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5日晚,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语文学分会召开线上理事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湘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人民文学出版社等研究机构、高校以及出版社的三十余位理事参会并发言,共同商讨学会工作,并就国内德语文学研究现状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交流。
首先,德语文学分会会长李永平研究员就上一年度的德语文学分会工作做了详细的总结:1. 德语文学分会第十八届年会后,理事会进行了改组,吸纳年轻力量,壮大了德语文学研究的队伍;2. 2022年3月举办线上会议“纪念《格林童话》发表210周年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承办,谭渊教授组织;3. 2022年9月举办线上会议“说不尽的歌德——纪念歌德逝世190周年学术研讨会”;4. 自2021年以来,“德语文学研究”公众号为广大德语学者搭建了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
随后,李会长介绍了分会2023年活动计划:1. 2023年10月将举办德语文学分会年会;2. 2023年将为德语文学研究界已故的两位前辈叶廷芳先生和范大灿先生举办追思会;3. 2023年上半年将举办以托马斯·曼为主题的研讨会。
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的黄燎宇教授和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谢建文教授分别对2022年的分会工作进行了积极评价,一致认为分会进军网络的努力为德语文学研究的学术活动提供了基本阵地,并呼唤将网络学术活动丰富化、多样化。
在会议的第二个环节中,李永平会长率先为今年的议题定下了宽泛的基调,以便容纳更多的师生参与讨论,并计划在年中组织两至三次专题研讨会,针对大会议题进行深化细化的研讨。李会长的倡议得到了黄燎宇教授和冯亚琳教授的积极响应,谢建文教授希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文学研究与时代问题的关切性,以及如何借此促进高校德语人才的培养。李会长就教育问题提出了本年度年会的第一个主题“德国文学的人文主义传统——文学与教化(Bildung)”。Bildung从莱辛开始到古典主义再到浪漫主义,始终是德语文学的核心话题;第二个主题是“德国文学与走向西方之路”,该主题包含近代的文化民族问题、一战前后的文明与文化的冲突问题、二战后的民主制度建立问题、两德统一问题以及德国的地缘政治问题。
接下来,三十余位理事共同商讨德语文学研究分会第十九届年会议题及分议题,并就国内德语文学研究现状进行了交流讨论。
北京大学的谷裕教授附议李会长提出Bildung议题,认为此概念具有德国特质,适合作为关键词串联起一系列问题,甚至可以把巴洛克戏剧古典悲剧囊括进来,君鉴亦可归入Bildung的范畴,突出其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冯亚琳教授和丰卫平教授介绍了川外近两年来的德语文学的研究和教学情况。川外有一支由十多人组成的老中青相结合、充满活力的德语文学研究和教学队伍,研究以文学化为导向,涉猎领域广泛,冯亚琳教授的国家社科项目“十九世纪德语小说中的文化主题”和丰卫平教授的国家社科项目“德语艺术童话”先后结题,目前仍在深入研讨阶段,其他教师的研究分别涉及浪漫文学、旅游文学、文学中的自然主题、文学与自然科学的交互关系、空间以及文化记忆等。川外的文化学研究所自2019年成立以来,已开办歌乐讲坛23场,主办和承办了“物质文化”和“图像与叙事”两场学术会议, 2023年9月拟召开以Bildung为主题的研讨会。川外近两年来邀请了分别来自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海德堡大学、图宾根大学、鲁尔大学以及国内著名大学和社科院的教授学者为师生开办讲座,内容涉及“美学转向”、“文化技术”、“浪漫文学”、小说和戏剧研究等。在教学方面,冯亚琳教授主持的教育部的德语文学虚拟教研室于去年7月启动,目前国内已有109位成员参与教研室的活动,2022年举办了两次观摩课,2023年上半年计划再举办两次观摩课,年底将召开“德语文学教学研讨会”。此外,由冯亚琳、郑萌芽、张赟任主讲的“德语小说文本分析与解读”慕课也已上线。
黄燎宇教授提出如何翻译“Humanismus”的问题,并建议用会议议题将三大元素“文学、文化、政治”统一起来,以便通过文学考察德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的异同。
中国人民大学的赵蕾莲教授现阶段专注于“德语作家和精神分析在中国”的接受研究,涉及德布林的精神分析著作。
大连外国语大学刘颖教授介绍了本专业的教学规模与师资力量,在必修课和选修课阶段都设置了德语文学史内容,有待进一步发展,最后刘老师回顾了大连外国语大学承办的德语文学分会第十七届年会的情况。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安尼老师介绍首师大德语文学研究起步虽晚于语言学,但研究范围兼及20世纪文学、浪漫主义文学、中古文学和巴洛克文学,注重文学和历史的关联。安老师为本年度会议给出了“祛魅与赋魅”的议题建议。
湘潭大学的曹霞教授介绍了本专业的德语文学研究重点:浪漫主义(艾兴多尔夫、霍夫曼、诺瓦利斯)和比得迈耶时期文学。在新时代大背景下,湘大的德语专业发生了新文科、跨学科、跨专业的转向,积极响应“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号召。曹教授呼吁为纯文学研究者多提供跨界研究的思路启发。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陈壮鹰教授汇报了上外近年来的工作成果:2017-2022年之间成功申请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出版专著、学术论文集、编著、译著、教材多部,在论文发表方面硕果累累。德语文学研究始终是上外的研究重点,陈教授的国家社科项目“文化社会语境下的德语诗歌演进史研究”已结项,获得了优秀的评价。上外于2022年底建立了“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中心主任由张帆教授担任。陈教授针对时代战略转移对德语文学研究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呼吁纯德语文学研究者多关注外国文学与国别区域研究的新关系,以及德语文学研究和培养国家战略人才的关系,最后陈教授为本年度会议提出了“德语文学研究——经典与未来”的议题建议。
北京大学德语系主任胡蔚副教授介绍道:北大的德语文学研究作为现代专业学科在中国成立,始自蔡元培先生1918年在北大建立德国文学门。北大德语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已经形成以语文学研究为基石,以文学史研究为脉络,以经典作家作品为重点的学术传统,从中世纪、巴洛克、启蒙、魏玛古典、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经典现代直到当代文学,都有优秀的翻译作品和研究成果问世。值125周年校庆契机,我们计划梳理北大德语学科史,继承传统,探索前沿,发展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科发展。胡老师非常赞同Bildung的年会议题,作为德国文化的核心词Bildung,具有审美、思想、政治、社会等多个维度,也与中国博雅教育的讨论实践、文教兴国的政策契合。
北京理工大学的姜爱红教授简介了本校德语系的基本师资力量,德语文学研究团队相对强大,已经成功申请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1个国家社科项目,课题包括“现实主义”“当代德语文学中的‘灾难’话题”“现代派关于维也纳和柏林的书写”。研究生教学方面重点放在“空间与文学”的课题上,2022年举办了一次线上研讨会,为国内外学生提供了讨论平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李伯杰教授退休后始终对德语系的教学情况保持关注,德语文学研究方面虽无博士点,但硕士研究生后继有人,国内外都有青年才俊不断加盟。关于年会议题Bildung,李教授认为该话题覆盖面广,兼容并包,易与其他领域产生交集,尤其是与文化、政治可以构成良性的互动关系,符合交叉学科的新方向。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梁锡江教授聚焦中国现代化问题,建议年会可以考虑围绕“现代性危机的解决方案”设置议题。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主任欧阳韬老师简介了近年来德语文学作品的出版盛况,从出版业角度阐析了“古今中外,提高为主”的出版宗旨,并追忆了冯至先生作为人文社副总编辑在德语文学出版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最后,欧阳老师希望德语文学研究者在研究工作之余要坚持德语文学经典的翻译。
北京理工大学刘文杰教授认为Bildung 概念覆盖面广,赞同作为今年年会的大议题;而在小的议题方面,德语文学研究也可对于当代读者聚焦的现实话题如科幻文学进行关注(比如最近受到热议的《三体》带来了学生对于科幻文学的阅读兴趣),对于文学、科技与伦理的关系问题进行探讨,并关注中德科幻小说的译介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任卫东教授简介了北外德语学院的文学教研的师资规模以及文学选修课的现状,外国文学研究所里的德语专业在研究生教学方面与德语学院互为补充。任教授关于Bildung议题期待能在概念明确的前提下扩展话题范围。
华中科技大学的谭渊教授介绍道,该校德语系虽起步晚,从事文学研究的师资力量少,但工作效率高,已成功申请到2个国家社科项目和2个教育部项目,年均论文数量在10篇以上。谭教授的研究重点在于中德文学关系,此外其他老师的研究课题涵盖了现当代文学和德语奇幻文学。关于年会主题Bildung,谭教授认为它可以和当下许多社会话题相结合,支持每年召开一些小型研讨会,并建议会后出版论文集以资纪念。
北京大学的王建教授建议年会议题可以更加宽泛,倡议办年会如办学术刊物,既可兼容并蓄接纳各类论文,又能安排类似专栏的特约稿,也就是说在大会的宏观框架下可以设置主旨专题小会。长此以往坚持下去,积少成多,让世界看到中国日耳曼学的研究成果正在与日俱增。当谈到德语专业与国家当下需求的关系问题时,王教授认为不一定非要转移研究焦点,但可以扩大视野和打破学科壁垒。
复旦大学的魏育青教授大致介绍了该校德语系的情况,大部分教师都从事德语文学研究,本硕博学生的论文也都以文学研究为主,奥地利世纪末文学为研究重点,兼及浪漫主义、经典作家研究、卡尔·施密特等等。魏教授建议未来年会应尽量避免以作家为核心的主题,以防窄化话题。另外,魏教授强调德语文学在中国语境下的经典化,而非在德语语境下的经典化,可以与德语文学研究学术史相结合。最后,魏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既然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么也必将加速德语文学研究的模式转变,这一课题可以纳入会议议题的考虑范围。
同济大学的吴建广教授呼唤德语文学研究话题的多样性,关注德语文学研究者在中国的意义和价值,如何摆脱文化殖民地的心态与状态,如何扭转世界日耳曼学的支部状态,如何争夺国际话语权。吴教授认为李会长提出的Bildung议题有助于推动中国范式的日耳曼学成型,并从罗曼学和日尔曼学的视角解释并区分了Humanismus和Humanität两个概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吴晓樵教授介绍了北航的德语系成立于2004年,重视文学在德语教学里的作用,有关冯塔纳的研究受到了特别关注,另外德布林、克莱斯特、里尔克、托马斯·曼以及中德文学关系都是北航德语师资团队的研究重点。吴老师指出,Bildung与青年学者的培养关系密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余杨教授介绍了广外德语师资队伍以文学研究为主,维也纳现代派、中德文学文化交互影响、科幻文学成为重点研究对象。余教授认为本次年会主题Bildung可以衔接多种体裁,而且该主题必然会涉及文学人类学以及宗教对人的理解,现代性和自然科学也可纳入会议主题的考虑范围。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张帆教授首先阐明了新成立的“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的探索方向。张教授认为本次会议主题Bildung不仅是文学的人文主义传统,而且牵涉到教育理念和德意志民族性等问题,兼具文学、诗学和政治的维度。
同济大学的张克芸副教授介绍了德语系文学师资力量、招生人数、相关课程设置等现状。在延续语言学传统优势的情况下,2010年同济德语系设立了德语文学博士点(吴建广教授)。吴建广老师组织的文学小组目前共5人,近年来团队教研重点集中在德意志古典浪漫文学,开设文学史、断代史、哲学与文学、文本分析等本硕博衔接课程,2022年的本科培养方案上恢复了德译中国名著选读课。最近两年来团队成员获得2个国家社科立项和1个上海市社科立项。张老师认为年会主题非常好,可以探讨Bildung在政治、历史、科技、人文等公共领域里的体现。
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张世胜教授介绍了西外德语系从事文学研究的师资团队,秉持多样性原则,不设定具体研究方向的限制,德语文学研究开始了国别区域学转向,并注重翻译方面的成果积累。
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张叶鸿简述了清华德语文学研究方向,其中包括十八/十九世纪文学、文学理论、奥地利文学、媒体研究,教研系列教师成功申请多项国家社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张老师目前的研究重点是文学理解和文学想象,即文学机制性问题,从文学学角度看人类文化的交融与特质。张老师的文学理论课程引入了德国经典文论,帮助学生从跨文化跨时代视角考察文学、文化以及人类社会,与本届年会主题Bildung相呼应。
韩瑞祥教授就Bildung这一主题提出建议:关于Bildung概念应先给出明确定义,对此韩教授推荐了Aleida Assmann的新书《民族的重塑》(Die Wiedererfindung der Nation),通过历史叙事、政治叙事、文学叙事和当代重大事件的叙事重新阐释“民族”概念,倡导大家仿效该方法,针对Bildung进行多维度的概念梳理。
最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谢琼教授简要介绍了北二外德语专业文学课程的设置情况,注重将跨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研究重点在中德文学关系史、中国文学典籍在德国以及中国文学的德语译介等方面。在新文科的时代背景下,谢教授倡议德语文学研究分会应引领德语文学研究方向,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在本次理事会的最后环节,李永平会长高度评价了本次理事会对国内德语文学研究现状的开放性交流讨论,帮助国内的德语文学研究各机构之间加深了沟通与了解,共同促进了学科进步。黄燎宇常务副会长乐观地展望了德语文学研究的未来,并号召诸位同仁今年共同追忆新中国德语文学七十年的悠久历史。谢建文副会长出于忧患意识再次强调了文学与危机的关系,呼吁德语文学分会今后要以自身为平台,用时代危机去激发并引领纯文学研究者积极思考。最后,李会长总结了大家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并宣布本次理事会取得圆满成功。
供稿人:张晖(德语文学分会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