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评论

《外国文学评论》历年目录一览(一)

1987年

第1期(总第1期)

在改革和开放的实践中努力办好《外国文学评论》


        ——代发刊词 (张羽)


大力加强对现代外国文学的整体研究 (袁可嘉)


三点不成熟的想法 (程代熙)


外国文学评论必须全面更新 (陈孝英;章廷桦)


传统的更新 (史亮)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谈文艺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童道明)


走向世界的沉思 (蒋卫杰)


复调小说:主人公与作者


        ——巴赫金的叙述理论 (钱中文)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者立场 (宋大图)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多声部性”


        ——从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诸问题》一书说起 (卢纳察尔斯基;干永昌)


八十年代日本纯文学小说 (夏刚)


《日瓦戈医生》其书及其他 (薛君智)


福克纳的叙事艺术


        ——谈《押沙龙,押沙龙!》的视点变化 (王小莹)


死之花


        ——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死亡意识 (赵晓丽;屈长江)


工笔讽刺画卷


        ——评辛克莱路易斯及其名作《大街》 (孙 梁)


小精灵蒲克和莎士比亚的戏剧观


        ——《仲夏夜之梦》研究 (方平)


浅论莎士比亚的艺术特点 (郑土生;肇星)


了与不了:莎士比亚悲剧研究纪程


        ——《莎士比亚悲剧论痕》前言 (卞之琳)


哈代小说的两个主题与人道主义思想 (段炼)


道家思想与法国现代文学 (葛雷)


他山之石 (鲍昌)


文学需要相互交流,相互丰富 (高行健)


经受时间考验的艺术心理学专著


        ——评维戈茨基的《艺术心理学》 (程正民)


面向生活现实 拓展文学形式


        ——评1985年联邦德国引起热烈反响的三部作品 (倪诚恩)


《没有水银的镜子》:论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专著 (冀平)


卡尔维诺《意大利童话》


        ——兼与《格林童话》比较 (涂石)


国外文坛之窗


第2期(总第2期)

外来的养分 (冯至)


徜徉在这一片海洋 (乔良)


墨西哥出版科塔萨尔的剧本 (榕)


试论现代诗与非理性 (飞白)


丹麦作家威利雪莱森获北欧奖 (杨永范)


形而上学的毁灭  


        ——维特根斯坦分析美学述评 (金惠敏)


日本战后文学“主体论”及“主体性”论争评析 (兰 明)


文学的接受研究 (张黎)


三浦朱门发表新作 (赖育芳)


苏联关于二十世纪文学规律性的讨论述评 (张捷)


关于形式主义理论的历史说明 (茨托多罗夫;蔡鸿滨)


诗歌语言理论研究与诗学科学探索 (罗雅各布森;蔡鸿滨)


外国文学研究与当代中国文学 (李黎)


无主题对话 (刘文飞;李萌)


尊百家 求真理 (范大灿)


也谈“非学者化” (杨武能)


几点希望 (周珏良)


超题材性和开放性


        ——论80年代苏联长篇小说思想艺术上的新开拓 (钱善行)


意蕴宏阔风自雄


        ——当代苏联战争文学新貌掠影 (严永兴)


细节荒诞和整体合理化的辩证法


        ——读卡夫卡随笔 (绿原)


历史真实四维空间及其他


        ——谈魏斯的剧作《马拉/萨德》 (孙君华)


寂静:阿赫玛托娃诗里的一个主导意象


        ——《没有主人公的歌》品析 (王璞)


奥尼尔《悲悼》三部曲的深层主题新探 (潘平微)


《斑鸠菊》


        ——美国实验现实主义小说 (施咸荣)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七五”期间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确定 (柯严)


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长篇小说创作的拓展 (倪蕊琴)


论济慈的“消极能力”说 (吴伏生)


善恶祥瑞神权


        ——波斯古经《扎姆亚德亚什特》剖析 (元文琪)


以系统的自组织原理看于连性格的自在性与自主性 (蒋承勇)


《国际诗坛》创刊 (辛池)


现实主义与艺术现实


        ——评加洛蒂的《论无边的现实主义》 (白烨)


拉丁美洲文学的反馈


        ——读《20世纪西班牙语美洲小说》 (林一安)


战争农事历史


        ——一幅内心感觉的“三折画” (余中先)


一部印度翻译小说引起的反馈 (殷同)


国外文坛之窗


北京俄苏文学研究界1987年春季聚会 (超)


近30年间获列宁奖和苏联国家奖的文艺学著作 (启超)


最近10年间谢世的苏联文学家简况 (启超)


日本将出版《现代中国文学作品选》 (赖育芳)


编后记 


第3期(总第3期)

文学本体论与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关于西方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两点思考 (盛宁)


苏珊朗格的符号美学 (冯季庆)


“分解主义”运用一例 (王逢振)


美国新派批评家乔纳森卡勒和分解主义 (钱佼汝)


当前美国文学批评中争论的若干问题 (乔纳森·卡勒;钱佼汝)


国内外国文学动态


美的创造


        ——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 (李芒)


川端康成与日本文学传统 (叶渭渠)


川端康成的“根” (杉浦明平;田星)


悲观主义与联邦德国诗歌 (黄文华)


国外文坛之窗


潘第拉:本我意识的浮沉


        ——兼谈布莱希特创作中的异化主题 (李扬)


美国“南方淑女”的消亡 (钱满素)


《第二十二条军规》技巧研究 (仵从巨)


畸形的爱,心灵的悲剧


        ——论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毕冰宾)


美国19世纪文学批评 (董衡巽)


《恶之花》:在浪漫主义的夕照中 (郭宏安)


难姐难弟


        ——哈代小说中的苔丝、裘德 (张玲)


泰戈尔美学思想管见 (倪培耕)


《战争与和平》中的历史哲学之心理原型及其艺术表现 (蒋世杰)


从《席特哈尔塔》看海塞的东方思想 (张佩芬)


文学批评方法论变革的一个缩影


        ——评A屠尔科夫的《安巴契诃夫和他的时代》 (李辰民)


“听窗外风雨匆匆”


        ——读《现代派论英美诗论》 (张晓丹)


扭转世界文学一体化的巨大努力


        ——加西亚马尔克斯、门多萨合著《番石榴飘香》的启示 (林一安)


评安德里奇《泽科》的叙述风格 (马家骏)


第4期(总第4期)

关于意识流问题的思考 (柳鸣九)


整体观照 具体探讨


        ——“外国文学中的意识流”学术讨论会述要 (乔雨)


列夫托尔斯泰和意识流 (陈燊)


谋事在文 成事在人


        ——读者反应批评评介 (蓝峰)


“蕴意结构”:戈尔德曼发生结构主义 (段炼)


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召开第三次年会 (全小虎)


发生结构主义与文体分析(节译) (段炼;戈尔德曼)


纷繁复杂 千姿百态


      ——本刊召开“20世纪外国文学走向”座谈会 (佳水)


“现代派热”降温之后 (袁可嘉)


超现实主义札记 (罗大冈)


山崎丰子的新作《大地之子》问世 (流火)


超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初探 (老高放)


世界各国翻译新希腊文学作品的情况 (文刀)


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中人道主文思想的流变 (李辉凡)


当代苏联戏剧的审美历程 (白嗣宏)


1980—1985五年间苏联高等学校文艺学科研究活动主要成果摘要(二) (启超)


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一部独特的自传体小说 (慈继伟)


塞尔维亚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和批评小说 (郑恩波)


《十日谈》的叙述系统


        ——关于作品的艺术形式的研究 (方平)


论《亲合力》 (高中甫)


论《罗摩衍那》演进过程的随意性及整一性 (王峙军)


参与世界的中国文学 (谢冕)


日本《社会文学》杂志创刊 (赖育芳)


告别梦境 (李陀)


一个学徒的札记 (邹荻帆)


外国文学研究方法断想


——从冯至的《论歌德》谈起 (曾镇南)


一部反映美学规范嬗变的《文学学辞典》 (张黎)


是蛆?还是狂想?


        ——评约翰福尔斯的新作《蛆》 (刘若端)


J.欧茨的《冬至》对女性心理的新探索 (燕萍)


国际海涅学术讨论会北京召开 (卓光)


国外文坛之窗


读者作者编者


国内外国文学动态





1988年

第1期(总第5期)

试论当代美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倾向 (盛宁)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创作与批评理论中的主客体关系 (章国锋)


《二十世纪欧美文论丛书》编委会成立 (龚悦)


突破东西方文坛某种停滞的可能性


        ——关于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走向 (许汝祉)


从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发展的摆锤状运动看外国文学发展的走向 (侯维瑞)


世纪末的思虑:从何处来 向何处去


        ——“20世纪外国文学走向”学术讨论会速写 (慈公)


“甜蜜的怨诉”及其他


        ——谈叶赛宁抒情诗的艺术魅力 (章廷桦)


叶赛宁气质新论:忧郁与狂放 (可夫)


默默此情谁诉 (李德纯)


一个艺术狂人的悲剧


        ——E.T.A.霍夫曼的《斯居戴里小姐》析 (陈恕林)


《危地马拉的周末》:开放式的结构布局 (姚公涛)


死之花


        ——略论艾略特《荒原》的死亡意识 (赵晓丽;屈长江)


吴尔夫《黛洛维夫人》的艺术整体感与意识流小说结构 (张烽)


茫茫黑夜中的一线希望之光


        ——戈尔丁《黑暗昭昭》初探 (阮炜)


安东尼伯吉斯的悲喜剧 (罗少丹)


形而上的神话迷宫


        ——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世界 (马小朝)


舒利泽尔新作:《急匆匆的女人》 (谭华)


“百年孤独”及其艺术形态 (陈众议)


爱琴海上空的星星


        ——现代希腊诗坛掠影 (罗洛)


禁闭在“角色”里的“疯女人” (朱虹)


意大利罗马大学教授康士坦丁尼在京作学术报告 (柯彦)


左拉自然主义戏剧观再评价 (王建高;邵桂兰)


《管锥编》与佛经 (黄宝生)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在南京召开 (章正博)


他不是“法兰克福市议员的儿子”


        ——对恩格斯关于歌德评价的一点质疑 (杨武能)


简奥斯丁《理智和情感》的内外结构 (林文琛)


夸张、真实、乐观、机智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中的讽刺特点 (黎跃进)


黑袍下两个痛苦的灵魂:克罗德和蒙太尼里 (毕正波)


法国四大出版社争相出版《寻找失去的时间》 (丛 越)


外国文学之于我 (绿原)


我不是“义和团大师兄” (刘绍棠)


摩洛哥作家本杰伦获法国1987年龚古尔文学奖 (李 润)


情节的心理 (舍趣梅)


求解艺术悖论


        ——评《现代艺术探险者》 (祖慰)


一项有益于文学事业的宏伟工程


        ——《外图文学研究资料丛书》评介 (白烨)


奇人奇书:安部公房的《樱花方舟》 (流火)


日本社会形而上的现实


        ——安部公房的《樱花方舟》 (半岛)


美国讨论自传与叙事模式 (阚晨)


美国召开当代文学理论讨论会 (李黎)


作家必须摆脱“恶魔”和“自我”的纠缠


        ——欧茨谈文学的自我批评 (佳水)


意大利出版《莱奥帕尔迪传》 (言笞)


法国出版加缪传 (文泉)


阿富汗小说《卡拉 库什》在法国出版 (泉虎)


苏联出版两部20世纪文选 (李萌)


印度文坛巨星阿葛叶逝世 (殷同)


阿尔巴尼亚作家伊 卡达莱的作品在国外引起热烈反响 (红珊荧)


冯至捐款设立德语文学研究奖 (光翟)


第三届德语文学讨论会在广州召开 (长人)


《简爱》、《呼啸山庄》学术讨论会在沪召开 (一冰)


编后记


第2期(总第6期)

二十世纪文学观念的格局


        ——科学主义、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 (吴元迈)


形式的寻求与凝铸


        ——漫议20世纪外国文学走向的一个特点 (钱念孙)


现代派文学的不断发展:二十世纪法国文学的主导方向 (郑克鲁)


小说中的时间、空间与因果 (赵毅衡)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关于艺术时间研究的思考 (晓河)


艺术作品的时空机制 (.Γ斯列布霍夫;周启超)


艺术就是恰如其分


        ——威拉凯瑟《一个迷途的女人》的表现手法 (董衡巽)


“伽利略传”:一部充满戏剧性的叙述体戏剧 (余匡复)


痴人说梦:“喧哗与骚动”中意识流主体 (傅俊)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 (尹德翔)


论高尔基的心理分析艺术


        ——奥古洛夫系列小说艺术特色分析 (张杰)


社会批判文化心态批判自我批判


        ——高尔基创作中审美取向的历史进程 (汪介之)


向人性的深层挺进


        ——散论艾特玛托夫七八十年代创作 (戚小莺)


追踪作家的思维轨迹


        ——评苏联当代作家拉斯普京的中篇小说 (钟麟)


关于《日瓦戈医生》的对话 (何满子;耿庸)


非虚构小说评述


        ——兼论《在冷血中》(王天明)


痛失乐园的现代人


        ——试析萨特《厌恶》中的洛根丁形象 (曾杰)


日本作家批评家谈文学的语言 (水洛)


痛苦的渲泄:从酒神、糢仿的关系看希腊悲剧的本体意义 (彭兆荣)


“苏联文学与新思维”讨论会在京举行 (启)


再谈哈姆莱特故事的起源 (郑土生)


幽棲路边草,熠熠自生辉


        ——论查理 兰姆的散文风格 (王志章)


写不尽的普罗米修斯 (陈鹤鸣)


庄子:惠特曼对郭沫若的影响中介


        ——兼论借鉴外国文学过程中的本土意识 (区鉷)


探求梦境的历程 (牛汉)


骑上水流


        ——关于冈林信康的随笔 (张承志)


结构与历史对峙的突破


        ——评安托尼 孔巴尼翁的《文学的第三共和国》 (张寅德)


一部美国的《官场现形记》:亨利 亚当斯的《民主》 (朱炯强;徐人望)


对“有胜于无”的惩罚


        ——评《真理与方法》中译本 (金戈)


国外文坛之窗  


国内外国文学动态  


编后记


第3期(总第7期)

文学性的演变标志着文学走向 (夏仲翼)


憧憬的坠落与本体的焕发


        ——二十世纪日本文学特征论要 (兰明)


苏美八十年代小说: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相互吸收、相互交融 (宋兆霖)


写作,是什么?


        ——评罗兰 巴特的“写作”理论及文学观 (耿幼壮)


罗莎蒙特史密斯


        ——乔依斯 欧茨发表新作 (萍)


本文社会学


        ——社会学批评的新发展 (吴岳添)


略论叙事学的理论特征 (张寅德)


海明威的文化心理结构 (杨亦军)


论多斯 帕索斯的前期思想与作品 (朱世达)


局外人的归宿


        ——论福克纳第二创作期小说中的南方种族意识 (郭淑梅)


论威廉·福克纳小说《熊》的综合文体风格 (顾胜)


象征:读《洛丽塔》 (洛黛)


作为文学评论家的纳博科夫


        ——《文学讲稿》序言 (约翰厄普代克;沈 蕙)


“不一”与“整一”


        ——《缎子鞋》艺术框架的分析 (余中先)


新生活的探索者


        ——纳 马哈福兹 (李琛)


《堂吉河德》的传统与西班牙当代小说 (王央乐)


五十年前菲兹杰拉德一篇未发表的短篇小说与读者见面 (奇青)


走向世界的努力


        ——兼评《美国文学简史》的编写方向 (赵一凡)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术讨论会在济南召开 (乔雨)


简论浪漫主义文学的宗教精神 (陈俐)


马洛剧作的悲剧节奏 (白牛)


济慈诗中独特的“感觉”形象 (刘治良)


嘉布莉蕾·沃曼的新作《笛音》发表 (易文)


从格式塔看屠格涅夫六部长篇小说的蕴藉美 (卢兆泉)


心有灵犀一点通


        ——屠格涅夫对郁达夫小说的影响 (陈国恩)


从实招来 (王蒙)


苏联学者谈今日苏联文学的三大热点 (启)


如谷似土般吸纳 (李发模)


一部实证主义经验派的奠基之作


        ——评菲根的《文学社会学主要流派及其方法》 (袁志英)


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尝试


        ——读叶维廉《比较诗学》 (殷同)


以微观构成宏观


        ——评两本美国小说家论 (白烨)


赋予历史以血肉和灵魂


        ——评克立 巴莫的长篇历史小说《四朝代》 (栾文华)


文学:两个世界的对话


        ——“20世纪世界文学与中国当前文学”讨论会述略 (万缘了子)


莫拉维亚谈其新作《重复》 (风华)


结论虽未统一,舌底却无留言


        ——“苏联文学与新思维”讨论会简述 (王景生)


阿根廷作家胡安·何塞·赛尔获纳达尔小说奖 (邹建英)


意大利纪念邓南遮逝世五十周年 (伊适)


日本第98届芥川奖评选结果揭晓 (水洛)


英国作家艾丽斯 默多克发表新作 (萍)


意象的开始 自由的展开


        ——美国女小说家瓦莱里亚马丁撰文“谈小说创作” (佳水)


美著名批评家希·米勒来京讲学 (慧言)


但丁学会北京分会举行报告会 (鲍北)


书讯


编后记


第4期(总第8期)

综合的艺术想象的艺术


        ——从法国文学看20世纪外国文学 (王泰来)


谈现代外国文学“向内转”的走向


        ——从一颗露珠见花园 (陈燊)


当前苏联文学研究信息二则 (启)


试论二十世纪拉美文学的走向 (赵德明)


论艺术家的创作境界 (崔子恩)


考证发现狄更斯1857年的一篇故事 (奇青)


也谈小说中的“有意味的形式” (包承吉)


意义的诞生 (金惠敏;易晓明)


卡勒论读者的“文学能力” (姚基)


《新书信集:吐温的自我写照》 (奇青)


寻幽探秘窥《城堡》


        ——卡夫卡的《城堡》试析 (叶廷芳)


现代流浪汉小说《铁皮鼓》


        ——兼评一种新公式化文论 (胡其鼎)


意大利发现皮兰德娄560封佚信 (阮舒)


托马斯曼和黑塞


        ——略论20世纪艺术家小说的思想先驱问题 (张佩芬)


特鲁门·卡波蒂传记出版 (阚晨)


孤独吟


        ——论《荒原狼》的主题 (赵晓丽;屈长江)


克里斯塔 沃尔夫创作中的主体意识 (王师丹)


生命的反刍


        ——论《追忆逝水年华》 (罗大冈)


寻求归属的若闷与奋争


        ——析奥尼尔剧作中的“大主题” (陈融)


论西方文学中美感意识与意义嬗变的轨迹


        ——以英国浪漫主义前期自然观为例 (叶维廉)


“人间喜剧”与“约克纳帕塌法世系”


        ——论福克纳与巴尔扎克 (孔耕蕻)


历史观点和美学思想的结合


        ——论赫尔德美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几个基本观点 (简明)


艾米莉勃朗特的诗


        ——‘呼啸山庄’创作的源泉 (张玲)


为了赢得真正的批评视野


        ——外国古典文学研究座谈会纪要 (水洛)


闲谈外国文学 舒 婷


我生命中的三个文学世纪 (任洪渊)


意大利奥秘主义辨析


        ——兼对“隐逸派”译名提出商榷 (飞白)


“隐逸派”译名之我见 (吕同六)


意向性:现象学批评的目的


        ——评《现象学与文学导论》 (袁红)


下笔清深不自持


        ——读《照澜集》 (曾镇南)


诗人与“两个世界”


        ——读勃莱的新作《从两个世界爱一个女人》 (王家新)


赵萝蕤译惠特曼 (区鉷)


克里斯塔 沃尔夫的《干扰事件》获朔尔兄妹文学奖 (易 文)


美国学者批评《尤利西斯》新版本 (奇青)


日本当代的文学、文化理论热潮 (水洛)


编后记



1989年

第1期(总第9期)

关于左拉的评价问题(一)


        ——对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与左拉论断的质疑 (柳鸣九)


批判现实主义质疑


        ——重读一部西方小说引发的对一种理论定势的思考 (郭树文)


也说巴赫金 (黄梅)


性文学侃 (如厕;阿堵)


“脏手”不脏


        ——萨特名剧《脏手》新论 (仵从巨)


“文学性”和“陌生化”


        ——俄国形式主义早期的两大理论支柱 (钱佼汝)


在“结构-功能”探索的航道上


        ——俄国形式主义在当代苏联文艺理论界的渗透 (周启超)


艺术即手法 (B·什克洛夫斯基;李辉凡)


后现代主义探幽


        ——兼论西方文学应变与发展理论 (赵一凡)


妇女文学


        ——广阔的天地 (朱虹)


既非妖女,亦非天使


        ——略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王逢振)


美国妇女诗歌的诗质演化 (赵砾坚)


建立女性的“神话”


        ——论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文学 (刘晓文)


谈英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秦喜清)


在西方文明的转折点


        ——论象征主义思潮 (余虹)


《恶之花》:穿越象征的森林 (郭宏安)


不可忽视的美学贡献


        ——论俄国象征主义诗人的个人象征 (韦建国)


象征主义的存在 (保尔 瓦雷里;金丝燕;郭宏安)


中西悼亡诗 (杨周翰;王宁)


畏神——渎神 (许继锋)


在瞬间感受中捕捉永恒


        ——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如是观 (顾蕴璞)


论司汤达小说的内倾性 (蒋承勇)


同构与影响


        ——对托氏与莎氏关系研究的反向思索 (曾庆林)


不多不专的琢磨 (林斤澜)


诗的回忆与断想


        ——我与外国文学散记 (唐祈)


困境与出路


        ——“青年学者外国文学理论研讨会”综述 (蔡坚)


学术动态




第2期(总第10期)

论今日之“拿来主义”


        ——关于文学的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的思考 (吴元迈)


国家社科基金会公布1989年外国文学学科课题指南 (纪金)


全方位开放:历史的必然选择


        ——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外来影响初探 (张兴劲)


关于左拉的评价问题(二)


        ——对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与左拉论断的质疑 (柳鸣九)


奥尼尔的创作源泉究竟是什么?


        ——与欧阳基先生商榷 (蒋虹丁)


平庸的“名作”,破碎的残片


        ——评西蒙的《弗兰德公路》 (解正中)


符号学与符号学的文学研究 (赵毅衡)


布拉格学派与结构主义符号学 (李航)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与符号问题 (冯季庆)


当代符号学对结构主义的突破及符号学文论的几个学派 (义行)


海明威的启示 (董衡巽)


日本松山市创设“哥儿文学奖” (赖育芳)


日本文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闭幕 (段英)


海明威:现代悲剧意识的探寻者 (吴然)


日出版篠田一士的文艺评论集 (赖育芳)


海明威的尼克:人生反思


        ——读《尼克亚当斯的故事》 (王守义)


“空白”的魅力


        ——谈海明威省略的尺度 (吕永岩)


“双驼峰”态势:海明威在中国的接受 (邱平壤)


苏联文艺界关于假定性的争论和当代苏联小说艺术的多样化 (钱善行)


法国近期文艺出版物动向 (全)


《变》的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 (林青)


中国意大利文学学会成立 (吴正仪)


试论《窥视者》的叙述艺术 (姚公涛)


一个文学时代的结束 (耒云)


从《尤利西斯》看艺术的再现论 (阮炜)


莱辛释亚里斯多德悲剧功用论 (张葆成)


高老头


        ——拿破仑时代法国资产阶级“贵人迷”的典型(翁柏青)


试论王尔德散文叙事作品中的童话模式 (张建渝)


现代英诗的运动轨迹:否定之否定 (傅浩)


我常到那里遛遛弯儿 (浩然)


我读外国文学 (邓友梅)


从拜伦到马雅可夫斯基 (黎焕颐)


符号化与再符号化


        ——读布里奇的《主体批评》 (姚基)


一片诗心托羁旅


        ——《奥州幽径》的意蕴世界 (至柔)


迪斯尼游乐场的迷人之处


        ——读冯尼格的《猫的摇篮》 (阿吾)


1987—1988年美国小说概述 (阚晨)


反映哈代研究新成果,融学术与娱乐于一体


        ——英国举行第八届哈代双年会 (张玲)


外国文学之夏:“20世纪外国文学”大型讲座将在北戴河举行 (柯义)


叶夫图申科谈苏联的改革和文学 (管源)


奥地利诗人弗里德谢世 (三水口)


瑞士作协主席洛切尔谈瑞士当代德语文学 (余匡复)


玛格丽特艾特伍德的新作《猫眼》 (坎辰)


法国现代青年作家十杰 (李润)


编后记


第3期(总第11期)

追寻闪烁着本质的瞬间


        ——卢卡契“深度模式”文艺观在一个方面的展开 (张鹂)


国外文坛之窗


两种不同的战略方向


        ——卢卡契与布莱希特的一个原则分歧 (范大灿)


废墟的寓言


        ——瓦尔特本亚明的美学思想 (杨小滨)


马尔库塞的“艺术革命”论 (陈学明)


无限追求中的东方文学 (高慧勤;李琛;倪培耕)


生的变奏曲


        ——从《千鹤》到《睡美人》 (叶渭渠)


普列姆昌德创作的二重组合 (黄超美)


《吉檀迦利》:对自由和美的信仰与追求 (叶舒宪)


简讯


《瞎猫头鹰》:图象的人生哲理 (元文琪)


《一千零一夜》中的印度母题和结构 (郅溥浩)


《钟形坛》文体分析


        ——口语和诗歌特征 (李战子)


戴维洛奇为什么不仿效现代派? (慈继伟)


神秘的萨拉


        ——评福尔斯的女权主义思想 (刘若端)


《癌病房》:特定时代的反思录 (陈建华)


苏联文学中的农业集体化题材的嬗化 (冀元璋)


一种特殊的心态构成


        ——论夏洛蒂勃朗特的自叙体小说 (易晓明)


《曼弗雷德》与“世界悲哀” 王化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中国的社会学批评及其突破 (王圣思)


批评的理论意识之觉醒


        ——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走向 (王宁)


荒漠中的摸索 (冯亦代)


生命的另一扇窗子


        ——闲谈我与外国文学 (叶延滨)


开阔视野 不断探索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读后感 (涂途)


高尔基及其著作述评的全景式组合


        ——评王远泽的《高尔基研究》 (熊文芳)


第六届明斯特诗会 (鸿君)


从新的审美视角观照契诃夫


        ——评《短篇小说家契诃夫》 (李辰民)


民主德国评论家谈克丽斯塔沃尔夫创作的艺术特色 (文生)


第4期(总第12期)

评阿尔都塞的艺术思想 (陆梅林)


“否定的美学”与美学的否定


        ——试论阿多尔诺美学思想的否定性 (章国锋)


马克思主义与美国当代文学批评 (赵一凡)


伊格尔顿和杰姆逊: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新发展 (王逢振)


误解要避免,“误差”却是必要的 (钱中文)


复调小说的作者意识与对话关系


        ——也谈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张杰)


普鲁斯特小说的时间机制 (张寅德)


荒诞的人生


        ——简析加缪的《局外人》 (张容)


论莫迪阿诺小说世界中的全息结构 (冯寿农)


隐蔽的视点在《嫉妒》中的作用 (晁召行)


法国当代文学中的“回归”现象 (全小虎)


后现代主义诗学与“自觉小说” (王天明)


黑色幽默的深层结构 (刘洪一)


独特文化背景下的青春嗟叹 (李德纯)


市场上的作家


        ——另一个狄更斯 (朱虹)


论普希金艺术思维的特征 (程正民)


布莱克


        ——现代主义的预言者 (张炽恒)


王尔德喜剧艺术的魅力 (郝振益)


联邦德国出版克丽斯塔沃尔夫的新作和关于她的传记 (长人)


契诃夫与中国戏剧的“非戏剧化倾向” (王璞)


罗曼雅各布森的“音素结构”理论及其在中西诗歌中的验证 (任雍)


大写的“人”字 (张抗抗)


致友人 (梁晓声)


欣赏与摒斥 (王朔)


加强外国文学研究之我见 (王佐良)


当代社会与文化反抗


        ——读戈德曼《当代社会中的文化创造》 (林青)


两种文化熔铸的魂魄


        ——亨利特洛亚的《莫斯科人》 (白丁)


国外文坛之窗


简讯


编后记



1990年

第1期(总第13期)

卷首语


“关于批评的批评”


        ——论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盛宁)


论布菜克诗歌的神话原型模式 (张德明)


论文学中的恶原型 (万书元)


原型数字“七”之谜


        ——兼谈原型研究对比较文学的启示 (叶舒宪)


《圣经》伊甸园神话与母亲原型 (刘连祥)


论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原则及艺术价值 (马小朝)


拉美当代小说结构形态管窥 (陈众议)


博尔赫斯小说中的对称结构 (高尚)


鲁尔福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表现手法 (朱景冬)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玉米人》的虚幻性 (蒋承勇)


魔幻现实主义再议 (王强)


论七八十年代苏联小说的象征化 (石南征)


试论阿拉贡的创作倾向 (邓永忠)


莎士比亚喜剧和莎翁的喜剧精神 (方平)


漫话《特利斯当与伊瑟》 (罗新璋)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心理分析 (王诺)


夏洛克形象的演变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与韦斯克的《商人》 (田民)


“恶女人”的启示


        ——论《奥瑞斯提亚》与《悲悼》 (杨永丽)


谈外国文学研究和创作 (叶君健)


独创性作家的魅力 (宗璞)


昆德拉的世界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 (胡智锋)


迎接挑战


        ——迪特·施伦施泰特的《文学反映论》 (宁瑛)


匈牙利新时期散文文学评述 (冯植生)


当代英美传记文学的发展动向 (张群;程萍)


当代美国文学理论 (程锡麟)


改革的深化与苏联文学新动向


        ——“苏联文学现状”交流会述要 (李辉凡)


简讯  


殷切的希望 高标准的要求


        ——《外国文学评论》座谈会纪要 (方颜)


第2期(总第14期)

文艺与意识形态 (吴元迈)


解构主义与文学批评 (郑敏)


文学空间意象的垂向境界 (樊锦鑫)


文学流播中的价值转换 (钱念孙)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20世纪英美诗主潮追踪 (袁可嘉)


二十世纪美国诗歌初探 (张子清)


弗洛斯特与悖论


        ——弗诗意象与语气之初探 (陶乃侃)


运动派的一个宣言:纯洁英诗用语 (傅浩)


诗中的自我 心灵的轨迹


        ——评哈代和劳伦斯的诗歌创作 (吴笛)


布勒东的超现实主义美学及其诗歌创作 (葛雷)


法国著名女作家萨冈新作问世 (游云)


论布罗茨基的诗 (刘文飞)


印度戏剧的起源 (黄宝生)


论《罗亭》 (陈燊)


纪念左拉诞辰150周年学术座谈会在京召开 (林 青)


激情:司汤达小说人物性格论 (姜书良)


我和外国文学 (冰心)


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遗产 (余华)


徘徊在文本与读者之间


        ——里法泰尔的《诗歌符号学》述评 (姚基)


变位法的妙用


        ——埃梅:《变貌记》 (柳鸣九)


浓雅凝重 好大喜成


        ——《外国名作家大词典》的“藏书”意识 (于晓丹)


苏联文学界现状管窥 (季耶)


爱尔兰当代短篇小说概貌 (丁振祺)


1989年美国小说概述 (阚晨)


日本第69届文学界新人奖公布 (丛重)


客观审视 冷静观照


        ——记本刊“西方后现代主义”座谈会 (佳水)


外国文学:合理引进 正确选择


        ——记漓江出版的四部新辞书座谈会 (放颜)


简讯  


编后记 

第3期(总第15期)

布莱希特的现实主义主张 (张黎)


两种对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评卢卡契和布莱希特的分歧和争论 (范大灿)


卢卡契美学思想的哲学前提与方法论基础 (章国锋)


“问题的实质是现实主义”


        ——关于布莱希特与卢卡契的论战 (扬克诺普夫;李健鸣)


布莱希特与卢卡契论争的由来 (袁志英)


用马克思主义构建我国的文艺理论


        ——“布莱希特与卢卡契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的论争”学术讨论会侧记 (韩耀成)


诗人兼学者的冯至先生 (季羡林)


你会得到一个“王国”


        ——《论歌德》读后散记 (绿原)


生命的沉思与存在的决断(上)


        ——论冯至的创作与存在主义的关系 (解志熙)


《都柏林人》技巧探微 (孙梁)


现代小说中的“显现”手法 (肖明翰)


第二届意大利文学讨论会在京举行 (阮舒)


二重组合结构的范例


        ——从“反讽—张力"诗学析《伤心咖啡馆之歌》 (杨济余)


“围栏中的豹":西方现代派小说中人与异己社会的冲突 (易丹)


神话象征预言


——论约翰契弗的长篇小说创作 (赵光育)


论《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形象体系与创作方法 (智量)


论《圣安东尼的诱惑》的诱惑


        ——兼及现代派艺术溯源(巴文华)


沉没在自己的凝血中的太阳


        ——读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赵晓丽;屈长江)


论哈代的史诗剧《列王》 (王守仁)


我与外国文学 (复衍)


我学会了学习吗? (彭燕郊)


吕同六获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 (小科)


理论走向的预测


        ——评《文学理论的未来》 (王晓路)


《世界名诗鉴赏大辞典》面世 (海)


朦胧中的哲理


——《砍掉的头》简析 (阮炜)


美国批评界对大众文学的重新评价 (威廉·R·埃珀森;金惠敏;贺淯滨)


1989年日本文坛纵横 (尚侠;梅野)


动态  


全国主要报刊外国文学文章目录索引


(1990.1.—4.)


编后记


第4期(总第16期)

叙述形式的文化意义 (赵毅衡)


论西方叙述理论中的情节观 (申丹)


《真品》的叙述艺术 (胡再明)


“兔子”三部曲将有续篇 (佳水)


关于叙述模式及其他 (黄梅)


叙述学概述 (微周)


论反战俳句诗人山头火 (李芒)


他象UFO闯入苏联诗空


        ——沃兹涅先斯基的诗 (高莽)


时代的“弃儿” 历史的骄子


        ——试论苏联现代悲剧诗人曼德尔什塔姆 (顾蕴璞)


象征主义诗歌简论 (周颐)


法国现代诗歌杂谈 (叶汝琏)


游戏中的启迪


        ——具体诗浅析 (王滨滨)


生命的沉思与存在的决断(下)


        ——论冯至的创作与存在主义的关系 (解志熙)


阿波罗的风采


        ——论法国启蒙文学 (秦弓)


也谈《简爱》中疯女人的艺术形象 (范文彬)


对一个被遗忘了25年的评论家的再认识 (殷同)


对莎士比亚商籁体诗的整体阐释 (罗志野)


卞之琳的学术生涯 (张羽)


卞之琳与外国文学 (袁可嘉)


“亦步亦趋”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谈卞之琳先生的翻译思想 (方平)


谈谈卞之琳的文学翻译 (张曼仪)


最早的信鸽 (叶文玲)


在他们中穿行 (赵玫)


对意义世界的探寻


        ——读飞白《世界诗歌史纲》 (徐岱)


《东方现代文学史纲》座谈会 (如珍)


后现代主义曾经是什么意思


        ——读《现代/后现代:20世纪艺术与思想研究》 (威廉·斯帕诺斯作;盛宁)


费什的新作《任其自然》 (王逢振)


当前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失误与成就 (一冰)


迪尔德丽贝尔的《西蒙娜德波伏瓦传》问世 (王纪宴)


“第四届国际海明威讨论会”在波士顿举行 (石枚)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自白 (吴岳添)


阿拉伯文坛简讯 (涛)


“卞之琳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 (寒石)


“外国通俗文学座谈会”在京召开 (放颜)


全国主要报刊外国文学研究文章目录索引


(1990.4.—7.)   


编后记  


1991年

第1期(总第17期)

传统中的“反传统”


        ——西方现代形式批评之批评 (余虹)


关于后现代“表征危机”的思考 (盛宁)


谈谈文化超越 (钱满素)


美国作家菲 罗斯的新作《骗术》 (慧辉)


传统与创新:一个日久常新的题目


        ——“文学的传统与创新”学术研讨会侧记 (佳水)


论海明威小说的现象学叙述 (邵建)


“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读罗兰 巴特《叙述分析导论》 (韦遨宇)


叙述的参照 (冯季庆)


关于“两个托尔斯泰”概念的争鸣 (晓霖)


《喧哗与骚动》中变异时空的美学价值 (刘晨锋)


试论《魔山》中的纳弗塔 (黄燎宇)


美的创造与幻灭


        ——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 (唐月梅)


论艾特玛托夫小说的“星系结构” (阎保平)


《弗兰德公路》的读解:绘画结构 (孙恒)


印度古典诗学和西方现代文论 (黄宝生)


坐在窗台上的简爱 (韩敏中)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偶合家庭 (张唯嘉)


苏联著名作家维 阿斯塔菲耶夫访问中国 (璟)


东西诗哲 千古绝唱


——评阿诺德和菲尔多西同名英雄史诗 (潘庆舲)


文化冲突命运观念感伤色彩


        ——师陀的《果园城记》和都德的《磨坊文札》 (马大康)


作家与书或我的书目 (马原)


欧美作家对我创作的启迪 (格非)


一位登山采石的向导


        ——读《当代文学批评》 (程锡麟)


帕斯谈获奖感想 雅 典


《S》:厄普代克对“女性意识”的新探索 (文楚安)


一份关于凡尔纳的珍贵资料 (吴岳添)


美国文学现状谈 (申慧辉)


传统小说家归来


        ——哈格眼中的“70年代德语小说” (吴姝)


动态


全国主要报刊外国文学研究文章目录索引


(1990.8.—10.)


塞利纳


        ——注重感情的作家 (吴岳添)


第2期(总第18期)

一位早期现代派的语言实验


        ——评葛屈露德斯泰因 (董衡巽)


美国文坛上的怪杰


        ——试论斯泰因的创作意识、技巧和历程 (胡全生)


《霍华兹别墅》中的文化人与生意人 (阮炜)


当代文学鉴赏的困惑


        ——论艾略特的《荒原》 (曾艳兵)


《万有引力之虹》与现代神秘主义 (易丹)


米勒解构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逢春)


直觉顿悟中的理性探求


        ——论阿斯塔菲耶夫的抒情小说 (梁坤)


夏目漱石的《明暗》有续篇 (兹心)


海因里希·伯尔:正义者话语阐释 (岛子)


海因里希·伯尔文学作品宗教思想初探 (拉特尔迈尔;徐萍)


真实,在对现实的超越之中


        ——论契诃夫创作中的形而上真实 (李嘉宝)


《古今和歌集》中的自然 (林少华)


试论玄学派诗歌在英国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衡孝军)


蕴含在奇想、思考和矛盾中的真情


        ——论约翰多恩的爱情诗 (章燕)


从文学流派的演变 看文学的传统与创新 (吴岳添)


大冈信的“实验田” (林伟)


从文学的整体性来认识文学的传统 (王守仁)


传统·创新·别立新宗 (高慧勤)


论乔伊斯小说的艺术创新 (江宁康)


老舍和布莱希特 (施伦克尔;舒雨)


诗歌真理的探寻 (殷同)


我的三次文学选择 (俞天白)


新鲜的花朵 (雷抒雁)


女性的回归


        ——《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评介 (胡亦乐)


一部富有学术个性的文学史


        ——读《苏联当代文学史》 (杨萍)


电脑批评:文学作品的数据研究


        ——从《静静的顿河》的作者权谈起 (刘文飞)


萨特早期著作出版 (吴岳添)


“丑小鸭”故乡的文坛现状


        ——“中国—丹麦当代文学研讨会”侧记 (王纪宴)


新历史主义批评对解构主义的超越 (晓风;晓 燕)


俄国象征派小说在苏联重新受到青睐 (周启超)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的三部新作 (逢春)


全国主要报刊外国文学研究文章目录索引(Ⅱ)  


第3期(总第19期)

向文学本体论批评挑战


        ——现代意图主义理论述评 (姚基)


赫施的意图论文本理论 (胡万福)


高尔基、“批判的”现实主义及其他


        ——与《批判现实主义质疑》作者商榷 (汪介之)


浅谈奥地利文学 (冯至)


里尔克的艺术难题:诗与物 (李永平)


论霍尔瓦特的大众戏剧 (张黎)


自由之路在何方


        ——浅析施尼茨勒的小说《通往自由之路》 (郭铭华)


现代小说:时空结构与价值失落 (颜向红)


主观真实论与意识流小说辨析 (赖干坚)


一幢造在高处的多窗的房间


        ——纳博科夫及其《洛丽塔》 (高尚)


论《贵族之家》 (陈燊)


道德需要与情感愉悦


        ——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皈依心理之分析 (何云波)


勒克莱齐奥发表新作《奥尼沙》 (吴岳添)


大伴旅人、筑紫歌坛及其他 (赵乐甡)


对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评估 (许汝祉)


传统与创新的统一


        ——阿波利奈尔的诗歌创作经验 (郑克鲁)


论戴·赫·劳伦斯的继承与创新 (叶兴国)


含混:形式兼主题


        ——《文书巴特尔比》与《绝食艺人》的联想 (钱满素)


论中美诗歌的交叉影响 (屈夫;张子清)


精神世界的漫游者


        ——读《怀疑论美学》 (何志云)


多层次的建构


        ——评《二十世纪文学理论选集》 (王晓路)


俄苏形式主义在当代苏联文艺学界的命运 (乔雨)


“乔伊斯大战” (潘小松)


“解构以后活路何在?” (黄梅)


世界科幻年会在成都举行 (蜀信)


欧洲作家的心态今非昔比 (吴岳添)


短篇小说理论近况 (一冰)


卡富恩特斯谈塞万提斯传统 (墨文)


美批评家论M.德拉布尔小说中的幽默 (一冰)


英女作家巴 皮姆传记问世 (慧辉)


三卷本《法国文学史》全部出齐 (路)


全国主要报刊外国文学研究文章目录索引(3)  


编后记   


第4期(总第20期)

判断“内心独白”的两个根本问题 (黄希云)


文本的虚构性与历史的重构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删节谈起 (盛宁)


北大召开“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研讨会” (朝翔)


论西方叙事理论中“故事”与“话语”的区分 (申丹)


法国文学学会在京举行工作座谈会 ( 翱宇)


《约拿》别解 (郭宏安)


法国《读书》杂志发表拉贡谈话录 (吴岳添)


《我们》的审美时间和色彩 (顾亚铃)


历史画卷中的历史哲理


        ——阿拉贡:《圣周风雨录》 (柳鸣九)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四届年会在扬州召开 (直理)


简论E·E·肯明斯的画诗 (袁若娟)


也谈斯泰因的语言实验 (申慧辉)


小写的后现代主义:点点滴滴 (钱佼汝)


日本神话中的自然观 (魏大海)


拉美作家论传统与创新 (赵德明)


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 (孙家琇)


好拭明珠还故主


        ——《两个高贵的亲戚》何以新入莎集 (孙法理)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村社社会主义之构想 (薛兴国)


东西方两种灵魂的终极寻求


        ——《西游记》和《浮士德》的母题、叙事模式与文化价值观比较 (张德明)


《少年维特之烦恼》与《喀尔美萝姑娘》 (石燕京)


季羡林教授学术思想与成就略述 (钱文忠)


季羡林先生的治学风格 (黄宝生)


“听”杨绛先生话文学 (黄梅)


记杨绛先生 (董衡巽)


“20世纪外国文学:主题 语言 风格”学术研讨会在扬州举行 (邀宇)


无数杨花过无影 (刘心武)


从川端康成到托尔斯泰


        ——外国文学与我 (王小鹰)


一部成熟的外国文学史 (李玉民)


发展美学文艺学理论的有益参照


        ——《现代资产阶级美学》述评 (张弼)


“全国苏联文学现状研讨会”召开 (辉凡)


斯卡梅塔谈“爆炸后文学” (朱景冬)


唐纳德 斯通教授来华作学术交流 (应梅)


《20世纪90年代美国黑人文学批评》出版 (程锡麟)


玛格丽特杜拉斯发表新作 (吴岳添)


全国主要报刊外国文学研究文章目录索引(4)  



1992年

第1期(总第21期)

苏联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的主题思想倾向 (陈敬詠)


破碎思想体系的残片


        ——艾略特、多恩和《荒原》 (陆建德)


俄罗斯幽默文学的一颗珍珠 (周启超)


智慧的映照


        ——论T.S.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 (张炽恒)


川端康成:“感觉即表现” (高慧勤)


《雪国》主题新论 (李均洋)


陌生的世界


        ——当代西方文学中人与环境的悲剧性关系 (易丹)


希腊神话和《简 爱》的解读 (方平)


无穷尽的符号游戏


        ——20世纪的《呼啸山庄》阐释 (韩敏中)


盎格鲁 撒克逊时期的宗教诗 (陈才宇)


惠特曼与印度婆罗门教 (张惠辛)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反宗教神学”说质疑 (汪义群)


综合艺术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福克纳比较研究 (冯文成)


庞德的《华夏集》和意象派诗 (杰夫·特威切尔;张子清)


文学的“本体性”与文学的“内在研究”


        ——雷纳 威勒克批评思想的核心 (胡苏晓;王诺)


解构的界限 (陈晓明)


俄国象征派的“象征观” (周启超)


终结,抑或是起点?


        ——评乔纳森卡勒的新作《符号的建构》 (姚 基)


密茨凯维奇研究的新编 (易丽君)


当代西方莎士比亚变奏二十年(1965—1985) (张 冲)


纳丁·戈迪默的文学轨迹 (李永彩)


广泛的交流 热烈的探讨


        ——“20世纪外国文学:主题语言风格”研讨会纪要 (乔雨)


动态  


全国主要报刊外国文学研究文章目录索引  


第2期(总第22期)

加強对外国文学的评论 (冯至)


外国文学研究要全面贯彻“洋为中用”的方针 (吴介民)


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学 (叶水夫)


坚持社会主义主体意识 (程代熙)


以鲁迅为榜样做好外国文学工作 (高莽)


诗人超越语言桎梏的可能与极限 (张德明)


文学话语中的间隔与沉默 (方汉文)


叙事作品研究中的断裂


        ——谈“话语”与“文体”的差异 (申丹)


高尔基与二十世纪初叶的俄罗斯文学 (汪介之)


关于欧美现代派文学 (袁可嘉)


普鲁斯特的语言风格 (郑克鲁)


澳大利亚现代主义文学为何姗姗来迟 (黄源深)


子规清韵绕长城


        ——当代俳句家赤松蕙子作品管窥 (李芒)


陶菲格 哈基姆:从现实主义到象征主义 (程静芬)


现代希伯来文学一瞥 (徐新)


战后荷兰文学鸟瞰 (王宁)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小说叙事时间的革新 (王钦峰)


陀思妥耶夫斯基选择了变态心理 (曾艳兵)


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 (李志斌)


《傲慢与偏见》的戏剧性叙述 (张介明)


徘徊在训谕与真实之间


        ——左拉在中国 (钱林森;苏文煜)


内心独白并非虚幻


        ——与黄希云同志商榷 (肖明翰)


伴我少年时 (邵燕祥)


艺术的解构与重建


        ——读琳达·哈琴《后现代主义的政见》 (段炼)


动态  


全国主要报刊外国文学研究文章目录索引


第3期(总第23期)

重温《讲话》看现实主义问题 (卞之琳)


学——用——化 (袁可嘉)


谈谈研究工作中的普及与提高 (吴岳添)


契诃夫与二十世纪现代戏剧 (童道明)


永恒的主题 丰富的变奏


        ——谈当代西方戏剧的荒诞性 (申慧辉)


美国戏剧对文学传统的背离 (汪义群)


全国第四届意大利文学研讨会召开 (王纪宴)


语言折磨中人本体的悲剧


        ——论彼得 汉德克的剧作《卡斯帕》 (任生名)


“父与子”:文化母题与文学主题


        ——论美国犹太文学的一种主题模式 (刘洪一)


璀璨的珠串


        ——试析叶赛宁组诗《波斯抒情》 (王守仁)


爱尔兰两本诗集引起文坛关注 (王纪宴)


论俄国象征诗派 (刘文飞)


但丁与基督教文化 (胡志明)


纪念朱生豪诞辰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小禾)


文艺复兴·基督教文化·人文主义传统 (张弘)


论英国民间谣曲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陈才宇)


“被缚的妻子们”


        ——古希腊文学中女性性格的分离与原型辐射 (彭兆荣)


冯至与德语诗歌 (杨武能)


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史观 (陶东风)


对话理论与复调小说 (张柠)


既是探索者,又是理想家


        ——记契诃夫给我的影响和启示 (王西彦)


吸收别人的长处


        ——秦牧谈外国文学 (佳水)


互通声气 相与知心


        ——评《重建阅读空间》 (凯林)


美国短篇小说的新繁荣 (比尔·奥利弗;杨贵生)


前苏联文论家眼中的解构主义 (吴晓都)


动态  


全国主要报刊外国文学研究文章目录索引  


编后记  


第4期(总第24期)

浅论人类文化成果的吸收和借鉴 (吴元迈)


萨尔蒂科夫-谢德林的文学批评 (刘宁)


后现代主义文学与写作 (王岳川)


萨特存在主义文学的价值论批判 (马小朝)


《喧哗与骚动》新探 (陶洁)


矛盾与困惑:福克纳对黑人形象的塑造 (肖明翰)


何处方能寻觅“我”


        ——论布勒东的《娜佳》 (周颐)


动态


实亦非常 虚亦非常


        ——论田德里亚科夫遗作的艺术风格 (吕绍宗)


现代小说的先声


        ——塞缪尔·理查逊和书信体小说 (刘意青)


复仇悲剧还是道德说教?


        ——《哈姆雷特》再议 (何其莘)


人文本结构


        ——不同层面的爱伦坡 (盛宁)


青年马克思诗歌创作中的浪漫主义 (赖耀先)


意义的重建:从过去到未来


        ——《堂吉诃德》新论 (饶道庆)


丘特切夫的自然哲学诗 (郑体武)


中伊创生神话比较 (王燕)


关于我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答上海华东师大王智量教授 (王火)


走出草原 (端木蕻良)


追上世界文论发展的步履


        ——读《最新西方文论选》 (徽君)


显克维奇研究的硕果 (王宗平)


多彩的拼贴画 近年澳大利亚小说述评 (叶胜年)


叶芝之后的爱尔兰诗坛 (丁振祺)


全国主要报刊外国文学研究文章目录索引 


 


内外一体


文史一家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