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有礼”抽奖赠刊活动
迎新春,过新年。值此新春佳节莅临之际,为感谢读者朋友们长期的关注与支持,本刊编辑部特组织“新春 · 有礼”抽奖赠刊活动,将 20 本《古典学研究》2025 年春季号(主编签名本 + 文创袋)赠送给 20 位中奖者。欢迎读者朋友们积极参与!
▲ 点击图片抽奖
活动详情
本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本刊编辑部所有。
《古典学研究》编辑部
新刊目录
希罗多德笔下的兄妹关系与历史动因 张芝安
《普罗塔戈拉》中的德性统一论 张云雷
培根知识体系中的修辞术 郑鸿根
《庄子·应帝王》义疏 柯小刚
译 丛
闲话古人与今人 [法国]丰特奈尔/张 颖 译
[德国]维拉莫维茨/陈 早 译
Abstracts
摘 要
张芝安
(英国华威大学古典学系)
▲ 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前484―前425)
《普罗塔戈拉》中的德性统一论
胡塞佩·德里维拉 绘,1637年,美国哈特福德沃兹沃斯学会 藏
廊下派自杀观背后的时间预设
▲ 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
七世纪的阿拉伯女诗人韩莎有上百首诉歌传世,在阿拉伯世界家喻户晓。但文学史对她的描绘过于简单,甚至把她说成哭哭啼啼的女人。要理解韩莎的诗歌,首先需要了解阿拉伯诗歌的格律。韩莎为其亡兄萨赫尔·欧姆鲁所写的诉歌《双眼,何不落泪》是一首古典风格的长诗,严守韵律。其次,还需要了解韩莎诗歌的言辞。由此可以看到,这位杰出的女诗人以明暗交替的言辞,从哀悼其兄上升到赞颂美德,诗中所传达的美德教诲,体现出其对高贵德性的关切。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小福丁布拉斯,颇为符合马基雅维利笔下的“新君主”形象。全剧结尾时,他借助由民众组成的军队入主丹麦,成为政治赢家。这一结局表明,《哈姆雷特》是对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的回应。莎士比亚意识到,在现代政治舞台上,民众逐渐展现其巨大力量,突破道德约束的新君主仍需要在表面上维系道德形象,以获得民众的支持。但是,莎士比亚未必认可马基雅维利对政治道德的贬低。在莎士比亚的现代世界图景中,道德没有彻底在政治面前失去尊严。
▲ 《哈姆雷特》第四幕第五场场景
在用“行动”取代“沉思”生活的学术复兴中,给修辞术定位是培根留给时代的重要贡献之一。对培根而言,修辞术是积极生活的一种重要成就,它对应人的想象功能,是理性与情感、心灵与事物本身之间的桥梁。培根在刻画人类智力的知识体系时讨论修辞术,意在突显修辞的想象功能在科学活动创新与知识解释中起着类比和象征作用——不同于古代浮于表面的魔法联想。修辞术帮助人类建构知识体系、理解自然的物质系统。更重要的是,作为积极行动的一部分,真正的修辞术将修正言词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词语以及由此形成的概念将帮助人类理性地理解自然。
▲ 《庄子·应帝王》篇(局部)
(明)文徵明 书,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董仲舒的人性观背后有公羊学的问题意识。《公羊传》虽未讨论人性问题,但其有关心志的说法与孟子的性善说有共通之处,而其赦过说以及对嫌疑之事的说法又暗示,人心所认可的行为不一定与天道同一。董仲舒依此认定人性具备向善倾向,但仍需圣人与王教引导,以实现对自我的否定和超越。董仲舒的人性善恶之辨是汉儒以经学统合子学的典型例证,其结果是形塑出儒家人性论的基本格调,既承认人性具有“善端”,又强调“王教之化”对人实现“善志”不可或缺,为“大一统”奠定了人性论前提。
▲ 董仲舒(前179―前104)
圣人观决定了历代经学家疏解《论语》的基本取向。皇侃的《论语义疏》继承郑玄以周礼为本的经学体系和孔子“述而不作”的圣人形象,又赋予这一圣人形象以历史时间维度,强调孔子志于政教、德位合一的面向。皇侃并不将周礼视为既定制度,而是视为一种处于变动之中的历史语境,周礼能否得到落实,取决于圣人孔子的行动,“体无”“同物”等玄学语词则联结起“圣王”和“圣师”两种圣人面向。《论语义疏》的圣人观可视为古文经学自我展开的一种方式,并折射出六朝士人对时风的自我体认。
张 颖 译
▲ 丰特奈尔(Bernard Le Bouyer de Fontenelle, 1657―1757)
未来的古典语文学
——回应弗里德里希·尼采《肃剧的诞生》
陈 早 译
▲ 维拉莫维茨(Ulrich von Wilamowitz-Moellendorff, 1848―1931)
(河北北方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
[俄罗斯]德米特里·布盖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 5 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1158 室
邮政编码:100732
联系电话:(010)85195602
▲ 《古典学研究》创刊号正式发行一周年之际
关注我们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