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唯一投稿网址:
www.literarycritik.com
向右滑动,可预览本期目录
外国文学评论 NO.2, 2022 第5-40页
洛维特和他的老师海德格尔
与欧洲虚无主义问题
刘小枫
洛维特与仅年长自己八岁的海德格尔亦师亦友,一度亲密无间。二战爆发那年,流亡日本的洛维特在《欧洲虚无主义》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海德格尔哲学的政治牵连”问题。在洛维特看来,虽然海德格尔发起并指引了拆除近代形而上学内的基督教神学要素的现象学行动,但并没有把这一行动贯彻到底,而是转向了一种新的普遍历史哲学,以克服欧洲虚无主义的姿态开启了虚无主义哲学的新地平线。不过,在犹太-基督教的原初信仰是否应该为现代历史意识负责这一问题上,洛维特同样终其一生也没有摆脱自相矛盾的处境,这与他自己的信仰矛盾相关。
外国文学评论 NO.2, 2022 第41-75页
《神曲》的托喻问题:
寓言、注疏与白话文学
常无名
当前但丁学界一般认为,《神曲》并非如早期读者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借助冥界之旅讲述现世生活中灵魂皈依历程的虚构寓言,而是一个假装彼岸之旅为自身真实经历,从而模仿《圣经》的“历史托喻”。本文关注《神曲》的翻译/注疏性质及该性质对其托喻模式的影响,试图说明这部作品与同时期意大利早期白话文本一样吸收了学院注疏传统,并采用波爱修斯式寓言的形式对拉丁文经典作品进行注疏。因此,但丁的冥界之旅其实象征着诗人对《埃涅阿斯纪》第六卷的解读,其中的维吉尔则是这部史诗的象征。
外国文学评论 NO.2, 2022 第76-98页
“让我们看见这棵树”:爱尔兰抹大拉
洗衣房的文化再现与假性记忆
李 元
爱尔兰抹大拉洗衣房由天主教会运作,在1922至1996年间对一万多名女性(包括未婚母亲和各种“问题”女性)进行关押、虐待和奴役。这一丑闻在1990年代被曝光,爱尔兰剧作家布罗根于1992年创作的剧作《被遮蔽》开启了关于爱尔兰抹大拉洗衣房的文学与文化再现。本文在梳理爱尔兰抹大拉洗衣房历史的基础上,阐述其与后殖民民族身份建构的联系,探讨各种艺术形式如何以不同方式再现该创伤,以呈现文化记忆建构的政治和商业维度,并在美国学者艾莉森·兰兹伯格关于假性记忆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指出大众文化产品的商品化特性极易扭曲对过去的再现,因此与以电影为代表的大众媒介相比,沉浸式剧场这种艺术形式更有可能生成假性记忆。
外国文学评论 NO.2, 2022 第99-114页
从魁魁格的烟斗到毛利人的膝盖:
伊恩·韦德的新西兰反殖民叙事
张 雯
新西兰作家伊恩·韦德的小说《西姆斯之洞》以“逆写”《白鲸》的方式将麦尔维尔的太平洋叙事从由美国而南下的方向,调转为立足西南部岛国、由南往北的方向,追溯了西方从殖民主义到帝国主义时期对新西兰的冲击与威胁。作家从曼陀罗、食人等多个维度对新西兰历史进行了“去殖民化”重述,并试图通过捕鲸者赫伯利与毛利人共同生活的经历建构另一个有别于官方殖民历史的新西兰建国神话。
外国文学评论 NO.2, 2022 第115-134页
昭和日本的“文坛政治家”
——川端康成的文化活动考辨
常思佳
内容提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川端康成将文学创作与文化活动相结合,或隐或显地协助日本进行文化渗透。战败后,为配合本国战后重建的文化外交,他相继扮演了“日满”亲善的文化使者、战败悲情的宣传者、呼吁和平的倡导者以及日本传统美的代言者等多重角色。在上述角色转换中,川端康成承担起了重塑文化记忆、构建国家文化形象的“文坛政治家”任务。
外国文学评论 NO.2, 2022 第135-155页
“诗中的小黑裙”:
《午餐诗》的圈层叙事及其国家认同
张逸旻
美国诗人弗兰克·奥哈拉的诗集《午餐诗》以看似囿于个人社交的圈层叙事以及相应的谈话语调与专名列举法,表现了诗人身处其中的纽约文艺圈的消费生活、文化品味、情感体验与友朋交往。作为对新批评派及艾略特所主张的普适性的叛离,圈层叙事一定程度上兑现了奥哈拉的诗学宣言《某人主义》中的核心宗旨,也与诗人的职业身份诉求以及美国冷战时期的政治话语及文化外交策略保持着复杂的内在关联:在应和美国“民主国家”认同愿景并为之推波助澜的同时,圈层叙事也为揭去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粉饰而积极发声。
外国文学评论 NO.2, 2022 第156-180页
“不自然的联合”:
布鲁克农庄转型的政治经济学阐释
杨 靖
1845年,布鲁克农庄决定将原先超验主义性质的个人联合体改组为傅立叶主义的法朗吉。这一改变一方面是因为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描绘了美好的未来,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农庄面临着巨大的现实经济压力。由于种种原因,农庄起初不得不在薄弱的经济基础上强行启动,此后又因缺乏生产劳动和管理经验,加上土质沙化严重,经济困境进一步加剧。为了换取美国法朗吉联盟的资金支持,农庄被迫转型,由此引发了个人主义和社团主义的观念冲突,造成了内部手工劳动者和知识阶层的矛盾对立,并最终导致了这一“文学乌托邦”共同体的分化瓦解。这种个人与社团“不自然的联合”是包括布鲁克农庄在内的数十个美国乌托邦社团走向失败的根本原因:在贸易和金钱交易成为主导模式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这些实验者依然幻想通过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田园农耕状态来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和社会改进。不过这一尝试本身代表了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以及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探究。
外国文学评论 NO.2, 2022 第181-195页
“心之晦暗”:
罗斯金《现代画家》中的风景与忧郁
乔修峰
忧郁在十九世纪初的英国文学中还是一个引人瞩目的主题,但到维多利亚时代似乎被忽略了。这一时段正是从忧郁向抑郁过渡的阶段,约翰·罗斯金在《现代画家》中提出“心之晦暗”的说法便旨在描述在此阶段一种情感乏力的抑郁心境。罗斯金关注的不是作为疾病的抑郁症,而是扎根在现代心灵中的抑郁状态,因此《现代画家》省思的核心问题之一便是如何让现代人摆脱抑郁心境。在罗斯金看来,风景能够为观者提供情感教育的空间,有助于现代人摆脱抑郁,并在日渐严重的空间异化中重获自我与世界的亲密感。
外国文学评论 NO.2. 2022 第196-218页
《米德尔马契》中的乡村医改叙事再探
陈 豪
学界大多从个体角度入手探讨《米德尔马契》中表现出的英国医疗改革败因,未能充分重视小说呈现的全景视角。本文试图通过还原小说医改叙事的历史语境,揭示改革的难点在于维持宏观与微观环境的平衡。这需要在医疗、市场、立法等各种力量之间开展合作,背后的关键是凝聚人心。为实现这一目标,自称激进分子的爱略特在小说中重塑了保守主义信念,把改革重心从社会改造转向了个体沟通。
外国文学评论 NO.2, 2022 第219-237页
对立的音乐式戏仿
——论《尤利西斯》的“卡农式赋格”书写策略
王 涵
小说《尤利西斯》既创造性地戏仿了荷马史诗《奥德修纪》的英雄流浪模式,也开启了乔伊斯以文学叙事杂糅音乐观念的通感书写模式。小说中混合着庞杂音乐元素的第十一章《塞壬》无疑是乔伊斯借助音乐曲式进行写作的创新成果。借助解构《奥德修纪》之“英雄”风格并重构“反英雄”风格的音乐式戏仿手法,作家贯通了文学与音乐共同拥有的人文特性,同时以隐喻的方式表现了工业资本中那些导致人性普遍物化的顽固力量。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
www.literarycrit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