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科学
[德]尼采 著
黄明嘉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7月
(丛书:尼采全集·注疏版)
内容简介
《快乐的科学》是尼采中期代表作,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在尼采哲学中占据中心地位。
该书主体部分由五卷组成,每卷包含数十节乃至百余节长短不一的内容,短的像箴言、警句,长的如散文、评论性质的文章,全书共383节。五卷之前的序曲是德语韵律短诗,标题取自诗人歌德的同名小歌剧《戏谑、诡计与复仇》;结尾部分(附录)则是尼采作于西西里岛的一组诗,题为“‘自由鸟’王子之歌”。这是尼采在其创作历程中,首次在首尾用诗歌框住格言和短论的尝试。
尼采在这部《快乐的科学》中形成了成熟的箴言体哲学写作风格。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
KSA版编者说明 /1
Pütz版编者说明 /6
第二版前言 /36
戏谑、计谋与复仇——德国韵律短诗序曲 /51
第一卷 /77
第二卷 /145
第三卷 /213
第四卷 /293
第五卷 /359
附录:“自由鸟”王子之歌 /447
Pütz版编者说明(节选)
本书的问世和结构
《快乐的科学》1882年8月问世,1887年出了一个新版本,新版包括添加的前言、第五卷、附录“‘自由鸟’王子之歌”以及副标题“快乐的科学”(原文la gaya scienza),副标题是尼采从法国普罗旺斯艺术家那里借用来的,当时他正在研究这些艺术家的诗歌形式。尼采写于1881年前后的残稿——按蒙梯纳利的说法,残稿的出处已无从稽考——并入新版即表明“快乐的科学”之旨意。此外,《瞧,这个人》这部著作也给出了提示,尤其大多竣稿于西西里岛的“‘自由鸟’王子之歌”与普罗旺斯人“快乐的科学”这一概念十分相似,这个概念就因为普罗旺斯的爱情诗人体现了歌手、骑士和自由精神的三位一体。尼采尤其注重书末的那首题为“Mistral——舞曲”的诗,它作为舞曲犹如普罗旺斯之狂飙超越道德的界限。
起先,尼采打算把《快乐的科学》文稿当作《朝霞》的续篇。《朝霞》分五卷,1881年出版。1882年1月25日尼采致信佩特尔·加斯特,告知数天来他已写完《朝霞》第六卷至第八卷;而第九卷和第十卷留待来年冬季撰写。然而,尼采在1882年上半年结识莎乐美后便改变了原先的计划,于5月8日告知克姆尼兹市的出版商恩斯特·施梅茨纳,说要用这些手稿出版《快乐的科学》,并认为加入用诗写就的许多警句尤为重要!
致加斯特的信十分重要,它既让人了解这些手稿同业已出版的《朝霞》的联系,又让人看到他未来写作的愿景。这里涉及尼采的一个“基本思想”,阐述这个思想他还缺乏勇气,这个思想还不成熟,而要完全理解这一思想则需要几千年时间。相关的笔记标明的日期是1881年8月初,写于西尔斯马利亚,尼采在此地首次直觉性地抓住了“永恒复返”这一观念。更详细的情况,尼采后来在《瞧,这个人》一书“扎拉图斯特拉”的一节中做了说明:那天(1881年8月)他在西尔瓦普兰湖畔的林中漫步,在苏莱附近一金字塔形山岩边驻足,也就在这里,他产生了“永恒复返思想”,此乃“肯定人生的最高形式”。稍晚,他又把当年的状况称为“千真万确的肯定人生的激情”——是年春季赐予他同加斯特在山地浴场雷科阿洛邂逅的良机,令他兴奋异常。这个基本思想在《快乐的科学》第四卷倒数第二段中才表露出来,也就是在第一版的书末,而且使用预备性的绕弯式话语,没有明言“永恒复返”这个概念。由于《快乐的科学》首版最末一段与《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开头部分几乎相同,所以,这种写法以及思想和词语上的衔接都表明《快乐的科学》是介于《朝霞》和《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两部著作之间的过渡,后者的中心思想除“超人”外就是“永恒复返”的观念了。
《快乐的科学》1887年出了新版——本书即依据此版——其核心由箴言式的五卷构成,尤其是第三卷篇幅较长,以简短的随笔形式行文,其余各卷亦如是。除第四卷(“圣雅努斯”)和第五卷(“我们这些无所畏惧的人”)外,其余各卷均没有标题。诗歌构成了一个框架,开头部分是标题为“戏谑、计谋与复仇”(借用歌德同名的小歌剧)的63首诗,书的末尾是以14首“‘自由鸟’王子之歌”作结。其他五卷一共含383节,分布不平衡(每卷的内容在41节至167节之间),第三卷节数最多,第五卷最少,然而篇幅最大。这种差异是由简短的箴言和扩展的随笔交替更迭造成的,它们对思想实质的描述与其说是详细阐述还不如说是草草勾勒。第三卷中,尼采用很少几句话甚至一句话便浓缩成一则箴言,可谓惜墨如金。
尼采较早的著作《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1880年)和《朝霞》(1881年)的写作和思想方针在《快乐的科学》中业已得到继续并导向了新岸,然而在《快乐的科学》中却找不到系统的上下文联系,各种观察、评价和结论没有固定在某个主题中,也没有结论性的论证。相同的或变换的主题用重复的和稍作变化的表述加以突显,视角被调整,主题常常如闪电般地灵光一现,使人茅塞顿开,但一种光痕又不与另一种光痕结合,也看不出有某种可以验证的知识层面上的逻辑关联。思维方式为开放式、实验式,而不是得出最后结论,这种“不守成规”和“不庄重”的思考方式早就把哲学科学界的严谨作风吓得退避三舍了,尽管每次可以转译的深思熟虑不是出于识辨的无能,而是出于理性的诚实,佯装失灵。在哲学研究传统的连续性中出现这类以怀疑、倨傲而宽容的方式进行观察的跳跃、缝隙和断裂,在尼采看来并非缺点,而是他特有的思维方式和陈述风格的长处。在上文已经提及的致加斯特的书简中,尼采谈及他得益于阅读《朝霞》的快乐,并自觉地同其他每本论道德的书籍进行比较,他很懂得,什么东西是对他本人的奖赏:“我一向拥有自己的跳跃。”
……
内文试读
作者、译者简介
书讯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尼采全集·注疏版书目
17.《尼采书信选》
夏逸平|“我献给人类最大的礼物” ——评《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评注》
插图来自网络,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