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评论

内容提要|2023年第1期




内容提要


2023年第1期










黄海容 


辞转空间:

福柯语言观视野中的考古学


本文试图揭示福柯语言修辞观在其考古学思考进路和研究方法中的奠基性作用。通过阐释福柯语言修辞观中的关键概念“辞转空间”和“误用辞格”与其考古学话语分析核心方法“陈述层面”和“稀少性原则”之间的呼应关系,本文着重梳理福柯对尼采语言修辞性思想的继承及其与德里达有关语词误用看法的关联,以期为理解福柯思想提供一个有价值的语言学参考角度。



卢盛舟

“犹如被割去了眼皮”:

重审《弗里德里希所绘海景前有感》中的隐微战争书写


《弗里德里希所绘海景前有感》(1810)看似一则艺术评论,实则隐藏着关注普鲁士军事改革的克莱斯特的战争书写。该评论用以形容观看弗里德里希风景画《海边的修士》之感受的核心隐喻——“犹如被割去了眼皮”,其生成前提是克莱斯特在洞悉风景画政治寓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画中浩瀚无边的海景感知为1800年前后欧洲出现的民众战争的寓像,其军事内涵是古典战争法被悬置之下敌人的消灭和自我的牺牲,其现实指向则是克莱斯特在1810年德意志民族解放运动处于低潮之际依然对普鲁士军事改革家所倡导的民众起义念兹在兹。



沈   冲

离合的姿态:罗丹雕塑《人与他的精神》

在里尔克中后期作品中的诗学变形


罗丹的双人雕塑《人与他的精神》定格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瞬间:男子肩头的女子仿佛在为他加冕,又似欲离他而去。这座雕塑在交易流通过程中的多重命名和女子残躯的艺术史联想进一步彰显了其姿态的复杂性以及词与物之间的张力。里尔克在文学演绎中通过叙事上的突变反映雕塑中的歧义,将这一独特的姿态融入了自己中后期的诗学之中,他视女子的离开为爱着的女人超越所爱的男人而走向超验的敞开,并以英雄和胜利女神的结合致意他的赞助人南妮·翁德利-伏尔卡特。



刘   坤

寓言、“谎言”与反智的预言:

《瑞普·凡·温克尔》中的非典型怀旧


华盛顿·欧文在《瑞普·凡·温克尔》中的怀旧并非只是作家恋古情结的体现,而更是一种社会批评策略和作家的个人写作策略。小说潜藏了两个美国历史瞬间的勾连,揭示了清教式“民主”与共和国“暴政”的一脉相承;通过与其念兹在兹的文学共同体的怀旧性会面,欧文传达了他关于“谎言”何以在共和国大行其道的反思;而通过赋予毫无智识的瑞普以说故事的特权,欧文则拖延了“回家”的进程,预见了彼时美国即将迎来的绅士阶层集体“自杀”的反智时代。凭借非典型怀旧书写,小说成为一则暴政传承的寓言,一出赢得民心的“谎言”以及一个反智时代的预言。



徐  茜

“帝国”与“个人”之间:

夏目漱石《满韩处处》再考


关于夏目漱石《满韩处处》中的中国书写,先行研究已蔚为大观,但该作中关于“满铁”殖民、日俄战争遗迹以及“胃病”的叙事细节仍值得进一步推敲。本文通过对这些细节的解读,结合同时期主流媒体报道、日本文坛动向以及漱石的文学观念,探讨以漱石为代表的近代日本文人进退于“帝国”与“个人”之间时的“内面性”问题。在自由民权运动落潮、自然主义占据文坛主流的语境中,夏目漱石另类的“风景”书写暗含着对主流的旅华游记话语模式的叛逆性回应;而贯穿全文的“胃病”书写则源于漱石对病迹学研究的先驱性见解,成为其传达“帝国”公共领域话术背后的“个人”思考空间的媒介。



谷惠萍


镰仓时期的蒙古人形象与近代日本的国家主义


忽必烈东征日本后不久,镰仓时期的《八幡愚童训》《一谷入道御书》等宗教文本中出现了强大而恐怖的蒙古人形象。这一方面源于日本不敌元朝的悬殊军事实力差距,另一方面也同石清水八幡宫和佛教日莲宗的传教活动密切相关,二者合力塑造出蒙古人暴虐无极的形象并将其广播日本。江户时期,“ムクリコクリ”(蒙古[人]高丽[人])和“元寇”二词勾勒出日本人复杂的对外心态,恐怖的蒙古人形象成为攘夷论者用以鼓吹强烈排外情绪的工具。明治以后,该形象又通过“国难”“护国”“国圣”“国防”“国民”之名被纳入日本国家主义话语体系,服务于近代日本的民族国家建构和对外侵略战争的精神动员。



李永毅


《物性论》与蒙田的自然主义怀疑论


蒙田是最早深入研读卢克莱修的欧洲近代思想家之一,《物性论》最吸引他的是自然主义研究方法。与伊壁鸠鲁派不同,蒙田的自然主义不是用于物理世界,而是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卢克莱修的原子论的前提极为简约,让他得以借用此模型开创了一套以人性为对象的心理学研究。蒙田也吸纳了卢克莱修温和的怀疑主义,怀疑是蒙田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让他永不满足于既有的知识和观念,通过加法不断吸收原有体系无法容纳的新元素。蒙田与卢克莱修的互动对法国启蒙运动的酝酿和诞生有重大的意义。



刘雪瑽


重构大和的“天下”:《风土记》中的天下观


日本奈良初期官撰地理志《风土记》的编纂既受到中国地理文献的影响,也具有自身特性,这些特性与《风土记》的天下观有关。元明天皇下令编写该典籍旨在重构政治秩序、巩固皇权,《风土记》中多次出现的“天下”二字兼具神圣性与现实性,意指大和朝廷所真正掌控的土地。典籍中的异族观念也是日本天下观的组成部分,边缘诸民族或被收编,或因武力胁迫而归降,书中这种大和政权对待边缘民族的强势态度也意在展现“神国”日本天下观的正当性与神圣性。



王一平

蒸汽朋克小说的恶托邦与乌托邦:

《帕迪多街车站》对十九世纪英国历史的想象性重塑


蒸汽朋克小说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最重要的科幻小说亚类型之一。柴纳·米耶维作为蒸汽朋克小说热潮中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帕迪多街车站》以蒸汽动力、煤气灯等标志性物象展现了实为影射伦敦的新克洛布桑在“恶臭”之中的犯罪都市景象。小说在社会政治及科技发展等诸方面将维多利亚社会视为黑暗的恶托邦,并基于对诸多历史细节如飞艇、蒸汽锤等技术设备、工人罢工等政治活动的筛选和重写,从历史中逸出,在恶托邦之上建构出了一条通往乌托邦的路径。小说从历史源头上进行改造和重塑的方案,使文本获得了映照现实的力量和朝向未来的可能性,因此比此前流行的赛博朋克小说更具否定性,也更激进地重塑了西方社会的历史面貌并构想了未来路径。



匡游渝

从“未知空间”到“蛮子之地”:

西人旅记《蛮子边地》的川边书写


澳洲传教士叶长青写于二十世纪初的旅记《蛮子边地》不仅是建立传教点的先行考察笔记,也是人类学意义上有关中国川边藏地知识生产的文本。本文拟从后殖民主义视角探察这一文本的川边叙事策略,并揭示该策略作为一种帝国书写路径,具现了英国殖民者对我国西南边疆在政治、经济层面上的殖民与扩张意图,体现了人类学的知识生产与西方现代性和殖民话语的同构性。






扫码购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