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评论

会议综述| 外国文学研究的“情感转向”及其批判:《外国文学评论》第十九届学术研讨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单纯致力于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文学研究方法遭到质疑,在人文研究领域,以斯宾诺莎的情感论述为出发点,外国文学研究界也随之发生了一种被称为“情感转向”的潮流,人们试图重新发掘和分析被西方理性主义规训的情感生活。如何认识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情感转向”?人类情感是超越社会和时空的永恒现象,还是具有历史性和空间性的特殊现象?如何从历史和社会角度重新阐释人类的情感?为深入讨论上述问题,《外国文学评论》召集本刊部分作者和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交流研讨。2023年11月10—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主办、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厦门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外国文学研究的‘情感转向’及其批判:《外国文学评论》第十九届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近二十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学者和厦门大学的师生共同参加了此次会议。





11日上午,在厦门大学外文学院陈菁院长致开幕辞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程巍研究员介绍了此次会议的缘起,并指出“情感转向”并不意味着对既有研究范式的简单抛弃,而可以理解为一种枢轴的“转动”,其目的在于呈现问题的更多侧面,以丰富对文学研究的整体性认识。在大会主旨发言环节,厦门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陆建德教授指出“潮流”和“转向”往往意味着大致相同的学术兴趣,但是在文学批评和研究领域,有的学者并不能归入某一流派,威廉·燕卜荪就是一例,通过对这位特立独行的学者的深入阅读,可以看到个人的诸种特点无法规约,它们与“转向”一起构成色彩多样的批评图景。南京师范大学杨靖教授讨论了乔治·艾略特的早期短篇小说《撩起的面纱》,在考察艾略特翻译斯宾诺莎哲学著作的基础之上,揭示斯宾诺莎的情感理论和人类共同体意识对艾略特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催生了其“拓展同情心”的创作主题和独特的小说美学。中山大学范劲教授围绕尼古拉斯·卢曼的爱情现象学展开讨论,从系统论视角指出现代社会所发明的个体性的爱情,与社会由阶层分化向功能分化的结构性变迁有关,亲密关系本身就是一个独立运作的功能系统,在此意义上十八世纪涌现的爱情小说也提供了一种训练,让人们提前适应功能分化、复杂性剧增的未来时代。东北师范大学冯伟教授聚焦于莎士比亚剧作《暴风雨》中的情感与主体间性问题,指出米兰达与腓迪南之间的生命联合以及爱人之间“我爱你”的宣言,启示我们抛开人类个体能够“独善其身”的幻觉,回归自我与他者不断相遇的主体间性或跨主体性,也许能够提供一条走出身份政治之伦理困境的出路。





在 11日下午的分组讨论中,与会的各位作者和厦门大学的师生从细致的文本解读出发,围绕着“情动”理论的历史谱系、早期现代关于情感的知识型转换和文艺现象、现代性情感困境及其文化出路、情感与地缘政治历史、身份认同与社会批判等主题进行了发言和深度讨论。每个发言人的报告精髓和点评人的精彩点评都由分组代表在12日上午分享给了所有与会学者。




本届与会代表均为《外国文学评论》近三年刊文作者,其研讨话题与思考路径彰显着当下外国文学研究前沿的主要关切和学术进展。各位学者不仅在报告发言中交流最新的研究心得,也在相聚中分享学术、生活的种种,在智识与感情的双重交往中形塑着学术界的情感共同体。






撰稿:高华鑫


排版、审定: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