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评论

新刊速递 |《外国文学评论》2024年第4期



重要通知




我刊投稿网址已正式变更为:


      literarycritik.ajcass.com


已经投稿的作者请在该网站上查询稿件进度。



    为方便读者阅读,本公众号近期开始推送2024年第1期以来的各期文章全文浏览,敬请关注。具体获取方法有以下两种:




1. 进入公众号首页,点击下方菜单中的“我要读刊”选择需要浏览的内容。


2. 文章列表模式下,可选择“服务”标签,在“我要读刊”标签下选择浏览内容。




内容提要

一2024年第4期 一



左滑查看目录






文学行动、政治与伦理:阿尔及利亚战争时期布朗肖的“非介入文学” 

杜云飞 



1950年代后期至1960年代中期,莫里斯·布朗肖加入了法国左翼知识界对阿尔及利亚战争的声援行动,并确立了有别于萨特“介入文学”的“非介入文学”观念,为思考文学与现实政治的关联提出了一种基于风格与伦理的新路径。通过对萨特和马拉美的比较和分析,布朗肖从文学语言内在要求的伦理律令中建立了文学批评与创作实践的原则,即强调他者以及去中心化主体的重要性,他的作品《最后之人》最为集中地体现了他的“非介入文学”的实践与理想。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期间,布朗肖撰写了著名的《121宣言》,其中所表达的政治观念也建立在布朗肖对文学行动、伦理与政治之间关系的思考之上。






微观凝视、单子论与神光收缩:


本雅明语言论中的莱布尼茨底色

陈  影 


本雅明的语言论通过微观凝视体现出莱布尼茨的底色,并呈现出厚重的单子论特质。这一理论根源于卢里亚喀巴拉神学中的神光收缩。本雅明版本的单子论或莱布尼茨版本的语言论在表征真理、显现本源的过程中,形构了一种具有辩证法品格的历史哲学视角。本雅明的单子论和语言论是一体两面的,当二者摆脱晦涩的神学话语笼罩后,呈现出来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冷战及其抵抗:堀田善卫《时间》中的历史、现实与中国

熊  鹰 


日本作家堀田善卫的长篇小说《时间》不仅处理了南京大屠杀这一重要历史题材,还针对美国占领下的日本社会探索了被占领者如何抵抗的问题,并批判性地回应了朝鲜战争后美国亚洲研究范式的转换。小说引入双重视点,改变了日本私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在主人公陈英谛身上同时汇聚了中日双方的历史以及战前与战后的双重时间,由此突破一国框架,在亚洲乃至世界视野中反思日本现代历史。《时间》里的中国不仅仅是抗战时期的中国,也是对战后美日关系构成批判的参照物,是为了抵抗日本战后的现实而存在的他者。







标准英语的普及与淡去的民族历史记忆:《德伯家的苔丝》对城市化进程的考量 

应  璎



《德伯家的苔丝》有意突出苔丝使用乡村方言和标准英语的能力。学界对此的解读偏重于乡村视角,未能充分注意到该现象对城市化的指涉。小说围绕苔丝语言能力展开的叙述显示,作为维多利亚时期城市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标准英语的普及加速了乡村方言的消亡,而随之消逝的则是留存于方言中的英语语言历史及其承载的民族历史记忆。在此意义上,该小说是一曲乡村挽歌,阐发了对城市化进程的深度考量。






歌德与郭沫若“创造”诗学的思想起源

宋夜雨



“创造”在郭沫若的思想结构中占据着本根性的位置。郭沫若不仅通过对《浮士德》的翻译把握到歌德“创造精神”的思想机制,更经由对“艺术家”诗歌系列的翻译理解了歌德艺术哲学中的根本问题,即自然与艺术的辩证关系。从《创造者》的写作和“夜歌”系列的翻译,到《宇宙革命底狂歌》的创作,郭沫若诗歌中的抒情主体完成了从“艺术家”到“创造者”再到“革命者”的转化。







《加勒比之声》与加勒比英语文学


听觉共同体的形塑

金太东



与基于印刷资本主义的传统文学传播模式和共同体建构不同,二十世纪中期英属加勒比地区以广播为主导媒介进行文学生产和流通,通过英国广播公司(BBC)文学广播节目《加勒比之声》构筑了加勒比英语文学听觉共同体。本文回到节目产生的时空语境,探究《加勒比之声》这一独特的声音景观与听觉文化实践在加勒比英语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比较文学文献学:从潜在书目的网状关系再探文学交流关系研究


——以日本五山文学为例

张哲俊



根据诗人的阅读书目来校注文集,研究文学交流关系,是比较文学文献学的基本方法,而诗人交游圈中其他人物的别集则具有潜在书目的性质,包含着丰富的交流信息,潜在书目和阅读书目中同样存在着多点多线的网状关系。本文以日本五山诗僧瑞溪周凤诗集《卧云藁》中的部分语词为例,探讨潜在书目与网状交流关系的研究方法。对《卧云藁》的研究结果表明,网状关系才是文学交流关系的基本形态。







历史的神话与神话的历史:


欧文·威斯特的《弗吉尼亚人》

孙胜忠 



欧文·威斯特的《弗吉尼亚人》这部现代西部小说虽被视为“二十世纪流行西部神话的基础文本”,但作家本人却辩称这是一部历史小说。从“神话历史”概念出发,本文将小说置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边疆消失以及二十世纪初美国向工业经济加速转型这两个语境,考察《弗吉尼亚人》蕴含的神话性和历史性。这部牛仔神话既回应了美国大众对业已消逝的边疆的怀旧之情,又是一部贴近时代的历史小说。呼应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弗吉尼亚人》反思“平等”这一民主观念,探讨美国社会的未来走向。威斯特的写作既迎合了美国大众心理,又回应了社会关切,可谓戴着沉重历史镣铐的牛仔神话。







“翻译”斯宾诺莎:乔治·爱略特《撩起的面纱》中的情感书写

杨  靖



长期以来,评论家对乔治·爱略特早期短篇小说《撩起的面纱》中的颅相术、读心术、起死回生术等心灵科学及哥特式元素感到困惑,认为此类描写背离了爱略特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只能算是其小说创作中的“异数”。本文在考察爱略特翻译斯宾诺莎哲学著作的基础之上,认为斯宾诺莎的情感理论和人类共同体意识对爱略特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论佩索阿的民族重构与世界想象


——以《天音》为例

闵雪飞



在澄清诗集《天音》的性质时,佩索阿称自己为“神秘主义的民族主义者”。对这个概念的解读可以从两方面展开,即分析他是如何将民族主义精神化与诗化的。在将民族主义精神化的过程中,佩索阿吸收了葡萄牙民族主义思想,同时剔除了其中的物质性要素,发展形成了其世界民族主义理念;在将民族主义诗化的过程中,佩索阿将葡萄牙的命运与诗人的预言能力紧密相连,以物质衰落为前提,试图建立一种世界主义的文化帝国身份,令葡萄牙在其中存续。







上海沦陷时期太平书局及《风雨谈》杂志的日本文学翻译活动考——以中岛敦作品的译介为线索

郭  勇



抗战时期,上海沦陷区的太平书局与《风雨谈》杂志在日本军部支持下,通过翻译出版日本文学作品服务于日本的文化殖民。太平书局的主导者柳雨生等人与汪伪政府及日本文化界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在此背景下,日本作家中岛敦的代表作《山月记》与《李陵》被译介出版。这些作品本身隐含着对军国主义意识形态的抵抗,但太平书局与《风雨谈》的译介活动和相关话语遮蔽了中岛作品的批判性,将小说对历史人物的改写转化为变节文人的自我辩护,而作品的汉文格调也契合于日本对抗英美文化的“国策”。透过这些为意识形态所利用的文学翻译行为,可以窥见沦陷区文坛生态的一个重要侧面。







点击购买本期刊物