”》中提出,中国古代的历法研究,典型地符合“李约瑟难题”所描述的情况。汉代以来的经学传统以善统真,阻碍了科学的进步。
西学其他议题专场
第三分会场由复旦大学洪涛教授主持,议题为现代政治哲学。贵州师范大学陈彦老师的《格劳秀斯“战争法”的创作起源》介绍并评述了《捕获法》与《自由海洋》中的问题。常熟理工学院张志超老师报告题为《施米特早期论国际秩序的形成》,文章考察了施米特所批判的具体世界历史与制度形式,随后是施米特对主权的讨论,最后将这些讨论与施米特自由主义地缘政治学的解构联系起来。湖南师范大学王晖老师的报告《洛克论自由社会中的政治权威》指出,洛克的自然法的正确性对自然正确本身保持中立,由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从自然中索求,从而满足甚至激发人追求舒适生活的激情,现代国家享有着专权的权威。内蒙古大学的张楠老师报告了《救赎的失落与骄傲的浮现》通过分析《利维坦》封面图画,表明封面图画的主权国家的形象弱化了宗教救赎上的意义,隐晦地交代了统治者的骄傲属性。
(三)中学专题
儒学专题
15日上午,第一会场的研讨由北京大学吴飞教授主持,主题为先秦儒家哲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邢益海老师的《从文明史视域看章学诚学术的返本与开新》指出,章学诚主张:今通于古,圣人学于众人(大众),道不离器(当身事物、人伦日用),这是文明史的视域和研究方法。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李清良老师作题为《从“知人”传统到经典诠释——先秦儒家的一项重要贡献》的报告。李清良老师指出“知人”传统是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一个重要来源,先秦儒家的一项重要贡献就是从“知人”传统中开出经典诠释传统。中山大学哲学系马永康老师作题为《〈论语〉“厩焚”章与孔子仁的人类意识》的报告。基于历史语境,“厩焚”章的“贵人贱畜”体现出孔子仁的人类意识及其局限。以后世的仁民、爱物来否定孔子的“贱畜”,犯了仁观念的“时代倒置”谬误。中共中央党校任崇彬老师作题为《〈论语·述而〉“文莫吾犹人也”章新解》的报告。任崇彬老师指出,对于“文莫吾犹人也”章中“莫”字当读为“貌”,并与“文”字连读。“文貌”为先秦两汉成语,盖指礼文仪节。中南大学姚勇老师作题为《先秦儒学“怒”观念的哲学分析》的报告。姚勇老师指出,先秦儒学对于怒的探讨深具实践旨趣,关涉个体人格的涵育、道德规则的规范与社会秩序的建构等,奠定了后儒理解怒乃至其他情绪活动的基本视域。
经典阐释专场
第七会场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周春健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秦际明老师作题为《历史、神话与经制》的报告。秦际明老师指出,《白虎通义》内含多重历史叙事,以三统三正循环来解释古代王朝更替与新王代兴,将礼法制度区分为文质,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描述为从质到文的积累与演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何大海老师作题为《谶纬诠释学建构的可能性》的报告。何大海老师指出,谶纬学研究面临历史久远、缺乏地理空间知识和文化经验的困境,谶纬学研究可以通过回到作者与文本本身,区分诠释者与作者、读者与听者的方式推进。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曾军老师作题为《〈礼记·丧大记〉探赜:何谓丧记之大》的报告。《丧大记》以丧服之义述丧葬之礼,以“亲亲”之义延伸亲族血缘礼仪空间,依据封建宗法制张大“尊尊”之义,扩大社会政治空间。河北工业大学钱寅老师作题为《清儒关于公羊“亲迎”之礼》的考察的报告。报告指出,公羊亲迎之礼的聚讼主要体现在诸侯、大夫越境亲迎和天子亲迎两个议题上。
第六分会场主要研讨宋明理学与心学,西安外事学院张丰乾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畅老师作题为《静坐工夫的多重维度及其超越——王阳明静坐工夫新论》的报告。陈畅老师指出,阳明良知学静坐的目的不在于远离世俗,而是以彻底融汇于日常生活的方式恢复与世界的本然一体,回复生命的本真状态。北京师范大学吴祖松老师作题为《湛甘泉的勿忘勿助说——兼论其与王阳明之争》的报告。甘泉和阳明在“勿忘勿助”上发生过争议,源于他们对“主一”的不同看法。中山大学的黄友灏老师作题为《东林人士对朱子朋党论的接受研究》的报告,高攀龙在不同阶段接受、运用、发展朱子朋党论的历程,展现了东林士人如何在晚明的纷纭政局中因应党议。南京大学文学院的王赫老师作题为《宋元四书学中的文本结构与思想体系》的报告。王赫老师以《中庸》中的知行论为例指出,“四书”中具体的文本结构直接影响学者的注解,从而影响其思想体系的形成,对经文上下文关系的解释是中国经学的根本方法之一。南京师范大学王新宇老师作题为《朱子史学“正统论”的三重意蕴》的报告。王新宇老师指出,朱子史学的“正统论”集中体现在其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纲目》之中,可以分为三重意蕴,即:大一统、严君父、致王道。
第七分会场由深圳大学李辰副教授主持,围绕先秦思想展开。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刘志荣老师作题为《论〈老子〉中的“常”“知常”与“习常”》的报告。今本《老子》“致虚极”章对“常”的讨论侧重于“道论;“含德之厚”章则更偏重于“德论”;“天下有始”章讨论学习“常道”、涵养“常德”的道理。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李为学老师作题为《革命的保守还是无为:海德格尔与老子对读》的报告。李为学老师从此在、时间和语言角度对勘了老子与海德格尔哲学,以期达成对海德格尔的深入理解。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马硕老师作题为《先秦兵学从“礼”到“权”的演化理路——兼论〈司马法〉及〈孙子兵法〉》的报告。报告指出,从《司马法》到《孙子兵法》,体现出先秦兵学从“道”到“术”的转变。
16日上午第三分会场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刘志荣教授主持,围绕儒学与理学及其后学展开讨论。广东省委党校杨基炜老师作题为《中西会通视域下的理学知识论转型》的报告。杨基炜老师指出,以方以智为代表的士人群体,融贯中西思想资源,实现“理”的知识化转向,并将“理”析分为“物理”“至理”“宰理”,创造性地推动理学知识论的发展。同济大学尉学斌老师作题为《清代〈尚书〉学平议》的报告。皮锡瑞再判阎、毛学术公案,目的在于完成对整个清代《尚书》学的彻底梳理。深圳大学李辰老师作题为《圣人何教:论一种通向实践的教化经学》的报告。李辰老师指出,简朝亮在《论语集注补正述疏》“子适卫”章长疏中,梳理并探讨了汉宋经学漫长的诠释历史及《论语》教化观念。北京师范大学秦行国老师作题为《伦理、政治与文学:论刘师培〈诗经〉研究的多重性》的报告。刘师培将《诗经》视为唱歌之课本,也引用《诗经》讨论“公”“私”问题。中山大学傅锡洪老师作题为《严分体用与就体言神——论牟宗三对宋明儒学的双重误解》的报告。牟宗三仅就体言神,不仅排除了与体相对的用,而且违背了明道体用互溶的基本取向。牟宗三忽略了朱子思想中神与理联系的一面,也忽略了理本来具有的活动性。
第四分会场围绕中医与古典音乐展开研讨,由中山大学赖区平教授主持。中国中医科学院闫敏敏老师作题为《中医经典诠释研究方法刍议》的报告。闫敏敏老师指出,近些年科学哲学、科技史等学科的兴起,使人们开始反思科学,并认识到科学不应该成为评价诸学科的唯一标准,这种认识可以打破中医学的自证焦虑。广州中医药大学周登威老师作题为《〈金匮要略〉与出土简帛经方类文献渊源关系考》的报告。周登威老师指出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是真实记述,《金匮要略》是张仲景基于早期简帛经方类文献编写而成。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浩老师作题为《医疗社会史视域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进展》的报告。李浩老师指出医疗社会史为今人重返文学创作的历史现场开辟了路径。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殷亚迪老师作题为《气、情志与社会互动——中医情志论与社会理论的会通》的报告。殷亚迪老师的报告接续《“气”与抗争政治》一书的社会学本土化议题展开研讨。他从文化根基和作用机理两方面阐明的“气”,并对“气”及其与情志的关系展开类型学和现象学描述。广东工业大学陈开华老师作题为《心声:古琴中的儒家士人精神——以中医五音理论为视角的考察》的报告。陈开华老师指出古琴创制所蕴含原儒精神,古琴结构包含儒家文化特色,古琴曲表达士人精神。
(四)博士生论坛
西学方向的报告共有6场,议题广涉史学、文学、哲学与宗教学,时间跨度从古希腊直到近现代,具体包含荷马史诗,修昔底德,古希腊悲剧,柏拉图的善与技艺,理念论、灵魂论与政治哲学,色诺芬的德性教育论,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培根的宇宙论、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孔德的文明史及尼采。
中学方向的报告共有5场,议题广涉经史子集和诗歌文教,时间跨越了先秦时代直至近现代,包含《尚书》,古今文经学之争,《诗经》笺注,《周易》研究,先秦道家思想,程朱理学,宋明心学,近现代儒家思想,近现代思想家对先秦诸子的再阐释,以及诗教的应用实践等,不一而足。
博士生们扎实的学术功底与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勾勒出了未来古典学人踏实、求真的风貌。期待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与研究中砥砺精进,成为古典学的中流砥柱。
博士生论坛
五、圆桌讨论
16日上午10:30,本届年会的圆桌讨论在怀士堂举行,会议由复旦大学洪涛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贺方婴研究员引言。贺方婴研究员表示,近年来古典学的发展有很大进步。比如《古典学研究》从辑刊转为季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古典学研究室”和“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似乎可以谨慎地发问:中国的古典学时代到来了吗?贺方婴教授也提出了几个问题:如何建设中国的西方古典学科?古典学偏重经典文本研究还是考据等等?她最后希望未来能够通过学科建制做整全的古典学。
圆桌讨论
六、闭幕式
16日上午11:30,本届年会的闭幕式在怀士堂举行,由中山大学董波副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吴飞教授在致辞中感谢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和中山大学古典学研究中心承办本届会议。他深情地回顾了担任古典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期间的工作,并认为学会始终保持着学术上的“天真”和活力,是学会不断发展的动因。随后,中山大学李长春副教授宣布了古典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换届后的新一任理事会名单。其中,中山大学哲学系丁耘教授当选为新任理事长。
古典学专业委员会简介
历届古典学年会回顾
● “古典学的学科建设”七人谈:第十一届全国古典学年会圆桌讨论
● 开幕|柏拉图与古典学:第十一届全国古典学年会在中山大学召开
● 议程|柏拉图与古典学:第十一届全国古典学年会 • 中山大学
● 议程 | 施特劳斯与古今之争:第十届全国古典学年会 • 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