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文学研究

新春贺岁 | 往期内容总结


“德语文学研究”公众号祝大家龙年大吉,幸福安康!

这一年里,


我们推送了33篇德语文学研究类文章,


12次德语诗歌朗诵,推荐了4本新书,还有6次学术活动综述。


现将这些推送整理总结,供读者参阅。


感谢大家一路陪伴与支持,龙年精彩继续!



研究论文


李昌珂 | 歌德《围攻美因茨》:由此证之


匡宇 | 在碎片中渴望无限:论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断片、机智与天才


卢盛舟 | 论克莱斯特《洪堡亲王》中的情感表现与18世纪电学知识


顾文艳 | 东德阿Q的革命寓言:克里斯托夫·海因的《阿Q正传》戏剧改编


布洛赫 | 该如何理解瓦格纳?


张文鹏 | 文化的生与死:卡尔·克劳斯戏剧《人类最后的日子》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李夏菲 | 赫尔德民歌思想及其理论意义


胡丹 | 悲剧性的避免——歌德诗剧《伊菲格妮在陶里斯》的和谐路径


刘晗 | 作为雅各宾派的荷尔德林 ——皮埃·伯尔道的“荷尔德林和法国大革命”与荷尔德林左派接受阅读


李双志 | 有无之境:“世纪末”主体想象的空间隐喻 以霍夫曼斯塔尔的早期作品为例


卞虹 | 寻找自我 ——从心理分析学角度来解读《德米安》


范大灿 | 文化民族还是民族文化 ——18世纪末德国文学登上顶峰的原因剖析


叶廷芳∣试论君·格拉斯的“但泽三部曲”


陈巍 | 冯至的德语文学译介和研究


崔诗韵 | 从犹太流亡者走向马克思主义——彼得·魏斯在《调查》中的身份探寻


吴晓樵| “我们需要好的照明”——论冯塔纳小说《覆水难收》的文本隐匿游戏


远思 | 写实的神话——《死于威尼斯》中的霍乱与流行病心理


张沫 | 贝恩哈特反故土文学的批判艺术——以小说《寒冻》为例


李永平 | 博登湖畔访瓦老


张黎 | 表现主义的社会批判倾向


田思悦 | 凝视视角下的权力关系超越 ——论安妮·韦伯小说《安妮特,一部女英雄史诗》


魏育青 | 空间与界限——里尔克《杜伊诺哀歌》第八首中的“敞开者”


庞娜娜 武炜昕|从高低语境视阈看布莱希特对中国戏曲的误读


范捷平 | 图像书写与图像描写—— 论罗伯特·瓦尔泽的图像诗学


殷世钞 | 噪音与逃逸线:解读卡夫卡的《地洞》


罗炜 | 现代城市之殇 ——德布林早期柏林小说浅议


庄玮 | 文明社会批判和重返自然 ——评克莱斯特中篇小说《智利地震》


周芳 | 论E. T. A. 霍夫曼作品中自动玩偶的伦理困境


蒋颖 | 一部批判知识分子的小说:布莱希特的《图伊小说》


韩心童丨隐身于物,使之为实:《圣山启示录》中彼得·汉德克对保罗·塞尚绘画理念的诗学借鉴


陈芸 | 复生与寂灭:里尔克、策兰的玫瑰诗比较


张舒 | 1800年前后人类学话语张力场探究:克莱斯特《安菲特律翁》中游戏、身份与认知危机


程林 | 1770年的“人造智能”:从仿人智能事件到霍夫曼、比尔斯的早期机器人叙事



诵诗

诵诗 | 里尔克《秋日》


诵诗 | 《战争初级读本》(其八)


诵诗 | 格吕菲乌斯十四行诗《凡事都是虚空》


诵诗 | 保罗·策兰《图宾根,一月》


诵诗 | 海因里希·海涅《群驴选举》


诵诗 | 保罗·弗莱明《致自己》


诵诗 | 荷尔德林《生命的中半》


诵诗 | 戈特弗里德·本恩诗二首


诵诗 | 《浮士德》第五幕第五场选段


诵诗 | 里尔克诗四首


诵诗 | 施托姆诗二首


诵诗 | 特拉克尔《生命之魂》

新书推荐

瓦尔泽 | 此反讽非彼反讽(节选)


新书推荐 | 赫尔德《民歌集》(德汉对照)全6册


新书推荐 | 胡蔚编译《德语名诗100首》


新书推荐 | 萨弗兰斯基《荷尔德林传》




学术活动综述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语文学分会2023年理事会会议纪要


纪念布莱希特诞辰125周年活动综述


讲座回顾 | 冯亚琳:“温柔准则”下人的文学构想——施蒂夫特《晚夏》中的教育要素


纪要 | 德语文学研究传统与学科建设暨范大灿、叶廷芳先生学术成功举办


会议纪要 | “现当代视野中的托马斯·曼”学术研讨会


会议纪要 | 马丁·瓦尔泽与我们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